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沂南漢墓形制看兩漢先民生死觀流變

2020-08-07 05:34張博
美與時代·上 2020年5期
關鍵詞:兩漢生死觀

摘? 要:沂南漢墓屬于大中型石室墓,仿陽宅構造,應屬東漢中后期墓葬。分析兩漢墓葬形制的變化走向:豎穴墓——橫豎過渡形墓——橫穴墓,可知兩漢先民對生死之態度的轉變:恐懼——被動接受——主動接受。

關鍵詞:沂南漢墓;墓制;兩漢;生死觀

在對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的研究中,筆者從墓室形制入手,并結合一直以來的疑問:墓室中出土畫像石、畫像磚上的仙人神獸、孝子列女,包括墓葬形制和陪葬品,這一切的重點是為了保護死者還是表達生者的哀思?筆者認為從墓葬形制入手探索兩漢先民的生死觀念是有研究價值的。

一、山東漢墓的地區與分期

關于山東漢墓墓葬形制的分類,本文參照鄭同修、楊愛國二位先生的《山東漢代墓葬形制初論》[1]88-102《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2]兩篇文章的研究結論,延續二位先生的三個大的概念劃分:第一個是山東漢墓墓制類型分類;第二個是山東漢墓時期劃分;第三個是山東漢墓的文化分區。

豎穴土(巖)坑墓。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葬坑,將棺木置于坑內,四周放隨葬品和殉祭物。魯南地區的巖坑墓與土坑墓特點相同,所以把此二類歸入一類?!吧綎|地區發現的西漢早期墓都是土坑墓,西漢中期之后,盡管出現了其他墓葬形制,但土坑墓仍舊為漢代一種主要的墓葬形制,終于東漢?!盵1]97

石槨墓,是以長方形豎穴土坑為基礎,在內部四面砌石為槨。石槨墓出現時間在西漢中期或稍早,盛行于西漢中晚期,這類石槨墓的石槨多刻有畫像,盛行于魯中南地區。

“磚槨墓,構筑營造方式與石槨墓相同,而材料為磚非石,常為單槨,此類墓葬在魯南地區主要分布在濟寧及其所轄縣市,它從西漢中期開始出現迅速發展起來,漸次向大型磚室墓發展?!盵1]97

石室墓,一般由墓道、墓門和墓室組成,它的特征是有一個由石料構建的像房子一樣的地下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容納活人進入墓內祭奠逝者,此類墓在魯南地區有零星發現。

磚室墓與石室墓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構筑材料的不同,而與磚槨墓相比,它的形制較大,能容納活人入內祭奠。此種墓葬的頂多為券頂或穹窿頂,在魯南地區發現較少。

崖洞墓,規模遠超出傳統的豎穴土(巖)坑墓,屬于多室墓,體現了墓主人(一般為諸侯王)強大的實力和財力。此類墓葬流行于西漢初期,僅在曲阜發掘四座。

二、沂南漢墓的形制與設計

(一)沂南漢墓的形制

墓室形制,具體而言包括墓葬的構筑方式、構筑形狀、構筑材料、墓室形狀及材質、墓道形態及數目等。概言之就是埋葬設施的空間布局。

“大中型磚室墓、石室墓出現于西漢晚期,流行于整個東漢時期,這類墓葬在山東出現的時間晚于河南地區,但其在山東地區一經出現便迅速流行起來,且規模較大?!盵1]98“沂南漢墓墓室東西寬7.55米,南北長8.7米,占地的面積88.2平方米,墓的體積計326.34立方米,屬于大中型墓室,分前中后三主室,東有三側室,西二室,共計八室。全部所用石材,不論大小,共計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畫面總面積達442.27平方米?!盵3]10-11按照其形制、所耗工時綜合判斷,沂南漢墓建造時間應在東漢中后期。

(二)沂南漢墓的設計

沂南漢墓在沂南縣城西八里北寨村,旁有一石山名界湖山,據考古挖掘報告稱,沂南漢墓所用石料皆出自界湖山。

沂南漢墓的結構大致如下:主軸南北向,墓內共有八室,八室布局均在一中軸線上。前、中兩室各是由兩個開間、兩個進深構成的,后室是由兩個開間、一個進深構成的,兩室之間有門直通,東北角的側室是從中室的東側室進去的?!罢麄€結構是由地面、臺子、支柱、墻壁、橫額、中柱、斗拱、過梁、橫枋、抹角石、疊澀石壘筑起來的,線條基本上是橫直相交,只有少數的斜線和曲線,這使得整個建筑顯得非常簡樸而又宏偉?!盵3]10

沂南漢墓的施工方式較為先進,墓內的地面石、入口石、臺面石、墻壁石、橫額、枋、轉角石、抹角石、疊澀石、蓋石、過梁、散斗、、櫨斗、柱、地栿等各個部分都是先在墓外制作好,再分別運進墓內,把這些部分按照它們一定的位置安裝起來,便構成這座墓。這種先預制配件再安裝的方法在當時來看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技術。

沂南漢墓的工程量所耗巨大?!斑@座墓所占地的面積88.2平方米,墓的體積計326.34立方米。全部所有的石材,共計280塊。在這280塊中畫像石有42塊,畫面總面積是442.27平方米。這座墓所用的工,包括采石、搬運、琢磨、繪畫、雕刻、掘土、砌石、封土,按新中國成立之處的工作進度計算,需要4700工以上。由于古代條件的不同,例如工具不及現在的犀利合用,運輸比現在更加困難等等,當時實際所用的功一定還要多一些?!盵5]

三、墓葬形制中體現的生死觀

(一)魯南地區兩漢時期墓葬形制變化概述

“魯南地區是指山東泰沂山脈以南的地區,分為魯中南和魯東南地區,二者的文化淵源上來自周代的魯、薛和莒三家文化,在西漢初、漢文化形成之初,三家文化特點各異,但兩地區漢文化在形成后迅速進入趨同化發展階段,與南方楚文化交往中步調基本一致?!盵6]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兩地區文化合二為一,一同分析。

“西漢早期,魯中南地區的大型墓葬形制以大型鑿巖橫穴墓為主,中小型墓以豎穴土(巖)坑木槨墓為主,出現了石槨墓,魯東南地區因具體的地利情況,墓葬多鑿巖而建,一個墓葬中一般有數層棺槨?!盵4]147

西漢中期出土的墓葬石槨上多有簡單刻畫裝飾,合葬墓較多。在大型墓中出現了過渡式橫向構筑室墓,這類墓的特點是:具有較長的斜坡墓道,墓室內部空間寬闊,置物空間與置棺空間之間一般有夯土墻或石墻分隔。魯中南地區的中小型墓葬從材質上來說以石槨墓為主,但也存在一定數量的磚槨墓。

西漢晚期到東漢前期,魯中南地區大型墓中出現了平頂石室墓,該類墓葬多有斜坡墓道,墓室分布沿中軸線對稱。小型墓形制以石槨墓為主,但磚槨墓的比重開始增加。魯東南地區仍以豎穴土(巖)坑墓為主。

東漢時期,磚室墓規模漸小,石室墓規模增大并向多室化發展。

(二)對“死”的態度:恐懼、被動接受、主動接受

儒、道兩家對漢代文化和思想影響最為深刻?!墩撜Z》中有“未知生,焉知死”“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等記載,而孔子所表達的對死亡的認識,也代表了儒家對死亡的態度,即為“貴生、樂生、輕死”,在活著的時候,他們珍惜其價值,在即將死亡時也坦然面對。道家認為,人之生死就像這自然界中的四季更迭,人們在面對生時不必沾沾自喜,而在面對死亡時也不必過度憂思,道家思想究其根本也是一種“貴生”的生死觀。

西漢初:畏懼死亡。先秦時期,人們相信上天主宰著人類的生死大事,常用占卜來溝通上天獲取答案,而人們自身并沒有深入思考。對生死觀念產生疑問的要從屈原說起,“‘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九章·涉江》)是他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戕害生命的暴行的憤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九章·悲回風》)是他對那些以死殉節的古圣先賢的痛挽和敬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是屈原對于自己生死的觀點”[5]23。在對生命的理解上,董仲舒言:“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盵6]西漢初期,人們畏懼死亡、想要雖形體消亡但靈魂不滅,所以求仙問道追求長生不死之風盛行。

西漢早期墓葬形制多是豎穴木(石)槨墓,這類墓葬是單純為死者服務的,從墓葬外部設置:無墓道、墓門來看,此類墓葬沒有考慮入葬時后人的祭拜,基本也沒有夫婦合葬墓——這就杜絕了墓二次打開的可能性。從墓葬的內部設置來看:墓葬內部以槨室為中心,周圍或有大小數量不等的槨箱,里面放置的隨葬陶器、衣服布料等也都是為死者服務。

槨室上繪制的花紋大多是辟邪求吉、引魂升天之用,如西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第二層、第三層漆棺描繪著上百的怪獸、神獸、神仙,其作用不外乎是躲避陰間生物的侵擾、在神獸的導引下得道成仙,從而得到永生。

兩漢之交時對死亡持被動接受態度。西漢末年的桓譚在《新論·祛蔽》中說:“草木五谷,以陰陽氣生于土,其實長大成實,實復入土,而后能生,猶人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接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盵7]他觀察到人的肉體與世間的草木禽獸在本質上是一樣會消亡的,得出了“無仙道,好奇者為之”的結論。學者揚雄認為,死亡是無法避免的,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仍不免一死,成仙亦非人力所及:“吾聞伏羲神農歿,黃帝堯舜殂落而死,文王畢,孔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矣,非人之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匯矣”[8]。二位學者對于生死觀念的反思和態度也代表了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廣大哲人學子的思考。

此時,大型墓葬形制出現了過渡式橫向構筑室墓,地區處于槨墓向室墓的轉換階段,小型墓以長方形豎穴石槨墓為主,畫像石數量和內容均至盛期。新莽時期的棗園村墓,墓室壁畫內容雖仍以四神天象和神話想象故事為主體,但也包含了現實的歷史故事和當代莊園農耕等題材。主室內上部繪云氣紋和四神圖代表著他們對死后升仙的熱切想象,而四周墓壁上描繪的車馬出行、田園牧歌則表達他們對陽間美好生活的眷戀。漢人在暢想死后世界的同時添加了陽間的生活,他們對死亡的態度由初期的恐懼轉變為了被動接受。

東漢時期對鬼神是否存在持否認態度,而對死亡的態度則轉變為主動接受。東漢無神論者王充說:“‘人稟氣于天,氣成而形立,則命相須以至終死,形不可變化,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驗之人,人生能行,死則僵仆,死則氣減形消而壞,稟生人形不可得變,其安年可增(《論衡·天行》)‘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論衡·論死》)”[5]29他繼承了道家“氣定生死”的觀念,堅持否認鬼神的存在,而人之生死如四季輪回,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到了東漢中后期,人們發現苦苦追尋的成仙之道極為渺茫,轉而將注意力投入到現實世界。東漢中后期出土了較多大型墓葬,墓葬中包含許多高價值的陪葬品和精美的墓室裝飾?!皷|漢后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墓,這些本來用于王室貴族構筑冥宅大墓的材料,上面卻一方面刻滿了墓室主人生前豪華生活的場面,另一方面又描繪了像東王公、西王母、龍、鳳、飛廉虎車等升仙圖像,人們至死還在眷戀著人世的快樂,并且要把他們帶入冥冥地府,同時,他們也幻想能夠飛升獲得生命的永恒?!盵5]30沂南漢墓的42塊畫像石中,僅樂舞百戲圖中就有管弦樂、伐鼓、撞鐘、繩技、龍戲、魚戲、豹戲、騎術、戲車等數十種戲玩方式,東漢后期的先民對死亡的態度中,增添了許多世俗氣息,對于死后世界,從被動接受轉向了主動接受。

四、結語

“兩漢生死觀演變的軌跡始終貫穿著熱切的想像,徐華說:它由對仙人的狂熱想象到對鬼神世界的復雜安排,由希冀靈魂的飛升到通過善待死靈魂以守望生者的幸福,由屬望縹緲的神仙世界到切實地想象死后的境遇,由注重生與死的彼岸世界到注重生與死的現實狀態?!盵5]30總體而言,兩漢先民的生死觀念是從追求得道成仙到注重享受人間之樂。在墓葬形制裝飾中的思想變化為:從僅為死者消退其恐懼的服務到為死者消退恐懼、追求世俗快樂,再到后期的為死者消退恐懼、竭力追求世俗之樂,教導生者。隨之而變的是兩漢時期先民對死亡的總體態度:恐懼——被動接受——主動接受。

參考文獻:

[1]鄭同修,楊愛國.山東漢代墓葬形制初論[J].華夏考古,1996(4):88-102.

[2]鄭同修,楊愛國.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2003(3):317-346.

[3]曾昭譎,等.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

[4]劉劍.山東地區漢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5]賀莼.論先秦兩漢生死觀及其對詩歌的影響[D].西安:西北大學,2010.

[6]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張岱年,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671.

[8]揚雄.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揚子法言[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145.

作者簡介:張博,河南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猜你喜歡
兩漢生死觀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弒他”與“自戕”
兩漢音樂賦初探
兩漢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術代表
兩漢劫持人質的類型及特點
試論新美南吉《百姓的腳,和尚的腳》中的創作意識
試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成因
兩漢荒政措施的不足與局限
夫余國與漢魏晉王朝的朝貢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