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前再評估護理在內鏡中心ESD病人中的應用觀察

2020-10-09 11:11祖娟娟楊青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7期
關鍵詞:并發癥滿意度

祖娟娟 楊青鳳

【摘 要】 目的:探討麻醉前再評估在內鏡中心ESD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內鏡中心行ESD術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圍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麻醉前再評估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宣教、評估的完成率,麻醉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圍術期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前評估和宣教內容總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圍術期躁動、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誤吸、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由麻醉護士對ESD手術患者進行麻醉前再評估,可以提高患者術前評估和術前宣教完成率,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圍術期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ESD患者;麻醉前再評估;并發癥;滿意度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種微創診療技術,由內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發展而來,可以用于治療較大的消化道病變(食管、直腸粘膜、十二指腸病變等),可以將病灶完整剝離切除,為臨床提供完整的病理診斷資料,降低了復發率[1]。ESD術主要操作步驟為標記病灶,黏膜邊緣切開,最后剝離病灶,清理創面。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ESD術具有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療效顯著等優勢。手術麻醉時患者身體暴露、體溫降低,免疫力下降,所以麻醉前再評估很有必要。本院消化內鏡中心常規開展ESD術,患者行插管全身麻醉,而實施麻醉前訪視及術前健康宣教導可減少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及有利于術后痊愈。麻醉前再評估可以有效的預估ESD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發現患者的異常,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輔助手術成功進行。本研究對ESD患者由麻醉護士進行麻醉前再評估,效果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ESD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1)年齡18~80歲,患者均經過明確診斷;2)理解能力評估正常;3)研究符合倫理道德,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腦外傷病史、運動功能下降者;2)精神系統疾病,或者意識障礙性疾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3)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患者;4)不依從、不配合及拒絕參加研究者[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模式。術前由麻醉醫生簽署麻醉同意書,管床護士給于術前準備、通知其禁食禁飲時間,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颊呷胧液?,由內鏡室護士、麻醉醫生、手術醫生三方核對患者基本信息,連接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麻醉護士協助麻醉醫師進行麻醉。手術結束后,患者在術間拔管后由麻醉護士送入復蘇室與復蘇室護士交接班,麻醉醫生評估符合出室條件者方可送回病房。

觀察組在常規圍術期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由麻醉護理主導進行麻醉前再評估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術前1d由麻醉護士進行術前訪視,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認真閱讀病歷,確認麻醉同意書是否簽署。熟悉病人的基本情況、手術的方式、現病史、過往史、過敏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通過面談、宣傳單等方式向家屬及患者宣解圍術期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依從性和主動參與性,建立信任關系。了解病人教育程度、家屬和社會的支持狀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并協助患者完成本院自制的麻醉前評估表從病人一般情況、既往史、現病史系統情況進行麻醉前再評估。術中,配合麻醉醫師的管理,麻醉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的有效信息,提高安全系數,減少并發癥。保證麻醉物品準備充分,考察患者術前評估和宣教內容的完成情況,避免患者重要信息的遺漏。手術當日由麻醉護士和巡回護士共同接待患者,給予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查清患者病因,采用情志導引法、移情法,在不違反醫院規定的條件下,滿足患者需求。護理人員應扮演好角色,以朋友的身份來關心、尊重及幫助患者,緩解不良心理??梢龑Щ颊哌M行運動,如讀書、看報、繪畫及聽音樂等,告知患者現在的狀況以及需要他配合的事項,減輕患者的焦慮等的不良情緒的發生。

1.3 評價方法

1)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宣教、評估完成率。2)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主要觀察患者圍術期躁動、疼痛、誤吸、惡心嘔吐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卡方檢驗(χ2)。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前評估宣教完成率

觀察組患者術前評估和宣教內容完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3 討論

3.1 麻醉前再評估的必要性

麻醉護士主導的麻醉前再評估,評估內容科學、可行、有預見性。針對圍術期可能出現的麻醉問題。協助麻醉醫生制定個性化的麻醉管理方案,可以減少麻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麻醉、手術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3]。麻醉前再評估可以發現患者本身存在的問題,提前解釋、干預,減少臨時取消手術引起醫患糾紛[4]。常規手術患者的麻醉訪視均由麻醉醫師進行,但是內鏡中心的ESD術病人比較特殊且數量大,往往使麻醉前訪視停留于形式,有的甚至見不到病人,ESD患者麻醉前訪視及術前宣教不力的問題包括:有長期服藥史患者不了解手術前停藥要求和停藥時間;患者對麻醉陌生,存在疑問得不到解答導致焦慮或者不以為意;由病房護士提供的術前宣教內容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造成患者一知半解等。而麻醉護士作為圍術期的參與者,給予患者全面科學的圍術期護理:包括術前1d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進行麻醉前再評估;術前麻醉準備;術中配合麻醉醫師插管、術中監護、拔管及麻醉恢復室的管理、圍術期并發癥管理等。通過麻醉前的再評估,麻醉護士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患者的有效信息,提高麻醉的安全系數,減少圍麻醉期并發癥[5-6]。由責任麻醉護士進行術前宣教和麻醉前再評估可以保證麻醉物品準備充分,根據麻醉前再評估的內容考察患者術前評估和宣教內容的完成情況也可為麻醉醫生查漏補缺,避免患者重要信息的遺漏。

3.2 麻醉前再評估可以較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圍術期護理的滿意度

麻醉和手術都是侵入性操作,都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傷害,圍麻醉期專業的麻醉護理格外重要,本研究通過以麻醉護士為主導的方式,為ESD患者行麻醉前再評估、全面了解了病人的身心狀況、病情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并利用預見性護理方法預防圍術期的并發癥,給予及時處理[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圍術期躁動、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誤吸、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3.3 麻醉前再評估提高外圍手術患者安全管理

外圍手術麻醉條件比手術室差,故而麻醉安全要求更高,而且病人住院時間短,缺少病人角色轉換和認知,如果手術團隊不能全面地掌握病人病情及身心狀況,就無法提供預見性護理,那么在圍術期護理方面都存在很大隱患,因此,麻醉前再評估能更加全面的篩查和提供健康教育,從而對外圍手術意義重大,只有在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應對意外事件準備的前提下,外圍手術患者的安全才能確保。

故而,由麻醉護士對ESD患者進行麻醉前再評估,可以提高患者術前評估和宣教完成率和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減低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外圍手術開展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是制定規范化的外圍手術麻醉護理管理制度和合理優化全工作流程可以明顯提高麻醉手術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何元清,何子彬,付雄,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切除術治療胃食管病變療效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8(06):762-765.

[2] 徐玉萍,李潔菁,沈鶯.麻醉前再評估護理在日間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8,40(04):471-473.

[3] 陳玉巧.循證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在手術室麻醉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實用醫技雜志,2016,23(06):680-681.

[4] 劉玉婷,鐘莉華.循證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在手術室麻醉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健康前沿,2017,26(02):22,29.

[5] 張燕燕,王學軍.麻醉護士在現代麻醉管理中的工作范疇及作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3):3321-3322.

[6] 王娟.優質護理在無痛胃腸鏡麻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03(32):36-41.

[7] 常琦,董芳,薛花.預見性護理與循證護理在手術室麻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4):1939-1942.

[8] 王建平.預見性護理與循證護理在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15):168-170.

猜你喜歡
并發癥滿意度
2021國慶檔總票房43.85億元 滿意度創歷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消費者滿意度穩中有升 消費環境建設仍需加力
淺析美軍戰斗精神的致命并發癥
肥胖的流行病學現狀及相關并發癥的綜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舒適護理模式對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關節鏡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老年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可吸收螺釘治療34例老年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質疏松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和并發癥的影響
基于顧客滿意度的供應鏈績效測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