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視角下的夢境現實化

2020-07-28 09:14胡曌
廣告大觀 2020年11期
關鍵詞:和善熒幕君王

胡曌

韓國電影《雙面君王》主要講述了朝鮮光海君為了逃避被毒殺的危機,便由與其相貌酷似的平民代替了王的身份為主題,講述光海君在朝鮮歷史上消失的那十五天里所未人知的故事。兩個具有同樣容貌的人由于一次事故,實現了身份的置換,平民和善在現實中實現了短暫的自我君主夢。而這一電影主題也正好和精神分析電影理論中簡單明了的切入路徑:電影/夢,熒幕/鏡的核心表述不謀而合。只是相對于電影造夢的特點,該片的圓夢主體不再是熒幕前的觀眾,而是電影本身的主角,觀眾化身為第三人稱的圓夢觀賞者,在第三視角下去俯瞰主角君主夢境的現實化過程,本文將通過精神分析法進一步闡述帝王夢境現實化和觀眾作為第三視角下圓夢見證官的兩大觀點。

電影其實是一個關于從平民到君王的轉變故事,這一從底層到金字塔尖的歷程就像小人物飛上枝頭夢境的現實化呈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本身是包含著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本我是人最原始的、滿足本能的沖動,它是所非理性的沖動、熱情和本能習慣的起源,不受道德觀念的束縛。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而來,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調節者自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而超我是達到人性的至善和最終理想,它遵循著“道德原則”,指導自我去壓制本我的本能沖動。影片開頭段就為這個和君王具有同樣皮囊的平民君主夢埋下伏筆,在一場妓院和大家嬉戲打鬧中和善利用面具偽裝成帝王去對在座的嫖客和妓女們進行調侃。而在光海軍遭遇下毒突發事件都承旨許均找他作為替身時,其本我希望通過這個契機獲取財富實現溫飽的自我得以顯現,但內心本我也存在著對于這一冒險事件可能賠上自己性命而得不嘗試的猶豫考量,但是最終在許鈞或許是帶有欺騙性的“為了這個國家”的理想藍圖以及在身處王位時自我內心面對人性至善的理想狀態,積極舍身追求著超我的境界。在這場十五天的帝王夢現實化中,平民主人公經歷了渴求欲望的自我,抑制欲望的本我,最后積極舍身追求超我的過程。

完成愛國愛民的理想狀態,整個假扮君王的過程對于平民來說就是一場完成自我的造夢過程,而最讓人驚喜的是這一同樣面孔下的兩個不同身份的人,卻有著完全相反的內心品質。在許鈞的幫助下,河善開始模仿君王的口氣、走路的姿勢,并且惡補國情現狀,以及治理國家的方法,“君王”從里到外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改變,以前那個暴虐蠻橫的光海君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善良溫暖的全新帝王。從本源上來講,和善是一個身處底層卻飽含著人性溫暖的代表,然而這種品質卻并不為他自我所察覺,他本身眼界的局限性也并不能在受到假扮君王邀約時就決心去實現自我的優良品質,出于對自我物質的渴望讓他有機會在帝王夢中使得自己內心的善良品質被無意識喚醒。釋夢,是將夢作為某種欲掩蓋其真相和真意的表象系統來予以分析,以發現掩藏于其下的愿望與童年的或創傷性的記憶內容和意義。和善在一步步的模仿學習如何做一個君王的過程之中,自己親身經歷由于自己吃過多的食物宮中的御膳房宮女會因此挨餓、聽聞同為底層人民的婢女思月一家被剝削壓迫的故事以及面對一心想保護百姓萬死不辭卻慘遭群臣迫害的內兄,這一系列事件成功作為外在推動力將平民和善內心的善良人道的潛在無意識成功喚醒,自我主動向有意識轉變,勇敢面對即使可能丟失性命,依然選擇去當真正的王,背負著短暫身處高位時看到的悲憫疾苦,去盡全力實現“憂天下之憂而憂,樂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主要在于發現心靈內的潛意識,在平民和善這一君王夢現實化的過程中,不僅自我內心善良潛意識被發現,更加有趣的點是,我們在這樣精神分析法下的心靈潛意識喚醒具有傳染性,短短十五天的假扮君王事件里,原本只是準備將和善當做傀儡皇帝的都承旨許均和太監尚膳在看到出生平民階層的和善依然奮不顧身的去做一個百姓愛戴皇帝,自我人性至善的潛在意識也成功被喚醒,在片尾結束部分,許鈞送走和善時,兩人面對著江河的相視而笑,更是說明這一君王釋夢事件中借助外在力量對人們內心無意識品質喚醒的相互連帶性。而談及由于主角自我的夢境實現對他人的內心意識的同步喚醒時,不得不提及曾對和善帝王身份最為懷疑的捕盜部將都侍衛,由于和善本質上和真君王光海君的不同,他看重都侍衛自我的生命,即使是奴婢也給予了一個他應該的尊重,最終獲取了侍衛精神上對至善的精神皈依,這一點也同樣體現了意識形態理論中,一個政權的統治,不單單需要君主這樣的強權國家機構,更需要提供某種令人信服的合法化表述,需要在市民中建立權威。

通常而言我們之所以稱電影為夢工廠,正是因為我們身處于電影院這樣的封閉環境中,實際上化身為一雙窺視的“眼睛”,我們在所觀看的故事,所獲得的滿足和快感,往往能夠彌補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和匱乏,在通常一個半小時中實現自我夢境的精神化實現。但是《雙面君王》中圓夢主體實現了轉移,觀眾并不再是造夢滿足的主體,影片更多是對平民到君王轉變故事中給觀眾帶來情感上的感動,而并非是給與其鏡像感的強烈代入感。觀看本片觀眾的很難有一種真實入幕之旅,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影熒幕的這面鏡子被電影中具有同樣面孔的主人公所代替。拉康認為人都會經歷一個“鏡像階段”,形成主體的自我構建與認同,從第一次將鏡子中的自己認為是另一個孩子到把他人指認為自我,這需要一個自我的成長過程,而和善學習模仿成為一個真正的君王過程,其實就是拉康所論述的孩子在鏡頭中自己逐漸認知自己的過程,電影中前半部分常常出現和善每次模仿皇帝各種言行時時候的忍俊不禁以及強烈的不適應,這就是前期通過鏡像對身份的一種自我排除,但是最后借助自我和外力條件下的在強烈主觀意識下去戰勝這種對自我主體的不適應,最終成功形成一種“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現混淆真實和虛構、自我與他人的狀態,并由此對自己鏡像開始終身迷戀,充分的喚起了一種心理認同的機制。因而本該屬于觀眾通過熒幕這面影子實現的自我和理想的投射,成功轉換成了電影中在光海軍中毒契機下和善借由同樣面孔這面鏡子成功建構了理想自我實現的心理機制,因而該片的觀眾順其自然被剝奪夢境自我實現者的身份,自動劃分為第三視角下的帝王圓夢歷程的觀看者,觀眾和其他的無法像其他影片一樣在毫發無損的前提下,由旁觀者全能上帝的缺失變成了到達,而是自我跳脫獲得一種水族館式的觀看,而這種觀看也最終以旁觀者觀看所獲得的精神感動為目的,我們看到底層人民將人性最本真的美好善良帶入到政權糾葛和皇權統治之中,也看到人與人交往中互相自我良知美好傳遞與喚醒的偉大人性之美。

兩個長著相同面容的不同階級,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實現了身份的置換,而這一真實現實的發生也無疑成為了原本作為平民自我夢境的現實化實踐,在短暫的實現帝王夢過程中,自我欲望促使其出發,在本我的不斷權衡考量中由于外力因素不自覺的觸發了自我內心的善良本質而舍身去追求超我的理想。而正因為片子主人公通過相同面孔這一鏡像不斷實現自我與他我兩個身份的混淆,成功取代了電影熒幕原本作為觀眾自我鏡子的地位,因而本片的觀眾自動淪為第三視角下的夢境現實化的見證官,在這見證過程中不在和觀看其他影片一樣自己成為釋夢主角,而是獲取了本部影片所傳達的人性本質善良之美的美好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戴錦華.電影批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01

[2]? 蘇雯.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月亮與六便士》[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7):172-173.

[3]? 張婷.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讀《阿拔斯區的地下室》女主人公胡露德的復仇心理[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3.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和善熒幕君王
班主任:養成和善之品的育人德性
姜太公釣魚
黃希川
《憤怒的小鳥》飛上熒幕
淺談學校的校訓與德育工作
烽火戲諸侯
熒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問
麻辣熱詞
老子與治國
藝術加工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