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立場標記語視角看新聞的主觀性

2020-08-20 06:29孟思月
文教資料 2020年16期
關鍵詞:主觀性新聞

孟思月

摘? ?要: 本文從立場標記語視角,研究新聞語篇的主觀性問題。通過對中英文兩大報紙的記者調查版立場標記語的統計分析,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各類立場標記語的使用情況,查找、梳理典型詞匯和短語,探討立場標記語與新聞主觀性的內在聯系及新聞主觀性的本質原因。

關鍵詞: 立場標記語? ? 新聞? ? 主觀性

引言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要求,沒有客觀事實的新聞是毫無價值的。無論什么新聞媒體,都把新聞的真實性作為首要的標準。然而,新聞事件本身并非處于理想的靜止狀態,記者面對調查的新聞事實,不僅向讀者報道客觀事件,還向讀者表明自己的認知、態度、情感等,即在記者調查中總是含有作者主觀的成分,這些主觀成分便會在語言中留下印記,立場標記語正是主觀印記的一種表現。

本文從立場標記語的視角,探討新聞語篇的主觀性問題。通過對中英文兩大報紙的記者調查版立場標記語的統計分析,以及對典型詞匯、短語的查找梳理,分析這些體現立場的語言印記,揭示新聞語篇的主觀性現象。對于進一步認知新聞語篇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的矛盾與平衡,對于新聞語篇的建構和解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立場標記語的內涵

所謂立場標記語是指作者表達立場、觀點的方式,即作者對文章信息或話語參與者的態度、情感、判斷和責任,包括作者對文中信息呈現方式的評價。綜合國內外的研究(Biber et al 1999,Palmer 2001,徐宏亮2007,吳格奇2010,柳淑芬2017)[1-5],立場標記語可分為認知型立場標記語、態度型立場標記語、方式型立場標記語三種類型及子類。本研究借鑒了龍滿英(2010)[6](21-24)的立場標記語分類,增加了義務型立場標記語及子類,采用立場標記語的基本框架列表如下:

表1? ? 立場標記語的分類

二、研究設計

(一)語料來源

本研究的語料來源分別來自美國的紐約時報和中國的人民日報記者調查版,主要內容為新聞事件的調查。各選用30篇文章,時間從2016年—2019年。

表2? ? 語料描述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1)英漢語料庫中,立場標記語的總體使用情況如何?

(2)英漢語料庫中,立場標記語的四種類型及子類的使用情況如何?

(3)立場標記語與新聞的主觀性的關系如何?在數據中如何得到反映?

(三)研究方法

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典型詞匯、短語查找與梳理,將英漢語料中立場標記語及子類分別統計,以觀察使用與分布情況,并分析與新聞的主觀性的關聯,進行理論探討。

三、結果與討論

表3? ? 英漢記者調查版立場標記語總體分布情況

從總體上看,英漢記者調查版中,立場標記語均有大量使用,尤其是認知型立場標記語分別達到58.7%和44.6%,說明記者調查版對于提供的新聞信息經常作確定性、可能性、言據性的判斷。義務型和必要型立場標記語分別占20.2%和26.8%,說明該版語料中能愿、情感、評價等主觀性標記較為豐富。英漢方式型立場標記語各占5.3%和4.3%,說明記者在陳述新聞調查的同時,注意到利用方式型立場標記語,提醒讀者注意行文的措辭方式。

為了進一步從細節上分析立場標記語和新聞的主觀性之間的內在聯系,下面對于立場標記語的四種類型及子類分別加以研究,以觀察英漢新聞語篇的主觀性之所在。

(一)認知型立場標記語與新聞的主觀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英漢認知型立場標記語的三個子類中,可能性標記語占到總數的一半左右,分別為55.6%和49.3%。通過梳理分析發現,在記者調查版中,可能性立場標記語一般在兩種場合使用較多,一是用于表明作者對陳述的事實雖然有所掌握,但對于自己所表達的觀點、情感、立場較為謹慎,采取含蓄巧妙的方式傳遞新聞事實,避免給讀者強加于人的感覺。二是用于表示作者對于新聞事實一時還不十分清楚,但又必須報道的情況,比如地震剛剛發生、疫情剛剛發現等情形,利用可能性標記語使調查報道留有余地,可一定程度地規避風險和責任。

新聞的主觀性通過各類詞語的運用具體表現出來。從英語語料看,副詞、形容詞可能性標記語較多,用來表示可能性、頻次或程度、近似的程度等。雖然西方的報刊常常規定少用形容詞、副詞,但是副詞、形容詞是表達傾向性的最佳詞類,能較好地體現作者的立場和價值。在語料中這樣的詞語使用得十分頻繁,如likely, possibly, presumably, supposedly, arguably, potentially, seemingly, presumably, rarely, seldom, usually, moderately, predominantly, approximately, virtually,inconceivable, gross等。語料中常用動詞和系動詞表示非第一手資料報道,帶有預測性的認知,如acclaim, contend, imply, signal,anticipate,foresee, presume, suspect, appear, seem tend等。也有用名詞標記語表示設想、預測、可能等,如argument, clue, indication, proposition, assumption, interpretation, speculation, viewpoint, inclination, option, sign, tendency等。

同樣,在漢語語料中大量使用可能性標記語,和英語十分類似。漢語的副詞、形容詞可能性標記語有較多使用,如也許、大致、大概、可能、大約、或許、恐怕、大略、興許等。有表示頻率的副詞和形容詞,如通常、經常、有時、常常、幾乎(不)等,有表示等級的副詞和形容詞,如有點(兒)、相當、很、主要、顯著、一般、相對、普遍等;有表示近似的,如大約、幾乎、近乎、基本等。語料中漢語的動詞可能性標記語主要用于策略性措辭,如:據稱、爭議、強調、宣稱、評論、提示、表明、堅持、預測、認為、相信、發現、感覺等。語料中漢語名詞可能性標記語相對較少,估計、預測、看法、觀點、希望、現象、傾向等。

英漢認知型立場標記語體現了新聞的主觀性的存在。一般認為,依據事實是記者調查的首要原則,事實是新聞的本質。然而,雖然事實是存在的,但是記者調查寫成報道又是一種多角度選擇的結果,并不總是復制事實,而是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有著自己的意見和傾向。記者調查在強調客觀事實的背后,有著不可避免的主觀因素,反映出記者及其所服務的團體的態度和傾向。所以,認知型立場標記語的大量運用,正是記者主觀評價的反應。統計和分析發現,形容詞和副詞在表達傾向性觀點上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如果選擇得當,就會起到表明態度、突出導向的作用。

記者調查版的主觀性能從語言本身的性質得到解釋。由于當代語言研究受到結構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影響,強調語言的所指作用及語言的真值條件,把語言看成表達命題的工具,將語言的主體即語言使用者排斥在外,不予考慮。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突破了結構主義過于注重形式的局限,開始重視語言的能指研究,即語言使用者的主觀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僅能表達命題,而且能幫助人們表達命題之外的認知,即表達語言使用者的視角、態度、立場、情感等,語言具有達意和表情的雙重功能。語言要反映客觀事實,首先必須借助人的思想。人具有主觀意識,語言的意義不可能簡單地存在于客觀事實中,而是不可避免地包含語言使用者的認識,語言的符號系統不可能與客觀世界完全一致,語言的意義同樣依賴于人的認知能力,現實只有借助人的認知和語言才能反映出來。

記者調查的主觀性,在語言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言語主體的視角。視角就是觀察、認識事物的角度,即對于新聞事實的情狀用文字描述的出發點。人的視角能力是有局限的,人觀察事物只能從某一角度、某一時間進行,如果視角、時間不同,那么事物在人的大腦中形成的表象便不相同,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同。二是主體的情感,記者調查而形成敘事并不是事實的羅列擺布,其中包含著記者對新聞事實情感因素。三是主體的認知,即主體對新聞事實的主觀化的看法。這些看法不是存在于客觀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語言使用者的意識里。記者調查的新聞敘事一方面要求基于事實,客觀報道,另一方面記者無法跳出自身語言的框架、認知傾向,形成記者調查的客觀性要求與語言的主觀性之間的矛盾與平衡??赡苄詷擞浾Z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記者調查耗時較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森林大火、地震救災等,記者或無法了解事件的第一現場,或因場面混亂而無法弄明真相,而不得不依據手頭并不全面的資料將所知的情況報道出來,讓急切期盼了解真相的受眾得以了解。這時可能性標記語發揮著重要作用,使記者調查的兩難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隨著事實真相的逐步明朗,報道的肯定性立場標記語一定會上升,直到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完全清楚。

(二)英漢義務型立場標記語與新聞的主觀性

義務型立場標記語包括必要性和能愿性兩個子類。必要性標記語表達作者對于傳達命題或提供信息所應該或可能承擔的義務或采取的行動。能愿性標記語表達記者對于話語命題的主觀愿望和看法,是記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出于和讀者交流互動的需要。

英語語料中必要性和能愿性的立場標記語較多,常常由副詞、形容詞擔任,如necessary, obligatory, indispensable, urgent, dispensable等,名詞如need, requisite, necessity, longing等。也有動詞表示必要性標記語,如require, demand, enforce, oblige, impel, force, lack等。表示能愿的義務型立場標記語主要是情態動詞,如can, could, may, might, will, would, shall, should等。漢語語料中體現義務性標記語表示必要的例子如:應該的、要求的、被迫的、希望的等,表示能愿的例子如:必須、應當、不得不等。

記者調查版的義務型立場標記語的大量使用,折射出記者及委托方對于新聞事實的態度和立場,反映出記者的主觀意識,是記者主管選擇的結果。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紛繁復雜,記者調查和報道并非周到俱全,而是有選擇地傳播新聞事實,摻雜著記者及其委托人主觀傾向性,通過主觀性選擇立場標記語,對新聞事實表明態度和立場,達到預想的引導效果。新聞敘事都有著個人的選擇標準,記者調查都是個人的選擇標準向讀者展示事件的發生、發展與結局,記者本身的價值取向、報道動機、代表的利益集團都會影響新聞的客觀性。在語言上,記者往往借助個性化的語言選擇手段表明自己的態度,發揮影響輿論導向的作用。

新聞立場標記語的存在折射出新聞主觀性的存在,這也是由語言的主觀性質所決定的。所謂語言的主觀性,是指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話語者“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話語者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印記(Lyons 1997)[7]。語言是使用者用來反映社會現實的,并不是價值中立的符號,而是社會背景、個人傾向性的反應,是社會意識形態和語言符號互動的結果。語言除了表達命題之外,還表達話語主體對于命題的態度、立場、情感,話語主體的態度融入語言之中,留下話語主體的印記。新聞事實是語言建構的結果,“離開了語言和符號,不僅思維的確定性沒有根據,存在的確定性也沒有根據了”[8](2-6)。記者調查的新聞事實也是語言的記述和表達,沒有語言就沒有記者調查。記者調查只不過是記者本人對于新聞事實的理解、解釋、重構的過程,新聞事實是以記者的語言重構為基礎的,客觀性只能依賴于所使用的語言,因而語言是新聞事實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因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工具,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之外的所謂客觀事實,記者只有借助語言才能對新聞事件獲得認知與了解。

以上列舉了一些能愿性和義務性的立場標記語,表明記者在報道事實的同時,也在表達態度、情感、立場等,體現了新聞主觀性的存在。從義務型立場標記語可以看出,語言在表達命題的同時,也在實現表達自我的需要。記者調查報道的意義,不是簡單地存在于客觀事實之中,而是蘊含記者對于客觀事實的認識和分析。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是有差距的,其中原因就是記者的主觀闡釋。

(三)英漢態度型立場標記語與新聞的主觀性

態度型立場標記語用于表示對新聞信息或事件的情感、評價、態度。在英語語料中,這類表示情感和評價的詞語還是較多的,尤其是副詞、形容詞,如fortunately, interestingly, surprisingly, pleasing, crucially, severely, practical, remarkable, plausible等。也有用名詞、動詞的,如irritation, surprise, fear, advantage, reservation, reject, benefit, oppose, support等。還有一些短語用于表達態度和立場,如as anticipated, contrary to expectation等。

漢語語料中,表示新聞或事件的態度、評價、立場等的詞語相當豐富,副詞、形容詞,如幸運地、嚴肅地、恰當的、正確地、愉快的、有趣的、基本的、理想的、可能的、有限的、自然的等。漢語名詞性態度立場標記語,如愉快、惱火、驚奇、缺陷、成功等。漢語動詞性態度立場標記語,如害怕、恐怕、寧愿、滿足、批評、否論、支持等。能愿動詞表示態度立場的,如能夠、必須、應當等。

記者調查的新聞語篇中大量運用態度、評價、立場的標記語,體現了記者在描述調查過程和事實時,伴隨著表達的命題,一起表達記者對于新聞過程和事實的認知。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認知客觀世界的工具,記者的新聞調查是在用語言整理新聞事實,從而留下自己的印記。記者的新聞調查的事實不可能簡單地、顯而易見地存在于客觀現實之中,而是記者這一認知主體對于新聞事實調查、體驗、認知、加工而形成的,并通過某一視角用語言建構的結果。立場標記語是語言標記的一種,是語言中常見的標記現象,傳遞著記者的情感、態度、評價。記者借助多種立場標記語表達多種主觀的意義,對客觀事物作主觀性描述和理解。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中英文新聞記者調查在描述新聞事件本身的同時,表達立場和價值、態度和感情,不僅是記者的能力,還是新聞的需要。如果記者調查中僅僅是事實和數據的堆砌,而沒有解析背后的意義,沒有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那么是不能成為有價值的記者調查的。

結語

記者調查版的新聞事件報道帶有主觀性,難以做到據實而客觀,因為語言不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要表達言語的主體即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度(沈家煊,2001)[9](268-275)。記者調查不僅是在回溯現實,還傳遞著價值標準,包含著作者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闡釋的思維活動,也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場、情感、視角等。記者調查形成的新聞敘事一方面要求客觀地反映新聞事件的真實面目,努力避免主觀臆斷,另一方面記者要介入敘事,需要把說話的目的與動機傳達給讀者,因而自然地帶有主觀色彩,這也是記者主觀選擇的結果。因此,新聞要求的客觀呈現與記者的主觀表達之間是存在沖突和矛盾的,無論新聞作者如何堅持客觀真實性標準,新聞的主觀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難以避免的。

參考文獻:

[1]Biber, D. &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99.

[2]Palmer, F.. Mood and 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徐宏亮.學術語篇中的作者立場標記語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吳格奇.英漢研究論文結論部分作者立場標記語對比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4):46-50.

[5]柳淑芬.話語中的立場:研究現狀及發展路徑[J].當代修辭學,2017(5):63-70.

[6]龍滿英,許家金.大學生英漢同題議論文中立場標記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

[7]Lyons, 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錢冠連.不當交際工具使用的語言:西方語言哲學研究(之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9]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68-275.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英新聞語篇中立場標記語對比研究”[2017SJB1570]。

猜你喜歡
主觀性新聞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從整一手法窺探外國喜劇藝術的主觀性
解構口語化新聞的語言特征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主觀性在口語構式中的非常規表達——以口語構式“V+他2+NumP”為例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從情態角度看語言意義的主觀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