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美術視閾下的地域形象研究

2020-08-07 05:34石巖
美與時代·上 2020年5期
關鍵詞:人居環境中原自然

摘? 要:豫南古人居環境設計在“天人合一”的哲理指導下,主要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徽文化的影響,從選址布局到環境設計、從室內陳設到營造技術等方面,均充滿了樸素的生態精神和人文理念。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態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又將中原美術等人文要素融入居住環境之中,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

關鍵詞:人居環境;自然;中原;豫南地區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中原美術視閾下的河南區域形象研究”(2018GGJS013);河南省教育廳201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原美術視域下的地域形象研究”(2019-ZZJH-598);2017年度鄭州大學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中原美術視閾下的南陽地域風情研究”(2017ZDGGJS034)研究成果。

自古以來,中國的人居環境充分展現了“天下為廬”的人文理念,詮釋了人居環境要從根本上回歸自然。人居環境不僅需要人工美,更需要天然美。人居環境的形成是社會生產力以及生存方式不斷變化的產物。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人類從被動依賴自然逐步向利用自然的方向邁進,最終上升為主動地改造自然。人居環境設計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交相輝映。自然之美是客觀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相反,它還影響著人們,并以此為基礎去提高生活境界和意識情趣。中國自古以來就使用“移情”這種手法,通過客體傳達主體的情感,通過具體物象傳遞抽象情感。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采集和漁獵等簡單的勞動方式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當時,人們為了不斷獲得天然食物,只能“逐水草而居”,過著既不集中也不固定的流動生活。為了遷徙的方便,人類便棲身于天然的洞穴或樹上的窠巢,這些極其簡陋的臨時居住場所便呈現了原始先民最為早期的居住生活環境。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農耕、飼養等相對固定的獲取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伴隨著這種固定的生產方式,出現了農民、牧人、獵人、漁夫等相對專業的勞動群體。諸如此類的勞動分工的出現,便向人類提出了新的居住要求。就在這種固定居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居環境便應運而生了。

“人居環境”的概念最早是由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提出的。這一概念有別于傳統的建筑學,它所考慮的居住環境更為宏觀,小到鄉村的一屋一瓦,大到城市的一橋一路,是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聚居環境。人類居住環境是人類集聚或居住不可或缺的生存環境,重點探討的是建筑、城市、園林等人造主體與光線、空間、水流等自然客體的關系。人居環境科學是融合人類居住和環境科學這兩大領域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它是一門涉及建筑學、城市規劃、景觀園林等多視角的綜合學科,融匯了自然脈絡與人文精神。

豫南地處鄂豫皖交界處,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徽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其人居環境設計受“天人合一”的哲理影響。從選址布局到環境設計、從室內陳設到營造技術等方面,均充滿了樸素的生態精神和人文理念,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態精神,把自然看作人化的自然;又將中原美術等人文要素融入居住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

一、文明之源、城市之根

人居環境設計融合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內涵: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生活起居、擋風遮雨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還滿足了人們道德倫理、意境審美的精神需求。人居環境設計凝聚了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凸顯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水平和藝術風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唐代詩圣杜甫流傳至今的經典名句?!叭顺錆M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大地上”,這是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經典名句。兩位詩人相隔了十個世紀,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描繪了人類居住文明的進步。這時的居住環境已不僅是建筑實體,而是承載了人類文化與藝術的發展,凝聚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作用的綜合載體。例如,坐落于南陽社旗縣的賒店古鎮,早在清朝時期便與朱仙鎮、回郭鎮、荊紫關鎮并稱為河南省的“四大名鎮”,是一座依水而建、依商而興、依信義而繁榮的古文化載體。

二、山水自然、天人合一

山水的珍貴在于“天然去雕飾”,天然的珍貴在于它保留了自然的風貌,而自然風貌的珍貴在于它凝結了一個時代文明的印記。正如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所說:“美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和客觀自然規律的統一?!崩?,坐落于信陽新縣周河鄉西河村的西河大灣,被譽為河南最美的傳統古村落。該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背靠青山、面朝綠水、山水環抱,可謂風水寶地、人文匯聚。

美不單單是物的反射,也不單單是心的呈現,而是心與物的交相呼應。這種呼應不是物的刺激下心的感受;而是內心借助外物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情趣。在美之體驗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視覺感知形象,這是所謂的“看見”;經過這種形象又傳遞出一種獨特的情趣,即“創造”。情趣源于創造,這是客體的意象化;欣賞源于情趣,這是主體的情趣化。正如陶潛在詩句中所描述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首先在大自然中領略到這種自然情趣,內心世界與觀看世界相遇相生、相契相合,主體與客體的交合形成了這種意境之美。

人居環境設計充分利用自然形態和人造形態作為框架,進行融匯自然的創造性再設計,利用各種形式美法則構成陰陽、干濕、閉敞等不同生態環境設計,種植多種多樣的植物,實現人與自然的多樣化設計。通過空間結構的劃分,滿足人們對于對安全、舒適、公共、私密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構造過程中,既體現天然意境、道法自然;又展露人文底蘊、詩情畫意。居住其中的人們既享受了時代文明的進步,又留戀于自然山水的意蘊,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展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傳統文化內涵。

三、回歸創新、繼承發揚

早在20世紀50年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就用古、新、中、西四個字來評價人居環境設計的優劣。只有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互為促進的人居設計才是上乘之作。例如,坐落于南陽瓦店鎮的“南陽第一民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四合天井院,修建于清光緒甲午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房屋整體布局合理、冬暖夏涼,融合了天井與庭院的古法構造,視為自然與人文的佳作。

作為傳統人居設計的“天井”,穿越了歷史的長河,被人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天井的通用價值是通風和采光,而在風水學上則是聚氣攬財的必要構造。古徽州民居中將其命名為“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流外人田”。當年只有財力雄厚的商人才能建造富麗精美的宅邸,而這些商人為了集聚實力、廣納財源,便修建了這種寓意深刻的天井結構,并被人們沿用至今。在現代人居設計中,天井除了通風、采光、聚財的傳統意義之外,更多的是為家人和鄰里提供觀景和交流的有效空間。和家人圍坐,與鄰里攀談,人與自然的交會融入其中,傳統與現代的意念相互碰撞,讓血脈親情定格在這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

人居環境設計是人居與環境的空間藝術,正如老子所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本邮业目捎弥幈闶瞧渲械目臻g,“無”亦為道,即指生命的節奏。又如清代文學家沈復所說:“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蓖ㄟ^大小、曲直、虛實、深淺、藏露等構造手法,將大自然之美與人的居住環境融為一體,進而實現藝術之最高境界。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居住環境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鑄就了多元化、多方位的人居樣式。豫南地區作為重要的代表分支,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深受南北區位、歷史文化的融合性,既體現了北方民居的疏朗,又展示了南方民居的秀麗。豫南人居環境設計作為中原區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創造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起居,更營造了人文自然的意境之美。正如清代畫家方士庶所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彼囆g家用心靈感受自然萬物,用物象傳遞審美體驗。人居環境設計正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象的交融互利,從而成就現實生活的最高意境。

參考文獻:

[1]趙巖峰. 園林美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王其鈞.城市景觀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張倩,張焱焱.探析豫南民居特點與后續發展保護[J].大眾文藝,2019(7):79.

[4]焦盼盼.河南民居建筑的現狀研究[J]. 居舍,2017(24):6+81.

[5]沙霖,高長征.鄉村振興背景下豫南民居景觀因子研究[J].中外建筑,2019(11):72-75.

作者簡介:石巖,碩士,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猜你喜歡
人居環境中原自然
新時代的啊哩哩
綠色農業逐夢中原
校園足球中原行活動掠影
基于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的人居環境優化探析
“創意人居城市”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