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報告

2020-09-27 23:00王立江
讀與寫·中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科技活動科學素養

王立江

摘要:在新課程教改實踐中,科學探究活動越來越多,學生的學習方式面臨重大改變,但是生物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緊,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質量不高,因此,“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逐漸顯得很重要,本課題的研究將使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逐漸加強,有利于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新課程的學習,不至于過早掉隊。該活動也將促進教師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為生物科技活動的開發積累一定的資源素材。

關鍵詞:科技活動;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35-0214-02

1.課題提出的背景

1.1?現實背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在我校啟動,我們學校使用人教版教材兩年,2005年開始使用江蘇版教材,通過這十二年的實際教學,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更注視科學素養的培養,更倡導探究式的學習,必然要求學生具備高層次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的培養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1.2?學科背景: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也顯得很重要,因此,開展生物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是生物學科本身的內在要求。

2.研究的對象

課題實施對象:2017年8月入學的七年級十二個班的學生。

本次課題研究工作,我們成立課題組,通過課題組各成員之間的精誠合作來完成課題的各項任務。

3.實踐過程

3.1?根據基礎性原則,先開展一些簡單易行的生物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各種能力,打好基礎。

江蘇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在第一章中就安排了“走進生物實驗室”的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顯微鏡的使用”這個內容安排一課時完成。之后整冊書再沒有關于顯微鏡使用的內容安排,到七年級下冊,才出現顯微鏡使用的內容。時間跨度大,僅憑一課時建立起來的顯微鏡正確使用的技能恐難達到目的。課題組教師一致認為,應該增加“顯微鏡正確使用”的技能訓練,為此我們給生物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安排了,洋蔥表皮細胞、西紅柿果肉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活動,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重點培養顯微鏡如何正確使用的技能,關于“細胞”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生物是怎樣組成的情感體驗,這個活動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各班先培養生物小骨干,以后再遇到關于顯微鏡的使用時,這部分小骨干將起到傳、幫、帶的作用。為快速完成今后的學習任務先打好基礎。通過實際的運行效果看,生物小骨干確實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3.2?根據發展性原則,開展一些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科技活動,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課題組老師認為科技活動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太難學生會喪失興趣,太簡單學生的興趣不能得以維持,應該從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角度來設計活動。觀察活動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小腸絨毛”的觀察中,教材采用的器具是將小腸絨毛放在培養皿中,用放大鏡觀察,效果不太好。一次偶然的機會,實驗室老師發現不用放大鏡也能觀察,將一段剪開的小腸放在盛滿水的250ml的燒杯中,用鑷子夾住迎著光觀察,小腸絨毛懸浮在水中很清晰的呈現出來。這對學生理解小腸絨毛的作用很有幫助。觀察的目的是要建立情感體驗,為解決問題、架構知識體系做好鋪墊。

3.3?根據創造性原則,開展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踐的科技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得到良好發展。

源自課本問題的一個啟示,在學生學習完“桃的果實特點”后,課本中出現了這樣一道思考題,比較花生、蠶豆的花、果實與桃的花、果實有什么不同?花生、蠶豆的果實學生十分熟悉,比較很容易進行,而對花的比較則不能進行,因為地處大西北的學生根本沒見過花生的花,課程資源的缺陷,學生認識體驗的缺陷,暴露無遺。怎么辦?課題組老師一致認為,在生物實驗室,讓學生種植花生和蠶豆獲得對花的親身體驗。通過比較,有的學生又提出問題“花生地上開花,地下結果,這是怎么回事?直接告訴答案,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重視問題的解決過程,才是新課程倡導的,回歸自然,源于生活,增加學生的經驗背景,然后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和學習,最終達到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

3.4?根據實效性原則,開展一些學以致用的實效性科技活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的課程安排更突出了學以致用的要求,例如遺傳知識,學生感興趣,但學好不容易,而調查活動是科學探究活動中一項常規活動,其實效性比較強,課前先安排學生回去向自己的父母從四個方面耳垂(有耳垂、無耳垂)、眼瞼(雙眼皮、單眼皮)、舌能否卷曲(舌能卷曲、舌不能卷曲)、拇指背曲(拇指背曲、直拇指)做好調查,課堂上教師根據調查表提出問題:(1)歸納調查表中四個項目是對人體什么特征的調查?引出性狀概念(2)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什么是遺傳現象?”(3)圍繞調查表再提出問題:“父母的性狀如何傳給子女的?”,什么是相對性狀,性狀是怎樣被控制的?基于調查活動,本節的知識點水到渠成的得以展開。等遺傳知識學完之后,學生再利用基因分析的方法,對調查表的內容進行分析,最終知道孩子怎樣獲得父母的基因的,基因又是怎樣控制性狀的。這種學以致用的活動學生很感興趣,但參與的態度一定要認真,學生的興趣才會被激發。

3.5?根據趣味性原則,開展“做中學”的科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獲取知識。

虎克發明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哈維發現毛細血管的經典實驗都充分說明新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探究活動中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在學習完葉的氣孔知識后可以安排學生制作觀察不同材料如蠶豆葉、菠菜葉、油菜葉的氣孔,通過實踐來獲取對細胞結構的理解。在學習完人體的腔和各腔中的器官后,讓學生進行拆裝人體器官模型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得到培養,對人體器官的位置、形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了創設教學情境,“做中學”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準備上和學生的課前參與上,例如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前每班抽取八名學生分兩個小組準備,課堂上學生分享他們的準備過程,并說出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教學情境創設自然,才能引導學生來探索知識。只要留心,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多安排“做中學”的科技活動,借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6?科技活動要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掌握一些必要的科學方法。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根據對新課程內容標準的解讀,由于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選擇了10個一級主題。其中“科學探究”是貫穿于各主題內容之中的第一主題,就新教材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看,一種是反映科學探究基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活動。一種是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突出某些側重點的科學探究活動??茖W探究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有效途徑,能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探究、分析、得出結論。

4.結論

通過我校生物科技活動情況看,我們深深地感到:生物科技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很有必要,生物科技活動促進了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生物科技活動也促進了教師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生物學知識可以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生物科技活動與生物學教學緊密配合,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只有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最終得以體現,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是更有意義的活動。

猜你喜歡
科技活動科學素養
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學科的交叉滲透教學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養學生真實記錄的科學素養
關注實驗數據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科技管理中科技評估作用的研究與認識
我國科技活動對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因素及對策建議
基于提升就業能力的大學生科技活動現狀研究
黔東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開展的現狀
黔東農村地區青少年科技活動開展狀況與調查研究
科學與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與生物科學素養培養整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