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夜詩歌創作中的隱逸情懷

2020-09-10 07:22朵玉嬌
今古文創 2020年36期
關鍵詞:詩歌創作

朵玉嬌

【摘要】徐夜是明末清初一位比較杰出的遺民詩人,也是一位隱士。徐夜雖參加過科舉考試,十九歲中副榜貢生,但一生都沒有入仕。不論是隱居于系水之東還是南游吳越,追求自由、崇尚隱逸的思想都是他詩歌創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據統計這類詩歌在他傳世的400多首詩中有145首,流露出鮮明的隱逸情懷。本文通過分析中國隱逸文化語境下的隱逸情懷,探析徐夜詩歌創作中的隱逸情懷,以期對徐夜本人及詩歌創作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關鍵詞】徐夜;詩歌創作;隱逸情懷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6-0004-03

明末清初不似唐宋時期普遍存在遵隱羨隱的現象,隱逸對于這一時期的文人志士來講是一種較為被動的選擇,隱逸情懷在他們的身上就表現得較為特殊。徐夜就出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隨著明朝的覆滅,清朝定鼎,徐夜經歷了一場改朝換代的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國家滅亡、門庭敗落、至親罹難都推動了他的歸隱。在《徐隱君詩·序》記載徐夜自明崇禎十五年冬“壬午之變”(1642) 以后,“棄諸生,改名夜,字東癡,隱于系水之東”。堀門土室,絕跡城市,過起了“茅屋樹椽,葭墻艾席,凝塵滿座”的隱居生活。

其次,除了這種無法改變的社會政治現實因素,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封建教育體系下培養起的濟世報國思想,使徐夜在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嚴重侵害的激發下,轉化為強烈的民族意識,隱居巖穴,誓不與清政權合作。這種特性源自徐夜曾經的經歷,徐夜幼年就失去了父親,此后一直到他長大成人都與母親在外祖父家生活。這樣,在他的成長中便長期受到外祖父王象春和王氏兄弟們的熏陶和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王象春不僅是當時有名的詩人,還一身正氣、錚錚傲骨、疾惡如仇、敢褒敢貶。王士禎之所以能成為“詩壇圭臬”“一代正宗”也是送王象春啟迪的。錢謙益在《王怡上詩集序》中更是對王象春的學問和對后學的影響加以肯定和認可。

在徐夜的隱居生活中,不僅有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清苦樸素;對故國的懷念、亡國之恨;傲世棄俗、對隱逸的渴望和決心,還有普通人的一些深刻感情,如親情、傷別、嘆老嗟卑等等。他將這些內容都以詩歌的形式反映出來,通過隱逸該種方式使人的生命與自然進行有機融合,使詩人內心深處的志趣的得以表達,使詩歌創作更加豐富成熟,隱逸情懷得到充分顯現。 因此,針對徐夜詩歌作品展開隱逸情懷的探究,能夠很好地了解徐夜的隱逸思想。

一、中國隱逸文化語境下的隱逸情懷

隱逸,是相對于入世做官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國先秦時期,文人大夫就曾經在入世還是歸隱之間徘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究自己的歸處。蔣星煜曾經闡述過“隱士”群體的文化背景,提出隱士群體是農村社會和君主時代特殊的存在,盡管這一群體并沒有很大的結構占比,但是這一群體出現的時間是非常久的,在先周就已經有了這種文化和現象,隱士是與中華文化相伴相生的。并且,中國文化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的本質也促進了隱逸行為、隱士思想、隱逸文化的形成。由此可見,隱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入仕與歸隱一直是困擾古代文人士大夫一個重要問題,他們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又感慨官場仕途聲名之累,想要尋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所以總是被仕與隱的沖突所困擾??鬃右苍浱骄窟^歸隱與入仕的問題,探究怎樣才是高貴文人應該走的道路,在《論語·泰伯篇》記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種觀點一定程度上從有無誠信、是否熱愛學習、能否堅守儒家的仁愛傳統等方面為隱逸文化提供了一些原則性的指導。此外,中國的隱逸文化還崇尚追求自由、提倡人要保持精神層面的獨立及人格層面的自由。徐夜生活的歷史時期特殊,他的隱逸除了現實因素的壓迫,還有一種自主選擇,這也因此加深了徐夜對隱逸的獨到認識。在徐夜眾多詩歌創作中均表現出其對仕途、家國、身外之物等的評判及對現實生活的期許,流露出鮮明的隱逸情懷。

二、徐夜詩歌創作中的隱逸情懷

(一)對家國滅亡的遺恨

徐夜十七歲時考中副貢,在他青年時期的詩歌中顯露了對社會的批判,隱約流露出來了出世思想。崇禎六年徐夜二十歲時,國運凋零、世情險惡,徐夜感到自己空懷才志,卻又報國無門,在他的詩歌中流露出了出世思想。例如:“游子愧夙昔,塵念未能剪。杖策理舊蹤,頓覺俗累遣。昔去與今來,此中辨深淺。會乘汗漫風,永與白云卷?!保ā豆镉舷脑偃胛魃健罚┳饔诔绲澥甑摹抖〕蟪ν臋嗍貧q中堂》:“好事童心過,容光嘆老成。種種浮生念,應當悔薄名?!痹娭胁粌H書寫了令人酸辛的人生體驗,又表現了他對讀書成名的傳統人生道路的懷疑和否定。他想遠離塵世,遁入林泉,又對國家命運充滿擔憂,背負著救國拯民的責任感。還有很多詩也體現了他既想濟世拯物,又想遁入山林的矛盾而痛苦的心情:“出不成名居不隱,閑將心力數歸鴉?!保ā肚锬╇s感》)“身不山林不朝市,吁嗟斯世真可恥?!保ā赌厩啾庇窝嘹w間七年始歸同家權過宿其園中舊日草堂》)等等。

入清后,徐夜堅隱不仕。不論是隱居東皋、南游吳越,還是與董樵唱和、與顧炎武詩,都表現了他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不與統治者合作的高潔之士的仰慕,說明了他雖隱居,卻無法排遣對現實政治的關注,亡國之恨是他心中的痛。以下兩首詩歌便能體現此種情感:“今生行盡矣,此意竟誰論?感慨山陵逝,淹留日月奔。煙花非故國,普舊幾名園?所見皆成往,歸來還閉門?!保ā洞未鸲运氖住罚ㄖ唬疤諠摶h下意,誰復繼高吟?”(《九日得顧寧人書約游黃山》)

(二)對隱逸先賢的仰慕追隨

徐夜隱逸先賢的仰慕追隨,主要是對嵇康的仰慕。徐夜不僅慕其名,改字嵇庵,還效仿其行,隱居巖穴,誓不與清政權合作。

縱觀徐夜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更名改字的舉動。在明朝滅亡前,徐夜名元善,字長公,但是在明朝滅亡之后,改名夜,改字嵇庵(又字東癡),這一點在《漁洋文略》中有所記載?!缎煲挂簧笫履瓯怼酚涊d:康熙十三年癸丑,徐夜應故人鄧枝蔚之約,西游宛鄧,歸后自號嵇庵?!锻鯘O洋先生年譜》云:“是年,徐夜因慕三國時魏著名文學家嵇叔夜之為人,更名夜,字嵇庵。 先生對此極為稱贊。在母葬一周年后,作的第一首詩便是《徐五兄自號嵇庵》?!睆纳鲜鲇涊d中,可以看出徐夜對嵇康的仰慕和崇敬,這種濃厚的情感在他的詩歌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徐夜詩中用阮籍嵇康典故最多,他曾在詩中寫道:“神交稱嵇生,愿師每不至?!保ā洞鹑钔ひ娰浉邂衷姟罚笆廊俗允秋祽?,禮法誰知阮嵇疏?!保ā冻醮簩懕罚奥室饷开汃{,車轍不由路。自非痛苦人,誰識窮途趣?!薄峨s詠四首·之二》)徐夜“神交”嵇康,這種情感不僅僅因為他們是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又是“竹林七賢”的成員,還因為他們在魏晉政權轉移時期,敢于正面抨擊司馬氏,與之抗爭到底、決不妥協。徐夜在這種情感的牽絆中歸隱,他是矛盾又復雜的,希望自己能超脫現實,不為塵世所累,談玄奧久遠之事,有高潔優雅的情致,卻往往學不到至處。

(三)對陶淵明的接受和推崇

徐夜從年輕時就過著隱居生活,期間除了幾次漫游之外,大多是時間都是躬耕田園,并創作了大量的田園隱逸詩。這些詩既描寫了鄉村風景、樸素人情、躬耕田園的村居生活,也包含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歸隱情思。王士禎不僅對徐夜的詩歌評價頗高,還尤其對徐夜的“人品”“詩品”表達了非常高的贊譽。在他的《漁陽詩話》中曾經評價徐夜:“詩學陶、韋,巉刻處似孟東野,余目之為‘澗松露鶴’?!彼^“詩言志”“詩為心聲”,徐夜寫下了大量與陶淵明相關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清高人格,抒發了他的隱逸情懷。

據統計,在徐夜現存的443首詩中,或直接提及陶淵明或以陶公為典故的詩歌有18首。如:“可笑陶淵明,恥為五斗米?!保ā峨s詠四首》)“陶潛一去獨松菊,千古重陽只愛菊?!保ā毒湃赵L嘉禾不遇留題二首》)“陶公勝有銜杯興,籬下猶存漉酒巾?!保ā毒湃盏前倩蚺先龑訕沁^劬庵飲》)“如無濁可酣元亮客,有鄉休祀杜康神?!保ā队嘤诠陆{俱不飲孤絳戲曰吾輩酒狷也因為詩》)“有志南陽高士死,誰為元亮寫心期?!保ā逗蛬檵治寰俗x〈問山·避秦〉有感之做》)“杜陵詩就歸宗武,陶令文成憶孟嘉?!保ā锻蹰L青舅初為詩即清新明動可喜問山亭子為不頹矣志感》)等。

徐夜在《秋日伊翕庵王令子兩新貴見枉村中作此謝》一詩中道:“平生愛文筆、談動輒色飛?!边@樣的文學觀與陶淵明“常著文章以自娛”的創作目的是一脈相承的,他不以詩文沽名釣譽,而是跟隨內心感受。像陶淵明一樣把自己融入農村田野,融進農民群眾中,親耕農事,感受農作的辛苦和快樂,享受民風的淳樸和鄉鄰往來之樂等。如《東村二首》其一曰:“前年一再旱,愿力為顛倒。治生行問人,作力哪得好!慚愧食蝗余,中歲艱一飽?!?/p>

徐夜對陶淵明的接受和推崇,還體現在徐夜詩歌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平淡親切、充滿生活氣息。例如《初夏田園》:“朱夏輒復變,深綠日以肥。感彼生物勤,節侯曾不違。清晨荷鋤出,田間人尚稀……端坐撫素琴,可以理朝饑?!薄拜m復變”“日以肥”,描寫出了初夏田野的勃勃生機?!叭松邢 薄俺麸w”,又給人一種靜謐、空闊的美感,它甚至還能讓人感覺到初夏清晨的那種清爽宜人的氣息。在這樣一個如畫的田園里,活動著一個荷鋤勞作的詩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止,雖有饑勞之苦,卻又因不致于“坐食”而怡然自樂。這其中透漏出的閑適感非常的直觀,字句之中無一不體現著徐夜在這種閑適中感受到的安適。透過這些詩句,徐夜的品行躍然可見,他的隱逸情懷也十分明顯,他對于陶淵明的推崇和向往都能夠通過這些詩句窺見一二。很明顯,這時的徐夜沉醉且甘于這種生活,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讓他保持了自己的品節,可以忠于自身最初的追求。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表達,比如《雨中去湖上十五里作》:“下田歲不登,所剩惟稻秫。居人悉地力,種十居六七。西成傲百谷,膜干遑不恤。莎草秋狼藉,牛系各紛出。 牧人隨牧蹤,夜不問廬室。中雜鷗鳧亂,唱和自儔匹。我行水田中,田水濺我滕?;赜^所歷空,頓使城郭失。遠樹界周遭,望盡天水畢?!痹娭忻鑼懥诵煲褂曛袆谧鲿r所見到的景象?;蛟S,景象稱不上優美,但卻令人感到真實、渾樸、富有生活氣息,格外親切感人,隱逸之樂也盡現其中。

陶淵明,在大眾的認知中最有名的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高尚的氣節操守、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鄙棄功名、傲視權貴的人格精神都激勵著歷代無數的文人志士,而他的這種精神氣也在徐夜的身上得以透徹的體現。此外,徐夜本身的生活軌跡,成長和發展歷程,與陶淵明都有較高的相似度,這讓徐夜始終自覺的追隨陶淵明的理念,事實上徐夜對于陶淵明的向往有更加切實的執行。換言之,徐夜選擇隱居,除了本身思想上對于陶淵明的推崇,也是內心遵從自我的選擇,這種選擇讓他的名節和人格始終是完整且高潔的。

三、結語

徐夜曾在《久不入城答友人問》中,這樣描述他的村居生活:“清溪一曲抱村流,濯足溪邊好便休。野夢幾酣雞唱午,農歌連動麥殘秋?!鼻逍阌撵o的田園本身就蘊含著自然美,詩人厭惡世俗、崇尚自然的情趣,又使他在描繪田園風光時,重在寧靜安謐、淳樸自然上著色。生活在這樣的天地里,詩人可以濯足溪流,可以野夢至午;稱新近跟隨自己朝夕行于澤畔的牛犢為“新從”,認橋邊上下飛舞的鷗鳥為“舊識”,這樣的情,這樣的景,豈是那種“正冠或觸忌,坦步有覆車”的官場所能及得上萬一的。

山光林影,溪流環繞,置身于這種寧靜、嫻雅、溫婉的大自然的懷抱中,詩人久經磨難的疲憊心靈終于得到了放松,伴著輕柔的和風、潺潺的溪水,仿佛進入了另一個空間世界,所有人生的得失榮辱都不再重要,只剩下來自內心的那份達觀與坦然。就這樣,徐夜通過隱逸的這一方式,在探索人生樂趣、尋找人生道路、思考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將自我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構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園,實現了精神的超脫與自由。

參考文獻:

[1]武潤婷,徐承詡.徐夜詩集校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2]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王紹曾,杜澤遜.漁洋讀書記[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

[4]鄧之誠.清初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王士禎著,李毓芙選注.王漁洋詩文選注[M].廣州:齊魯書社,1982.

猜你喜歡
詩歌創作
論道教對劉禹錫詩歌的影響
談徐志摩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獨特性略析
偏愛這不息的變幻
淺論龔自珍詩歌中的愛國主義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響的比較分析
送學生一方舞臺,展學生多方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