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村莊肌理修復的傳統村落規劃研究

2020-10-20 05:23邱朝紅金釗陳海濤
磚瓦世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傳統村落保護

邱朝紅?金釗?陳海濤

摘 要:傳統村落的保護與修復研究倍受重視,作為傳統村落最基本的脈絡結構——肌理,是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的根基。本文以具有獨特防御特色的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前王莊村為例,通過實地勘察,對傳統村落中歷史遺留下來的建構筑物分布進行整理,以建筑為線索,以民居院落為基底,以小組團為單位,還原傳統村落重要歷史環境,探索一種系統的傳統村落保護及肌理修復方法。

關鍵詞:傳統村落;保護;肌理修復

傳統村落的村莊肌理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展示了人與自然、建筑與風貌、物質與非物質的田園詩般的和諧。傳統村莊肌理的歷史傳統、地域性、鄉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價值,它傳遞了一座村莊的歷史發展信息。

1 村莊肌理布局構成要素與模式

1.1 村莊肌理構成的要素

村莊肌理可抽象成三個基本要素:概念要素(文化基因等)、形態要素(骨架、基本形及群體、標志物)以及關系要素。三個要素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落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村落是一個復雜生態系統,村莊肌理的構成分析不能簡單運用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建立在物質實體之上。

1.2 村莊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

村莊肌理布局一般分為散點式、街巷式、組團式、條紋式、圖案式五種。散點式村莊肌理是一種常見的村莊布局形態,體現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點,有一種不拘一格自然隨機的肌理美;街巷式村莊肌理是一種最主要的村莊布局形態,適應于用地較平坦的村莊,并常見于大村莊;組團式村莊肌理常見于地形較復雜的較大村莊,村莊受到河網及地形高差分割,形成兩個以上彼此相對獨立又聯系密切的組團;條紋式村莊肌理常見于地形高差較大的山地村莊,布局雖分為幾個臺地,但聚合力強;圖案式村莊肌理一般受地形或風水理念等影響,形成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特殊圖案肌理,最大可能地體現出某種文化及宗教的理念。

1.3 村莊肌理的特點

村莊肌理系統是自然與人文的生態結合體,兩者密不可分,突出反映了中國傳統的人文觀與自然觀。

1.3.1 整體秩序性和有機性:村莊肌理的整體秩序主要反映在“天人合一”的調控中,而有機性主要表現在肌理模式的連貫性、模式符號的持續性更新以及各類空間所附著的信息的完整性、多樣性和聯系性。

1.3.2 空間秩序原生性和自發性:村莊的空間形態都是村民順應自然,根據現有條件積極創造的結果。自然環境、居住群體的共同價值觀使村莊肌理的形成帶有典型的自發性。

1.3.3 獨特生活美學:村莊因為它的歷史特性和傳統性,形成了血緣群體和左鄰右舍守望相助的地緣群體,各種文化的疊加、街巷水網的骨架網格、區域界面的有機拼貼等等都賦予了村莊肌理豐富的美學內涵。

2 當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中村莊肌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簡單快速更新現象

傳統村落建設因規劃設計力量、管理、村民保護意識等方面的欠缺,導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簡單快速更新,而村莊肌理結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生長的有機體,簡單、快速更新不可避免造成村莊肌理演進中的歷史割裂,獨特的家園感面臨丟失的危機。

2.2 重新輕舊現象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村莊肌理也存在難以滿足現代生活方式的一些問題。如街巷窄小,村宅內部布局不適應現代生活需要,需要配套現代村莊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等。面對種種問題,棄舊建新、拆舊建新,使得老村具有多年歷史的村莊風貌被快速抹去。

2.3 單一大同現象

村莊傳統的肌理形態是自然而豐富的,但目前村莊建設中村莊肌理一般都采用現代街巷肌理——行列式整齊布局的單一肌理形態,雖然節約用地、施工方便,但空間較單調。村莊肌理也就隨之出現單一、大同的整體趨勢。

3 基于村莊肌理修復的山東省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規劃研究

3.1 前王莊村概述

前王莊村位于山東省巨野縣核桃園鎮,虎山以東,蔡河以西。前王莊村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呈圍合之勢,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具有明顯的生態環境和軍事戰略優勢。如圖1所示

3.2 前王莊村莊肌理特點研究

前王莊村屬于我國北方典型的防御性傳統村落。防御的空間模式是一種封閉、圍合、中斷化和對空間連續體的壓制。這要求設防聚落在外圍設置線性堅固的墻體,而在內部則要形成錯綜復雜的路網系統以及其輔助系統,住宅單體也要有足夠的措施減弱與街巷空間的滲透。對于這種防御結構,從外向內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外圍城墻——巷道——院落——建筑單體。

3.2.1 外圍城墻

北方堡寨和城池所建的城墻,大部分是圍合性的,并有完整的城門、城樓系統;其用材和建造方法大部分都是夯土筑城,城墻包磚石。城墻外圍多引活水設“護城河”,以加強防御性。前王莊村落外圍城墻已經泯滅在時代的變遷中。

3.2.2 巷道

前王莊村落內的路網與以交通功能為主的街巷組織有明顯區別。巷道多曲折且寬度不一,基本沒有筆直到底的道路。內部巷道之間再設“街門”,堪稱防御型村落的“內城墻”;巷道尺度較窄,狹窄的巷道和兩側高大的院墻、建筑山墻組成了“幽深”防御空間;巷道走向曲折多變,無一能貫穿全村,以端巷(死胡同)居多。這種“丁字路口”設置形式,使外敵即使進入城中,兵力、車子都不能直通,容易截擊敵軍。

3.2.3 院落

前王莊村的院落組織形式與四合院相似,其臨巷一側建筑墻體和院墻是成巷的構建,院落之間相互緊貼,形成相互守望之勢。且院落空間狹小,四周為相對高大建筑單體,中間僅容天井一間,形成了“居高臨下”的防御空間。 如圖2所示

3.2.4 建筑單體

前王莊村建筑材料主要以青石為主,建筑形式以石墻平頂房、石墻硬山起脊房、一層石墻二層青磚瓦房,而內部結構和裝飾則用木材。前王莊村落內建筑墻體厚實,以厚度為30CM-50CM的青條石壘建而成,其門窗體量小,屬于防御型較強的建筑體量形式。建筑單體開窗較少,其木骨內置,以防挖掘沖撞。墻頭檐端做“土封火”不使椽木外露,將建筑單體外立面做成防火建筑,以防焚燒。村落內每棟建筑(包括新建建筑)都建有60CM-200CM的女墻,其防御作用顯而易見,保存較好的兩層建筑物頂端的女墻尤為明顯,建有防御型城墻的“垛口”。建筑的裝飾不多見,多以“祈?!蹦康臑橹?。如圖3所示:

3.3 基于村莊肌理修復的前王莊傳統村落規劃研究

3.3.1 總體思路

前王莊傳統村落規劃按照保護為主、兼顧發展,尊重傳統、活態傳承,符合實際、農民主體的原則,在不改變街道空間尺度和風貌的情況下,提出村莊肌理細胞(傳統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適性等方面的引導措施;提出村落村莊肌理脈絡(道路、水域等)規劃、交通組織及管理措施。

3.3.2 規劃研究

3.3.2.1 延續歷史傳統,突出鄉土特色:保護文物古跡,運用地方建筑材料保護更新街巷系統、傳統宅院建筑布局,豐富村莊的公共空間體系,尊重民俗、宗教與文化。

3.3.2.2 研究宅院建筑,優化建筑方案:傳統宅院建筑一般布局不夠緊湊,新的宅院應注意處理好功能與用地之間的關系,采用傳統建筑風格和材料,建筑群的空間組合應延續傳統村落肌理。

3.3.2.3 維護山水格局,保護田園生態:嚴禁破壞原有山體的自然形態,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利用設計增強自然環境的功能性,重視庭院綠化,因地制宜地營造鄉村風景。

3.3.3規劃方案

3.3.3.1 村莊規劃總平面

根據前王莊村莊肌理特點,依據村莊肌理發展預測,將村莊肌理有機的保護與更新。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在依據原有大肌理發展下,繼續保護和更新肌理,原址改建和修復住宅8戶,延續肌理新建住宅35戶,配套商業設施和服務設施建筑各2處。

3.3.3.2 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和改造道路嚴格控制道路的寬度和走向,延續前王莊原有道路的空間格局,道路的修繕和改造要滿足消防的要求。規劃區內車行道寬度為3—6米,其他步行道路寬度1—3米。在劃定的前王莊規劃保護范圍內,設置大型機動車輛禁止標志,在村莊內設置機動車停車場。禁止沿街或占用其他公共空間作臨時停車。

3.3.3.3 綠地景觀系統規劃

保護并充分利用原有的村莊機理和自然環境資源,綜合利用多種綠化手段,突出原汁原味的自然風景特色。建立較為完善的綠化系統,使前王莊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個與其歷史文脈相符的具有綠化景觀特色風貌的傳統村落。

4 結語

傳統村落蘊含了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藝、宗教禮儀等眾多地域性文化基因,因此和一般城鎮及村落相比,其肌理有特殊的要素、結構、類型及功能要求。在村落保護更新過程中,只有保持其肌理的整體秩序性、有機性和原生性,強化其意象的可識別性,才能保護其文化基因,使其文脈延續并可持續更新,從而展現村落獨特的生活美學。

參考文獻:

[1]劉沛林.我國古城鎮景觀基因“胞一鏈一形”的圖示表達與醫域差異研究【J】.人文地理,2011(1)

[2]王挺、宣建華.宗祠影響下的浙江傳統村落肌理形態初探【J】.華中建筑,2011(2)

[3]阮儀三、袁菲、肖建莉.對當前“重建古城”風潮的解讀與建言【J】.城市規劃學刊,2014年第1期

[4]何依、李錦生.后現代視角下的舊城空間更新【J】.城市規劃學刊,2008年第2期

猜你喜歡
傳統村落保護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角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方式初探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從“傳統村落”項目申報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