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度視域下《蒙娜麗莎》的解讀

2020-08-25 01:50李鵬飛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蒙娜麗莎芬奇藝術

摘 要:《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約創作于1503-1506年,歷經4年完成,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成就的杰出代表作品,作品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人們希望從各種角度來解讀它,特別是畫中她那“神秘的微笑”。本文從作品當時的時代背景、藝術家本人和現代視角三個方面來解讀,深入挖掘《蒙娜麗莎》這幅作品的神奇魅力。

關鍵詞: 蒙娜麗莎;達·芬奇;藝術

中圖分類號: J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4-0087-03

一、對文藝復興時期《蒙娜麗莎》的解讀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體現了哪些人文精神和魅力價值?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上分為兩點:

其一,從外觀布局上看,蒙娜麗莎神態安詳自若,眼神平靜溫柔,身體略傾,肩披輕紗。豐盈溫柔的雙手重疊放在胸前,右手輕放在左手上,這種疊放方式會讓人們覺得自然和諧而恰當好處,蒙娜麗莎手指略微抬起,從其指端的縫隙中,人們似乎能感受到某種呼喚,像是聽著一首神秘的樂曲。身體姿態與面部表情相得益彰、比例協調,仿佛回到古希臘時代“美是和諧”的自然統一狀態。尤其含而不露的笑容更是讓人覺得深不可測,因而被稱為“神秘的微笑”。畫面的背景上,朦朦朧朧的巖石和流水如夢境一般,更是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展現當時人們對美追求新的層次。所以說整幅作品出色地表現出一個脫離中世紀思想束縛和封建枷鎖的全新女性形象,杰出、動人的展現出文藝復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氛圍。

其二,從審美心理上看,《蒙娜麗莎》的出現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主要表現在了畫面的真實感。古典主義時期人們經過中世紀宗教“禁欲”的漫長束縛,在精神上異??仗?,《蒙娜麗莎》的出現符合當時人們的生理需求,至少男人是這樣的。畫中的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她既不像中世紀畫作中的神圣、高貴、不可靠近,也沒有后現代的低俗、裸露的過于放肆。恰好處在生活中能接觸到、真實可感的,這就滿足了當時男人們的遐想。那是男人心目中渴望的女人,平和寧靜的姿態訴說著她的溫柔可人與無限溫情。皮膚的顏色、標準的身段、黝黑的發色、得體的服飾說明著她的健康與端莊。完美的身材比例與面部結構,成熟與優雅的畫中人物寫實訴說著她的美麗動人。而“神秘般的微笑”、溫和的目光、寧靜的神態,則訴說著她的溫柔賢惠與善解人意。這是一個可想、可觀的標準女人形象。在當時的男人眼中,她沒有使人有過于袒露的性遐想,也沒有處于無性的神圣般高不可攀??梢哉f《蒙娜麗莎》的出現完美的符合了當時男人們內心對女人追求與渴望的理想狀態。而對于女人而言,沒有一個女人是不愛美的,也沒有一個女人不希望被得到關注?!睹赡塞惿泛吞@可親的微笑和端莊優雅的姿勢說明了她絕非不解風情,也是一個懂得男人心思、懂得男人精神品味的女人。所以《蒙娜麗莎》的出現表現出當時女性也渴望被關注,想象自己能像畫中一樣美麗動人、端莊優雅,獲得他人的青睞和目光。

所以,《蒙娜麗莎》的出現即滿足了男人對“性”的遐想,也滿足了女人對“美”的追求。

二、對藝術家眼中《蒙娜麗莎》的解讀

那么達·芬奇本人采取了怎樣的方法使得《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成為經典不朽的傳世之作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從客觀的角度上看,這和達·芬奇本人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達·芬奇早在童年時就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后來到佛羅倫薩和著名的畫家維羅基奧學畫,當時老師只許達·芬奇畫雞蛋,常規的思維會認為雞蛋有什么可畫的,突出不來繪畫的水準,但達·芬奇畫出了不止上千幅雞蛋,達·芬奇今后的成就和他畫雞蛋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因為越簡單的事情,才越接近事物的真理。也正是畫雞蛋的訓練讓達·芬奇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就像世界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每個雞蛋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細微的觀察力、敏銳力、洞察力。而《蒙娜麗莎》這幅畫中不僅展現了達·芬奇本人的深厚繪畫功底,更是將科學的手段運用到繪畫中去,從生理結構角度深刻分析了模特面部結構,研究色彩的明暗變化,探索了臉部肌肉微笑狀態,以及少婦細膩皮膚的質感。而達·芬奇使用“漸隱法”使模特與周圍的畫面保持著自然和諧狀態,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重現了古希臘時期藝術源于模仿的真實畫面感。這便是達·芬奇將自然與科學相結合所創作的不朽畫作。

其二,從主觀的角度上看,《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必定摻雜著達·芬奇本人的情感。幾百年來,許多藝術家、理論家、學者試圖解開達·芬奇身上的密碼,其中,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分析研究了達·芬奇本人的日記、自傳和其他資料,并用“性欲升華說”來分析了達·芬奇的作品。弗洛伊德指出,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從小因為缺乏父愛而過分的依賴母親,產生強烈的“戀母情結”。兒童時期被壓抑的性本能在成年時期得到了轉移與升華,使得達·芬奇成為天賦異稟的藝術家。而他晚期遇見了這位女主,她的舉手投足間和自己母親異常相似,喚起了達·芬奇兒時的情感記憶,并激發創作沖動和情感宣泄?!睹赡塞惿分械奈⑿褪沁_·芬奇記憶中母親的微笑,充斥著達·芬奇強烈的“戀母情結”,這是他人永遠無法模仿的。

羅馬的學者Mclinda Hennebcrger在《藝術新聞》雜志上撰文指出達·芬奇是一個對同性更有興趣的人,他認為根據達·芬奇本人的筆記,達·芬奇本人更傾向于男性之美,認為男性器官要比女性完美得多。

而加拿大魁北克的蘇珊娜·吉羅克斯更是研究指出《蒙娜麗莎》作品中隱藏的是其男性的裸背,因為達·芬奇偏愛描繪男性的下半部——臀部和腿部,經常讓他的弟子充當他的模特,《蒙娜麗莎》中隱藏的就是其弟子的裸背。

但無論哪種心理驅使,《蒙娜麗莎》成為曠世奇畫,一定傾注了作者本人諸多情感。無論是“戀母情節”還是“同性偏好”,都只是出于人們的猜測,真實是怎樣的?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

但達·芬奇既然可以把一個女人的肖像畫得如此傳神,說明其自身對女人有相當的了解,或者說他知道人們心中所理解的女人。這幅畫既是作者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既有自身追求其神秘的完美,也有其符合當時代之卓越??偠灾?,一幅非同尋常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作者的一定情感。

三、當代視角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一)從現代科學角度看

不得不說,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使得人們可通過各種手段獲取自身想要的信息,而人的審美品位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那就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讀《蒙娜麗莎》這幅不朽之作,長久以來,人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有著不同的解釋,即使到今天也沒有敢說這“微笑確切何為”,而只能用“神秘”一詞來解釋。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人們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蒙娜麗莎》中神秘的微笑。一些醫生包括美術評論家凱涅斯·克拉克說蒙娜麗莎本人當時已懷有身孕,所以腹部微微隆起,面部看起來有些臃腫,眼睛上沒有高光點,看著有些疲憊。而英國法醫專家美尼克認為蒙娜麗莎是沒有牙齒的,所以唇部才會收緊。意大利醫生蘇拉諾則稱蒙娜麗莎有磨牙的習慣,由于睡覺或無意識時會不自覺地磨牙,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帶有了無限的神秘色彩。還有醫生認為蒙娜麗莎患有面部麻痹癥,從而導致這不同尋常的微笑。還有從觀看者的視覺感官和技法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美國三藩市史密斯凱特威爾眼科研究機構研究顯示,人類視覺訊號干擾導致人們對微笑的不同理解,因為其影響對《蒙娜麗莎》臉部表情的判斷。

人的視覺分直接視覺和輔助視覺。美國哈佛大學的雷文斯通教授根據這一原理解釋,人們如果把視線放在蒙娜麗莎的臉上時用的直接視覺,直接視覺最有助于辨認細節卻難辨認影子,所以直接觀看蒙娜麗莎臉部是看不出她在微笑的。而觀看者把視線放在面部之外的地方時,用到的是輔助視覺,輔助視覺有助于影子模糊的辨認,而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是用影子表現出來的,所以當觀看者把視線轉移到畫作的其他地方時,才會注意到她在微笑。她認為達·芬奇就是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到這一科學原理才會取得藝術成就。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感嘆人們還真是熱衷于對真理的追逐和對藝術的詮釋,也正因為這樣,科學、文化、藝術在人們的探究中不斷完善、健全。

(二)從大眾審美角度看

經過時間的洗禮與推進,嚴謹的古典主義似乎已經不能吸引人們眼球,人們開始尋求一些變化來滿足于現在人們的審美,而人們熟知的《蒙娜麗莎》已經過時,人們似乎尋找新奇、刺激、打破常規的可能,這時候后現代主義和消費時代打起了《蒙娜麗莎》的主意。

杜尚創作出了《帶胡須的蒙娜麗莎》,它的出現帶給傳統古典主義重重一擊。還有《蒙娜麗莎》達利版、吸煙版、金發版、憨豆版、猩猩版、懷孕版、發福版、獨眼版、宇航版、變性版、佛像版等等。它們并沒有被人們所排斥,難以接受,反而帶有把玩的意味去欣賞。而商業更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做起了《蒙娜麗莎》式的廣告,法國的香水、德國的卷煙、捷克的啤酒等。因為《蒙娜麗莎》不涉及版權問題,也不需要代言費,知名度又高,也沒有法律規定庸俗化的文化是不被允許的,這都符合了商業化運作的模式。

然而,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一直就存在爭議,保守人士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嘩眾取寵,玷污了作品,是對藝術的侮辱。也有前衛分子認為這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順應了時代潮流,即存在即合理的思想。

(三)從產生影響角度看

對于現代人來講,很少有人不知道《蒙娜麗莎》這幅作品。

一方面要感謝科技的發達,讓人們能通過不同途徑看到這幅創世之作,雖然不是原作,但至少人們也可以欣賞和感受到它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它被用作于商業化導致作品偏離最初的本質,使得人們對其審美感受降低。然而卻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雖然我們是普通人,但也都有著一顆審美的心,對于普通民眾來講能欣賞、會欣賞到這樣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會大大的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精神需求。

但對于學藝術的人來講,它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更是精神之膜拜,仿佛就是那樣一個點,那個人們難以企及卻又去嘗試的那個點,是從藝者所向往的最高藝術追求。

它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不僅傳達給人們審美、神秘、價值,而是一種能量的傳達,一種精神的代表。它似乎告訴人們,即使現代科技、技術手段不斷進步,人類依然可以依靠雙手創造不朽,就像我國傳統的手藝人一樣,一生只掌握一項的本領,但卻經久不衰,這就是“匠心精神”,正因為有這樣的作品存在,激勵著人們對藝術的向往和追求。

參考文獻:

[1]李民·一畫一世界:對蒙娜麗莎的解讀[J].藝術百家,2006.

[2]楊林.淺析達芬奇的繪畫美學思想[J].四川省干部學院學報,2011.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李鵬飛,男,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猜你喜歡
蒙娜麗莎芬奇藝術
可愛的蒙娜麗莎
達·芬奇和《蒙娜麗莎》
達·芬奇 下
紙的藝術
蒙娜麗莎說
達·芬奇睡眠法
達·芬奇與文藝復興(二)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