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讀(人民版)

2020-09-10 07:22王麗
高考·上 2020年7期
關鍵詞:董子天人合一荀子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一哲學思想,”天”代表的是”道”、”真理”與”法則”。所以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就是回歸本然,歸根復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其實一種為處世的態度。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天人合一”的哲學哲學思想,由于順應了統治者的需求,逐漸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在古人的看法當中,人是一個小的天地,而宇宙對于人來說則是一個廣闊的大天地。人與自然在實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因此,人在處世的過程當中只有充分重視自然規律,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睂τ谶@一思想,莊子是提出者,孟子和荀子相當于拓展者,董子即董仲舒是發展者。

關鍵詞:天人合一;孟子;荀子;董子

1.引言

在古代,人們認為這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由”天”和”神”統治的,所以人們準備的祭祀

祈雨等這類活動都是為了獲得神的庇護和祝福。經過時間的洗禮,雖然人們的原始思想不斷弱化,但是天神的這種思想已經在人們心中生根。禮,作為人與天、神交流的一種介質。但在春秋時期,戰亂蜂起,禮崩樂壞,這是孔子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出發,探索一個合理社會的思想。天人之學是貫穿中華文化數千年發展史的主線之一,天人之學的主體有兩個分別是天和人,這兩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獨大。在傳統社會當中,人們往往提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會想起“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理念。對于天人合一有著這三個問題:天人能不能合一、天人怎樣合一以及天人如何合一。

2.孟子”天人合一”

孟子生在戰國時期,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边@段話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闡述,人想要得到本性的覺悟,就需要去懂得天命。因此,事物往往不在物象全見,而是要能夠明白事理。對待事物要能夠通過復雜的現象去參透事物的本質。由對待事物感性的認識,逐漸升華為理性的分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升華,便是領略天人精神智慧方式。這句話是孟子對天人合理理論一次系統的闡述,表達了古人對天人合一的看法。

孟子對待天人合一思想,有兩層含義:首先,天道是客觀的,是自然規律不可改變的。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其次,孟子天人合一理論核心的觀念,便是通過心性角度來探析天人關系,把人對外在的關系理解為為主觀意識(心)向內在道德本性(性、天)關系的演化,最終天人合一的理念,便被理解為窮盡人性來參悟天性的過程體驗。在天一合一理論中,孟子所闡述的心便是涵蓋仁、義、禮、智的本心,這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理念。這種本心、心性與“天之所與我”的“大體”在實際上是同一個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天性便是人性的演化。在儒家理論乃至我國傳統哲學體系中,孟子天合一觀念具有十分深遠影響。在后世儒家的發展過程當中,都秉承著這一哲學思路。而儒學所論述的人合一說的基礎便是在孟子所認為的人如果能夠解放本性,便可以進一步完全了解天,學習天性以及磨煉完全的心性就是侍奉天的理論中所得來的。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國戰國末期荀子關于天人關系的重要命題,見于《荀子·天論》。荀子認為“天命”便是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則。其主張“制天命而用之”,這種思想便是不能夠一味的順從天的改變,而是要去學習了解自然規律,并加以利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對先秦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概括與總結。荀子的這一思想,能夠指導我們改變對自然規律的看法,不是一味的去順從而是要加以利用?,F如今我們生活中這一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環境的治理中,要能夠去發現自然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董子”天人感應”

董子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哲學家。但是史書對于他的記述卻很簡單,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他的傳文,竟然不足400字。何謂”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天人感應學說是西漢時期所盛行的哲學術語,是中國古代哲學理念當中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在古代,古人通常認為人能夠感應上天的變化,而上天的變化能夠預示著人間的禍福。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對天人感應的思想作出了詳細的論述。董仲舒的思想由于順應了封建帝王統治的需求,有利于鞏固封建王權,因此他的許多學說思想大多都被漢武帝所采用。在漢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哲學體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5.小結

我們不難看出,孟子、荀子以及董子他們的思想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是他們所想表達的主要思想是相同的即”天人合一”。宇宙極其廣闊的空間,其能夠容納我們所認知的各個星體。宇宙中萬物的生長與消亡,運動與靜止都有其存在的規律與準則。宇宙的萬物都要依據準則來進行,而人類也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受到宇宙規律的制約。人與天的關系,不是割裂聯系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統一的。人類作為個體應當被視為屬于宇宙中的一部分來看待。在這樣的基礎上,天人合一思想在客觀上便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這種理解之下,古今中外先賢對于人與天的研究便有了科學的支撐,人類社會尤其自然規律,宇宙也有。在古代科學水平落后的條件下,能夠對于人與天的關系進行大膽的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因而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他們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不能夠全盤否定,他們的論述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我們古代哲學思想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利于我們更好的掌握古代先賢的世界觀,探尋他們對宇宙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周熾成.儒家性樸論思想史發微:從先秦到西漢[J].文史哲,2017,(6):50-65.

[2]舒大剛,申圣超.道德仁義禮:“蜀學”核心價值觀論[J].社會科學研究,2017,(2):120-127

[3]曹景年.荀子性樸論新詮——以“性樸”與“性璞”的區分為視角[J].臨沂大學學報,2018,40(3):26-37.

[4]桑延海.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究[J].大眾文藝,2019,(9):51-52.

作者簡介:王麗;1981年10月20日;女;漢族;籍貫: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歷史學;郵編:225200;單位: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董子天人合一荀子
太餓的董子皓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殯儀主持人董子毅:天堂引路人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識小詞條
找不回家的姥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