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劍父的“折衷”美術教育歷程

2020-09-12 14:14藍月李姍賈若楠劉宏涅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美術教育

藍月 李姍 賈若楠 劉宏涅

摘 要:高劍父的教育事業貫穿了20世紀前半期中國美術教育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對這一時期美術學科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文章著重從高劍父美育理論的成形過程與美術教育實踐入手,分三個時期梳理高劍父“折衷”美術教育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高劍父;折衷;美術教育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亟需從舊制度中脫離變革,在傳統理念與大量涌入的西方新思潮中尋找平衡。美術教育也不例外,新文化運動中,許多激進派以西方思想為武器,攻擊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與此同時,一批維護中國傳統藝術的群體出現,主張沿襲舊制。游離在激進派與傳統派之間的是主張中西融合的“折衷派”,這一派代表人物有徐悲鴻、高劍父、林風眠等等。其中,高劍父的“折衷”傾向最為明確,他開創嶺南畫派的宗旨便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身為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領軍者,“折衷”理念貫穿了高劍父為之奮斗一生的教育事業。

一、初登教臺——“折衷”美育的成形

高劍父的教學生涯開始于20世紀初的廣州。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推行,各地將當時的書院改為學堂,其課程設置大多效仿西方學制。此時的高劍父從居廉處學有所成,他的授業恩師專事寫生,自成一派,因此高劍父雖然所受的是正統中國畫教育,卻十分注重西方繪畫中的科學觀察理念。在廣州畫界嶄露頭角的高劍父在述善學堂擔任圖畫教員時,在與學生和一些進步人士的接觸中,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開始了他的美術教育事業。

1903年,魯迅等27位日本留學生聯名發表《紹興同鄉公函》,論及日本明治維新后的美術教育及專門學校的教育情況,表達了對日本美育中實用特點的認可,呼吁中國的美術教育要積極向日本學習。此時圖畫科由于師資的缺乏,學堂中多數是聘請日本人擔任的教師,這些異國教師帶來的新思路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美術教育。當時高劍父與一名叫做山本梅涯的兼職圖畫教員多有交往,在拓展眼界之余萌生了赴日深造的想法。1906年高劍父在日本美術院學習,當時由橫山大觀等人創立的美術團體在院內影響很大,他們主張在持有日本傳統繪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寫實技法,以創造出一種新的、能與民族和時代精神相一致的日本繪畫,當時日本畫壇領袖竹內棲鳳也主張在學西方畫法的同時保留傳統筆墨。高劍父在日本游學之時正是竹內棲鳳與橫山大觀在日本畫界影響最大的時候,二人的理論深入其心,他臨摹了許多竹內與橫山的畫作,深切地體會到他們創作的價值。這一時期高劍父全面接觸外國藝術,他不僅習得了西洋畫技法,也了解到在日本美術學校中將外國藝術融合進本國教育中的教學方法,這對他日后的教學理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08年,高劍父在廣州西關舉辦個人展覽,主要展出的是他在日本學習期間的作品,向社會各界宣傳他以西方寫實技巧結合中國傳統畫的方法。這種舉辦個人畫展的行為在中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給當時大眾以極強的震動。同一時期,高劍父與《時事畫報》的美術同仁創辦“畫學研究科”,從美術的角度介紹西方文化。

1912年,蔡元培發表了《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提倡美育,高劍父對蔡元培借“無人我之偏見”的非功利的“審美”教育來沖破封建思想之藩籬的主張非常之贊同[1]。同年高劍父與高奇峰首次提出了“折衷”的藝術主張,意為汲取眾長而得其中正,是日后嶺南畫派的核心思想。

二、設帳收徒——“折衷”美育再思考

1921年,高劍父淡出政壇,專注于藝術與教育事業,并且首次較為系統地提出了革新國畫的理論。1923年,高劍父創辦春睡畫院,推廣他的“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新國畫理念。該畫院很大程度上屬于私塾性質,高劍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設了素描、構圖等借鑒西方美育體系的實踐課,同時也設置了中西美術史等理論課,讓學生了解世界美術的發展潮流。每周的課程,高劍父會布置與現實相關的題材命學生們作畫,周末舉行檢討會、藝術座談會,周日上午為古畫欣賞會,下午為郊外寫生[2]。繪畫技法上,高劍父主張取法西洋畫中的明暗畫法、解剖學、透視學與日本畫中的渲染法等,并大膽創新繪畫工具,拓展中國畫的材料技法;從治藝的態度修養方面,高劍父主張勇于革新、兼容并包。

國畫改造時期,傳統的美術教育受到很大沖擊,美術學校作為培養藝術家的場所,直接關系到其后新一代藝術家的發展。春睡畫院是高劍父第一個自主創辦的畫院,帶有私塾性質,高劍父在其中的個人主觀能動性也更強,能夠自己做主收納一批窮苦但是潛力十足的學生,為此后的中國藝壇輸入了一批帶有明顯嶺南畫派特色的優秀藝術家,其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與發揚都不可忽略。

高劍父贊同康有為等人輸入寫實主義的觀點,提倡創立出一種不脫離民族風格而又推陳出新的現代新國畫。然而該理念在當時被批為抄襲西洋畫,引發了新舊畫派論戰,雙方圍繞近代中國畫萎靡不振的原因、如何“折衷”等問題展開辯論。這些矛盾折射了當時整個中國畫壇的普遍矛盾,這場辯論對高劍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發了他對繪畫中傳統因素的再思考。

從1931年他在赴印度訪問期間發表的《在中印聯合第一次美術展覽會上的講話》可以看出高劍父對于傳統中國畫態度的轉變:“時時思念著世界藝術的教育,覺得東西方都有些偏枯,似有調和取舍、互換所長的必要!西方藝術……跡近機械化;東方藝術,以處處取神,則重精神情感,須與自然而同化……把詩文書畫四者綜合而成,兼收并蓄,由內心鍛煉,表而出之?!盵3]從字里行間可以發現高劍父從以往一味強調對西方繪畫的借鑒向倡導中西美術相互學習借鑒過渡?!罢壑浴泵烙母镄?,調和了原理論中西方對中國本土藝術觀的壓制,更鮮明地表達出傳統文化性格,使之更易為普羅大眾接受,為其后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

三、桃李天下——“折衷”美育的成熟

20世紀30年代后期,經過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和教學研究,高劍父以“折衷”為中心的藝術革命體系已經基本成熟。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時,高劍父開始梳理自己的思想,該時期的講稿整合而成的《我的現代繪畫觀》成為嶺南畫派藝術思想的綱領性文獻。全書核心思想有三點:第一,呼吁改革中國畫;第二,揭示求新求變、開拓創新是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提倡“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新國畫;第三,鼓勵藝術表現現實生活和藝術大眾化,強調藝術大眾化,從而運用中國畫的藝術美改造社會。

任教南京中央大學期間,高劍父在講課之余內組織了一個旨在推行新國畫的亞風畫會,參與者除了美術系的師生外,還包括了外來的繪畫愛好者。在畫會活動中,他會重點推薦一些描繪現實題材、“折衷”中西畫法的優秀作品[4],這使得新國畫在中央大學以及長江地區越來越具有影響力。這一階段中,高劍父通過高明的教學手段將自身的藝術理念發揚光大。正如傅抱石在1937年發表的《民國以來國畫之史的觀察》所談到的:“劍父也年來將滋長于嶺南的畫風由珠江流域展到了長江。這種運動,不是偶然,也不是毫無意義,是有其時代性的……中國畫的革新或者要寄希望珠江流域了?!盵5]《我的現代繪畫觀》反映了高劍父藝術與教育思想的成熟,任教中央大學也成為高劍父藝術事業中的一個高峰,除了他個人的繪畫藝術受到贊譽,他所倡導的新國畫理念也逐漸得到普遍認可。

1946到1947兩年,返粵辦學的高劍父先后開設了南中美術??茖W校和廣州市立藝術??茖W校,號召以前的弟子回校任教。在教學方面,除了西方技法,高劍父希望學生還能接受較為全面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要求他們詩書畫具能,應和了他此時“集中外之大成,合古今而共治”的理想。在抗戰勝利的前夕,高劍父根據自己早期為復興中國畫制定的十五年計劃,整理撰寫出《復興中國畫的十年計劃》,其中大部分的舉措與美術教育相關,折射了20世紀美術教育在中國的狀況與美術家眼中中國美術教育應有的走向。雖然高老這份充滿著壯志熱血的計劃最后未能實現,但對于之后中國的美術教育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結語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畫改革的思潮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革命緊緊聯系在一起,身為同盟會的元老,政治家和美術家的雙重身份促使高劍父力圖藝術革命。他曾說:“追隨總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覺到我國藝術實有革新之必要。這三十年來,吹起號角,搖旗吶喊起來,大聲疾呼要藝術革命,欲創一種……現代繪畫?!盵6]他的美術教育思想倡導將西方藝術精華與傳統國畫相結合,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高劍父的“折衷”美育理念也在不斷地進行改良,從生硬地將西方藝術植入國內藝術教育,到有機地在教育中融合東西方藝術的優點,“折衷派”深刻影響著20世紀前半期的美術教育體制改革。高劍父的美育理論與實踐開國畫革新之先河,雖然剛開始遭遇了攻擊,但經年的堅持與完善使他得到了眾多追隨者,嶺南畫派最終被歷史肯定,也證明了高劍父“折衷”美育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4]王丹.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52,110.

[2]張鴻.高劍父:上馬殺賊,提筆賦詩[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91.

[3][6]高劍父.高劍父詩文初編[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5,221.

[5]素頤.民國美術思潮論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79.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有效實施的探究
完善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對策初探
當下如何提高中小學美術教師專業素養
關于加強鄉村學校美術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維吾爾民間美術對南疆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分析
對師范院校美術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新思考
學生人文精神在高職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談高校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淺談小學生的美術教育
基于視覺識別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