?

應用型工科大學生導師制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2020-07-28 02:31孟書云劉漢忠黃家才陳桂李宏勝朱曉春
科技資訊 2020年16期
關鍵詞:導師制

孟書云 劉漢忠 黃家才 陳桂 李宏勝 朱曉春

摘? 要:如何繼續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適應國家發展戰略、滿足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的應用型高質量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后面臨的一大挑戰。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級作為教改試點,將導師制引入本科生培養過程,探索并嘗試了本科生采用混合培養機制的可行性和實踐方法。通過對實施效果的分析,總結經驗,并對出現的新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應用型工科? 導師制? 本科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a)-0215-04

于1852年正式建立的現代導師制起源于牛津大學,而“導師制”這一概念則來源更早——源于蘇格拉底問答法。導師制創立之初是導師將小團體學生為培養對象,著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牛津大學有專門的基金會和導師協會以及法案來確保導師的權益,這為導師制的落實提供了資金和制度方面的切實保障[1]。

國內大學本科生教育借鑒前蘇聯教育經驗,一直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2]。學業管理和成績認定基于學分制和選課制,所學課程按“必修課+選修課”進行組合。大班制教學在國家最初的大學精英化教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祖國的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面對著國家對新工科高等教育寄予的殷切希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祖國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應用型工科院校來說,出現了新的發展契機:能否培養出“服務國家戰略、滿足行業發展、引領未來發展”[3]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成為應對這一新時期挑戰的關鍵。

1? 問題的提出

高等教育大眾化對于提高全民素質大有裨益。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必然使大班制授課成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緩解教育資源有限和學生人數眾多之間的矛盾。這種授課方式的特點是:在同一個空間中同時接受專業學習的人數遠大于20人。帶來的問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面面俱到兼顧到每一名同學的狀態,尤其在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個人發展志向和資質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采用統一口徑進行教學和引導,忽略學生個性化差異,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在大班制教學模式下實現大眾化教育的個性化高質量培養,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應用成為可行途徑之一,其中的導師制培養模式在實現本科生個性化指導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級為試點,對高年級應用型工科大學生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導師制培養實踐,探索在高年級成功施行導師制、將所有學生按其發展意愿進行提質培養的方法。

2? 導師制的實施與探索

導師制實施的初衷是:充分發揮擁有不同科研經歷、不同工程項目經驗的導師的長處,在學生既有的專業基礎知識之上,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目的是讓高質量的工程實踐訓練在全體學生中廣泛覆蓋,學生學習過程中有獲得感,真正參與到科學研究或工程研究中,鍛煉其基本的科學研究素養。

通過借鑒國內高校實施導師制的實踐經驗,明確導師制內涵,剖析得到多所國外著名大學青睞的導師制能獲得廣泛推行的先決條件,結合當前應用型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對導師制的具體實施在組織、管理、制度等方面以及導師和學生雙方的權利和職責做了探索。

2.1 國外大學導師制運行分析

與國內相比,國外發達國家的大學每個專業學生人數相對教師人數要少得多。由官方數據得知,生師比14為最大合理限度,主要是要保證教師不但在學識上,還要在精力和時間上能夠對學生充分指導。另外,大學制度起源于西方,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探索,尤其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西方知名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經進化為以“學分制+選課制”為主。從運行效果來看,這種培養模式是有效的。這可以從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不斷為政、商、經濟和科技工程等多領域培養出很多世界級的杰出優秀人才得到驗證,可以認為是精英制教育的延續和發展。

由于有選課和個性化成長成才的需求,導師應運而生。按畢業需要滿足的學分下限,每位學生個體可以在專業允許的范圍內對所修課程做出個性化選擇。學生個性化的差異帶來了課程方案呈現多樣性的氣象。能否達到專業要求,需要專業化水平高的導師來把關,導師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這個方案應是導師和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導師面對數量有限的學生,在精力和時間方面有充足保證,完全可以根據每名學生學習意愿、優勢、興趣為其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除學業指導外,導師還對學生的品德和能力才華方面給予指導[4]。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大學教育長達上千年的長期發展探索中,國外高校在制度保障、生師比、教學理念和方式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為開展導師制培養提供了較為適宜的軟硬件資源和環境。

2.2 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情況分析

2.2.1 國內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在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布署下,將會有億萬國民接受“大眾化”大學教育,即現階段國情決定了:國內大學采用大班化教學是當前一段時期必須采用的模式。事實證明,提高全民的大學受教育比例,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不論對個人的長遠發展,還是對社會長期平穩發展進步和經濟建設都是有益的。

現階段應用型工科院校積極構建以“教育國際互認”為目標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的專業培養模式。專業認證成為開展“學分制和選課制”培養的指導性標準。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工科類專業建立起來的符合認證標準和要求的培養框架,基本特點是在保證思政類課程、通識類課程學時總量飽滿的情況下,壓縮畢業要求總學時。同時與學生未來職業密切相關的、起著專業教育完整性作用的必修課授課總學時在減少,從而為能使學生擴展專業學識、擴大專業視野的選修課留有空間。即使如此,在現有學時安排下,留給這類與學生學習興趣直接相關的選修課空間較為有限。也就是說,與國外不同,選課制并不能完全助力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而且導師在選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除此之外,卓越工程師計劃在當前的培養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即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具有真正工程實踐能力的大學生。

2.2.2 導師制實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目前的專業標準化建設來分析,學業課程方面基本不需要導師給出學生個性化培養的方案。并且,如果對大批量學生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對高校當前的教學管理和硬件設施、師資配備等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卓越工程師計劃需要得到大量企業的支持,在當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雖然各個大學一直在做積極努力,但要想讓一屆屆大批量的學生進入企業參加工程項目的開發,是存在困難的。實踐中發現,由于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復雜及學生學習基礎和能力差異,確實有部分學生表現出類拔萃,能力和水平獲得企業認可,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適應企業項目開發或者在該類培養中獲得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在高等教育提質的要求下,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素養培育實現工科本科生全覆蓋作為新的目標,導師制引入到教育培養體系中是必要的。

國家對經濟發展新業態所需的高質量人才短缺非常關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高等教育的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質量的理論教學課堂,更需要恰當的工程實踐和創新實踐環境的熏陶。導師制是當下培養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合理且適合的方式。目前的培養體系在確保大學生專業培養完整性和達到專業標準的前提下,為每位學子在學業安排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裕量。這為開展導師指導下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個性化培養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另外,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具備豐富工程實踐的企業高工以及具有學術研究經歷、海外學習經歷的各類人才源源不斷地充實到高校教師隊伍中,參與到高質量工科人才的培育中,為導師制的順暢執行提供了人力資源的保證。

2.3 應用型工科大學導師制運行的方法探索

當前形勢下,應用型工科大學導師制運行重在立德育才。采取的方式宜為“提點優生,扶助中等,鼓勵后進”。

立德置于首位,基于德之重要性更甚于才。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羅斯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指出,“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決不應當被用于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睆牡赖聜惱淼慕嵌汝U述了德育教育的底線——不能夠反人類、危害社會。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的大學德育強調服務社區和服務社會[1];而英國的德育延續了流傳已久的紳士精神[4]。解放前的西南聯大師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救國興邦,堅忍不拔,賡續中華文化血脈,舍小利,為大義的頑強信念[5]。作為我國較早引入導師制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浙江大學,其前校長竺可楨先生在德育上提倡求是精神——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并寄語師生: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作育后進為無上職責[6]。以上德育教育對今天有很好的繼承和借鑒價值。

隨著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和新行業的不斷涌現,現階段德育形勢出現了新變化。與專職思政工作者不同,導師對本科生開展的德育工作應與專業密切結合,建立專業榮譽感,樹立敬業的核心價值觀。導師在指導中應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國家發展、民族命運和個人機遇之間的關系。從所學專業的角度放眼國際,知曉行業發展方向和動態,明確個人使命和專業賦予的社會責任感,真正構建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共同體。大學階段正是本科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出于對自身未來的迷茫和進入社會立足的諸多困惑,比如本科畢業時就業單位的行業歸屬及入職后的薪酬水平,造成部分學生很容易思想打結,耽誤學業。導師正面的積極引導至關重要,幫助學生心存正念,建立大局意識,從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來定位自身發展,樹立服務大眾的信念,爭取做到引領所學專業領域的未來發展。

對才的培育,與研究生導師制有所不同。研究生導師面對的是經過層層選拔后的較為優質的生源,即從學習基礎、主動性、能力、團隊合作、溝通等多方面考量,指導對象的素質要優于本科生平均水平。但是,本科生導師則要在通曉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針對這樣一個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態度迥異的本科生群體,培育其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F階段導師制運行時雙能的培育,依托于有著豐富軟硬件設施的工科實驗室建設項目和導師的課題,難度由擁有豐富經驗的導師來把握。因此,因才施策,差異化指導是基本原則。

不同的導師每年都將會接收到學業層次不同的學生,應該持一視同仁的態度,保證任何一位學業正常的學生擁有公平的培育成長土壤。對于優等生,基礎扎實,自信心足,經導師點撥后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更大程度上追求的是自我實現,導師的指導工作基本上點到為止;成績中等的學生,具有發展潛力,專業學習過程以被動為主要特征,需要導師做好規劃,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地引導,將基礎筑牢,爭取能在點上有突破;而成績偏差的學生,畏難情緒強,自我價值感低,很多通識課和專業課學得有所欠缺,缺乏自信心,布置課題后遲遲不肯動手為主要特點。這一大類學生的指導最為費力,導師的指導需要花費非常多的心思和耐心,不僅需要手把手教,從最簡單的入手,尤其要注意心理建設,要對后進學生多鼓勵,多發現其閃光點,不可隨意做負面評價和打擊。

基于學生學業狀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加上本科生導師不應對學生采取面試等方式進行淘汰和選擇,且師資卓越是國內高校實施導師制獲得良好效果的共同經驗,由此可見導師的遴選對導師制執行效果至關重要。

導師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三觀正在成形中的大學生。若導師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汲汲營營于名利權勢,大學生亦步亦趨將成為導師的后繼者。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大學生身為信息社會中海量信息的受益者,有著追求自身發展的強烈主觀意愿。如果導師被動地將學生作為指導對象,缺乏對學生的量身定制式培養思路,脫離未來就業前景,僅使學生定位為導師課題或項目的“實現者”,做不到尊重每位學生的特質,對學生的關愛缺位,勢必違背了本科導師制設立的初衷。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跨領域的新興行業會成為產業增長新熱點,具有跨學科、跨專業背景的教師優先成為導師應是大勢所趨。通過嚴格篩選,了解經濟發展形勢和行業發展方向和動態、自律性強、道德人格修養高、專業技術水平高的導師,成為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的主導力量。充分信任嚴格遴選出的導師,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在滿足最低指導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總方向把控、指導頻次和內容自行商定的方法,通過導師自覺履行指導職責,實現達到人才培養目標預期的本科生全覆蓋。鼓勵大膽嘗試新的指導方法,以期在指導效果上積累豐富經驗,供培育后續學生借鑒。

3? 應用型工科院校本科導師制施行效果

教改試點以自動化(數控技術)專業的卓越計劃班學生為課題研究對象,全班37人,共遴選導師13名,每位導師指導1~3名學生。

將卓越計劃班學生大學階段的后兩年作為開展導師制的試點期。整個試點期分為3個階段:大三全年學習專業課時期、大四上學期參加企業實習時期、大四下學期做畢業設計時期。導師在全過程開展指導工作,但在不同階段還有附屬指導任務:在第一階段開展學業指導;第二階段要同時擔任企業實習的校內指導任務,保證課題和實習的順利進行;第三階段同時擔任畢業設計的校內指導教師。

從指導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個人期望,導師恰如其分的引導會使得學習不再茫然,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習規劃不沖突,目標更明確。同時,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采取了雙向選擇制,在第二階段部分學生更換了導師。

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全班有5人全部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讀研究生,其余人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從事的行業主要有制造業,建筑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醫療行業,航空業等,全部與專業對口,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很好地體現了培養的人才在多行業的適應性,在眾多行業中具有廣泛的需求。從簽約情況來看,由于在校期間積累了一定的工程項目開發經驗和基礎,有15名學生企業實習期已與單位簽約。

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看,由發布的就業信息知曉,全班37人中有25人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占比67.6%,作為網絡信息、軟件開發、傳動控制、智能監測與智能制造設備/系統等方面的技術人員。這些高技術企業中上市公司有14家,占比37.8%。還有6名同學進入傳統的能源行業,如電力、鋼鐵、建筑材料等,從事生產自動化工作。從學生就業區域分析,有14名同學在南京入職,蘇錫常一帶有11名同學找到了工作,有1名同學到揚州工作,有4名同學進入北上廣工作,來長三角城市群工作的學生總人數為29人,處于長江經濟帶的就業學生數為30人。除考取研究生的學生外,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學生占比為90.6%;在長三角城市群工作的學生占比為90.6%,長江經濟帶工作的學生占比為93.6%;在江蘇省內就業的學生占比為81.3%;在南京市就業的學生占比為43.8%。由此可見,很好地為地區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輸送了質量過關的畢業生。

4? 導師制實施存在的問題

導師制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但實際推行時既有時代特點,還有校際差異。目前導師制試點在單個班級開展,生師比問題不突出,如果在全部班級實施,生師比會加大,影響執行效果。學生在3個學習階段都有一定的學業任務要完成。導師制的實行,要求學生不僅要把課程學好,還是完成課題研究。導師制實施第一階段學生的課程任務非常重,除了上課聽講之外,內容的熟練掌握還需要花費大量課外時間。從導師制的執行情況看,學生主動找導師聯系的很少。即使導師主動打電話詢問和督促,學生未必需要導師的這種付出。同時,導師自身教學與科研任務并重,有很多事務。這說明導師和指導學生的之間的互動聯系宜出于內生發展的需要,否則導師制會淪為形式。學生和導師如何在導師制下做好各自的學習和工作的平衡,是要集思廣益、發揮才智的。另外,如何合理衡量導師的工作量,對導師付出的辛勤勞動給予肯定和承認,來進一步激發導師工作積極性,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

5? 結語

當前形勢下,應用型工科院校開展導師制有著獨特的時代特色,即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已然深入到每位高校教師內心。如何在現有平臺下,在實踐中探索和發展出新的適應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代導師制,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程領域輸送高質量人才,做好新時代新世紀出生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做好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成才工作,是新時代應用型工科高等教育從業者的使命和職責。

參考文獻

[1] 陳曉菲,劉浩然.牛津大學本科導師制的學生學習體驗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9(3):39-45.

[2] 陳英杰,陳國新.高校工科專業實施本科導師制的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11):226-228.

[3] 李丹,曲建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2019,22(12):211-212.

[4] 姚麗亞,甄國紅.美國學業導師模式及其對我國本科導師制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34):75-79.

[5] 樹紅霞.西南聯大給我們什么啟示[N].福建日報,2018-11-28(11).

[6] 徐雪英.浙江大學本科導師制度思想淵源及其意義[J].高教探索,2014(6):157-161.

猜你喜歡
導師制
精準導師制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證研究
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院校導師制國內研究綜述
高職生導師制內涵研究①
基于IPA分析法的民辦高職院校導師制研究
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的應然取向
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構想
地方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困境及其解決策略
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學生成長導師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