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化“禮”的教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0-10-14 03:14吳麗
新教育時代·學生版 2020年17期
關鍵詞:熏陶

吳麗

摘要:禮樂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禮”的教育重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開展“禮儀文化”教育需要仔細甄別,認真選擇,講究適度,兼容并蓄,加強訓練,熏陶浸染,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學生心中,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禮樂教育;甄別;兼容;熏陶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與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指出:五千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礎……“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習近平總書記簡明的闡釋告誡我們沒有“文化自信”這個基礎,“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就沒有根基,就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海納千百川,真可謂“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這種“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它主要的文化內核是什么?[1]

《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做了最簡明的回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文化基因,為中華民族注入深厚的倫理責任和家國情懷,賦予我們民族強大的統一性、內聚力和百折不撓的品格?!?sup>[2]

如此看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即習總書記所說的“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的“文化的DNA”。

一、“禮”的核心價值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里,“禮”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禮”,對社會個體來說,是每個人窮其一生所應該追求的價值標桿,而對于社會整體來說,是社會秩序得以維護與存續的價值范式,足見“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從淵源承繼來說,又稱為“圣賢文明”。從中華道德始祖“虞舜”以降的“舜、禹、湯、文、武、周公”等被后人稱頌為“圣人”的古代帝王無一不是“謹禮”的典范,《禮記·禮運篇》里說,“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又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未有不謹于禮者也”。對圣賢的尊崇,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以個人品行教養為核心內容的“仁政”或者“明君”政治企望的文化基礎,甚至成為一種可以稱為“圣人情結”的文化現象,如“圣人出,黃河清”。

中國傳統文化,從內涵構建來說,又稱為“禮樂文明”。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岸Y”與“樂”,禮為內容,樂為形式,二者互為表里,相與為一,寓禮于樂,以樂傳禮,從而實現通過對個體的教化來實現對社會的整合,通過對個體私德的規范來實現對社會公序的維持,正如宋代新儒學所主張的那樣,“為治要在得民,得民要在教化,教化要在使天理之公而克人欲之私”,這里的“天理”,其實就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內核的公眾倫理。

翻開一部《論語》,關于“禮”的文字隨處可見,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君子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從言語到行為,從自省到力戒,從起居到社交,從奉親到事國,由此可看出,禮的精髓和禮的表征確實滲透到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整個生命歷程的方方面面,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立”,其實包含了古人夢寐以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立”的全部內涵。

二、“禮”的教化與傳承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關于“禮”,更多的也是在“教化”方面,所謂“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岸Y”的內容多表現教育人“什么可以做”或“什么不可以做”的言行范式,高深的理論探討其實不多,關鍵在于教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甄別與選擇

筆者授課所依據的教材主要是《論語》《禮記》《弟子規》等傳統讀本。這些典籍的內容,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呈現出十分駁雜的特點,精華與糟粕共存,因此在教學之前,必須堅持揚棄的態度對其間的內容進行恰當的甄別與選擇。以《禮記》中《禮曲上》和《禮曲下》為例,筆者將遴選出來的內容粗略的分為三個層次,即“應該繼承的”“必須拋棄的”“可以借鑒的”。

一是“應該繼承的”:尊客之前不叱狗。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公事不私議。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車上不廣咳,不妄指。

二是“必須拋棄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婦人不當御。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三是“可以借鑒的”:父母存,不許友以死。娶妻不娶同姓。父子不同席。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通過這些粗略的歸類,引導學生聯系當下的社會生活實際,辯證的分析與吸納,采取“揚棄”的方法,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剜爛蘋果”一樣,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從而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2.適度與兼容

前面已經談到,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許多糟粕的東西,因此要有選擇性的吸納,而不能抱殘守缺,甚至泥古不化,“適度與兼容”就是針對這一點而提出的原則。下面以《弟子規》為例談談筆者對這一問題的粗淺認識和嘗試。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毓秀根據《論語》等典籍編寫的一部蒙學著作,體例簡明,內容淺近,每句三字,兩兩相對,便于成誦,十分利于教學。

值得玩味的是它的“總敘”。非常簡單,只寥寥4組24個字,即“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雖然簡短至極,卻是這部著作的總綱,它將接下來要分敘的內容即“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全面呈現出來了。

“弟子規,圣人訓”,是言其文化淵源:這些關于“弟子”的“規”即規誡、規則、規范,是起自于“圣人”(主要指孔子)的訓導、訓諭、訓迪??鬃与m然“有德無位”但在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萬世師表”,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首孝悌,次謹信”,則是言其道德主次:在大眾倫理以血緣倫理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切個人美德和社會公德的起始點,所以《孝經》開篇就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突出了“孝”,就抓住了綱,綱舉則目張。在傳統的倫理道德中,道德基礎其實是由處理家庭成員關系推演為處理社會成員關系,也即由處理有血緣的家庭關系推演到處理沒有血緣的社會關系。舉例來說,由父子關系推演出君臣關系,即由“孝”推演成“忠”,由兄弟關系推演出朋友關系,即由“悌”推演成“義”,由兄弟關系推演出夫妻關系,即由“悌”推演成“節”(強調妻子對丈夫的順從,所謂女人的“節烈觀”)。而“謹信”,主要是強調個人的修養和品行,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個人的修養高低,乃是否能維系社會公序良俗的基礎。

“泛愛眾,而親仁”,則是言其社會作為。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從本質上講,“仁”即“愛”,所以孔子說“仁者,愛人”。如果一定要將“仁”和“愛”做一個比較,那么“仁”更多的是對社會統治者的勸諭,“愛”則更多的是強調對黎民百姓的一種教化?!叭蕫壑摹笔腔谛陨普摰摹疤熨x道德”,也即孟子說的“不忍人之心”,包括“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八粗疄榫?,其政好生而惡殺”(《孔子家語·好生》),舜帝“好生而惡殺”就是基于這種天生的“仁”。在《論語》中直接談到“愛”的概念并不多,但孔子所主張個人教養卻無不基于愛,如“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賢思齊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

“有余力,則學文”,則是釋德才之關系?!安涣π?,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基本的道德規范,縱有滿腹才華,除卻徒增“浮華”之氣,卻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相反,如果只會按照“圣訓”去做,卻失之于學,也只能固陋愚頑,不諳事理,終究不能與時俱進,從而成為有大作為的人。所以,在個人的修養上,必須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以德為先,用“德”把控人生航舵;以才為基,用“才”蓄積人生動能。

毋庸置疑,《弟子規》到現在仍然有它獨特的存在價值,不承認這一點,必將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但這部著作和所有的傳統文化典籍一樣,有它固有的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里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說夢的”。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決定了作者難以逾越的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和古籍。我們可以采取“揚棄”的手段,剔除古籍中過時的乃至反動的東西,同時,在吸取古籍中的精華的同時,與時俱進,兼容新時代所具有的新的東西,這樣我們的思想之樹便能生生不息,萬古長青。其實,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支幾千年來沒有斷流的文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始終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不斷接受并吸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新的文化元素。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適度”原則,主要是說就學生現時的年齡特征和學養程度以及未來的職業趨向而言的,力求將知識點控制在一個相對適中的廣度和深度上加以點化與傳授,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點像陶淵明先生在《五柳先生傳》里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因為關于“禮”的教學,其目的主要是涵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而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皓首窮經的古籍研究者。

這里所說的“兼容”原則,主要是指要鼓勵學生不斷接受新的更科學的更人性化的文化成分,而不能使其只囿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裹足不前,尤其不能固守傳統文化中的那些早已過時的甚至反動的東西,我們不能假傳統文化之名,將學生培養成沒有主見沒有創見而只會循規蹈矩、亦步亦趨的行尸走肉。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至少有兩點是與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所倡導的“男女平等”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一是性別歧視,如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保ā墩撜Z·洋貨篇》);二是職業歧視,如孔子對想學“稼”和“圃”的樊遲很是生氣,樊遲離開后,孔子說:“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這些傳輸負能量的東西,必須加以剔除。

3.訓練與熏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作為一種個人的教養和社會的規范而存在的,如《弟子規》,就是對作為儒家弟子們在“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學習”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規范;又如從明代起就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專門針對我國古代女子的道德操守教育的《女兒經》,就是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法標準對古代女子從“德、言、容、工”等四個方面加以教習和規范的教材。

教化教化,關鍵在于“化”,化,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養成教育”。

在“禮”的養成教育中,讓“尊禮崇禮守禮”這些后天“習得性”成為學生一種習慣和一種品質,訓練與熏陶顯得尤為重要。訓練與熏陶的區別在于,“訓練”側重于有形的教育和培訓手段,“熏陶”側重于無形的榜樣示范和環境浸染。

筆者就職的學校是一所以女生占絕大多數的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培養對象主要是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禮”作為一門課程,是屬于學校思想政治課的范疇?!岸Y”的教學,除了擔負著思政課所具有的使命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助力學生的教師資格證考試,這里主要指面試。

按照《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面試通關教程》(葉亞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所附的《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試行)(面試部分)》和《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試行)(面試部分)》之規定:幼兒園教師的評分標準共八項,即“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態儀表、交流溝通、思維品質、了解幼兒、技能技巧、評價反思”;小學教師的評分標準也是八項,即“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態儀表、語言表達、思維品質、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

稍微瀏覽一下評分標準,會很容易發現,這些考察指標中“心理素質、儀態儀表、交流溝通、語言表達”和“禮”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別的考察指標無不和“禮”有著間接的割不斷的聯系,因為“禮”作為一種系統化的內化于心的言行規范,必然外化于行,即呈現出個體在“在家出門、待人接物、學習求職”等諸多方面的心理的和言行的相對穩定性特征。

特別是像“儀態儀表”和“語言表達”這些通過視覺和聽覺就能直觀到的考察指標,經過一段時間恰當的訓練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就“儀態儀表”來說,如結合舞蹈練習和T臺走秀等對女生進行訓練,在糾正女生生活中不正確的姿態的同時,還可以塑造出她們相對出色的體態,培養出女生柔美、高雅的氣質;又如恰當的眼神訓練,能讓女生克服眼神游離無神漂浮等不良習慣,從而呈現出女生特有的眼神專注溫婉莊重的特質;還有站姿、坐姿、走姿等的訓練,都能夠達到相應的效果。

就“語言表達”來說,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根據情境的需要,對學生說話訓練,包括語速的快慢、語調的升降和音量的大小訓練,同樣能讓學生在這方面獲得很大的改善或提高,尤其是面對特殊的情境,學生應該表現出來符合禮儀的語言表達形式,包括用詞、語氣、節奏,甚至還包括肢體語言的運用等,都可以通過特定的訓練,使學生“語言表達”的綜合能力和總體呈現都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試舉一例,下面這道情境題出自2006年的安徽語文高考卷,要求考生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最佳答案。

“情境一:某同學的發言超時了,你作為主持人,需要終止他的發言。情境二:某同學正在發言,你作為主持人,需要插話,想打斷他。A.對不起,已經超時了。你停一下,我來說兩句。B.對不起,已經超時了。不好意思,我打斷一下。C.已經超時了,對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斷一下。D.已經超時了,對不起。你停一下,我來說兩句?!?/p>

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包括場合、對象、身份和目的等,即達到“打斷”或“終止”某同學發言的目的,又不傷及某同學的自尊心,還能表現出作為主持人的“你”所應有的謙謙君子的風度。A 和D首先要排除,因為語氣太硬,用詞太直接,完全沒有顧及某同學的感受;B和C,文字完全一樣,區別在于“對不起”和“已經超時了”這兩句話的語序先后,那么,哪一個更好呢?答案顯然是“B”。為什么?因為“B”先說“對不起”,向某同學表達歉意,然后才說出原因,這種首先替別人著想的表達,釋放出更多的善意,來得更加委婉,既達到了目的,又讓某同學更容易接受,如果說得大一點,這種表達更符合“禮之用,和為貴”的精髓的。

關于“熏陶”,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除了教師本身的示范和學校環境的浸染之外,其實還包括家風、鄉風、民風、世風的影響等,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更要構建出行之有效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對學生施以正面的涵養和引導。

總之,“禮儀”的教學要注重內容的甄別與選擇,以適度與兼容的方法與態度,強化訓練與熏陶活動,才能充分發揮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真正讓禮儀知識滲透到每個人的骨髓里,成為文化的DNA。

參考文獻

[1]彭林.中華傳統禮儀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馬淑霞,尚論聰.中國禮儀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熏陶
藝術熏陶
如此熏陶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幼兒良好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初體驗
潤物細無聲
花糕,我愛擺弄
重視隱性德育關注心靈成長
淺談人文精神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
淺談如何引領小學生遨游書海
構建高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四種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