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海德格爾對人角色的定位

2020-09-10 11:56張靜怡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真理存在自然

摘要:在傳統生態觀的語境當中對人的角色定位是“統治者”,即人類把握自然,控制自然的走向及命運。但是海德格爾卻對此呈反對意見,他從最基本的存在開始研究,重新打開一個新的境遇來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即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前提,人類是自然的看護者。守護住了存在也就揭示出了真理。

關鍵詞:存在;自然;此在;真理

一、海德格爾一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存在問題,生存問題可以從古希臘哲學貫穿到德國古典哲學,這是一以貫之的哲學。存在意義和存在論是哲學當中主要的問題,存在意義的維度很多,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主導性根基性的問題,打開一個新的境域,一個新的視域,這整個西方哲學史上就是不一樣的景觀。這種打開也有現象學的意味,有切身性,有我們可以切身經驗的意味。整個的西方文化,西方整個主導性的傳承,我們可以以一種活生生的方式逼我所經歷。所以兩千年哲學對存在問題的研究是遮蔽的,海德格爾后期才開始轉向研究遮蔽下的存在問題。在此之前人們認識事物也是主客對立的,人自身的本質在現時代發生了某種變化。人變成了主體。我們應該搞清楚, subjectum一詞是希臘文 hypokeimenon的迻譯。這個詞的意思是“呈現者”,它是根基性的東西,可以把萬事萬物聚集在它上面。主體概念的這種形而上學含義和“人”并無必然的聯系,和“我”更是不搭界。但是,當人成為源初的和唯真實的“呈現者”( subjectum),那就意味著人變成了這樣的存在者,其他所有的存在者只有在人的存在的平面上才能夠為它們自己的存在和真理找到立足的根基。成了其他所有的存在物都與之攸切相關的一個中心。此在形成了凝固狀態,無法呈現出自己是其所是的樣子,被現代技術所異化,把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

二、 那么我們該如何讓人類從危險的地方回到安全的場所呢?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只能從人的本質入手,在“此在的遺忘”中我們解構了人的主體地位,現在我們要重新詮釋人的本質。海德格爾對人本質的探求是從存在論的角度論證的, 他把人的本質看作存在,這種存在有別于傳統西方形而上學把人當作中心位置的存在,而是遵循“如何符合天命”生態倫理要求的存在,強調“人須作為生存著的人,按照存在的天命看護存在的真理?!焙5赂駹柊讶朔Q為“此在”,此在顯示自身的方式現身、領會和沉淪,我們可以把“此在”的功能理解為讓事物呈現其本來的樣子(事物是其所是的樣子)。所以物種只有人才去關注存在,因為“去存在”的過程是呈現自己的過程,人不可以為一個物種而存在,我們的關注點不是成為什么而是“要成為”的過程,是生命顯現的樣子?!按嗽凇笔侨f事萬物與世界聯系的關鍵,因為有了此在世界才有了意義。這樣世界萬物才能在存在的真理中,或者說在存在的“家”中展示自身。海德格爾在《人道主義書信》中寫道:“人在其存在的歷史的本質中就是這樣一個存在者,這個存在者的存在作為生存的情況是:這個存在居住在存在的近處。人是存在的鄰居?!痹谒磥砣祟愂紫仁且环N在,隨后才和其他的在一起構成共同的世界。人類的存在不是高傲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作為自然界中的其中一個存在者而存在。人類有揭開自然界中其他存在者真正狀態的能力,所以才可以“解蔽”。在這之前,自然和人彼此在黑暗的深淵的相互凝視,自然界的本質進入人之中,他們在彼此的位置看見自己的影子,人與自然互相作用,彼此聯系,由此到達“天人合一”的狀態。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看護者,他抵達了在的真理。他獲得了看護者的赤貧,看守者的尊嚴在:他被在本身喚去保護在的真理,人的本質在“在”的歷史中的展開來說,人是這樣的在者,這個在者作為站出來去在的在,就在于他住在“在”的近處。人是在的鄰居。

三、 ?我們嘗試把人的主體性地位詮釋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理性發展的環節,那么如何給二者的身份和關系定位呢?在“人主體地位的轉變”一節中已經說到人放棄自己的優先地位,根據自己的功能聯系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并且作為自然中的一物而存在。這一命題的成立的大前提是人們已經從傳統小的生態倫理觀轉變為“萬物合一”的大的生態倫理觀,這一路徑在海德格爾后期哲學當中就已經構建完整,他拓展了傳統倫理學的狹隘視野,為生態倫理學的“大倫理觀”的建立奠定基礎,在生態倫理學中,倫理學不再像傳統倫理學那樣僅僅指向協調人們在社會共同體中的倫理關系,而是包括協調人對自然的倫理關系,以及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如果我們的棲息之地到處都充滿危機,如果人類也不復存在,那么這一切也都沒有意義。

四、 海德格爾不斷聲稱人的本質受到了技術的危害,土地沙漠化、酸雨、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性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這一列的環境問題已經給人類發出了警告,這些現象不僅告訴我們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空間,也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所以生態環境的惡化才是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重新思考的契機。喚醒人們怎樣思考生活,探討人類和自然以怎樣的倫理方式在地球上生存才是如今的生態環境當中的重要任務,即回歸到自然深處。我們已經從人類中心主義走向人類非中心主義,并且嘗試人類回歸到大自然中間,做自然的守護者。人是存在的看護者,存在本質上比一切存在者更為深遠,存在的澄明保持著通往存在的近處,人作為存在著的人就居住在這近處,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護者。人作為自然的守護者,自然作為人的棲息之地就是對二者關系的重新解釋,作為守護者的我們不是觀賞者,不是不作為,而是要把這種作為建立在人與自然共在的基礎上,人與自然的本質融為一體,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之中。人類與自然都蘊含著保護我們生存環境的職責,但是人是這個職責的主要發出者。作為人類,我們有著包容萬物和海納百川的情懷,保護人類的自然生存環境是價值的體現也是我們最終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戴海清:海德格爾生態倫理學思想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海德格爾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3]王韜洋.海德格爾與當代環境倫理學[J],學術月刊,第2001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張靜怡(1994.9),女,漢,河北保定,碩士在讀,重慶市西南大學。

猜你喜歡
真理存在自然
換個角度欣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懷疑與存在: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
淺析笛卡爾之“上帝”觀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潛伏在應試教育背后的“真理”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