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信息技術的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改革思路淺析

2020-09-10 20:25徐唱?曲鋮鋮?宋瑤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農林教學內容院校

徐唱?曲鋮鋮?宋瑤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界限,營造出自動化、信息化、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化的教學環境,推動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培養跨入全新時代?;谛畔⒓夹g的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應通過整合優質碎片化資源、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組建多樣的教學團隊、打造和諧的“三業”模式等改革思路,為農林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媒介和平臺。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方院校; 教育改革; 農林人才;

近年來,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培養過度強調整體綜合、思辨內省、目標結果,卻忽視了部分分析、求異創新、過程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表面,甚至拒于學校與課堂的大門之外,雖利于阻止學生通過互聯網從事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活動,但也使傳統的教學體系畫地為牢。

一、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創新教育的改革路徑

1.1 教學自動化

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學的“自動化”包括教的自動化與學的自動化,從科學層面來說是以教學控制理論、系統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等作為教學的理論基礎;從哲學層面來說是教學方法論;從技術層面來說是教學信息技術與工藝、其他技術的融合,學生養成高效、系統的學習情境。具體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系統性,系統地分析、研究和實現各種教學目標;二是交叉性,將信息技術、數學及教學研究對象等相關領域融匯貫通;三是時代性,把最先進的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技術支撐;四是實踐性,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應與社會的重大需求緊密相連。

1.2 教學信息化

當前,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全面應用顯得至關重要。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微課與翻轉課堂主要“熱”在各種大賽與公開課中,較少真正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個別院校行政力量的推動實現“校內翻轉”??梢?,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應將信息化教學和實踐很好銜接。教學信息化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智能終端兩大方面。教學內容包括教學課件、教育工具、學習視頻、文檔資料等,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應當通過信息技術,使遠程教育與傳統農林人才教育方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而智能終端涵蓋電腦、投影儀、手機、擴音設備與中控系統等??梢越梃b國內外信息化教學的先進經驗,構建專屬的在線教學平臺。利用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逐步實現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效果評估等信息化,使信息化教學真正與實踐緊密聯系。

1.3 教學多元化

在知識信息時代,通過信息技術將戶外的實習實踐近距離地融入課堂,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學會將手機和網絡在課堂上“和平共處、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分組討論、分享與探究活動。農林人才的教育培養應堅持“新、奇、實用”原則,減少上課時的“低頭族”現象。

1.3.1 教學設計

首先,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應具有整體性,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吸收教學知識。其次,層次性和邏輯性,只有教學設計層次合理、邏輯清晰,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最后,主體性,教學設計應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師生交流,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促使學生有效的學習。地方院校農林人才的培養更加強調教師教學設計要實現對教學內容、方法、資源、學習者與評價的綜合考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將教學內容的各個要素進行多元化設計,彌補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培養在教學資源上的短板。

1.3.2 教學評價

打破傳統的監督與評價體系。農林專業學生在戶外實習實踐的機會較多,傳統的評價方式很難進行有效監督,以及評價教師與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在教學考核評價和教學效果評估兩大方面得到很好的改善。評價教師以知識多寡和能力高低作為考核評價標準,體現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成就。教學效果評價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作為評價標準,以及適應性、認同感、歸屬感強弱等,評價標準多元化。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創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2.1 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

開放的教學環境需要建立一個“開放式學?!?,可以從教學制度、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首先,以制度管理為基礎,改革創新和內涵發展,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品德、智力、體力、情感等得到自由發揮,同時將農林專業學生各方面分散式信息整合梳理,提供給教師,使其對學生有更可靠、更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采取的措施將更加有效。其次,建立方便農林專業學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校園配套網絡,加強學生獲取、選擇、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視野。教學資源由師生共建與使用,它是一種動態的組織,可以保存在局域網中、“內網”平臺上、甚至在“云”端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允許教師、學生隨時利用網絡資源補充課堂教學,借助多媒體的網絡連接,利用圖片、文本、視頻豐富課堂內容;通過網絡及時安排課程作業、聽取學生反饋,改進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熟悉的形式如微信、QQ等方式,及時解答學生問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2 組建多樣的教學團隊

在地方院校積極組建農林專業導師責任制教學團隊,新學期引入信息技術后,向師生說明農林專業教學模式的新要求和規則;同時收集師生的建議,改進教學模式,最終使師生接受并支持新的教學模式;然后安排具體課程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根據學生需要做出調整。其次,建立適應地方經濟需求的卓越農林人才函授教學計劃,邀請具有豐富農林實踐經驗的高級農藝師到高校講學,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虛擬式”走進農林實踐場地,將課堂教學轉入實地教學,加深學生場地意識和對就業前景的合理規劃。最后,學生“T”隊式學習,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的優勢,將高年級的信息技術與專業結合的學習感悟與學習方法,通過信息平臺帶入到低年級學生學習平臺,相互借鑒與學習,使學生可以快速適應農林專業人才需求,提高學習效率,創造性的開展學習和實踐作業。

三、結語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農林專業人才教育改革是一項帶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地方經濟社會需要的是復合應用型農林創新人才。地方院校要順應信息技術趨勢,兼顧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追求理論與實踐零距離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學業與就業、創業的緊密接軌,最終為高校輸出理論與實踐知識儲備豐富的高端技能人才,為地方社會企業或公司輸入對口專攻的卓越農林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2]陳柏華.教師教學行為探微[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28):61-64.

猜你喜歡
農林教學內容院校
新冠疫情期間小學信息技術在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實踐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雜草學報》中國農林核心期刊收錄證書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林技術人員職業培訓策略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淺析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等差數列教學內容的深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