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太伯奔吳”的歷史意義及對后世的影響

2020-08-19 12:50任永娟
文存閱刊 2020年10期
關鍵詞:東吳

摘要:太伯奔吳,三讓王位,至德無稱,名昭天下,恩澤后輩,啟迪世人,意義重大。

關鍵詞:太伯奔吳;太伯;仲雍讓賢;西吳;東吳

一、關于“太伯奔吳”的歷史梗概

據《竹書紀年》記載,殷武乙元年,邠遷于岐周。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由于岐周大地位于洪積扇平原地帶,土質肥沃,日照充足,水源豐富,南面的秦嶺山脈擋住了自南而來的大雨,北面的岐山山脈隔斷了自北而來的風沙和戎狄族鐵騎的侵略,給老百姓創造了一個和平安寧而適宜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所以周國國勢日升,不斷強大。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亦可稱泰伯),次子叫仲雍,少子季厲為太姜所生。為了表示姬周族臣服于商,共同對付鬼方等戎狄部落,保障姬周族的生存和發展,季厲娶商朝貴族中的大家族任姓摯氏之女太任為妃。太任賢惠有德,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姬昌。姬昌聰慧異常,相貌奇偉,頗有王者風范,深得古公寵愛。古公有意要將周家天下傳給姬昌。但按照當時氏族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厲排行老三,最后自然沒有資格承嗣王位。這勢必導致姬昌不能繼承周家天下。古公既不愿違背宗族規矩,又為自己不能按心意傳位給孫子而終日憂悶,郁郁寡歡。有一天,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聞聽此言后,才知太王欲立少子季厲以傳位于姬昌。為了顧全大局,實現父親的心愿,太伯、仲雍便以上山采藥替父治病為由,跑到今周公廟南的叩村住了下來。

據《竹書紀年》記載,太王時期,叩村屬古卷阿地區,此地區歸畢程氏部落管轄,還沒有被周部族臣服。太伯和仲雍以為這里和岐邑是不同一個部族,而是兩個天下,可以避過太王和王季的追尋。過了幾日后,他們感到這里距離岐邑(京當的賀家)太近,只有四五十里路程,半天就可找到。他們還怕畢程氏族的頭目將他們行蹤進透露給太王,于是他們又向西直走,一直到今寶雞西鎮吳山,才停了下來并在這里發展壯大。

太伯入鄉隨俗,文身斷發,把北方的先進農耕文化和當地的土著文化相結合,發展水稻和漁業生產,深得當地土著人的擁戴,建立了吳國,并被推為吳國國君。由于太伯老年無子,他死后由仲雍繼承吳國王位,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太伯奔吳”,“三以天下讓”的感人“至德”故事。

二、關于孔子“三以天下讓”的解釋

孔子在《論語·太伯》篇中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币饧刺梢哉f是品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了,三次把天下讓給別人,人們簡直找不到合適的話來稱贊他。

對這段話中的“三以天下讓”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一是太伯將周國的天下讓給了更賢者季厲。二是季厲被商王文丁害死后,太伯完全可回周國接替王位,但他沒有回來,而是自強自立,在江南創業,又把周國王位讓給了頗有王者風范的侄子姬昌——周文王。三是因他老年無子,而將吳國的國君讓給了其弟仲雍。

三、關于西吳、南吳和東吳

從太伯創立吳國,傳到第五代時,周武王滅殷建周,到處尋找太伯、仲雍的后代。這時,周章已做了吳國的君長,因此周武王就正式封他為吳國國君。同時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的陪都洛陽北面夏朝的都城遺址,被列為諸侯行列,這就是虞仲。這時,西吳——寶雞吳山,東吳——洛北虞國,南吳——江蘇無錫的梅里,即三個吳國已基本形成。中原的虞國滅亡兩代后,荊蠻地區的吳國又在壽夢的帶領下逐漸強盛起來,開始自稱王。經諸樊、合祭、余昧、僚、闔閭、夫差,最后被越王勾踐徹底打敗了吳王夫差,使荊蠻之吳滅亡。我們所說的“太伯奔吳”主要是指荊蠻之吳,即南吳。

1954年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就是記載周康王某年四月丁未日去宜地,在祭祀悼念完武王伐遠商,成王省東國的創業功德后,又將原來虞侯夨改封為宜侯夨的事情。從宜侯夨簋的銘文看,宜侯夨就是指吳太伯后第十五周繇。

四、關于叩村太伯廟

太伯離開古卷阿南的叩村之后,還多次從寶雞吳山和無錫梅里派使臣回叩村住幾日了解周國的國情和發展情況。特別是武乙二十四年季厲帶領周師“伐程戰于畢,克之”后,又于文丁五年建程邑(在周公廟),作為岐邑的陪都了。特別是南吳國和東吳國派來祭祀的使臣,先要走到叩村太伯廟,敬奉了太伯卻步而止,從這里起始,三步一叩首,五步一禮拜,一路亦步亦趨,畢恭必敬,一直叩到卷阿圣地。

原來的太伯廟因做小學,現已損毀,人們只找到了一個“至德無及”牌匾?,F在,新遷的叩村太伯廟在空曠的原野,設計要高起點,超前,占地不少于15畝,包括山門三間,“至德無及”殿五間(主要展出太伯“至德”事跡)太伯正殿三間,東為仲雍正殿三間,西有王季正殿三間,后為古公亶父和德姬、太姜殿,東為佛爺殿,西為財神殿,“至德無及”殿和太伯殿中間有鐘鼓樓和鐵塔。三門前有戲樓和廣場(停車場)。并修建兩條大道:一條通周公廟,一條通西周文化大景區(北郭村)。

五、關于“太伯奔吳”的歷史意義

“太伯奔吳”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對后世的影響很深,主要有四個方面:

1、太伯奔吳,主動讓賢。周太王晚年時看到殷商始終是周人生存和發展的大敵,就考慮從加強姬姜聯盟,以穩定根基的目的出發,讓少子季厲(母親太姜乃姜族貴族之女)繼位,并要他同商朝大奴隸主貴族中的任性擎氏通婚,娶太任為妻,從而建立起牢固的統一陣線。這樣以來,也能保證賢能聰慧,頗有王者風范的孫子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能夠順利接替,繼承王位。太伯、仲雍十分理解父親的苦衷,為顧全大局,兄弟兩雙雙逃走。

2、太伯奔吳,經營南土。著名歷史學家徐鐘舒先生認為,周太王時的周邦國還很弱小,無法與強大的殷商王朝分庭抗禮,正面沖突,于是,太王先擇抵抗力最小而又與殷商關系較疏遠的地方進行殖民統治,以逐步培植國力,所以他被太伯、仲雍沿江漢而至吳。他認為:“太伯、仲雍之在吳,即周人經營南土之始,亦即太王剪商之開端?!庇纱宋覀兛梢钥闯?,不管是古公派去也好,太伯、仲雍主動逃奔去也好,使周人的版圖擴大到長江以南地區。

3、太伯奔吳,乃吳文化始祖。太伯、仲雍到了梅里以后,首先走鄉隨俗,“文身斷發,裸以為飾”,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化一體,并把周原先進農耕技術、物候知識和先進生產工具帶到梅里去,并帶領民眾修筑了伯瀆河,以防水旱災害,造福當地人民,從而推動了周文化同當地土著文化融合和發展,產生了江南的吳文化,也促進了梅里和無錫地區的水稻、漁業生產發展。

4、太伯奔吳,樹立讓國典范。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是王位的當然繼承人。但因“季厲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厲以傳昌?!彼?,太伯和弟弟仲雍一起“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弊尲緟栱樌沓烧碌乩^承王位。太伯這種不重君位,不把國家看成自己的私產,而看重的是他能顧全大局,以國家的安定團結為重,以黎民百姓的利益為重,不愿因為爭權奪利而釀成宮庭政變,甚至發生戰爭。太伯這種“讓國”精神,是儒家所崇拜的理想道德,也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局面和道德風尚。太伯這種讓國精神為歷史,為國人,特別是為當國者樹立了一個典型的范例和榜樣。這種讓國,至德無及的精神,可以臣正世風,為百王立法示范,使人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清明和發達。

歷代帝王被太伯忠于國家,孝于父皇的“奔吳”開拓創業精神所感動,出資修建無錫太伯廟和墓。從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4月,桓帝就派吳郡太守糜豹負責修筑梅里村太伯墓道塋門。糜豹不但修了太伯墓,還擴建了太伯廟。墓和廟就建在鴻山的山坡上。并確定50戶作為至德廟的“掃灑”,再分排100戶作為專職的太伯墓守衛,還任命吳如勝為奉祀侯,作為太伯廟的主祀官。北宋太平興國(公元978年)又賜墓旁苗田223畝,田的收獲作為祭祀經費。宋仁宗又加賜繞墓田100畝,每年收成并入墓地使用。元初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在蘇州至德廟祭太伯。到元末至治2年(公元1322年)元英宗還派察牢貼木兒祭祀吳太伯。明朝建立第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把吳太伯的“讓國”精神同歷史上那些為爭權奪利而父子相仇,兄弟相殘,母子相欺,以至發動陰謀政變的丑惡現象相比較,就封吳太伯為神,春秋兩季進行祭祀,還親自寫了祝文:“三讓至德,民無可稱,周基八百,由斯而成?!敝煸碌倪@個16字祝文,不但概括了孔子的話和太伯的歷史作用,還隱含了明王朝在感情上的寄托和希望。經天啟、康熙、嘉慶年間修葺,使太伯廟和太伯墓規模非常宏大,樓臺亭閣和各種殿宇極其齊全的江南古跡。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三十世家的第一篇列為《吳太伯世家》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

[1]《竹書記年》

[2]《論語.太伯篇》

[3](清代和民國岐山縣志)

作者簡介:

任永娟,女,本科,文博助理館員。

猜你喜歡
東吳
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一只兔子打敗一個國家文
一只兔子打敗一個國家
周處除三害
東吳基金:詭異的股權變更
“處心積慮”的統一之戰
論西晉統一的歷史經驗
赤壁之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