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變革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

2020-08-24 09:08謝志華許諾程愷之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0年8期
關鍵詞:新技術

謝志華 許諾 程愷之

【摘要】在分工的社會中, 傳統公司制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 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 傳統公司制企業的組織形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公司的財產、收益、生產經營邊界被打破。 為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消費需要, 公司自身以及公司內部的部門和崗位都需要與外部的企業或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同合作, 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 從而形成共生價值。 既然價值是由利益各方共同創造和實現的, 就必須實現價值共享, 繼而實現價值共生。 因此,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就從企業價值最大化轉變為利益相關主體價值共享化。

【關鍵詞】價值最大化;價值共享;價值共生;新技術;虛擬組織

【中圖分類號】 F27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0)16-0003-6

一、引言

新技術帶來了組織形態的許多革命性變化, 正是這些變化促使組織的目標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就微觀經濟組織而言, 企業組織也面臨根本性變化, 自公司制企業產生以來, 從早期的股東價值最大化到現代的企業價值最大化, 公司存在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實現股東和自身的價值最大化, 這種目的無不是以單一公司的股東和公司自身作為目標的承載和實現主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 公司制企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公司獨立的價值存在和自身利益訴求, 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 市場優勝劣汰, 一些公司存活下來, 一些公司被淘汰, 甚至一個公司的存活可能就導致另一個公司的失敗。 正因如此, 公司的利益邊界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公司自身的價值被不斷地強化, 并成為與其他公司進行競爭的前提和基礎。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組織的形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所有的實體組織自身的形態上, 還表現在實體組織之間的鏈接方式或者關系上。 這種變化的根本特征是組織的邊界被打破, 組織與組織之間實現了高度的鏈接, 組織與組織的協同整合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一方面, 單一的實體組織仍然存在, 每個組織都有自身的利益邊界和利益追求; 另一方面, 任何單一實體組織的單邊行為都很難實現組織的目標, 必須依靠協同合作。 相應地, 對于企業這一微觀經濟組織而言, 在新技術背景下, 其價值創造和分享的邊界被打破, 企業在鏈接的過程中通過協同合作產生共生價值, 并實現價值共享的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 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求模式使得任何單一企業的獨立行為根本就無法滿足這種需求, 企業只有通過協同合作才能滿足這種需求。

二、傳統企業組織形態的特征

企業組織形態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 從獨資或合伙的自然人企業到現代公司制企業, 再從現代公司制企業向新技術下平臺企業和鏈上企業的轉變, 無不反映了這一規律。 相對于新技術背景下的企業形態, 自然人企業和公司制企業都可以稱為傳統企業組織形態。

(一)自然人企業的特征

自然人企業的最大特點是無限責任, 這意味著企業與自然人的財產邊界是沒有劃分開來的, 即自然人用于自身消費的財產和用于企業經營的財產并沒有劃定邊界。 因此可以說, 自然人企業是一種自然人與企業財產邊界劃定不清的企業形態, 從而無法明晰這種企業是以自然人主體及其行為而存在, 還是以企業主體及其行為而存在。

(二)公司制企業的特征

公司制企業的產生與社會和個人的需要, 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自然人企業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無限責任的特征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一些致命性的問題。 對個人而言, 無限責任有可能導致家庭破產, 家族的延續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對社會而言, 無限責任所導致的家庭破產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 正因如此, 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期望將個人或者家庭用于消費的財產與投入企業的財產分割開來, 這種分割的必要就形成了有限責任的環境要求。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 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必須不斷地擴大, 而自然人或者家庭的財產都是有限的, 從而必須向社會募集資金, 進而形成了金融市場。 企業如果要從金融市場取得資金, 以無限責任為基礎的自然人企業是不具備基本前提的, 即企業的財產邊界必須明確才有資金提供者愿意向企業出資。 金融市場的資金提供者要求從出資到資金的占用和耗費, 再到收益的取得和分配, 都必須是以企業為主體的。 正是必須明確企業的財產邊界這一客觀要求, 形成了企業的有限責任, 從而使得公司制企業得以產生。

有限責任就是要將自然人自身的財產與自然人作為投資者投到公司的財產進行明確劃分, 這種劃分不僅要求自然人作為投資人投入公司的財產與投資人作為自然人的全部財產要劃定邊界, 而且投資人作為自然人消費的財產與公司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所耗費的財產也要劃定邊界。 從法律上說, 財產的最終所有權都歸結為自然人(這里不討論國家財產權問題), 在自然人企業是以自然人財產來承擔無限責任的, 而在公司制企業僅以自然人投入企業的財產承擔有限責任。 所以, 自然人投入企業的財產與其自身的財產在數量上完全不同。 正是這種不同, 公司不可以單個的自然人或全部自然人的財產對外行使權力, 而只能以他們投入公司的財產對外行使權力, 責任是有限的, 權力也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 就必須在法律上假定公司具有人格特征, 從而形成法人。 法人能夠像自然人那樣, 對投入公司的財產實際地行使占有、使用、處置和分配的權力, 否則公司就不可能真正地自主經營并獨立地對外承擔法定責任。 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公司制企業無不強調公司作為法人的獨立利益,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強調公司法人的財產權邊界。 一方面, 公司作為獨立法人通過投資人的投資形成了自身的法人財產, 公司的這些財產既不能為作為自然人的投資人侵占, 也不能為其他的公司法人侵占, 即法人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 受到公司法的保護。 任何自然人或其他公司及其組織要使用公司法人的財產, 都必須得到公司的認可, 并且必須采取有償使用的方式。 一旦公司的財產權被侵害或者財產遭受損失, 責任人就必須按照法定要求進行賠償。 由于過分強調公司法人財產權, 以及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可能由于財產權被侵害或者財產遭受損失而必須承擔的責任, 使得公司在與其他主體進行與法人財產權相關的交易時, 往往采取零和博弈, 進行對抗性的競爭, 而不是協同合作。

2. 強調公司法人的收益邊界。 公司的資金提供者之所以出資, 就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或者公司利益最大化。 在追求這種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 不僅要采取公司優先的原則, 與任何其他的企業、組織和個人進行市場博弈, 從而形成利益上的對手關系, 而且要強化公司法人的收益邊界劃分, 任何與公司無關的企業、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蝕或分享公司的收益。 就前者而言, 在市場博弈的過程中, 公司總是期望實現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對手則是成本費用最大化, 或者期望實現自身的成本費用最小化、對手則是收入最小化, 這顯然是一種零和博弈; 就后者而言, 由于公司過分強調自身的收益邊界, 而忽略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收益, 必然帶來與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 從而不能實現所有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共享, 達到各方共贏的整體目標。

3. 強調公司法人的自主經營、獨立生產。 公司大都會選擇生產經營一種完整的產品或者提供一種完整的服務, 以保持自身經營的自主性和生產服務的獨立性。 市場經濟中貫穿的主要原則就是優勝劣汰, 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公司不愿意受制于其他企業、組織和個人, 必須強化自身作為獨立法人的自主性、自立性。 后工業化的產業主要是制造業, 實行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 這為公司的上述自主經營、獨立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奠定了基礎。 就生產型公司而言, 從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生產一直到銷售都形成了自身的完整生產經營鏈條, 每一個公司都有自身的最終產品, 每一個最終產品都是由公司獨立生產經營的, 公司的供應鏈條邊界非常清晰, 公司產品生產經營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人流等要素的流動邊界也很清晰, 公司產品的收入和成本邊界也非常明確。 這不僅使得公司法人的財產邊界、收益邊界得到進一步明晰, 而且將這兩種邊界的作用延伸至生產經營邊界, 使得生產經營活動也成為各公司獨立的事情, 即獨立自主經營。

4. 強調公司法人利益的獨享性。 公司作為價值創造的主體, 所創造的價值必然為公司自身所有, 公司不僅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強調為自身創造價值, 而且在價值創造后也強調自身獨享。 從某種意義上說, 法人財產權的獨立與明確就是為了實現這種利益的獨享, 而強調法人的利益邊界以及法人獨立自主經營也為實現這種利益的獨享提供了物質基礎。 事實上, 公司法人所通行的原則是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強調這三個方面就意味著公司法人自主經營所獲得的收益通過獨立核算顯現并由公司獨享, 也由于公司要自負盈虧, 所以也必然獨享收益, 這是一種權力與責任的匹配。 實際上, 公司作為法人獨享的利益并非最終歸公司所有, 而是由公司價值創造的各個主體共同享有, 公司的價值創造是由四個主體提供的四種要素共同作用而實現的, 即政府提供環境要素、所有者提供物質要素、經營者提供決策要素、員工提供執行要素。 這些要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創造了公司的價值, 公司的利益就必須在這些主體之間進行分配。 由此, 公司獨享就轉化為公司價值創造的四個主體的獨享。 獨享實際上是一種具有排他性的利益分配形式, 盡管上述四個主體在收益分配上也需要實現均衡性, 但本質上是以公司獨享為存在前提。

三、新技術下企業組織形態的特征

從根本上說, 新技術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 信息化以現代通信、網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基礎, 對所反映的實體世界及其演進的過程進行充分揭示, 形成虛擬的信息世界[1] 。 世界由此分為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 虛擬世界的形成不僅使得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也使得人們和組織的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行為效率不斷提高。

如果僅僅從組織的視角看, 新技術給組織形態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表現在: 一是組織虛擬化。 就是實體組織中的所有實體要素都以信息的形式存在, 從而形成虛擬組織。 二是組織平臺化。 就是以虛擬化和網絡化的信息體系為基礎, 使得在單個的獨立的實體組織之上形成了線上的虛擬組織, 這種組織具有可協同、可集中、可整合的特征, 可以跨越組織的空間距離和運行的時間差異, 憑借網絡體系具有了平臺的特征。 三是組織扁平化。 新技術不僅改變了組織的形態及其與外部的關系, 也帶來了實體組織內部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模式的深刻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是組織越來越趨于扁平化, 意味著組織內部的層級被大大壓縮, 將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下放到最基層。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 就是因為在組織內部所采用的新技術信息使得組織內部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傳送不再依靠組織的層級和人工來完成。 四是組織權變化。 權變化是指一個組織所具備的自組織能力, 它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及時地進行組織的調整, 表現為實體組織必須按照服務對象變化的需要及時改變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 實體組織中的每一個部門和成員也能夠響應服務對象需要的變化, 及時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2] 。

從更廣的意義上說, 新技術條件下組織形態的變化一方面得益于新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手段, 另一方面是整個人類社會已經從大規模的標準化需要向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需要的方向邁進。 如果新技術提供了可能性, 那么就為這種需要的滿足提供了必要性, 兩者的完美結合最終導致了組織形態的實質性變化。 伴隨組織形態的實質性變化, 微觀經濟中以公司制為主體的組織形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公司財產虛擬化

新技術條件下, 企業財產不僅僅只有構成法人財產權基礎的各種實體財產, 還包括各種信息資產(數據資產)。 迄今為止, 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 都很難對信息資產的產權邊界進行準確的定義, 也很難對其價值進行準確的評估。 信息資產的無差別性、可傳播性、可集中也可分散性、可再利用性等特點, 使其很難完全歸屬于某一特定的公司法人。 更為現實的是, 為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 許多公司必須協同合作, 由此形成的信息也并非為某一特定的公司所用。 這些信息既然產生于所有協同合作的公司, 就必然為所有協同合作的公司共同使用, 更為重要的是, 這些信息只有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具有真正的資產價值。 既然信息資產對于公司的運營越來越重要, 而信息資產的法人邊界又很難確定, 特別是各公司在使用信息資產的過程中發現, 信息共享對于其現實的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 共享信息就成了所有公司的共同意愿。 這是與傳統的公司制企業強調法人實體財產的財產邊界極不相同的。

(二)公司平臺化

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虛擬化、網絡化、鏈接化、集成化等, 使得公司不僅以實體組織的形式存在, 也以平臺組織的形式存在。 任何一個公司在線下是實體的, 所從事的業務也是實體的; 但任何一個公司也可以通過線上搭建網絡平臺, 構造信息化、網絡化、鏈接化、集成化的信息平臺, 從而形成平臺組織。 例如, 阿里巴巴作為一個線下組織, 是經營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體組織, 阿里巴巴所搭建的電子商務平臺就是一個虛擬的平臺組織。 這種組織是以信息化為基礎的, 其根本特征是組織的邊界被打破, 其信息傳播到哪里, 平臺組織就可以擴展至哪里, 可以說平臺組織沒有最終的邊界。 平臺組織所搭建的信息平臺讓成千上萬的具有組織邊界的企業信息集中于平臺之上, 也讓成千上萬的具有個人財產邊界的消費者集中于平臺之上, 就他們而言, 其組織的邊界是明確的。 由此, 平臺組織為所有具有組織邊界的企業和個人的信息進入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撐, 由于信息的無限可集中性, 所有平臺組織自身無邊界; 但進入平臺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 都有自身的組織邊界。 如果讓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個人都進入平臺, 一方面, 平臺為企業和個人超越自身的組織邊界從而共同創造價值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 這些企業和個人之所以愿意在平臺上共同創造價值, 是因為平臺與所有的企業和個人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都能夠合理地分享價值。 應該說, 公司平臺化的結果使得所有的企業和個人可以產生共生價值, 也就能夠共享價值。

公司平臺化適應了市場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 傳統的公司制企業是在工業化社會的分工基礎上形成的, 每個企業在整個分工體系中為每一類消費者提供大規模的標準化產品, 這本身就不可能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 要改變這種狀態, 就必然要求作為供給側的企業可以進行個性化的生產, 可以滿足多樣化、多變化的需要。 信息化特別是公司平臺化為滿足這一需要提供了可能, 每一個企業搭建自身的線上平臺, 可以通過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傳輸, 在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甚至世界范圍內與其他相關的公司進行協同生產和經營, 從而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3] 。 這至少可以在兩個層面予以實現: 其一, 將一個區域、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所有企業所生產的商品的信息集中于這一線上平臺, 將全世界所有需要這些商品的消費者集中于這一線上平臺, 當所有需求者的需求信息與所有供應者所提供商品的信息都集中于這一平臺時, 通過每一個個性化的需要與多樣性的供給的組配, 就有可能滿足每一個需求者的個性化需要; 其二, 在供給側內部, 為了適應某一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 通過在線上平臺上集中所有的相關資源的信息, 迅速地組配資源, 生產和經營某一消費者個性化需要的產品。

(三)公司權變化

如果說公司平臺化是指公司組織的外部邊界被打破, 那么公司權變化則意味著公司內部的部門和崗位的組織邊界被打破。 這種打破不僅存在于公司內部, 更存在于公司外部。 權變式的公司組織有兩個特征: 其一, 公司內的每一個部門和崗位都是為響應外部需求的變化而實時組建并運行的, 當外部需求發生變化時要隨時調整。 其二, 公司內的每一個部門和崗位都有著自身清晰的利益邊界, 既可以通過直接響應公司外部的客戶需求獲得自身利益, 也可以通過響應公司的其他部門和崗位的需求獲得自身利益。 與此相應, 公司內部組建的每一個利益單元既可以從公司內部獲取資源, 也可以從公司外部獲取資源, 這樣單一的實體公司的邊界自然被打破, 從而實現公司無邊界, 使公司成為一個資源聚集和使用的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 公司內部成員之間、公司內部成員與外部成員之間可以自由組合, 公司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也可以自由組配, 以滿足實現公司目標的需要。 這樣, 公司就實現了自組織、自驅動、自增值、自調整(自迭代)。 這種權變的組織方式在青島海爾的實踐中已經得到了驗證。 例如, 青島海爾所采取的人單合一、模擬法人的制度使得公司內部的任何部門和員工都可以進行自組織, 根據公司內外部的需要形成模擬法人, 并在公司內外部匹配相關的資源, 開展研究和生產經營及服務活動[4] 。 在這一過程中, 資源“不求所有, 只求使用”。 從使用的角度看, 公司法人財產權的邊界完全被打破, 公司的資源可以為其他的公司所使用, 而其他公司的資源也可以為本公司所使用。 在這種背景下, 資源使用的外部性得到了強化, 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公司作為一個平臺, 就是要把與價值創造有關的所有主體及其所有主體所提供的要素集中于這一平臺上。 公司價值創造離不開政府所提供的環境要素、所有者提供的物質要素、經營者提供的決策要素、員工提供的執行要素, 正是有了公司這一平臺, 這些主體及其所提供的要素才可以集中于這一平臺進行有效的組配, 從而創造出公司的價值。 在公司價值創造的基礎上, 再由所有要素的提供主體來分享這一價值。 如果將公司這一平臺無限地進行內外擴展, 特別是當新技術為這一擴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之后, 這種擴展就成為一種必然實現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使公司層面的向外擴展得以實現, 而且使公司內部部門和崗位層面的向外擴展也得以實現。

在新技術條件下所形成的虛擬化、網絡化、鏈接化、集成化的信息體系, 使得任何企業可以將組織邊界無限延展; 將組織的資源利用全面地外部化, 資源“不求所有, 只求使用”成為一種必然的法則; 將公司完全平臺化, 任何發現了市場需求的主體都可以憑借公司平臺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 但最為重要的前提是, 所有利益相關主體在這種協同合作的價值創造的基礎上如何合理地分享利益。

四、新技術下的利益相關主體價值共享化

當分工所帶來的生產力提高的好處達到極限時, 整個社會更需要通過協同實現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而市場競爭帶來的好處是提高了市場效率, 帶來的壞處是優勝劣汰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 特別是當市場失靈時這種浪費必然會進一步加劇。 所以, 可以認為人類社會已經由分工的社會向協同整合的社會邁進, 這是因為新技術帶來的信息化使協同整合成為可能。 那么, 從分工的環境向協同整合的環境轉換, 必然會導致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變化, 從而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協同整合的進一步實現。

(一)協同整合與價值共生

在分工的社會中, 公司的價值創造是由其自身獨立完成的, 在公司內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體系, 其特征就是公司所形成的最終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者的需要, 市場需求者為此向公司支付價款, 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也就得以實現。 為了實現公司自身的價值最大化, 公司財務管理必然在兩個層面展開: 一是對于每一個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如何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在公司內部必然持續不斷地降低成本費用、減少資金占用, 并使得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更大的價值。 二是在外部, 要劃清公司與外部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邊界, 并實現公司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供應商、購買商、債權人、社區等: 一方面, 在法律上必須明確地劃清公司與其之間的利益關系; 另一方面, 必須使公司在與其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這些利益關系者表面上是公司的合作伙伴, 但實質上卻是公司利益的競爭者。 正因為公司財務管理所追求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 其必然通過強化自身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以求取得壟斷收益, 也就是在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市場博弈的過程中始終力爭使自身處于優勢地位。 這種博弈是競爭博弈而不是合作博弈。

在協同整合的社會中, 公司的價值創造并不是由其自身獨立完成的, 而是通過與他人的協同合作最終實現的, 這樣才能實現協同合作各方整體價值的最大化。 這種協同合作首先表現在資源的有效整合上。 在信息化社會中, 公司的生產和經營并不一定以公司的內部資源為限, 只要公司找到了市場需求就可以迅速地動員社會的一切資源為其所用, 稱之為資源的外部性。 新技術所提供的信息體系為公司及其內部的部門和崗位利用社會的一切資源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當公司利用社會的一切外部資源時, 公司的價值創造就不再是其自身獨立的事情, 而是所有資源的擁有者協同合作的結果, 這就是價值共生。 從早期的價值鏈管理到價值網絡管理, 再從現在的價值網絡管理到未來的價值星系管理, 無不反映了財務管理從過去單純拘泥于單一企業的價值創造, 向鏈上、網絡上和星系上的所有企業的共同價值創造轉變[5] 。

在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需要的社會中, 公司的價值創造不可能只依靠自身努力就能實現。 傳統工業化社會分工條件下所形成的公司制企業的基本生產模式是專業化、大規模、標準化的, 這種生產模式顯然不能夠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 如果公司制企業不改變價值創造和實現的模式, 一定會由于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新型需要, 不能從消費者的手中實現價值, 從而最終被消費者或者市場所淘汰。 所以, 公司唯一的出路是, 找到能夠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需要的生產經營模式。 正如前面所述, 就是要在供給側進行革命性的變革, 而這一變革的實質就是在所有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的企業中進行協同整合。 如果一個公司無論如何都不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的需要, 那么只有將所有的公司有效地協同起來才有可能滿足這種消費需求的變化。 既然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只能依靠所有公司的有效協同才能滿足, 那么, 價值創造和實現就不是單個公司努力所能達成的事情, 而是所有關聯公司協同合作才能實現的, 從而形成價值共生[6] 。

(二)價值共生與價值共享

既然價值的創造和實現是所有關聯方協同合作的結果, 那么所有與價值創造和實現相關聯的主體都有分享價值的必要, 也就是價值共享。 價值共享作為協同的價值創造和實現的前提, 從根本上就是要實現價值分享的均衡性。 在消費需要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社會中, 任何單一的公司都很難滿足這種需要, 必須協同生產經營和服務才能滿足。 在這種條件下, 協同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最大化都可能意味著其他各方的利益最小化, 在這樣的分配格局下是不可能讓所有關聯方真正協同到一起的。 所以, 所謂實現價值分享的均衡性, 就是使協同合作的各方根據自身在共創價值中的重要性程度或者貢獻程度, 確定各自的分配比重。 這樣, 在協同體系中, 不僅存在為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而形成的價值鏈體系, 而且存在與此相應的價值分配鏈體系。 如果這些體系不能科學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就必然導致價值創造和實現的價值鏈體系的脫節, 從而不能實現協同合作的目標。

實際上, 這一原則也存在于傳統公司制企業之中。 傳統公司制企業必須有前述四個主體提供的四種要素才能創造和實現公司的價值, 這意味著公司價值的創造是四個主體所提供的四種要素協同整合的結果, 四種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正因為公司價值創造的這四種要素缺一不可, 所以這四種要素的提供主體都要分享公司創造和實現的價值。 至于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分享公司創造和實現的價值, 就是哪一個主體所提供的要素越稀缺, 對公司價值創造和實現的貢獻程度越大, 分享的價值就越大。 當公司的價值創造和實現越過公司自身的邊界, 需要與其他各關聯方協同進行時, 由此形成的價值分享就由公司內部拓展至公司外部。 單一的公司制企業通過內部合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組織體, 各要素提供主體必然要為公司價值最大化而協同合作; 而多個公司或者多個利益獨立的相關方本身是各自獨立的組織和利益主體, 往往是根據市場個性化、多樣化和多變化的需要形成權變性的協同合作體, 這就使他們更加關注創造和實現價值的分享性。 只有這種分享性能夠得到所有各方的認可, 協同合作才能發生, 價值創造和實現才有可能。 這就決定了在這種協同合作的關系體中,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聚焦于價值共享, 并最終達成價值分享的均衡性。

五、結語

傳統公司制企業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根本目標, 這建立在公司獨立地生產經營或提供服務就能夠滿足特定消費者需要的基礎之上。 新技術下, 消費者的需求更個性化、多樣化、多變化, 隨著虛擬世界和虛擬組織的出現, 合作共贏非常必要, 企業需要與外部企業或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同合作, 才能創造和實現企業價值, 進而形成共生價值。 由此, 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也就從企業價值最大化轉變為利益相關主體價值共享化。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 1 ]? ?賈開.區塊鏈的三重變革研究:技術、組織與制度[ J].中國行政管理,2020(1):63 ~ 68.

[ 2 ]? ?謝志華,李莎,沈彥波.新技術、企業組織變革與財務管理[ J].財務研究,2020(1):4 ~ 17.

[ 3 ]? ?樸慶秀,孫新波,蘇鐘海等.制造企業智能制造平臺化轉型過程機理研究[ J].管理學報,2020(6):814 ~ 823.

[ 4 ]? ?宋立豐,劉莎莎,宋遠方.冗余價值共享視角下企業平臺化商業模式分析——以海爾、小米和韓都衣舍為例[ J].管理學報,2019(4):475?~ 484.

[ 5 ]? ?謝志華.財務管理目標的歷史演進及其成因[ J].財務研究,2015(1):4 ~ 11.

[ 6 ]? ?曹鈺.價值鏈視角的集群企業共生密度增容[ J].統計與決策,2012(10):178 ~ 181.

猜你喜歡
新技術
互聯網和新技術下的資產管理業務變革與創新
探討建筑工程施工新技術
綠色建筑煤矸石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的應用分析
新技術讓我們不斷接近新聞真相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警惕“新技術”背后的簡單粗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