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探析

2020-10-20 05:30邱曉月
大陸橋視野·上 2020年9期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大學生

摘 要:新時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網絡信息紛繁多樣。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著力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網絡監管和治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切實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和育人實效。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原住民”,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及價值取向與網絡發展息息相關,并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有效應對新形勢下的各種挑戰,切實增強歷史新方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性和實效性。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新時代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內容、方式、手段面臨新的挑戰。網絡信息數量龐大、真偽摻雜,大學生缺乏判斷力,思想政治認知無疑受到影響;網絡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大大下降,傳統的單向教育模式受到挑戰;網絡亞文化的發展,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和消解,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高的整合能力;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導致網絡監管難度較大,為網絡犯罪提供生存和滋長的空間,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行為選擇產生消極影響。

(一)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認知

網絡的自由和開放性特點,讓人人成為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導致網絡空間信息數量龐大、質量良莠不齊,加大了大學生信息篩選的難度,易引發大學生認知偏差。網絡空間信息呈現“去中心化”“多元開放”和碎片化特征,導致網絡空間成為各類思想文化和不同意識形態交鋒的重要場所。大學生作為充滿好奇心的網絡受眾,尚未建立系統的政治體系,政治判斷能力不足,一方面容易遭受西方意識形態的侵襲,誘導大學生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道德觀念、核心價值相背離;另一方面可能被歷史虛無主義重新解讀歷史的幌子抓住眼球,影響大學生的歷史判斷和政治認知。

(二)網絡信息的即時獲取,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教師掌握思想政治資源,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權威性。新時代,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大學生能夠及時獲取各種網絡資源,打破了傳統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資源壟斷地位,教育者的絕對話語權和權威性大大降低。網絡的平等開放性,讓大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瀏覽的信息和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能夠自主選擇信息接收的方式、時間、地點等,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具有更高的資源整合能力。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接收者的主客體地位發生改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方式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三)大學生個性訴求挑戰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能力

網絡空間是大學生活動的主陣地。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得到釋放,網絡的開放包容性為大學生亞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進一步演繹為“碎片化”的情緒釋放、“符號化”的文化表達,逐漸形成“部落化”的亞文化圈等群體結構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這種“部落化”的群體結構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帶有天然的排斥,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帶有天然的質疑,不斷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和道德示范作用。網絡亞文化的發展推動多元文化思潮在網絡空間的流通,對主流社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和消解。

(四)網絡環境復雜無序,影響大學生行為選擇

網絡技術作為新興發展事物,對網絡的管理和治理需要不斷探索。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特點導致網絡環境復雜無序、監管難度較大,網絡犯罪層出不窮,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行為選擇。網絡“黃賭毒”披著隱形斗篷生存于隱匿的網絡圈子和社區,不少大學生沉迷于其中而無法自拔,喪失了理想和人格尊嚴。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詐騙提供了新的土壤。網絡借貸易誘發大學生的拜金主義、攀比思想、奢侈消費觀念。網絡賭博形式多樣化并逐漸向大學生滲透。新時代網絡環境復雜無序、網絡犯罪層出不窮,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行為選擇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增強信息分辨能力

大學生缺乏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網絡世界的信息辨識能力低,安全防護意識較差?;诖?,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引導其正確分辨和處理網絡信息,樹立網絡道德文明意識和倫理觀念,更好地利用網絡促進自我發展和價值創造。高校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培養方案,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教學,會增強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技術的認識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在客觀認識網絡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網絡心理疏導和網絡行為的價值引導,將技能教育和價值教育相結合,將能力提高和素養提升相結合,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

(二)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進互動交流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相統一的過程,兩者的良性互動方能增進教學效果。新時代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關系發生了變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新理念順勢而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根據新型師生關系開展啟發式教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大學生分析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道德判斷、道德評價能力;增進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讓課堂成為學生交流和表達的主陣地,增進課堂活力,積極探索教學工作難題的解決策略,從而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話語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網絡技術的傳播特點和運用方式,積極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內涵,靈活運用新媒介,制作內容豐富且形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創造大學生感興趣的文化產品。了解大學生的話語體系特點,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和符號化語言去講述理論知識,提升話語吸引力。借鑒網絡亞文化的積極因素,掌握成長規律、思想動態和個性特征,用他們的視角去解構主流價值,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四)加強網絡監管和治理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新時代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要積極推進使網絡監管與治理制度化、法規法,實現網絡治理的常規性和長效性。加強網絡監管與綜合治理法律法規的制定,實現網絡空間有法可依、有法必? ? (下轉128頁)

(上接126頁)依的常態化監管和治理。加強網絡監管機制和監管體系建設,明確網絡監管機構職能,厘清各部門監管職責,加強網絡治理部門的協調能力,建立統籌全局、跨部門的綜合性和協調性強的制度性合作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提升網絡監管的準確性和覆蓋率,降低監管時間成本;定期開展網絡整治運動,打造清朗網絡生態,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作者簡介:邱曉月,東南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現為江西水利職業學院助教。)

參考文獻:

[1] 彭甜媛.《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5):3.

[2]張瑜.《大數據環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J].思想輿情,2018:112.

[3]謝彤.《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8(7):35.

猜你喜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對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發展對策研究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變”與“不變”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