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開復位與韌帶修復治療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的臨床療效

2020-08-16 01:57黃靖凱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6期
關鍵詞:切開復位

黃靖凱

【摘 要】目的:觀察在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治療中采取切開復位與韌帶修復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方法:方便選取在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以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總計98例,隨機數字法分成對照組(49例)與聯合組(49例)。對照組僅采取切開復位治療,聯合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聯合韌帶修復治療,并對兩組患者進行9個月的隨訪至2018年9月。對照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隨訪不同時間平均踝關節評分(Baird-Jack),臨床治療優良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結果:聯合組患者傷口愈合、住院、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在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的治療中,采取切開復位與韌帶修復治療,可明顯縮短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提高術后踝關節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切開復位;韌帶修復治療;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臨床療效分析

在骨科收治患者中,踝關節骨折為臨床常見關節內骨折,三踝骨骨折常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而使踝關節失去正常的解剖關系,踝的韌帶損傷甚至是斷裂,通常是下脛腓聯合分離[1]。在臨床治療中多重視骨折的修復固定,對下脛腓聯合分離往往忽視[2]。針對于此,將在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以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總計98例,采取針對性治療,現將隨訪結果報道如下,旨在對臨床此類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近期收治以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總計98例,隨機數字法分成對照組(49例),男27例(55.10%),女22例(44.90%),年齡24~74歲,平均(49.3±3.5)歲,部位:左側26例,右側23例,Denis-Weber分級:B型29例,C型20例。聯合組(49例)男28例(57.14%),女21例(42.86%),年齡25-72歲,平均(48.6±3.9)歲,部位:左側27例,右側22例,Denis-Weber分級:B型30例,C型19例。一般資料相對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麻醉滿意后,仰臥位, 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 常規消毒、鋪巾, 外踝取腓骨后外側入路, 內踝取標準切口, 后踝骨折經外踝切口或延長內踝切口暴露, 后踝復位后臨時固定, 1~2枚松質骨螺釘或者鋼板固定, 1/3管狀鋼板固定外踝, 克氏針或松質骨螺釘固定內踝。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內踝骨固定時,注重對三角韌帶進行檢查,如淺層損傷無需手術修復,可自行修復;如果三角韌帶斷裂,則需要進行韌帶縫補修復,要保證患者的下脛腓聯合之間的空隙<5 mm, 距骨進行前后平移試驗時, 結果是陰性, 說明患者的踝關節復位修復手術成功。對照組及聯合組手術均在C臂監測下進行,術后兩組患者均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住院、骨折愈合時間對照

聯合組患者傷口愈合、住院、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Baird-Jack評分對照

聯合組患者術后6個月Baird-Jack評分(92.95±0.56)分、9個月隨訪Baird-Jack評分(96.53±0.87)分,對照組術后6個月Baird-Jack評分(90.03±0.67)分、9個月隨訪Baird-Jack評分(93.56±0.9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407 8,P=0.000 0;t=15.864 7,P=0.000 0)。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聯合組患者優良率為97.96%,并發癥發生率為2.04%,對照組患者優良率為84.71%,并發癥發生率為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900 0,P=0.026 7;=4.900 0,P=0.026 7)。

3 討論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骨折發生率明顯上漲。而在骨科收治骨折患者中,致殘率非常高的三踝骨折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占有率較高。三踝骨折(內踝、外踝以及后踝骨折), 臨床常表現為疼痛、腫脹等,嚴重影響了行走能力。而在臨床治療中一般以切開復位術為主,可促進患者的骨骼愈合,雖能使骨折部位愈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單純切開修復,三角韌帶忽視檢查,則會在患者術后恢復中導致距骨發生明顯傾斜。而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增加治療難度,骨折錯位的問題由傳統切開復位法糾正了,而忽視對三角韌帶改善進而影響患者預后。而聯合修復方法彌補了傳統切開復位的不足,針對三角韌帶的損傷進行了修補。切開復位聯合韌帶修復是通過踝關節進行切開固定,輔助韌帶修復治療,通過對三角韌帶的查驗與修復,在保留韌帶功能的同時,進行修復受損部位,進而恢復患者踝骨功能。聯合組患者優良率為97.96%,并發癥發生率為2.04%,對照組患者優良率為84.71%,并發癥發生率為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患者手術治療中,采取切開復位與韌帶修復治療方式,可明顯提高手術治療療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效果理想。筆者認為,在患者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后,僅為恢復踝關節功能的第一步,在術后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術后關節肌肉僵硬問題,提高踝關節靈活度,減少因手術造成的關節活動不靈、不適等現象,使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術后生活質量。該組研究結果與項杰[15]等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在三踝骨折伴脛腓聯合分離的治療中,采取切開復位與韌帶修復治療,可明顯縮短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提高術后踝關節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鞠金勇,肖海軍,石偉哲,等.切開復位和韌帶修復治療三踝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臨床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6, 15(5):483-486.

張澤義. 切開復位治療三角韌帶撕裂伴隨外踝骨折的臨床探究[J].醫藥,2015,1(3):9- 11.

李海斌.三踝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18):329- 330.

許瑋,張旭鳴,施愛平,等.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8):796-798

蔣駿偉,劉佳,冉春,等.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J].醫學信息,2016,29(31):94-95.

猜你喜歡
切開復位
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較
閉合復位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療效分析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效比較
跟骨骨折48例臨床診療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25例報告
橈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蓋氏骨折26例臨床觀察
手法復位治療橈骨小頭骨折4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