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的流行病學現狀及相關并發癥的綜述

2016-11-03 21:58錢文文辛寶孫娜史傳道
科技視界 2016年18期
關鍵詞:肥胖流行病并發癥

錢文文 辛寶 孫娜 史傳道

【摘 要】肥胖已被公認為全球性流行病,本文對肥胖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最常見的四種并發癥(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癌癥)的研究現狀進行歸納總結,旨在為肥胖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踐的依據。

【關鍵詞】肥胖;流行??;并發癥

肥胖是歷來已久的一種多因素引起的代謝障礙疾病。人類肥胖可追溯到35000年前,最早記錄于舊石器時期的雕像中[1]。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列入疾病名單。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不合理的膳食結構、不良生活方式等出現,肥胖已成為公共衛生焦點問題[2]。隨著人們對肥胖危害的認知度提高,減重的治療方法也在歷久彌新。筆者對近幾年來肥胖的流行現狀及相關并發癥進行歸納總結,旨在為肥胖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1 肥胖的流行病學研究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肥胖即是獨立疾病,又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種癌癥(如子宮內膜癌癥、乳腺癌等)、Ⅱ型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的重要誘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導致疾病負擔的六大危險因素之一。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約有2億多男性和近3億女性為肥胖[3]。每年至少有340萬成年人死于超重或肥胖。據JAMA內科學雜志[4]上的一篇報告顯示:美國大約超過2/3的人處于超重或肥胖的狀態。中國2010年第3次國民體質調查數據顯示[5]:我國成年人和老年人肥胖率分別為9.9%和13.0%,比2005年分別增加了1.9%和1.7%,呈持續增長的趨勢。經官方估計2015年全球約有7億人肥胖[6]。

肥胖不僅影響健康,它所引發的并發癥負擔也成為我國主要的疾病負擔。以美國為例,2002年與成年人肥胖及相關疾病的費用大約是1000億美元[7]。2003年我國第三次衛生服務研究數據顯示:僅由超重和肥胖所引發的4種病發癥(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直接的經濟負擔占國家衛生總費用的3.2%,占國家醫療總費用的3.7%[8]。

2 肥胖與慢病的相關性

肥胖的病因學研究非常復雜,其最根本原因是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失衡。一般認為機體攝入過多能量密度大的高脂、高糖食物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攝入不足,加上運動或者體力勞動過少,導致了肥胖。本節歸納以肥胖并發癥中最為常見的血糖和血脂的異常、高血壓、癌癥為研究的重點,探討肥胖導致這些慢病之間可能的關系。

2.1 肥胖與Ⅱ型糖尿病

劉俊等人[9]通過對超重、肥胖與Ⅱ型糖尿病相關性的Meta分析發現:與體重正常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Ⅱ型糖尿病發病風險均明顯增高,且女性肥胖患者比男性發病風險高,西方肥胖患者比東方發病風險高。向心性肥胖可導致Ⅱ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增加。楊曉煒等人[10]研究發現:向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勻稱肥胖的3.21倍,指出向心性肥胖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一個誘發因素。有數據顯示[11]:患Ⅱ型糖尿病的成人中,肥胖約占55%。美國第三次全國健康營養調查數據顯示[12]:>50歲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6%存在糖代謝異常。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終危險因素,而糖尿病也是慢性腎病和后天失明的首要原因,大約70-80%的肥胖患者存在代謝異?;蛐难懿∽兊?,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健康意義。

2.1.1 胰島素抵抗

目前肥胖與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機制尚不太清楚,但是兩者都存在胰島素抵抗(IR)。肥胖出現胰島素抵抗的原因可能與脂代謝、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質量、脂肪組織的內分泌和某些炎癥特質有關。在內臟脂肪沉積的肥胖人群中,新陳代謝存在潛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外周胰島素抵抗加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島β細胞對高血糖應答失效、脂肪輕度炎癥等[13]。

2.1.2 輕度炎癥反應

肥胖和Ⅱ型糖尿病都會表現出慢性輕度的炎癥反應,這可能是肥胖代謝紊亂的誘因之一[14]。脂肪組織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如白介素-6等)參與致炎過程,同時可見巨噬細胞浸潤、激素抵抗等,這可能與高敏C-反應蛋白與促炎標記物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劑-1,纖維蛋白原的升高有關。

2.1.3 脂肪細胞因子分泌

脂肪組織會分泌某些激素、脂肪細胞因子等,從而參與糖代謝與胰島素抵抗,如:脂肪組織分泌的脂聯素,可提高胰島素的靈敏性,在肥胖患者中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中脂肪細胞因子分泌紊亂,促炎因子合成釋放,引發炎癥[15]。

2.2 肥胖與血脂異常

與肥胖相關的血脂異常,最常見的特點是血中的高甘油三酯(TG)和低濃度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肥胖患者中水平正常,但LDL-C中分子小,密度低的小顆粒會增加,這種高TG,低HDL-C、高濃度的小顆粒脂蛋白,稱之為動脈粥,也是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一個特性[16]。

2.2.1 高密度脂蛋白(HDL-C)

多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HDL-C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17],在高密度脂蛋白中,載脂蛋白(ApoAI)是其主要成分,研究發現ApoAI的表達可抑制轉基因小鼠的血管硬化,最新報道發現:ApoAI粒子的波動可促進巨噬細胞中膽固醇的流出,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呈負相關,且參與轉運蛋白轉運膽固醇,這可能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18]。

2.2.2 低密度脂蛋白(LDL-C)

目前LDL-C常用來預測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在肥胖患者中,LDL-C水平是正常的,但在LDL-C的組成中包括小而重的去膽固醇粒子和大而輕的富脂肪粒子,在肥胖患者中常伴隨小而重的去膽固醇粒子的增加,甘油三酯的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

2.2.3 甘油三酯(TG)

目前還不能確定甘油三酯是否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粥樣硬化與肥胖尤其是內臟脂肪的增加高度相關[19]。由于肥胖個體常存在胰島素抵抗,從而使脂肪組織不斷產生游離脂肪酸,而這些游離脂肪酸異位沉積于肝臟等組織,最終產生心血管疾病[20]。

2.3 肥胖與高血壓

高血壓是腦卒中,腎衰竭等發生的誘因,也是重要的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引起臟器的損傷,最終導致器臟的功能衰竭,在肥胖人群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來全球有近10億高血壓患者,約有70-80%成年人高血壓源于過度肥胖。預計到2020年,高血壓患者可高達15.6億[21]。人群調查發現[22]:BMI指數與血壓高低呈正相關,BMI每增加3kg/m2,4年內男性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增加50%,女性增加57%。

肥胖導致高血壓的病理同樣非常復雜,可能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①遺傳因素。②瘦素,可促進個體減少食物攝取及增加能量消耗。但有些肥胖個體中出現“瘦素抵抗”,導致無法維持正常體重,同時增加高血壓的發展。③其他: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尿鈉排泄障礙、睡眠呼吸暫停、胰島素抵抗等。

2.4 肥胖與癌癥

肥胖與癌癥有關聯是由“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指出,他指出癌癥的特性及攝入過量食物的危害。在多項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23]:絕經期婦女中,肥胖和向心性肥胖與乳腺癌危險升高及乳腺癌復發和死亡率的升高有關。肥胖與乳腺癌之間可能的機制包括:體脂、高胰島素血癥導致的內源性雌激素的合成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和結合蛋白的改變等有關[24],體內脂肪過多所產生的循環雌激素增加也可促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且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2-3倍[25]。在結腸、胰腺、腎臟、食管、肝臟、胃等多種器官的癌變發生率和死亡率相對危險度為1.2-2.0,且某些癌癥還會呈越胖危險性越高的量效關系。最近的研究顯示,對病態女性肥胖患者進行減肥手術使其體重下降,可減少患癌的發病率,也間接證實肥胖與患癌風險之間可能存在某些因果關聯。

結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與肥胖和向心性脂肪分布有關,且在性別上也出現差異,男性的風險高于女性[26]。肥胖與結腸癌發生可能的作用機理包括胰島素抵抗、內脂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以及瘦素刺激腫瘤生長等。

盡管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肥胖與癌癥存在相關性,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體質指數與癌癥之間并無相關性。發表在《柳葉刀》的一篇meta分析文章中發現[27],若忽略主體吸煙這一因素,BMI與患肺癌的風險幾乎為零。類似的報道也見于肥胖與食道癌、宮頸癌、腎癌等。所以,肥胖與患癌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尚缺乏結論性證據,還需進一步驗證。

肥胖除了與以上四類并發癥關系密切之外,還與心臟疾病、肝膽疾病、肺部疾病、關節炎、通風、心理疾病以及育齡婦女的妊娠結局等也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George A. Bray Claude Bouchard.History of Obesity[M]. CRC Press, 2014.

[2]JAMES W P T.WHO r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J]. International of obesity, 2008, 32: S120-S126.

[3]世界衛生組織.肥胖和超重實況報道.第311號(http://www,who.int/mediacentre /factsheets/fs 311/zh/index.html)[Z].

[4]Yang L, Colditz GA.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2012[J]. JAMA Intern Med, 2015, 175(8): 1412-1413.

[5]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html)[Z].

[6]KEIL U,KUULASMAA K.WHO M, nica project: risk factors[J]. Int J Epidemiol, 1989, 18(3 Suppl 1): S46-S55.

[7]National Heart, Lung, Blood Institute.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the evidence report. Bethesda, Mary land: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998, MMWR, 2002, 51: 805[Z].

[8]趙文華,翟屹,等.中國超重和肥胖造成相關慢性疾病的經濟負擔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7):555-559.

[9]劉俊,郭毅,等.超重、肥胖與2型糖尿病相關性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2):190-195.

[10]楊曉煒,姚立巖,等.向心性肥胖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0,31(4):19-21.

[11]陳文彬,潘詳林.診斷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

[12]Earl S.Ford ES.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s Adults.Diabetes Care, 2004, 27(10): 2444-2449.

[13]李秀鈞,趙鐵耘.脂肪內分泌激素與糖尿病[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2,10(2):49-51.

[14]Wisse B E. The inflammatory syndrome: the role of adipose tissue:cytokines in metabolic disorders linked to obesity. J Am Soc Nephrol, 2004, 15(11):2792-2800[Z].

[15]Otero M, Lago R, Gomez R, etal.Changes in fat-derived Hormones plasma concentrations:adiponectin, leptin, resist in,and visfati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ubjects, Ann Rheum Dis, 2006, 65: 1198-1201[Z].

[16]Brunzell JD, David son M, Furberg CD, etal. 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 at 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Diabetes Care, 2008, 31(4): 811-822.

[17]Robins S J, Collins D, Wittes JT, et al .Relation of gemfibrozil treatment and lipid levels with major coronary events: VA-HI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1, 285(12): 1585-1591.

[18]張雪,吳崇明,等.改善膽固醇流出作用靶分子及相關藥物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4,41(1):93-97.

[19]趙水平.甘油三酯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1):1-3.

[20]龔艷琳,陸付耳,等人.胰島素抵抗與脂肪異位沉積[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0,2(3):144-147.

[21]Nyamdorj R,Qiao Q, Lam TH, et al. BMI compared with central obesity indicators in relation to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Asians[J].Obesity(Silver Spring),2008,16(7):1622-1635.

[22]李瑞杰.《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要點介紹(一)[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2,11(1):8-9.

[23]Rose DP,Vona-Davis L. Interaction between menopausal status and obesity in affecting breast cancer risk[J]. Maturitas,2010,66(1):33-38.

[24]顧衛瓊,王衛慶,等人.肥胖與癌癥關系及臨床[J].國實用內科雜,2011,31(9):684-686.

[25]Pedro L,Prieto-Hontoria. Role of obesity-associated dysfunctionaladipose tissue in cancer: A molecular nutrition approach[J]. Biochim Biophys Acta,2011,1807(6): 664-678.

[26]Iradj Sobhani.Obesity and Cancer: yin /yan Effects of Nutrition[J]. The Open Obesity Journal, 2010, 2: 38-42.

[27]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Whitlock G,Lewington S,et al.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900 000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 2009, 373(9669): 1083-1096.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肥胖流行病并發癥
Why I Give
預防流行病和傳染病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舒適護理模式對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關節鏡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老年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治療單純性肥胖1例報告
一類Holling-Tanner生態流行病系統的周期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