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范疇的社會歷史基礎及其邏輯演進

2020-10-09 11:07陳靖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5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摘? 要】19 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民族理論。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和蘇聯時期后,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集體豐富和完善的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不斷創新發展著的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歷史基礎;邏輯演進

引言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紀提出,列寧斯大林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集體豐富和完善的不斷創新發展著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囊括了民族解放、民族團結、民族發展、民族交往等方面理論,是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理論依據。

1.馬克思恩格斯是民族理論的奠基人

1.1馬恩民族理論形成的背景及基礎

(1)馬恩民族理論形成的歷史前提。馬恩民族理論形成的歷史前提主要有三點。一是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建立,資產階級民族即現代民族形成。13-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民族和資本主義同時發展并進而形成了民族國家。特別是在17-18世紀,先后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美國獨立戰爭促使了英吉利民族、法蘭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的形成。二是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民族獨立運動興起。16 至 17 世紀的資本原始積累以及隨之后來的地理大發現使得西歐國家向美洲、非洲和亞洲地區進行領土擴張和殖民掠奪。19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殖民體系的確立也伴隨著被殖民各國的反抗斗爭,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三是無產階級覺醒,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和開展。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19 世紀 30、40 年代,英、法、德爆發了激烈的工人運動。隨后,各國工人革命組織和國際聯合相繼出現。

這些歷史前提為馬恩關于民族、民族特征、民族形成和消亡的一般規律,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關系,以及民族解放運動同無產階級革命關系等提供了歷史依據提供了客觀依據和現實可能性。

(2)馬恩民族理論形成的理論淵源。馬恩民族理論還吸收、借鑒了前人的理論精髓。在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繼承和發展,對于以往舊的民族理論、種族理論的批判和超越,對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機會主義民族理論的批判,以及對于資產階級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最新成果的合理吸收和借鑒后提出了科學的民族理論。

1.2馬恩民族理論的主要內容

(1)揭示了民族形成和消亡的規律。馬恩指出,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產的水平對民族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關于古代社會民族的形成,馬恩認為是原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皬牟柯浒l展成了民族和國家”,這是馬恩揭示的人類歷史上最初形成民族的基本規律①。關于資本主義民族的形成,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民族產生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皬闹惺兰o早期的各族人民混合中,逐漸發展起新的民族?!彪S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民族也就形成了。①

同時,馬恩還指出了民族消亡的途徑和規律。二人認為民族消亡將是一個漫長的自然歷史過程,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以后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到社會三大差別消失的時候,在民族融合因素不斷發展和積累的前提下,在階級消亡、國家消亡后,民族也會實現融合并最終走向消亡。

(2)闡明了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馬恩認為民族總是由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一定的階級、階層構成。民族及民族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和階級與國家的產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都是與階級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②。

(3)闡明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根源及民族運動的性質。馬恩通過考察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指出近代以來民族解放運動的社會和階級根源在于西方的殖民主義統治和與之相關的民族壓迫和剝削。因此消滅殖民統治和民族壓迫的途徑在于反抗殖民統治和民族壓迫斗爭和進行無產階級革命。1848 年革命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從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和各種民族運動的現實情況出發,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運動的性質進行鑒別,即革命的民族運動和反動的民族運動。

2.列寧對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2.1列寧民族理論形成的背景及基礎

19 世紀末,世界開始逐步進入帝國主義時代,新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變本加厲掠奪貧困落后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的這些掠奪行徑激起了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如此形勢下,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當時面臨的重大課題。列寧順應世界形勢的需要,并結合俄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歷史經驗,對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創新,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2.2列寧對民族理論的創新認識

(1)列寧對馬恩關于殖民地問題的創新認識。列寧認為,第一,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具有共同的敵人,必須把世界各國的民族解放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聯合起來,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的民族思想。第二,發展馬克思的國際主義思想,提出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被壓迫階級也必須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第三,嚴格區分了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革命的不同性質,被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國家的革命主要是摧毀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而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被壓迫民族則是推翻資產階級。

(2)列寧對馬恩民族平等理論的繼承發展。列寧認為,全世界之所以區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正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產生而造成的。列寧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事實民族平等是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所以,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應該享有特權。民族是沒有優劣之分的,都不應該享有特權。因此,建立以聯邦制為主的國家結構是實現各民族平等的主要途徑,聯邦制的國家結構體現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則,有利于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及解決民族問題。

(3)列寧對馬恩民族自決權理論的發展。列寧結合馬恩民族自決權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實現民族自決權的有效途徑是支持殖民地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自主、享有自由民主權力的國家。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如果被壓迫民族獲得解放的權利不被承認,就無法為反帝國主義的國際社會主義革命而斗爭。堅持民族自決權會增加帝國主義的統治危機,對促進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有很大作用。

3.毛澤東對民族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3.1毛澤東民族理論形成的背景及基礎

毛澤東民族理論的形成有著廣泛的現實和理論基礎?,F實基礎是指從土地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勢的變化。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和共產黨人依然堅持扎根基層群眾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關鍵,并在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如廣西瑤族地區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隨著革命活動的不斷深入和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建立,毛澤東對我國當時的民族問題認識經驗不斷豐富。理論基礎是指列寧的民族與殖民地理論及民族自決理論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等,其對毛澤東民族思想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啟示。③

3.2毛澤東對民族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1)民族和民族問題論。在對中國國內民族的認識上,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闡明了中國自古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理論,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的含義,揭示了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民族問題與社會革命的關系方面,毛澤東根據經典作家民族理論與社會革命的關系的理論,深刻闡明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國內的民族問題是中國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

(2)民族區域自治論。在 1938 年 10 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出了中國以民族區域自治的形式解決民族問題的思想。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制度選擇上,毛澤東否定了在中國實行聯邦制的模式,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并闡述了其歷史必然性。民族區域自治,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運用到中國民族實際過程中的史無前例的創舉。

(3)少數民族發展論。毛澤東強調:“幫助各少數民族,讓各少數民族得到發展和進步,是整個國家的利益。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有希望的?!彼J為,少數民族地區必須進行社會改革;始終把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作為指導思想,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等。

4.改革開放后中共領導人對民族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4.1改革開放后中共領導人民族理論形成的背景及基礎

改革開放后,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各國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民族理論不斷傳播到我國。同時,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為了破壞我國持續繁榮發展局面,將民族問題轉化為人權問題試圖干預我國內政,使得我國民族問題面臨一定壓力。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在繼承、發展以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同時,結合我國自身國情,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

4.2改革開放后中共領導人對民族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1)深化了對民族問題特點和時代特征的認識。繼1992 年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充分認識民族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之后,胡錦濤在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又作了 “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的闡述。1992 年,江澤民提出了 “現階段,我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的發展”的重要論斷。

(2)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內涵和特征的認識。關于民族關系的內涵和基本特征,1992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 “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1999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 “平等、團結、互助”。2005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2018 年 3 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修改為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④

(3)深化了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內涵的認識。習近平在 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用 “八個堅持” 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即: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作出科學概括,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推動民族理論創新發展的又一標志性重大成果。

5.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邏輯演進的特點

5.1一脈相承

從馬恩為民族理論奠基到列寧斯大林繼承和發展民族理論再到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豐富和完善民族理論,觀察其理論基礎,不難發現后者都是在吸收、借鑒以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并且不斷創新發展著的理論。

5.2理論聯系實際

無論是馬恩對民族問題的奠基,還是列寧斯大林的繼承發展,亦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豐富完善,其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有著廣泛的社會歷史基礎,都是在結合當時當地的條件下所做出的,不是盲目的提出和發展的。馬克思民族理論的邏輯推進是建立在聯系實際情況基礎之上的。

5.3漫長而曲折

從馬恩為民族理論奠基到今天,已經超過了150年。在這期間,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發展存在曲折和反復,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者在發展民族理論時不回避前人因時代背景等因素而造成的理論的滯后或失誤。馬克思主義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結合自己所處時代實際情況后科學的提出先進的民族理論。到如今,經過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反復實踐和探索,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這套理論還將繼續發展、完善下去。

注釋

①馬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時代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

②王陽.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之探析[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

③陳淑.淺析毛澤東民族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進程[J].法制博覽,2018

④劉寶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推動民族理論創新發展重要成果及其意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參考文獻

[1]馬晨.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時代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

[2]董強.斯大林民族理論的貢獻和局限——基于歷時性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7(06):23-33

[3]王陽.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之探析[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30(02):82-84.

[4]陳淑.淺析毛澤東民族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進程[J].法制博覽,2018(24):100-101.

[5]于衍學.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共產黨人多民族觀的演化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9):1-7.

[6]劉寶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推動民族理論創新發展重要成果及其意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03):5-21

作者簡介:陳靖(1995.7-),女,陜西漢中,上海交通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
淺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發展狀況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條件
警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幾個“隱性”誤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曉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整體性研究視野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