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孝治天下”

2020-08-25 01:50李舒雯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孟子

李舒雯

摘 要: 孟子將傳說中的圣君舜,塑造成以孝教化天下的孝子形象,由此提出和論證了“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即通過孝來建立規范的家庭倫理秩序以和諧家庭關系,從而安定社會、鞏固國家的統治。本文從《孟子》對舜孝子形象的書寫說起,進而談論了孟子孝治思想的理論建構和對后世的影響,這是一種兼具開創性和進步性的理論體系,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當世價值。

關鍵詞:《 孟子》;舜;孝子形象;孝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3-0034-03

在孟子之前,儒家諸賢也看到了孝文化的傳承意義和重要影響,但少有人將孝與政治相聯系起來進行更多的思考。正如當代學者韓德民評價孟子道:“他對孝倫理的論述,同政治問題有了更全面的結合?!?/p>

孟子將家國一體、孝治一統作為重點觀念進行論述,提出了完整的孝治思想,這樣便真正達到了家與國、孝與治的和諧均齊之狀態。

一、《孟子》對舜孝子形象的書寫

《孟子》推崇古代圣賢,多次列舉堯、舜、禹、伊尹、武王和孔子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其經典語錄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據前人統計表明,舜在其中出現的次數最多,甚至高于孔子,由此可見,孟子對舜的極端推崇。相比《左傳》《國語》中書寫舜的圣君形象而言,《孟子》主要將筆墨集中于舜的孝子形象,贊其守孝道、頌其行孝治。筆者將其中兩個極具代表性的典例列舉如下:

其一,孟子稱舜為“大孝”,取自《孟子·離婁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边@一章孟子舉舜和瞽瞍的例子來展現舜的“至孝”境界,同時闡明了孝的重要性。首先,孝是為人的根本,即使父母多次聽信讒言想要加害于他,舜依然能夠毫無怨言地順從父母的旨意,渴望得到父母的歡心,他認為天下歸順之樂遠遠比不上孝順父母之樂。

更重要的是,孝也是治國的根本,孟子認為舜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使父親心情愉悅,為他千千萬萬個子民樹立了典范,從而整頓了天下的風俗,確定了父子間的綱常倫理。正如朱子曰:“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無不安其位之意,所謂定也。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為大孝也?!庇纱丝梢?,孝道的廣泛推行對于建立父子倫常、繼而治理天下,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其二,孟子與咸丘蒙討論舜做天子后如何對待瞽瞍的問題,取自《孟子·萬章上》第四章。這是孝治思想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因為若是舜自身不能履行孝德,無法平衡孝子與圣君的身份,那么“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就難以推行。咸丘蒙以《詩經·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依據,對于舜與瞽瞍間的父子關系提出質疑,認為舜貴為天子,應以對待臣民的方式來對待父親。而孟子分析道,孝子之孝的極點是尊敬雙親,尊敬雙親的極點則是以天下來奉養他們。而舜便是如此,他以天下來侍奉自己的父親,可以說是達到了孝的極致。

后來,孟子還引用《尚書》中的一段描寫,展現了舜雖貴為天子,但見父親時依然能夠保持恭敬謙順的態度,神情謹慎而戰栗,其孝子形象可見一斑。由此可證明《詩經·大雅·下武》所言:“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即永遠要講求孝道,孝道是天下經久不衰的法則。

這一章給人們的啟示是無論身處何種地位,都要保持孝心、遵守孝道。很多時候,人們會像咸丘蒙一樣,認為事君與守孝間存在矛盾,事實上這一矛盾并非難以調和。從孟子對學生的回答便可看出,當父子關系與君臣關系相沖突時,即使是天子依然要以孝為本、守孝之道,先孝順父母,再忠于國家,因為孝也是治理國家的基礎和前提。此例將舜之治國與孝父既區別對待,又緊密關聯,讀者在舜的人格形象中看到了孝子是圣君的先決條件,只有以恪守孝道為根本,方能達到二者間平衡、和諧、統一的境界,這樣治理好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由上述典例和書中多處記載可知,孟子在前人已經塑造的圣君、賢主的基礎之上,展現了一個完美而豐滿的孝子形象,并極力突出舜如何平衡“至孝”與治國,視其為孝治的典范。就這樣,孟子通過舜表達了自己的孝治思想。

二、孟子孝治思想的理論建構

在歷史傳說中,堯之所以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舜善事父母、尊親孝親。而在上述第一例中,舜又因孝的極致而成為天下人的楷模,父子倫常得以在社會維持和推廣,于是百姓莫不仁義忠厚,國家更是繁榮興旺。就這樣,孟子“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則有了一定的歷史依據。

同時可以看到,當舜兼具賢君與孝子兩個形象的時候,孝行與治國也就理所當然地聯系在一起了。因此,孟子通過書寫舜的孝子形象對天下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傳達了其孝治思想,證明了“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孝來建立規范的家庭倫理秩序,維持和諧的社會關系,進而鞏固國家的統治。

孟子時期,隨著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結構的主體,人們對家的關注較以往增多,導致孝與治、家與國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顯。孟子將屬于家庭倫理范疇的“孝”與屬于政治倫理范疇的“治”相結合,其實也就是將父子關系與君臣關系勾連在一起,完成了其孝治思想的理論建構。

首先,孟子強調孝親齊家與治國理政之間的辯證關系,如《孟子·離婁上》第十一章提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再如《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也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等,孟子勸誡君主制定切實可行的養老措施,并與治國緊密結合,從而真正做到“以孝治天下”,方可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也就是說孝親是天下平的前提和基礎,而天下平是孝親的目的和保障。其次,孟子將孝治一體的理論體系建立在家國一體的基礎之上,《孟子·離婁上》第五章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強調了首先每個人都要做到養親敬親、孝親愛親,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而后整個社會才能實現治國、安天下的終極目標。這說明孝道能調整家庭內部關系,并直接影響到社會秩序的鞏固和穩定,反之亦然,即又一次印證了孝與治的辯證統一關系。

可見,在前人勾畫的治國賢君形象的基礎上,孟子對舜的孝行進行強調和衍化,塑造了這樣一位集孝子和圣君為一體的形象,他既是“孝”的典范,又是“治”的楷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如此,孟子便從二者的互通性上,將道德倫理范疇和政治倫理范疇相統一,結合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一體關系來闡述和發展了他的孝治思想。

從以上梳理中,可以得出,關于舜的歷史傳說雖然早已有之,但孟子卻另辟蹊徑,以自己的孝治思想對舜的行為加以豐滿和詮釋,這樣不僅建立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初的孝子范式,更為后世“以孝治天下”的執政主張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受儒家此種觀念影響,中國古代許多封建統治者都以孝為治國之本,并身體力行。如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間,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對于母親所服的湯藥也總是親口嘗過后才放心使其服用。正是以踐行孝道為基礎,在位的二十四年間他重德治、興禮儀,使得社會穩定、人丁興旺,與漢景帝劉啟共同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所以,孝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也是人性美最直接的表現,君主首先應以身作則、遵守孝道,然后教化天下形成敬老、養老的良好風氣,進而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這樣治理好國家便指日可待。

當然,孟子的孝道思想與孝治理念并非完美無瑕,也有其局限之處。但在個體家庭成熟的初期,孟子采用文學性的手法重塑先賢故事,力推家庭倫理規范與國家政治哲學相結合的方法,以消解孝與治、家與國之間的矛盾,這對于孝治統一、家國一體的理論構建以及維護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都有極大的思想價值和時代意義。

三、孟子孝治思想的當世價值

孟子的孝治觀,為天下安定、百姓和樂奠定了基礎,雖然倫理與政治分屬于不同領域,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起到和諧人際關系、安定社會國家的正面影響,同時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對當世的社會治理也有強烈的積極作用。

首先,孟子的孝治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諧家庭,形成孝親敬老的淳樸民風,從而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國家統治。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永恒的精神歸宿,而孝文化無疑是維系和穩定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

我國著名學者梁漱溟將家文化稱之為倫理本位,提出家庭親子血緣關系是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的核心。同時,中國人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可見孝親之人總能在社會中得到認可。孟子通過力倡舜的孝跡以突出其孝子形象,從而呼吁整個社會贍養和孝敬自家的長輩,再推而廣之去尊敬愛護別人家的老人,這樣天下便形成了良好的孝道風氣,為國家的統治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孟子的孝治思想指引了大眾盡孝的行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當下許多人因追求物欲而淡漠了親情,選擇以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來盡孝,精神上并沒有對父母做到真正的敬與養。孟子以舜之孝跡告訴人們,行孝要及時、更要有方,不論自己年齡的大小和社會地位的高低,都要像舜一樣發自內心地對父母永葆一顆恭敬之心和仁愛之心,在心理和精神層面給予父母更多的關心和溫暖。

最后,孟子的孝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主義家庭道德建設作出了貢獻。如我國當前越來越完善的家庭養老保障體系,正是在舜孝文化的推廣之下得到了很大的傳承,由此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起了重要的維系作用。

同時,當孟子的孝治思想因其可行性和進步性而受到歷代儒家學者的宣傳和統治者的擁護后,它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目前應當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出發,對孟子的孝治觀重新加以審視,批判地繼承其精華部分,為當今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而服務。

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孝順父母并奉養父母,不僅從物質上滿足他們,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尤其強調子女對老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尊重和感情上的關懷、慰藉。第二,父慈子孝,建立平等和睦的代際關系。儒家在呼吁子女對父母“孝”的同時,又倡導父母對子女的“慈”,它們是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這樣有利于形成相互包容、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第三,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應該以一個個小家的幸福和睦做起,減少家庭成員間的矛盾和摩擦,多些寬容與理解,以小家促大家,共同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總之,孟子力倡舜的孝跡以突出其孝道,將之打造成孝子的典范,展現其“孝” “賢”兼具的完美形象,表明“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和進步性。由此,上至君,下至民,家國一體,孝治一統。當然,長久以來,雖然傳統的“以孝治天下”的理論體系對于家庭穩定、社會和諧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今天在學習孟子的孝治思想時,也應理性地分析、辯證地看待,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主義家庭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德民.孝親的情懷[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7.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88.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北京:世紀出版集團,2005:42.

猜你喜歡
孟子
孟子“善戰者服上刑”之說辨微
柔軟生活
《孟子·萬章上》“攸然而逝”解
漫畫《孟子》(一)
漫畫《孟子》(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