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文博的展覽新嘗試

2020-08-25 01:50王立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傳媒文博攝影展

王立

摘 要: 2019年7月16日至9月1日,在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成都博物館共同努力下,“萬物熙攘:第54屆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展”成功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引進自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旨在講述野生生物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聯系,讓觀眾們通過展覽激發對自然、動物保護的自主熱情。此次展覽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除運用最新燈箱燈片的展示手段外,集合了高校、博物館、傳媒公司等各領域機構通力合作,為未來博物館展陳模式及展陳思路開創了新天地。

關鍵詞: 傳媒+;文博;自然;野生動物;攝影展

中圖分類號:J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4-0094-03

根據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精神,2019年7月16日至9月1日,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省文物局、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成都博物館、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授權的“萬物熙攘:第54屆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成功舉辦。

本次展覽實現了國內外文博、傳媒、教育等機構的跨界合作,從藝術欣賞與環境保護的角度將自然、人文、攝影、歷史等領域有機結合,在展覽內容、展覽形式、展覽合作模式方面取得了成功突破。展覽共歷時47天,共計近40萬人次觀展,單日最高16508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文化效益,有效展示了人們在面對野生生物時的情感和對環境的擔憂及吶喊,極大增強了觀眾們對自然環境的共鳴。展覽廣受觀眾好評,在盛夏的成都掀起了“攝影熱”和“野生動物保護熱”。各界觀眾紛紛對本次展覽給予高度贊揚,對展覽籌備相關工作人員表達了支持和感謝。

一、野生生物現狀嚴峻 展覽主題立意深長

1965年,英國廣播公司《野生動物雜志》發起了“野生動物攝影師年賽”,作為歐洲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于1984年參與其中,每年從收到的4萬余份參賽照片中遴選優秀作品組成野生動物攝影系列展,截至2018年已到第54期。該系列展現已成為極具全球影響力、代表世界野生生物攝影最高水平的主題展。

本次展覽將2018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年賽”87幅每組獲獎作品分為“動物行為”“最高獎項”“鏡頭構圖”“生態多樣”“棲息之所”“生態紀實”“年輕攝影者”“新星攝影師”“組合作品”和“大眾喜愛獎”10個單元,單元主題彼此獨立卻又有內在的聯系。

每個單元通過對不同大陸多樣物種的繁衍生息、動物的奇趣百態的攝影作品描繪,展示了在地球這唯一的生命家園中,生命的演變及其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

“動物行為”單元描述了動物們是如何遷徙、游戲、進食和為生存而戰的。每張照片中或非同尋常,或戲劇十足的動物行為,令我們既頌贊人與動物的不同,又驚嘆于彼此間的相似。

“最高獎項”單元展示了本年度最高獎得主——2018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和2018年度野生動物青年攝影師的作品。

“鏡頭構圖”單元由一組充滿美感且極富挑戰的照片組成。攝影師們通過巧妙的拍攝手法,反映了這些為人熟知的拍攝對象的另一面,展現出它們獨具特色的個體特征,表達著觀察自然的新視角,也解開了某些攝影謎題。

“生態多樣”單元歌頌了從炎熱的沙漠到寒冷的冰川,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多種棲息環境,充分展現了拍攝地的氛圍和地域感。

“棲息之所”單元引領觀眾仔細觀察兩種截然不同的棲息地:廣闊的海洋水域和城鎮的建筑環境。兩地都居住著美麗多樣的野生動物,每張照片都提醒著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我們與自然世界始終緊密相連。

“生態紀實”單元展示了人類對自然造成的惡劣影響,傳達了一種直面難題的力量和決心,引導觀眾觀察和思考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

“年輕攝影者”單元集合了17歲及以下攝影者在野生動物青年攝影師年賽中的獲獎作品。這些年輕參賽者的拍攝技藝高超,作品新穎,用新一代的視角來看待自然世界。

“新星攝影師”單元展示了本次大賽的新星組合作品獎,這是一個展現風格和藝術意圖的獎項。大賽將它頒發給一位具有不同攝影技能、眼界寬廣和始終如一的拍攝品質的年輕攝影者。

“組合作品”單元展示了年度獲獎者的作品,他以精湛的攝影技術呈現了在視線水平高度、近距離觀察昆蟲世界的特寫鏡頭。

“大眾喜愛將”單元展示了未能在大賽中獲獎的另外25幅優秀作品。

展覽旨在讓觀眾在認識、了解和親近自然的同時,反思和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頌揚了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揭示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展覽主題和內容契合成都博物館常設專題展“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充分傳達了當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

此外,本次冠軍作品是拍攝于中國秦嶺山脈的川金絲猴照片,蘊含了豐富的本土元素,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特有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特色。展覽的成功舉辦提高了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將有效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大戰略。

二、文博傳媒緊密合作,藝術綻放人文之光

此次“萬物熙攘”展覽采取了文博 + 傳媒的新合作模式,由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對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做展覽的引進、推廣等工作,由成都博物館牽頭負責展覽內容、形式設計和公眾教育等工作。展覽給觀眾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通過攝影作品表現了野生生物的豐富多彩和面臨的嚴峻生存現狀,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也提高了觀眾們對野生生物的了解和關注。

在展覽籌備過程中,工作人員面臨著將累計約36000字的英文按“信達雅”原則翻譯成中國觀眾可接受的、通順且優美的語句的難題。因展覽內容、展陳設計需實時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溝通聯系,團隊還面臨著如語言不同、工作有時差、版權要求嚴苛、燈光氛圍和說明牌可視程度矛盾等客觀難題。

同時參與展覽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工作人員分屬不同地域、不同體系、不同機構,資料的整合、修改與相應行政報批的手續辦理程序繁瑣,無形中給展覽的如期順利推進增加了困難。

策展人員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細致倒排時間表,詳細列舉任務清單,從展品制作、資料翻譯、專家征詢、文案撰寫、形式設計、包裝運輸、布展撤展、社教宣傳等方面,將展覽涉及的各部門工作分門別類建立了點對點的交流工作模式,發揮機構和博物館的不同優勢,形成了密集的對接交流聯絡網,以對文博事業的熱衷情懷和不計得失、不辭辛勞的無私敬業精神,確保了展覽的成功舉辦。

在省、市各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來自高校、博物館、動物園、傳媒等多領域的頂級專家通力合作,經過無數次線上線下的會議討論,對展陳方案近乎苛刻的修改調整,在學術上、藝術上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最終將世間萬物豐滿、立體地呈現到了大眾面前,完美將展覽主題,即泰戈爾詩中所寫:“藍天之下,萬物熙攘”展示給了大眾。

此次展覽為觀眾們提供了思考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的空間,旨在讓生命之光生生不息,綿延不盡。

三、展覽活動精彩紛呈,文博傳媒緊密合作

除精美的展陳內容讓觀眾交口稱贊外,此次展覽豐富的配套活動也貢獻了熱度。由傳媒集團牽頭,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的兩場公眾講座引起跨界討論;精心設計、寓教于樂的五場社教活動邀請本地知名攝影師、教師團隊,從英文、攝影技巧、繪畫等各方面入手,成功激發了參與者們對自然環境和攝影藝術的濃厚興趣;制作精良的展覽折頁和真情實感的報道記錄了野生動物的多姿多彩。

“萬物熙攘:第54屆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展”媒體報道共計1656條。平面媒體報道20條,其中央級媒體報道1條、省市媒體報道19條,中國文化報、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等有大篇幅報道。外媒報道1次。新媒體報道共計1635條,其中網站報道228次,APP報道369次,微信報道80次,微博報道958次。

本次展覽為成都博物館開拓展陳形式、增強跨界合作、創新策展方向探索了一條新的工作路徑。傳統媒體亦可深度介入展覽的執行和推廣。憑借其寬廣的交流、發聲渠道,為博物館展覽注入新鮮的力量,提高展覽品質,打造新型的,觀眾更喜愛的展覽形式。此次展覽為一種跨界的合作提供了機制和內容上的創新,通過傳媒平臺,將展覽影響力輻射至國內外更深遠之處,為不同地區觀眾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

之后,建議博物館繼續探索展覽策劃實施的新舉措、新亮點,拓寬展覽主題,深挖展覽內涵,豐富展覽形式,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四、深挖策展新思路,共攜文傳一家親

野生生物資源豐富燦爛,它們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熙攘繁衍,共同承載著自然的無私饋贈,見證著天地的滄海桑田,組成了地球母親偉大的資源寶庫。本次展覽通過利用燈箱燈片組合的展陳形式,結合展場高低錯落的地勢結構,讓觀眾浸入式地感受自然環境。

展陳內容打破了物理局限,延伸到展廳之外,為使觀眾走出博物館后延續展覽內涵,為保護生態自然奉獻力量,展覽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這也是對傳統藝術展的發展與創新。

成都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城市博物館,立足西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本次展覽為開拓展陳形式、增加與傳媒界合作、創新發展未來策展方向探索了一條新道路。

這是在新時代文博事業征程中開拓創新的文化自信之舉,繁榮展覽內容,豐富展覽形式,為成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事業奉獻了綿薄之力。

本次展覽通過對2018年度“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年賽”82幅每組描繪野生生物與環境的精美攝影作品,以及聲、光、影音等立體化輔助展項,向觀眾展示了全球野生生物的繁多種類、現狀和人們日益加深的環保意識以及人類對野生環境的破壞與重塑,通過攝影作品生動地為大眾呈現了自然之壯闊美好。

展覽籌備工作得到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傾心指導,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為展覽提供了大量野生生物研究資料、攝影作品的背景材料及攝影師介紹,極大豐富了展覽內容,提高了展覽的情感度,加強了展覽的可觀賞性,加深了國內外文化交流,并通過不同的活動將展覽外延擴大到觀眾心中。

下一步,成都博物館將積極響應中央關于“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四川推動三重一大、成都建設成為世界文化名城的指示,繼續加強館際間、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砥礪前行,再創佳績。

參考資料:

[1]歐艷.打造無邊界共享平臺——淺談博物館教育文化項目的策劃[J].中國博物館雜志,2018.

猜你喜歡
傳媒文博攝影展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張超攝影展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文博揚帆起航
最初的面孔 肖全攝影展
文博學院
公益攝影展《走進走近》福州開展
布達拉宮外的攝影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