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黃河流域城市的歷史文化探析

2020-09-08 00:15史春燕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7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黃河流域城市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據歷史記載,我國許多政治中心都位于黃河流域,這些城市的歷史都源遠流長,具有其政治、經濟、文化等特點,這些極大地豐富了黃河流域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內涵。城市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文明和進步的集中體現,城市也是各族人民之間互相交往的紐帶。通過城市這座橋梁,各族人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加快發展當地經濟,從而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科學等,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關鍵詞】黃河流域;城市;歷史文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第二大長河,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我們稱之為“母親河”,而黃河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一、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起源

《史記》里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边@里的河就是指黃河?!对娊洝分杏涊d“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它形象地描述了黃河的水流聲音。在黃河流域,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先祖“三皇五帝”多數都活動在此,黃河流域里許多文物古跡和地名都和他們有關。例如:陜西軒轅黃帝陵、武功縣的后稷廟、天水的伏羲廟、清徐縣的堯廟、夏縣的禹王城等,而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都與黃河流域有關。在南宋以前,黃河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重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宋以后,文化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長江文化開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心。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歷來政治中心多數都位于黃河流域。遼金元以后,政治中心又重新回到了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藍田人、丁村人、河套人、山頂洞人、仰韶人先后從猿人進化,逐步走入文明社會。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各部落酋長們尊稱軒轅為“黃帝”。黃帝者,意為黃色的土地。渭水中游是中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炎帝、黃帝在全國許多地方都留下了遺跡,同時,華夏大地眾多民族都尊崇炎黃為祖先,海外的華僑、華人、華裔也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為榮。

儒家學說被學術界認定為社會倫理體系,它作為華夏固有的價值系統表現,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它要求人要對社會有義務,作為社會成員要關心政治、關心社會、要以天下為己任,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崇孝悌倫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的孔子、孟子及李白、杜甫精彩的詩文等紛紛代表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

二、黃河流域主要的古都城市

夏代的400年間,多次遷都,即禹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尋(今河南偃師)、相居斟灌(今山東范縣),又遷往帝丘(今河南濮陽)。帝杼居原(今河南濟源),又遷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廑居西河(今河南安陽)。桀又居斟尋。由此可見,河南省西部,即黃河中游南岸的伊、洛、汝、潁流域,正是夏人最重要的活動中心之一。周朝的豐、鎬也位于關中平原,其中豫西的洛陽更是成為從夏、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梁、隋、唐和后來武后的周都,歷經13朝,前后共有千年之久。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幾大古都,如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安陽,多數都位于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也長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都城選址上,一般都注重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要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這些地域多數都位于平原地區或盆地,交通便利、經濟繁榮,地勢處于可攻可守的便利位置。例如古都西安,瀕臨渭水,背靠秦嶺。尤其是隋唐時期的長安,是當時最大的都城,“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北京有“背山帶?!钡膬瀯?。我國的古都城市都遵照全規劃和嚴格的施工法度。主要歸納為正朝夕、方九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經九緯、王宮門阿五雉等。這些特點也是我國古代禮制的體現。我國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左右對稱,方正嚴謹。帝王在宮中深居,安全且幽靜。百姓居于小巷之內,便于商貿,也有利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條筆直的中軸線,兩側則是對稱的街區,城中部有紫禁城宮殿群,層層疊疊,氣勢壯觀,結構嚴整,層次分明。還有傳統四合院和老胡同,現在亦成為珍貴的文物古跡。

黃河流域地區有多處古都,作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黃河流域遍布多個民族,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東鄉族等,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生活方式,先后有夏禹、商湯、周公、孫武、秦始皇、漢武帝、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宋太祖、耶律阿保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等政治家和軍事家。大禹治理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漢代大修水利,經濟發展較快。張騫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通過絲綢之路,中原文明開始迅速向四周傳播,陸地和海上的貿易得到了發展。河西走廊的一些城市如張掖、武威、敦煌、酒泉等進一步發展。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使平涼、靜寧、天水、臨夏等城市的貿易得到較快發展。這些城市的商業功能顯著,對于加強各民族之間和對外的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黃河流域的文化與中華文明

我國古代黃河流域經濟比較發達,歷史上有分封制、商鞅的變法、秦的獨尊儒術、孝文帝的改革、隋唐科舉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變法、成吉思汗實行千戶政策、頒布《大札薩》等改革措施,先后出現了宣王中興、秦始皇統一中國、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等繁榮興盛局面。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為東西方經濟、文化、貿易交流開辟了通道,客觀上改寫了歷史,也改寫了世界的國域。成吉思汗西征之后,東方貿易得到了空前發展,中原文化傳入亞歐,給歐洲落后的城市帶來了一定的繁榮。黃河文化對日本、大食、波斯、印度等地區也有極大影響,極大地豐富了黃河流域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內涵。

城市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文明和進步的集中體現。城市也是各族人民之間互相交往的紐帶。通過城市這座橋梁,各族人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加快發展當地經濟,從而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科學等,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文化交流的規律一般都是較高的文化必然流動于較低的文化,歷史越悠久的文化,其文明程度也越發達。黃河文化源遠流長,這種先進性對周邊的多元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借助于歷史上民族的遷徙、人口的流動以及貿易和商業的往來互動等方面。黃河文化對于展現中國古代的文化、經濟水平,加速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利于形成我們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習主席提出了“五個認同”理念,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具體體現對中華民族、偉大祖國、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當今,在對外開放中一定要樹立民族自信心,它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

[2]尚書.盤庚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作者簡介:史春燕(1975-),女,漢族,寧夏,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黃河流域城市
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共存模式研究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徐州廣播電視臺:講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黃河流域農田土壤有機氯農藥殘留污染特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