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高校新生死亡教育的認知現狀調查

2020-08-16 15:37彭孌婷尹佳敏易林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5期

彭孌婷 尹佳敏 易林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對死亡教育的認知程度,為死亡教育在高校系統的開展提供借鑒和思考,以期減少大學生自殺,殘害他人等現象的發生。方法: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對某高校540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結果:53.24%的研究對象知道有死亡教育,但對它了解甚少,有73.28%的研究對象愿意接受死亡教育。結論:高校新生對死亡教育知之甚少,并且有了解死亡教育的需求。建議對大一新生廣泛開展死亡教育,有效的設置課程及實踐方法。

【關鍵詞】高校新生;死亡教育;認知現狀

生與死是辯證統一的,每一個生命都包含著死亡。然而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社會制度,人文關懷理念缺失等多種原因的限制,人們多避諱談論死亡,因而有關死亡的教育問題也一直未能夠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被提及重視起來,但死亡是自然生命規律的必然結局,我們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儲備人才,對其開展死亡教育能夠使之熱愛生命,更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并且將正確的死亡觀念帶到各個崗位,形成積極地社會風氣。

1.死亡教育的內涵及發展

死亡教育, 又稱優死教育, 是指“向社會大眾傳達適當的死亡相關知識, 并因此造成人們在態度和行為上有所轉變的一種持續的過程?!盵1]《中國青年報》[2]最早在1990年1月14日發表文章關于近年來美國大中學校甚至小學校新增的一項教學內容——死亡教育,它向學生系統地講授死亡的過程,人死以后對其親人的心理影響,自殺的構成原因及如何防止,死的權利及安樂死的種種辦法等,美國死亡教育協會認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性教育。

死亡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此后,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被發掘。包括英國,德國等西方大國,后又在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吸取相關經驗并與各地的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成熟的死亡教育體制,相比而言,中國內陸的死亡教育受到種種原因的制約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少有實踐,死亡教育還未被公眾所了解,在2019年3月13日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顧晉[3]提出全民開展死亡教育,他指出當今很多年輕人因為一些小事跳樓,輕生并且頻發惡性傷人報復社會的事件反映出這類人群生命價值感不強,究其原因是當前缺乏有效的的死亡教育體系,同時我國越來越多學者對死亡問題進行剖析也就預示著我國基于尊重生命而開展的死亡教育需求刻不容緩。

2.對象和方法

2.1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某高校540名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40份,回收500份,有效問卷479份,有效回收率88.7%。

2.2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大學生死亡教育基底問卷,共有20個題目,問卷分為5個部分,包含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生命滿意度,自殺意念,死亡認知及大學生死亡教育需求等方面,并采用問卷星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3.1一般資料

479名調查對象中男生240人(50.1%),女生239人(49.9%);對大學生活的滿意度:非常滿意的90人(18.79%),一般般的261人(54.49%),不如預想中滿意的121人(25.26%),不滿意的7人(1.46%);認為自己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的372人,占到了77.66%;而生活幸福度:認為自己一直很幸福的52人(10.86%),認為自己整體來說是幸福的,但有時會有不開心的事發生的383人(79.96%),認為自己不是特別幸福的43人(8.98%);生活中的情緒化:焦慮118人(24.63%),樂觀260人(54.28%),而冷漠,悲觀,憤怒等負面情緒僅占17.34%

3.2大一新生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的認知需求情況

3.2.1生死態度

3.2.2談論死亡的對象

4.討論:

4.1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質及幸福感較高,死亡教育開展正合時宜

調查結果中認為自己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的有372人,占到了77.66%,認為自己整體來說是幸福的,但有時會有不開心的事發生的383人(79.96%),認為自己比較樂觀的超過了一半,可以看出高校新生由于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以及家庭的良好教育使得他們并未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因而對待生活多是滿意并且心態多是積極向上的,此階段進行死亡教育更加容易被接受也更加有意義,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他們將會遇到來自學業,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壓力,容易對他們的心理認知造成傷害,如果對死亡能有良好的態度,將會更有效的去面對來自生活的各種負面情緒,提高生命價值感。

二. 大一新生缺乏死亡教育知識,對死亡教育有需求

本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壓力有23.38%的研究對象有過極端的想法,面對身邊人死亡,55.95%的人會感覺很悲傷,36.53%的人覺得生命很脆弱,無從把握,進一步提示死亡教育的缺乏,面對壓力,死亡等現象大學生無法理性的去看待而產生負面情緒;有53.24%的研究對象知道有死亡教育,但對它了解甚少,有73.28%的研究對象愿意接受死亡教育,李佳[4]的研究發現大學生不僅普遍缺乏對死亡教育及臨終關懷照護教育課程的了解, 同時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欲望也不強烈,兩者都反映了死亡教育知識對大學生而言一片空白,但李佳調查抽樣對象的是全校的大學生,其中不乏高年級的,他們更偏重專業考試科目而不愿增加其他學習負擔, 本研究調查對象是大一新生,專業課不多,對大學生活充滿著熱情,相對來說更有動力去接受這種任務關懷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反映了死亡教育在大一新生中的可推廣性,我國高校死亡教育的開展迫在眉睫。

三. 大學死亡教育開展的積極性

研究中有51.57%的研究對象會和周圍的人討論生死話題,且55.06%的人在談論時是很公開的,這與羅羽等[5]眾多學者認為國民受儒家傳統“重生忌死”思想影響,多避諱談論死亡,不愿主動接觸和深入了解與死亡相關的問題有出入。筆者認為現代社會,民眾大都思想開放,且當今大學生是一群個性獨特,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的90后,相比普通社會群眾和老一輩來說較少受封建迷信、傳統意識等陳舊觀念的影響,因此,死亡教育的發展不會受這一文化背景的限制,在本次研究中也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兩個月的教育,受試者反饋良好,更進一步證實了對大學生,尤其是對大一新生就開始進行死亡教育工作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及可開展性的。

四.注重開展大學死亡教育的方式

死亡教育是否能夠有效進行開展形式關系甚大。本研究結果顯示,遇到壓力問題時,大部分人會選擇通過和朋友傾訴的方式來排遣,而對于談論死亡時的對象是誰,有53.85%表示是和朋友一起談論的,這和殷寧[6]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與家長和老師相比,大學生更愿意和理解自己,與自己年齡相仿的朋友來交流想法,排解情緒。因此,我們在進行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要多安排同學之間進行小組討論,使其能夠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大學生,單純的理論說教將不利于死亡教育的繼續開展,而是可以輔助進行多形式的死亡體驗課,包括請那些經歷生死的人談談對生命的感悟, 組織學生參與集體性的哀悼活動,借助新媒體手段如播放一些醫療劇等幫助學生更深刻的去感悟死亡教育的意義。

5.結語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某高校大一新生的死亡認知現狀,結論是新生對死亡的認知及思考不足,并且迫切希望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由于本研究只選取了540名大一新生,統計量不夠大,因此,下一階段可以抽取多個高校新生進行深入研究。其次,我國關于大學生死亡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實踐,在高校新生舉行死亡教育活動,通過比較教育前后的效果來驗證死亡教育的可開展性,為死亡教育在我國高校的全面的實施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鄭曉江.國外死亡教育簡介[J].教師博覽,2000,(02):42.

[2]國家統計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2號)[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2011-04-29.

[3]李昱,黃任之,羅燕.大學生死亡態度的影響因素及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四川精神衛生,2019,32(05):477-480.

[4]李佳,張金峰,袁野.大學生的死亡態度及其對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4):104-107.

[5]羅羽,張慧蘭.國內外死亡教育發展現狀分析與展望[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03):175-179+184.

[6]殷寧.大學生生命教育必要性及實施途徑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