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激勵機制分析脫貧攻堅中貧困戶的行為

2020-09-14 12:01李圖夢
現代商貿工業 2020年29期
關鍵詞:脫貧攻堅

李圖夢

摘 要:我國脫貧攻堅行動成效顯著,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了部分貧困戶脫貧積極性不強,甚至不愿脫貧摘帽的行為。對于這種看似非理性的行為,本文運用了激勵機制理論進行了分析,發現:當前政府的扶貧模式,是一種對“貧困身份”的正向激勵機制,貧困戶的貧困身份為其獲得了較大收益,因此建議政府在扶貧中,應適當實施負向激勵機制,為貧困戶提升政策期望,將政府福利發放標準增加,將貧困身份的激勵變成對“脫貧行動”的激勵,強化貧困戶脫貧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脫貧攻堅;負向激勵;政策期望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13

近年來,為確保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幫扶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扶貧政策,以激勵貧困人口主動脫貧。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卻出現了部分貧困戶脫貧積極性不強,甚至不愿脫貧摘帽的行為。政府主導的扶貧方式是由脫貧攻堅的需要而產生的,這一動機產生以后,政府就會去尋找能夠滿足脫貧攻堅這一需要的目標,然后進行滿足這一需要的行動。通過精準調研貧困戶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的條件下去實施不同的扶貧政策,以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1 政府扶貧措施的正向激勵機制分析

每個地區的扶貧政策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且研究范圍過大,所以以下內容主要研究教育扶貧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在其中指出了教育扶貧可以從根本上“拔窮根”,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在脫貧攻堅中,教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貧困戶轉變了自身的思想觀念,學習到了相關的知識技能,脫貧成果才能得以堅實的鞏固,不至于當扶貧政策停止享受時,大批的貧困戶又重新返貧。教育扶貧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激發貧困家庭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有效地脫貧以及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助推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國家為保障學生不因貧困失學輟學,不讓家庭因學致貧,消除貧困代際傳遞,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扶貧政策。比如,考上大學的大學生,政府送錢獎勵。扶貧措施的初心是為了讓貧困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但在實行過程中,因滿足貧困標準而無條件的享受補助,使得部分貧困戶產生了理所應當的心理。安格斯·迪頓認為扶貧應是 “制度扶貧”而不是“給錢扶貧”。當政府直接給予金錢補助容易使貧困戶產生誤解,致使其不愿脫貧,物質上的補助對貧困戶極具吸引力。

此類正向激勵手段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對部分貧困戶產生了負向的激勵,造成了貧困戶以休閑代替勞作的激勵,拒摘貧困帽。正向激勵是扶貧攻堅中常用的一種扶貧方式,見效快。但現目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勝決戰階段,越往后難度越大。都是需要下大力解決的“硬骨頭”。因此對脫貧攻堅工作來說政府的正向激勵機制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現目前出現的困難,這種獎勵貧困的方式增加了貧困戶脫貧后的成本,貧困戶認為脫貧后享受的政策幫扶要小于未脫貧戶,所以不脫貧可以有更多的收益,脫貧后等于放棄了他的機會成本,弱化了他的收益,所以不愿意脫貧。正向的激勵無條件的增加了他的收益,但選擇脫貧卻會增加他的生活成本,減少收益。因此正向激勵機制對部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起了抑制和削弱作用。

2 正向激勵機制對貧困戶行為的異化

扶貧激勵機制有強化、弱化和引導貧困戶的作用。當激勵機制對貧困戶脫貧產生積極影響就屬于強化作用,但當它對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起抑制和消極作用時就是弱化作用;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以引導貧困戶積極脫貧,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扶貧政策實施的結果雖有成效,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部分貧困戶面對實實在在的福利,不愿脫貧摘帽,讓自己可以持續性地享受扶貧福利。這說明,激勵與行為也有匹配問題。正向的扶貧方式是對貧困的獎勵,而不是對貧困戶脫貧的獎勵。在脫貧攻堅初期正向激勵機制對貧困戶產生了強化和引導的作用,但在后期卻產生了弱化作用。以下就是正向激勵機制對激勵客體產生的影響的闡述。

2.1 貧困戶對物質上的貪婪現象

對于被激勵者而言,過度激勵,即高度物質滿足可能會帶來超強壓力或懈怠、進取心弱化。國家的脫貧優惠政策確實在減少貧困人口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出現了“扶貧養懶漢”的一種現象。正向的激勵雖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時間越長,效果就呈逐漸下降趨勢。部分貧困戶因貪婪扶貧資金而不愿主動脫貧;有的已達到了脫貧標準但是仍然不愿摘下貧困帽,爭當貧困戶。貧困戶養成等待國家扶貧資金、靠政府財政撥款、要扶貧救濟資金等貪婪不正之風,毫無疑問這是對脫貧攻堅的警告。

2.2 貧困戶的依賴心理

部分基層政府采用“重輸血輕造血”的扶貧方式只救急不救窮,有短期效果但缺乏長遠發展。貧困戶文化程度較低,思想具有局限性,缺乏遠見,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甚至還會干擾其子女的三觀形成,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正向激勵扶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讓部分貧困戶對政策有了依賴,缺乏感恩之心。他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自覺地成了配角,認為脫貧是政府應該做的事,自己既然符合政策資助的對象,政府就應該無條件的給予救濟。還有部分貧困戶有著勞動能力卻只想著依靠政府。貧困戶自身就處于“貧困陷阱”之中,再加上他們的依賴心理,使其更難以脫貧摘帽。當政府扶貧人員幫扶貧困戶脫貧,此類貧困戶表現為消極的行為狀態。除了貧困戶自身原因,還有扶貧隊員、基層政府的失職行為,但更多的是基層政府。其為了完成政績考核,為了達到預期扶貧目標,對扶貧項目大包大攬而忽視貧困戶的重要參與,從而導致貧困戶產生消極的心態及行為,缺乏脫貧的內生動力。

2.3 貧困戶的負面示范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的公平理論認為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付出與獲得和他人進行比較,由此產生不公平感將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勤奮的貧困戶和懶惰的貧困戶之間一旦進行比較,若人們的付出與所得成正比例關系,那可能產生的矛盾較少,對政府的扶貧激勵方式感到公平;反之辛勤的貧困戶將會產生不公平感,從而對政府的激勵產生抗拒,效仿消極的貧困戶的行為,最終貧困戶不能脫貧,國家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能如期完成。

非貧困戶可能辛勤勞作但收入卻不高,而貧困戶可以懶散耕耘無條件地享受扶貧資金;非貧困戶可能突發重大疾病卻無法享受到國家的“健康脫貧”政策,可能還會因病致貧,而貧困戶有建檔立卡,可以先治病后支付醫療費用,且醫保報銷比例較高;在學習成績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非貧困戶子女上學沒有助學獎勵,而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每年無條件享受國家助學金等情況都屬于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差別。在背景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非貧困戶享受不到政府的政策福利,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部分非貧困戶甘愿成為貧困戶。在貧困戶的“鄰里效應”下,對非貧困戶產生了負面的情緒感染及行為感染。

3 構建負向激勵扶貧方式

負向激勵的扶貧方式就是轉“補助”為“獎勵”,政府大多使用正向激勵的扶貧方式,只要滿足條件的貧困戶就能無條件的享受國家的政策福利:子女上學難有教育扶貧政策、生病住院有健康脫貧政策、房屋破損有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等各項政策福利。因這些政策對貧困戶無條件享受,所以在脫貧攻堅中產生了各種問題。因此轉正向激勵扶貧為負向激勵扶貧具有一定意義,確保脫貧效果的長期性,消除貧困戶擔心脫貧后返貧、福利減少的顧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正向激勵扶貧方式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更多的政策期望,滿足貧困戶對脫貧的需求。

3.1 增加額外扶貧政策享受

部分貧困戶持消極的脫貧態度,抵制脫貧,想持續性地享受扶貧政策??梢詫@部分貧困戶采用額外政策享受的措施,在過渡期間繼續享受扶貧政策,但在脫貧后可以享受其他的政策,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增強積極性,可使貧困戶克服脫貧過程中的依賴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在經濟人假設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而貧困戶也是屬于經濟人,因此當他認為脫貧之后能享受到更多國家的政策福利,獲得更多優勢,就會主動脫貧,自愿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所以增加脫貧政策,有利于激勵貧困戶主動脫貧摘帽。

3.2 以獎代補

貧困戶子女在校期間享受政策資助,確保學生不因貧困失去上學的機會。為了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進城打工數量在不斷增加,家庭的經濟情況變好了但是卻又擔心起子女上學的學籍問題,因此面對這種積極脫貧并已成功脫貧的貧困戶,獎上加獎,再給予政策上的獎勵,解決貧困戶子女的學籍問題,以激勵其他貧困戶積極脫貧。引導貧困戶脫貧,借助負向激勵扶貧方式,減少脫貧阻力,增強貧困戶的脫貧能力。激勵的著手點,是激發貧困戶未滿足的需要。根據貧困戶的不同需求,在他們的需求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的時候,出臺一系列獎勵脫貧的政策,吸引貧困戶更積極地脫貧。以獎代補就是在當前脫貧不脫政策的前提下,再給予脫貧的貧困戶充分的獎勵,增加其額外的獲得感,激勵貧困戶主動去脫貧,這也是對他們積極脫貧的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從而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3.3 給予部分貧困戶懲罰

正向激勵的扶貧方式導致部分貧困戶脫貧不摘帽,非貧困戶冒充貧困戶等情況。政府應多開展感恩思進教育活動,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并給予貧困戶政策期望。當他們從貧困戶身份轉為脫貧戶身份之后,增加新的政策福利享受,這樣貧困戶為了享受更多的福利就會放棄之前貧困戶的身份,從而成為脫貧戶,完成脫貧目標。而冒充貧困戶的則根據相關管理規定進行懲罰。對不符合條件的部分非貧困戶或者消極的貧困戶,及時予以負強化,消除他們的僥幸心理,減少這類行為不再重復出現的可能性。他們之所以有這些欺騙的行為,是由他們的不正當動機引起的。大部分貧困戶自身文化素質低,認知能力水平有限,因此容易產生短視。已滿足脫貧的貧困戶他們最基本的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因此引導貧困戶往更高的需要層次走。人的需要往往具有潛在性,激發他們的潛在需要,并激勵他們主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層次,從而鞏固脫貧成果。

4 結論

脫貧工作任重道遠,實現全面脫貧不僅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更是我們奮斗的長遠目標。發揮貧困戶的主體示范作用,適當采取負向激勵扶貧方式激發貧困戶的脫貧意識,在脫貧攻堅進入決勝的階段,面對的部分貧困戶更是比之前的貧困戶更難以幫扶,他們在長期的政策福利滋潤下,萌生了懶惰的枝芽,對整個脫貧工作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這個階段的扶貧更應是對脫貧的獎勵,而不是對貧困戶貧窮的獎勵。以反向激勵的方式激發引導貧困戶為享受國家政策而主動脫貧。給予貧困戶政策期望,政策福利的效價越高,對貧困戶的吸引力就越大,脫貧阻礙將會得到緩解并解決。使用激勵機制一定要有個階段,即不是永久性的激勵。

參考文獻

[1]余彪,付云,鮮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9,(17):47-50.

[2]十九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周三多.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8.

[4]田野.正向激勵的偏離與復位[J].中國石油企業,2019,(07):100-102+110.

[5]黃承偉.深化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4):2-8.

猜你喜歡
脫貧攻堅
淺談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作用
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之淺見
脫貧攻堅戰中媒體的職責與使命
關于溆浦縣脫貧攻堅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打贏脫貧攻堅戰,民主黨派如何作為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的脫貧攻堅——基于新聞聯播相關報道
天柱縣整合涉農資金的實踐與思考
走出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傳統媒體“脫貧攻堅”的形勢與任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