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推崇的道是應然性的道

2020-10-09 11:07盧其旺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5期
關鍵詞:之德偶然性不爭

【摘? 要】本文認為《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理解《道德經》全書的關鍵。該章告訴世人,世上有三類道,“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筆者認為,“天之道”具有必然性,“人之道”具有偶然性,“圣人之道”具有應然性。應然就是應該的樣子。老子希望世人,特別是希望侯王一類社會最高管理者,能夠掌握“圣人之道”的道德修養,即“不爭、無為、守中、無私、德從道”等優秀品德,造福于人類。

【關鍵詞】 《道德經》七十七章;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必然性、偶然性、應然性;不爭、無為、守中、無私、德從道

引言

研究老子的《道德經》,必須明白他講的“道”與“德”的關系,同時還要弄明白,他推崇的是什么樣的“道”。筆者以為,《道德經》七十七章介紹了三類道:“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老子推崇的“道”,是應然性的道——“圣人之道”,這種應然性的道又稱之為“德”。

1.老子推崇的道是應然性的道

1.1老子推崇的道是圣人之道

在《道德經》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老子重點強調“圣人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安徽人民出版社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徐澍劉浩注釋本)

這里有“天之道”與“圣人之道”,同時重點強調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特性,即“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并說明這是“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博”的真理。

老子《道德經》歷來有很多版本,甚至還有以考古帛書為據的《德道經》,在《德道經》最后八十一章(即《道德經》三十七章),也強調了相應思想。

道恒無名。

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

貞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老子《德道經》八十一章(即《道德經》三十七章)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熊春錦??北荆?/p>

這里強調了“侯王若守之”之道,即“圣人之道”。并且說萬物將自化,在自化中有貪欲產生,怎么辦?“吾”,即道,將“貞之以無名之樸”,那樣侯王將“不辱”,而萬物乃至天地將會“自正”,這是何等的美妙。

不論是《道德經》,還是《德道經》,最后強調的都是“圣人之道”,充分說明老子推崇的道就是“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就是“德”。

1.2七十七章言道有三類

其實,老子論述的道,有三類,即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蓞㈤啞兜赖陆洝菲呤哒?,筆者認為,這一章是理解《道德經》的關鍵。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版。該版無注釋,但該版集中全國著名學者為“編纂委員會”,權威性最高,本書主要依據該版本。以下凡只注章節處,均引至此書。)

這里先說明“天之道”與“人之道”的不同,然后說明與天之道相同,而與人之道不同,只有“有道者”或“圣人”的行為,即“圣人之道”,是“能有余以奉天下”的,并且是“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的,也就是“不爭”。

三類道,可以相互比較: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自然而然地分配公平;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叢林法則地分配不公;

圣人之道——“能有余以奉天下”——返樸歸真地天下大公。

可見,七十七章討論的三類“道”,都是針對經濟領域,而且事關分配大局。管仲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保ā豆茏印つ撩瘛炂罚┡c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相同??鬃友?,“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保ā墩撜Z·十六·季氏篇》)與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在分配問題上造成“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的意見是相同的??炊诉@一章,全書皆活。

當然,老子的“道”,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有政治、文化方面,而且更是哲學層面的本體及其規律方面,必須從哲學高度去探索。

1.3老子三類道體現“否定之否定”規律

老子的三類道,有著怎樣的規律呢?

在哲學辯證法方面是“否定之否定”的規律。

“天之道”是自然而然的,是自然普惠于所有人的,具有客觀性??砷喌谌恼?,大道廣泛流行,隨其左右上下無處不到,普惠人間萬物,而不自以為是,“衣養萬物”無微不至,“萬物歸焉”至偉之至,“終不為大”所以偉大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

“人之道”是主觀對于客觀的否定,屬第一次否定。由于人類的“私欲”膨脹,一部分少數人占有另一部分大多數人的財物,剝奪他人的生存條件,少數人富得流油,多數人窮得要命,背離“天之道”而兩極分化,形成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人之道”。少數人的行為稱之為“不道”(三十章、五十五章)“非道”(五十三章),需要克服。從七十五章可以看到人民疾苦的來源,那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圖景。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七十五章)

“圣人之道”是主觀對于主觀的否定,使其回復到客觀性,也就是返樸歸真,這是第二次否定,完成辯證法的循環運動?!笆ト恕笔怯械赖轮?,是社會管理者應該學習的榜樣,他們能夠克服“人之道”的不合理行為,還人民以幸福生活。由四十九章可見,“圣人”是從“百姓心”出發的,不論善與不善,信與不信,都要進行平等教育,使其“皆孩之”,就是圣人把他們都當成嬰孩一樣愛護(廣西版解說)。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即符合“圣人之道”。

社會治理完全依靠“圣人”,當然不合理,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但是我們不能苛求于先哲,在古代,要求侯王一類統治者學習理想型的圣人,“以百姓心為心”,有這樣的思想,已經很不簡單了。

1.4老子三類道體現“必然、偶然、應然”關系

從“道”表示“本體及規律”的本質意義來看,這里的“道”所代表的主要是“事物發展趨勢”的規律。這種事物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具有客觀的自然屬性。必然伴隨著偶然,偶然是可能這樣也可能那樣,在偶然中體現必然。

必然與偶然是一對矛盾,依據筆者創立的“三維辯證法”,在矛盾對立雙方之外,還有一個第三者,找到了第三者,就找到了解決矛盾的鑰匙。例如正數與負數,以數軸上的原點為基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以作用點的承載力為基礎;溫度有零上和零下,以零度為基準;里面和外面,以墻體為界線;內部和外部,以表皮為分界。凡是有兩兩矛盾對立的地方,總是存在著第三者。

那么,在必然與偶然的矛盾對立雙方之外,第三者是什么呢?是應然,即應該出現的趨勢、狀態、情況、樣子等。

然者,樣子之謂也。

必然——必定的樣子;或者事物發展的必定的趨勢。

偶然——偶爾的樣子;或者事物發展的偶爾的情況。

應然——應該的樣子;或者事物發展的應該的狀態。

三者正好對應于七十七章所言三類道:天之道具有必然性,人之道具有偶然性,圣人之道具有應然性??蓮牡诎苏碌姆治鲋械玫襟w現。

“上善若水”,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詞匯,人人都知道它所表達的意思。但是,我們只要仔細分析,其實這個經典詞匯表達的只是人們的應然性,即我們希望的“應該的樣子”。

首先,“上善”之所以“若水”,就在于“不爭”,在于“處眾人之所惡”。但是,水僅僅“不爭”嗎?僅僅“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嗎?其實,水也有發怒的時候,請看山洪暴發,泥石流吞沒村莊;陰雨綿延,河堤潰口淹沒良田;大海臺風,洶涌澎湃掀翻船舶……這里的水啊,怎么沒有一點“善”意呢?

其實,天道自然,有利有害,利害相隨,不隨人愿?!肮曙h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二十三章)由這里,足可以看到,老子是知道“水”的利與弊的。對于水的有害性,老子是當做“人之道”,必須進行克服。怎樣克服呢?老子寄希望于“圣人之道”,趨利避害,正如現代必須興修水利工程,努力杜絕水患水害,使它朝著有利的應該的方向發展。

在必然的面前,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充分認識它,掌握它,達到改造它,利用它,進入馬克思主義所謂“自由王國”的思想境界,也就是進入“圣人之道”。雖然“天道無親”,但是,卻可以按應該的樣子“常與善人”(七十九章)的。

1.5圣人之道就是應然性的道

七十七章所言三類道,“天之道”具備必然性,“人之道”具備偶然性,“圣人之道”具備應然性,前面已經說明了。應然性具有主觀性,是對偶然性的主觀性的違背,是對必然性的客觀性的回復,稱為“玄德”(十、六十五章)“常德”(二十八章)。

老子連續提出六個問題,都是在問能不能夠做到“圣人之道”,達到“德”的要求。其“無知”,是指無心機智巧,無歪心事。其中“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七十七章“為而不恃”的復述。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重在說明,“圣人之道”就是應然性的道,就是《道德經》的“德”的內容。

2.應然性的道應該具備的優秀品德

2.1不爭之德

七十七章強調“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就是“不爭”之德。天之道具有必然性,具有自然性、客觀性,這是原則。人之道違背天之道,具有偶然性,是少數人的愿望所形成的。圣人之道違背人之道,返樸歸真,回復到天之道。它回復到天之道,具有很多天之道的品德?!安粻帯敝戮褪堑谝粭l。

“不爭”,不是不爭論、不斗爭,而是不與民爭利、不爭名、不爭功、不爭強好勝,總之一切好處都不爭。

這個“不爭之德”,老子在很多地方都有論述,是《道德經》的重中之重,必須加以重視。老子在八章、二十二章、六十六章、六十八章、七十三章、八十一章,都有很好的論述。老子在六十七章言“三寶”,除“慈”、“儉”外,還有一寶就是“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不爭”之德。還有,即“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功成身退”(九章);“嗇”(五十九章);“善下”(六十六章);“哀者勝”(六十九章);“柔弱處上”(七十六章)……等,都表現“不爭”的優秀品德。

2.2無為之德

要做到“不爭”,就得“無為”,老子常說“無為而無不為”,已經是學習《道德經》的人們都知道的了?!盁o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無不為”是充分地遵循規律、運用規律的作為,從而無所不為。

“為道日損”是修道的方法,即能夠使情欲文飾等日漸損泯,以達到不亂作為。山西鐵路工人郭亞榮老師在他編譯的《道德經新譯》中解釋得好,“日損,一天比一天有損害,引申為,一天比一天謙卑虛己?!保▍㈤喒鶃啒s《道德經新譯》團結出版社2019年6月版第150頁)把“損”引申為“謙虛”,這一點是獨到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如二章、三章、二十九章、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十三章、四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六十三章、六十四章等,都講到了無為的道理。正因為“無為”,所以“不爭”。

2.3守中之德

“不爭”,又“無為”,這是老子“圣人之道”的要求。如何才能“不爭”,又“無為”呢?老子的辦法是“守中”。中,不是幾何意義的中,而是“正”,以正為中,就是守住正道,守住規矩,守住法律。這是一種思維方法,與儒家“中庸”,與佛家“中道”,與現代陰中陽學說、三維辯證法相類似。

這里與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的思想相一致,即拋棄極端、拋棄奢侈、拋棄過火行為?!扒屐o為天下正”(四十五章),“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知足”(四十六章),這些都是表達“守中”的思想。

2.4無私之德

所有優秀的品德,都是源于“無私”,即沒有私欲。絕對地沒有私欲是不存在的,這里指無私精神。沒有無私精神,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之一,就有長壽,即“天長地久”。怎樣長壽呢?“無私”就是良方?!盁o私”的表現是“不自生”(不為自己生存),“后其身”(自身放在眾人后面),“外其身”(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能“長生”、“身先”、“身存”,可見“無私”而能夠“成其私”(成就他的事業),是一切優秀品德的根源。

“無私”之德,包括了以上“不爭”、“無為”、“守中”及“自知”、“自愛”(七十二章)種種品德,還表現具體的謙讓、容忍、勇敢等品德,真正是最可貴的品德。

2.5“德從道”之德

所有這些優秀品德,有沒有一個共同點呢?

老子提出了一個共同出發點,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者,大也?!叭荨闭?,有二解,一曰內容,一曰容貌。究竟作何解,以對“孔德”的理解不同而不同。認為“孔德”是大的品德,則“容”為大的品德的內容;認為“孔德”是大德之人,則“容”為大德之人的容貌。筆者從內容解。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應理解為:宏大品德的內容,唯有遵從著大道。說明德與道的關系,可用三個字簡述:德從道。

這一章除第一句講德與道的關系外,以下均論述道,論述道與物質不可分離,所以有人認為老子是樸素唯物主義者,是有依據的。

七十七章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可見唯有“德從道”,才有諸多優秀品德。如退讓之德、慈愛之德、勤儉之德、“為腹不為目”(十二章),“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寵辱若驚”(十三章)、“披褐懷玉”(七十章),“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即“惟道是從”,一切都是應然性的“圣人之道”。

3.結語:老子推崇的道是應然性的道

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言“道”有三類,“天之道”具備必然性,“人之道”具備偶然性,“圣人之道”具備應然性。應然是應該的樣子,即人們所希望的,所以老子推崇的就是應然性的道——“圣人之道”,即“德”。

古人喜講“天”,認為天是自然的,而人只有順應“天之道”,克服不自然的“人之道”,并由有德之人創建“圣人之道”,順天應人,才能天人合一。

“嗇”,就是節儉,就是不爭,無為,守中,而要做到這些,就要無私,就要德從道。如此就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就能治人事天、天人合一。

幾千年來,老子所言已經深入人心。常見老年人在年輕人出門時,總要叮囑幾句,說:“不要亂搞(無為)”“不要逞強(不爭)”“要守規矩(守中)”“要做老實人(做愚人)”,都是在強調這個應然性的道。

2020-7-28? 于漢陽玫瑰苑

作者簡介:盧其旺,湖北退休工程師,75歲。退休后從事哲學研究,現為陜西省太極城哲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院刊《哲學創新通訊》主編。發表論文多篇,分別獲得一等、三等、優秀論文獎,2018年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入選論文4篇。

猜你喜歡
之德偶然性不爭
張之洞的“三不爭”
艾草
不爭與爭
常修“四為”之德
道德經
良知與責任:赫勒關于現代性問題的道德哲學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學性分析
淺談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
不 爭
長幼有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