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背景下文博資源的創新傳播

2020-09-22 11:47趙漢臣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4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

趙漢臣

【摘? 要】博物館是傳統文化高度集中的場所,對于傳播民族的傳統文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在新時代媒體的發展下,我們要用好現下創新的傳播理念,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從而用更加富有創意的方式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文博資源;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創新傳播

1.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

1.1傳統文化奠定創新基礎

博物館如同重要的交通樞紐,文化的傳遞在博物館變得更加高效和有序。博物館通過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平臺,為普通大眾及專業研究人員提供了與歷史進行穿越式交流溝通的平臺。博物館以高水準的文化交流平臺建設,使我國的文物資源能夠通過更好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為文化的傳播建立了更好的平臺,能夠通過更好的方式發揮中華文化的創造力,使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來自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光輝和熱量,從而加強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蔽覈S多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都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他們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對歷史知識的充分學習、掌握后,進行的開拓與發展,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研究了我國史志、方志、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后,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文博資源的傳播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而且是對未來的展望,在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傳播,從而使新時代的發展精神影響到更多的社會大眾。

1.2提高公眾接受度

文博將中華古老的文明展現在了大眾面前,從而使人們能夠有一個便捷的窗口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絢爛多姿的傳統文明。人們在歷史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偉大,并且通過文博為自身打開的視野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到更多的文物,以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文博在開展文物展示的同時為民眾開設了專業的文化交流平臺,使中國傳統的文化能夠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傳播和交流,使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并且在文化上頗有一番造詣的人能夠通過平臺相互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文博對于將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用更好的方式促進世界的和諧。歷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通過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對人生進行教育和啟發,使人們在欣賞文化的同時受益終身,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陶冶了自己的性情。

2.借助媒體的渠道開拓融合之路

2.1借今說古

文博通過與電視媒體的合作,推動了文化傳播事業的發展。文博在電視廣播的幫助下,推出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國家寶藏》,將歷史的精彩瞬間通過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使觀眾穿越到了國寶所在的年代,仿佛自己親身見證國寶的流亡生涯,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秶覍毑亍芬唤洸コ?,就引發了一場國民對國寶的熱潮,并且相繼出現了一些以國寶為主要對象的電視記錄片,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等,國寶的形象從老邁蒼蒼的老年人變成了會賣萌、會講故事的新時代年輕人,肅穆巍峨的紫禁城變成了一個被兩個家族居住過的四合院。該紀錄片通過短而快的方式向觀眾介紹了國寶的歷史故事,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夠感受到國寶的美,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2.2新技術拉近老物件

2017年10月10日至11月30日 “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館”在故宮博物院的端門數字館亮相,通過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虛擬現實頭盔、體感捕捉設備、可觸摸屏等裝備,借助AI、VR、語音圖像識別等多種先進技術,讓觀眾可以走進虛擬世界中的養心殿,更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應用,體驗養心殿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同時讓觀眾感受故宮的另一面。2019年5月18日于湖南長沙舉行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正式推出了“點贊國寶”微信小程序。用戶通過掃碼方式進入“點贊國寶”小程序,能夠看到全國各地博物館的分布狀況,并且通過點擊博物館的圖表就能夠獲得關于該博物館的相關信息,信息中有博物館的旅游路線、館中珍藏的各種文物以及博物館館長對文物的語音講解。隨著各種小程序、客戶端的發展,各大博物館紛紛通過各種線上互動活動,鼓勵用戶可以通過打卡的形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發表自己對博物館及其中文物的感受,從而用更好的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3.借歷史,講今天,增自信

3.1講好歷史故事

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引發了其他西方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爭議和恐慌,針對中國的不當言論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能夠用更加有用的方式向世界傳遞一個真正的中國,發出中國的聲音。紀錄片《河西走廊》通過張騫出塞為開端,講述了自秦漢時期開始中華民族在河西走廊地區的不懈耕耘及建設,直面了千百年來在該區域發生的民族間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真實表現了中華文化一貫拒絕征服、殖民的傳播方式。同樣的傳播模式也可以通過鄭和下西洋的史詩記載中發現。文化傳播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講好中國故事,能夠讓全世界明白中國的立場。

3.2全面展現文化底蘊

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這既是對自身的肯定,也是對于外界的宣言。中國人應該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文化的傳承在文物上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而文博的工作就是通過博物院來傳遞中國的文化自信。十九大對文物保護以及社會功能提出了鮮明的觀點,認為文物的傳承和保護,能夠很好地發揮文物的社會功能,使人們受到更多文物的熏陶,積極參與到文物保護活動中,引發更多對文物的思考。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播出前,在普通大眾的觀念里一直認為文物的研究、保護及修復是一種清苦、乏味而枯燥的工作。而這一部紀錄片給普通觀眾們打開了故宮那些我們無法進入的宮門,透過這些斑駁而神秘的宮門,觀眾們看到了故宮博物院是如何進行文物修復,如何進行修復技術的傳承,如何在世界最大的文物中對各種文物進行修復。故宮文物的修復大師們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師承關系,中庸而又內斂,正如中華民族的特性一般。而突破想象的非遺技術,巧奪天工的修復手段,也一時掀起了文博專業的熱門,大批新時代出生的年輕人發現了中國文博的魅力,發現了中國文物的無限吸引力,因一部紀錄片而致力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

4.結論

在各類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幫助下,文博事業通過用的故事模式將各種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同電視廣播行業相結合,從而使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事業能夠發揚光大。也增加了公眾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渠道。同時通過講故事的模式,把晦澀、枯燥又有些難懂的歷史變成了栩栩如生的故事,一個個歷史書上的名字或圖片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或實實在在的物,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大眾都能有興趣了解歷史。博物館也逐步轉變自己的身份,從一個只懂埋頭研究的老學究,變身成為一個新時代的主播,用時代的聲音講述歷史的故事。在新時代的文化傳播事業中,通過對主流廣播媒體的使用,能夠更好地完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博物館能夠更好地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劉嘉. 全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J]. 傳媒, 2019, 000(009):75-77.

[2]張小玲. 淺析融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J]. 傳媒, 2017(14):83-85.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傳統文化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