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2020-08-11 07:28翟健民
中國收藏 2020年6期
關鍵詞:鈞窯窯變青釉

翟健民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在收藏界占有重要地位。常言道“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足見其價值。而在如今的收藏圈,瓷器藏家們對鈞瓷也是偏愛有加,為能庋藏到它,也是尋尋覓覓,樂此不疲。

鈞窯雖屬于北方青瓷系統,但它的釉色卻變化萬千,尤以獨特自然的窯變釉而聞名,在同時期諸多名窯中獨樹一幟。鈞瓷的釉色多為天青色,還有月白、天藍和紫紅等,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除了專為宮廷燒造貢瓷的官鈞窯之外,民間鈞窯燒制出的器物品種也十分豐富。

乳光勻凈

右手頁這件鈞窯天青釉三足爐盡管出自民窯,但千萬別小看它。此爐高11厘米,口徑9.2厘米,比通常所見的鈞窯爐體型更大,殊為難得。從造型上看,此爐比例勻稱,卷沿,短頸,鼓腹,下接三足,整體線條流暢。其通體施天青色釉,底部也施有滿釉,釉質厚實、乳濁度高,有一種溫潤優雅的玉質美感,當屬北宋時期的工藝。在早期的燒造過程中,高溫顏色釉的變化難以控制,因此重要的器物多被放置在最好的窯位——窯爐中部燒制,而民窯燒出勻凈的天青色釉是非常難得的,物以稀為貴,故備受藏界珍愛也在情理之中。再如這件天青釉小水盂,胎薄、釉潤、線條優美,是精品中的精品。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三足香爐口徑9.2厘米 高11厘米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小盂口徑5.6厘米 高9.2厘米

此外,許多鈞瓷口沿釉色較淺,乃是釉料在窯溫達到一定高度時往下流淌,露出其底色的自然現象。比如下圖中的鈞窯天青釉大碗,其聚釉的深淺層次恰到好處,有一種自然的美。其底部上釉,修足利索,顯然也是北宋工藝。難得的是此碗成對,細看會發現其口沿顯臟,隱隱透出銹痕。其實,這是自然形成的痕跡,當時為了保護珍貴器物,防止其磕碰,工匠便在碗的口沿上鑲了銀邊。歷經千年的時間,銀已經磨盡,只留下淡淡的痕跡。

北宋 鈞窯天青釉大碗口徑18厘米

北宋 鈞窯天青釉大碗口徑18厘米

上圖這件天青釉羅漢碗是非常少見的民窯制品,也被稱為羅漢杯。碗內滿釉,底部也施有滿釉,修足非常細膩,有宋代的雅致之風,應和當時盛行的茶文化有關。羅漢碗在北宋、南宋、金、元各朝都有燒制,以北宋最為典雅周正。金、元時期,鈞窯開始沒落,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代鈞瓷相比。器物上釉的部分一般只到六七成,最多達到八成,且底胎一般不上釉,整體相較宋代更為粗糙。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羅漢碗 口徑9.5厘米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羅漢碗 口徑9.5厘米

紅紫斑斕

鈞窯制品百花齊放,釉中紅里透紫、藍紫相映的器物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品種。我個人非常喜歡天青、天藍的釉色,偶爾看到器物上的一塊紫斑,就像抬頭看見藍天中的一片云霞,心情備感舒暢。

左圖這件鈞窯玉壺春瓶天青色釉均勻瑩潤,其亮眼之處在于瓶身有一點紅斑,就好像“萬綠叢中一點紅”,為其增色不少。此等品質上乘的鈞窯膽瓶瓷胎細膩、釉色斑斕,最有名的一件則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其瓶身遍布紫斑,被作為鈞窯瓷瓶絕美釉色的典范。右手頁中這件天青釉紅彩鋬耳洗也是如此,通體施釉且發滿紫斑,造型特殊,底部可見支釘痕,是存世不多見的鈞窯精品。

民窯燒造的器物以生活用品為主,一般以碗、盤等居多,這件鈞窯月白釉紅斑荷葉蓋罐也較為少見。其所屬年代應為金代,罐身施釉面積大概為八成,在其腹部釉面上可見幾處紅紫斑。此斑可能是由于入土時放置在鐵器附近而產生的。金代鈞窯罐的瓷胎相比北宋更厚,此罐并未完全燒制成功,乳濁釉沒有達到玉質感,不太通透,但整件器物看起來素雅文靜。值得一提的是,其原裝的荷葉形罐蓋也完好地保存至今,讓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對研究鈞窯發展史具有一定學術價值。

金 鈞窯天青釉紅斑玉壺春瓶高23.2厘米

在古代,其實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以及老百姓所追求的美往往就是自然,對鈞瓷自然窯變之美的欣賞在宋代達到極致,并一直延續到明清。上圖這件天青釉鼓釘花盆托,底部有“一”字編號,屬于官窯制品。順帶一提,關于此類鈞窯花盆洗、托的斷代,明清到民國時期一直以北宋說為主,近年來將之推遲至元明,這兩種看法亟待更多的考古和文獻資料來驗證。

鴻運當頭

還有一類釉色通紅的鈞瓷,被稱為“鈞紅”,北方一般稱為窯變。鈞紅深受民間喜愛,其釉色喜慶,器型適合插花等日用裝飾,并帶有“鴻運當頭”的吉祥寓意,因而被大量、廣泛地燒制。

最近,有一位朋友買了一只鈞紅小梅瓶,紅釉中帶藍彩,比較少見,屬民窯鈞紅中的精品。本頁左圖中這件清乾隆時期的民窯鈞紅觀音瓶也是精品之一,其通體施釉,釉色的流動感十足,紅釉中泛出的藍紫之色仿佛波瀾一般自然。鈞紅中以純紅釉最為常見,而窯變帶藍的特征一般出現在官窯制品中。清雍正時期,唐英創燒了鈞紅釉,并在乾隆時期得到極大發展,乾隆朝之后民窯燒制的品種愈加豐富,大件的器物數之不盡。上個世紀,鈞紅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作為家庭陳設裝飾用品而受到歡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曾在某家進出口公司倉庫里看到貨架上擺有成百上千的鈞紅器物,其中有膽瓶、天球瓶、雙耳尊等式樣,令人應接不暇。

明 鈞官窯天青釉鼓釘花盆托口徑25.4厘米 高9.8厘米 底部戳印“一”字

最常見的是“ 砍腳鈞”瓶,還有冬瓜罐、西瓜罐等?!翱衬_鈞”即器物底部為砂底的鈞瓷,是南方的俗稱,這類器物燒造完成時,底部的釉粘連在匣缽上,需先砍掉其底部,再進行打磨,因而被賦予了“砍腳鈞”這個通俗而生動的稱呼。比如本頁右圖中這件清乾隆民窯鈞紅釉雙獸耳尊,釉色純紅且均勻,口沿的釉有露白現象,底部被打磨得非常平整,具備典型的鈞紅特征。

總之,就鈞瓷的收藏標準而言,看到釉色均勻、造型完整的器物,都值得入藏。假設一件器物的收藏價值為100分,那么應從造型、釉色、瓷胎、底足等方面進行考量,才能綜合判斷其品質,找到鈞瓷在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平衡。

清乾隆 民窯窯變釉觀音瓶 高21.5厘米

清乾隆 民窯窯變紅釉(鈞紅釉)雙獸耳尊高38厘米

猜你喜歡
鈞窯窯變青釉
窯變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窯變·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窯變·釉上粉彩作品2
孔家鈞窯 國禮精品鈞瓷作品
淺談宋瓷
鈞窯手拉坯技藝初探
壽州窯瓷器釉色之流變
淺談建水紫陶工藝之窯變 紫陶“變形記”
淺談氈包青釉
古陶瓷鑒定:從標形學到痕跡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