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帶著“腦子”動手做

2020-10-09 11:16韋忠利
湖北教育·科學課 2020年5期
關鍵詞:酵母腦子動腦

韋忠利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注重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梢哉f,學生動手做在小學科學課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而在做中讓學生動腦,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習慣的重要途徑。但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沒有抓住實驗的精髓,在學生動手做時,將實驗變成了純粹的操作性活動,有的甚至是為活動而活動,為實驗而實驗。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我認為是教師對體現科學探究價值的重要環節沒有注重去挖掘,有的甚至由教師取代,至于論證和需要高度動腦思維的過程更是不去觸及,這樣的活動其實是沒有“腦子”的實驗,更沒有通過學生做,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帶著“腦子”去做呢?

動手前先動腦

科學課上我們經??吹竭@樣的現象:實驗前,往往還未等教師發出活動指令,學生已經對實驗臺上的材料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有的甚至見到儀器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動手了,而對于為何做實驗,怎樣做實驗,根本不去理會。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為:一是教師對實驗的目標把握不準確,進而導致了學生實驗的目的不明確;二是教師沒能很好地提出實驗要求。

教師首先應當讓學生明確,所有的實驗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求真才是目的。一位教師在執教“固體的體積和質量”內容時是這樣做的:教師讓學生拿出材料盒中的一塊完整的橡皮,問學生:“哪位同學能證明這塊橡皮有固定的體積呢?”學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把橡皮放入盛滿水的杯子中,看水是否溢了出來?!庇械恼f:“可以放在一個空盒子中,看橡皮是否占據了盒子的空間?!钡葘W生想出了各種辦法后,教師問學生:“你們想的這些辦法是為了證明什么呢?”這時有位學生回答:“我們的辦法只能證明橡皮有體積,但還不能證明橡皮有固定的體積呀!”“對!怎么才能想辦法證明有固定的體積呢?”教師追問道。大家又開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不論橡皮怎樣放置,體積都不應變化,這才能說明橡皮有固定的體積?!庇械恼f:“即便把橡皮切開,橡皮的體積也是不變的,這樣才能證明體積是固定的?!苯處熚⑿χ鴮W生說,你們覺得可以動手了嗎?這時學生帶著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到了實驗中。

又如,在執教“材料的漂浮能力”內容時,當學生篩選出橡皮泥小船、鋁質易拉罐、小木船、泡沫船等能夠漂浮的物體后,下一步將要尋找具有漂浮能力材料時,教師提問:“你們找出的這些物體都能漂浮在水中,但組成它們的材料是否也能漂浮在水中呢?你們有什么辦法來尋找這個答案嗎?”“老師,我們可以把橡皮泥小船破壞掉嗎?”學生討論后,向教師問道?!澳銈優槭裁匆菢幼瞿??”教師問?!拔覀兿氆@得它們的材料,如果把它們的材料放進水中也能漂浮,不就說明它有漂浮能力了嗎?”“你們不能用另外一個橡皮泥代替它們嗎?”教師又問?!安豢梢?,那樣驗證的不是那個漂浮物的材料?!薄艾F在可以動手了?!崩蠋煾吲d地說。

學生動手前,教師帶著明確目的向學生提出能夠引發他們思考的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也讓學生能夠帶著“腦子”投入到實驗中,這樣整個實驗也會更具目的性、層次性和條理性,既而動手的效果也變得更加明顯。

邊動手邊動腦

手腦并用,才會有創造??茖W的探究過程是由很多要素組成的,實驗過程由多個環節組成,尤其在實驗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正方案,隨時分析問題,觀察產生的現象,這一系列的步驟都需要學生認真思考,及時發現。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必須邊動手做邊動腦,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教師對實驗的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思考性。

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潛望鏡的秘密”內容時,并不是先把潛望鏡的原理講清楚,然后讓學生動手去做,而是采用解暗箱的方法,讓學生利用前面學到的知識,猜想潛望鏡里有什么以及怎么通過潛望鏡看到高處的物體。學生先猜想,之后進行了科學梳理和分析,推斷出里面可能用了平面鏡,運用了其反射原理。接著他們根據猜想,開始設計制作潛望鏡,由于不知道潛望鏡里面究竟是怎樣的,所以學生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成功。制作潛望鏡最關鍵的是鏡片安放的問題,學生動手的同時不停地思考,調整鏡片的位置和方向,最后他們終于發現潛望鏡中的兩個鏡片都是與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的,隨著潛望鏡的制作成功,學生的興奮難以言表。

又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面團長大了”內容時,并不像有些教師那樣,活動開始就讓學生和面—發面—蒸饅頭,而是讓學生在整個動手的過程中動腦思考。和面前,她首先問學生:“有人說,酵母在饅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是真的嗎?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知道他們說得對錯呢?”學生討論后,決定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驗證。根據制訂的方案,學生將面粉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加酵母,一部分不加酵母。等面團和好一段時間后,教師又讓學生去觀察兩個面團的變化,學生發現加酵母的面團已經變大了,而沒加酵母的面團卻無任何變化,教師問:“這兩個面團一個沒長,一個長大了,為什么?”學生認為是酵母起了作用了。在揉面團的過程中,教師問學生:“在揉面過程中你們感覺兩個面團一樣嗎?有什么新發現?”有學生說:“我感覺加酵母的面團軟綿綿的,一壓它就變小,但松手后它又彈回來了,好像有彈性,沒加酵母的面團沒任何彈性?!薄斑€有什么發現嗎?”教師追問?!袄蠋?,我發現加酵母的面團里面有好多的空隙,這是為什么呢?”“這位同學很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因為面團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了熱量和氣體,所以看上去有許多小孔,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還會學到,也希望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好好研究一下?!钡瑞z頭蒸熟,打開籠蓋時,學生驚奇地叫道:“老師快看!兩種饅頭差別怎么會那么大呀!”教師指著白白胖胖的發面饅頭和“一臉褶皺”又黑又瘦的死面饅頭,笑著問學生:“在蒸饅頭的整個過程中,兩種饅頭相同的條件是什么?不同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有的饅頭又白又胖,有的饅頭又黑又瘦呢,是什么起的作用?”學生很清楚地了解酵母在發面中所起的作用,并用科學語言總結了整個發面的過程。

在學生體驗成功快樂的同時,用科學的頭腦完成科學活動,通過自己努力獲取知識,逐步培養他們實驗探究的能力,這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實驗效果。

先動手再動腦

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在學生做完實驗后,做簡單的總結就草草收場,而大多數情況是,學生完成實驗后,成功的欣喜若狂,失敗的垂頭喪氣,至于怎樣成功的、為什么失敗,很少有學生去反思,這不利于對原有知識進行較好的重構,也不能將其內化為新的知識。要讓學生在實驗后學會反思,教師就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實驗后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分析、反思。

比如,一位教師執教“燈泡亮了”內容,臨近下課時,全班六個小組的同學,有兩個小組無論怎么努力都沒有讓小燈泡亮起來??粗渌M的同學歡呼雀躍,他們都無精打采,這時教師問:“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的小燈泡沒有亮起來呢?相信經過同學們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答案。不過這個問題我想讓同學們課下去解決,你們敢于接受挑戰嗎?”學生個個都摩拳擦掌。

實驗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所以實驗失敗是正?,F象,關鍵是怎樣看待失敗,怎樣反思自己失敗的過程,教師實驗后把沒解決的問題放到課下,放到學生的生活中,動手后讓學生繼續去動腦,是教學應該提倡的。

猜你喜歡
酵母腦子動腦
常吃含酵母的食物會傷胃嗎
腦子只有一個
看誰填的快
安琪酵母:全球第三、亞洲第一、兩市唯一
安琪酵母:全球第三、亞洲第一、兩市唯一
日本原裝進口的健康食品
動手動腦DIY蠶寶寶
用腦子
腦子只有一個
動手動腦多快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