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的課堂提問

2020-10-21 14:04龐麗君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20年12期
關鍵詞:課堂效率課堂提問

龐麗君

【摘要】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點,舊中求新、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動曲折、富有數學性、針對性、需要性、創造性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是學生的權利。教師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入競爭機制、指導提問的方法使學生“敢問”、“樂問”、“會問”從而達到問得巧、問得新、問得有價值。

【關鍵詞】課堂提問 數學信息 課堂效率

一、教師的提問

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點,舊中求新、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動曲折、富有數學性、針對性、需要性的問題,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于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

(一)問題要有數學性

數學課與語文課既有聯系,更有差別。語文的工具性在數學課得以充分體現,但數學課又不能被上成純粹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課,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結合數學科所特有的數字1、2、3、4……,符號+、-、×、÷等數學信息,去展示、交流、表達他們的數學思維。

不久前,我聽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師一開始上課,便出示了一個十分漂亮的Flash課件的情景圖──“快樂的大森林”。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

師: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森林好漂亮??!有美麗的小花、綠綠的小草,還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發現天上的白云在飄動!

生3:我發現小鳥在表演節目。

生4:我發現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

……

這樣,學生意猶未盡,而老師卻也著急了,7、8分鐘過去了,學生還不斷有新的發現,但卻仍舊是在“看圖說話”,似乎,他們已忘了:這是在上數學課呢。為什么課會變得如此難駕馭呢?因為教師的問題中沒有提煉出數學信息。其實,教師可以這樣問:圖上有幾種動物?(3種,即小鳥、小兔和小豬)它們各是幾只在一起的?(每3只小鳥、4只小兔、2只小豬在一起),這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3只、4只、2只地數,突出“幾個3”、“幾個4”、“幾個2”,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它們各是多少。如此一來,就能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有效捕捉數學信息,初步感知“幾個幾”的數學情境問題(生活現象),為以后的乘法學習奠定基礎。

(二)問題要有針對性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級教師在教學《連加》一課時,創編小故事的同時,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圖。在森林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草地上有4只小鳥,樹頂上空還有3只小鳥。然后老師問:看著這幅圖畫,你能寫出什么算式?學生的算式可多了,但思維受到已有知識的影響,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見連加算式的影子,這樣一來,后面的教學變得麻煩了,不在教師的預設之中,整個教學被打亂了。請看看教師設置的問題,那么“大”,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后面的教學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師把問題設計成:圖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是怎樣寫算式的?那情況肯定就不同了。

(三)問題要有需要性

在課改理念滲透相對不深的課堂上,滿堂灌,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來,教師就必須準備足夠多的話語來對付一節課,隨時對學生提問,便是教師們最好的選擇,在這樣的課堂上,你經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問題:“這道題是不是該用加法呀?(該)”,“4+7是不是等于11???(是)”,“這個混合算式該不該先算括號里的呀?(該)”…….請問:你提的這種問題有價值嗎?這種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嗎?學生獲取知識還需要“努力”嗎?學生的思維能得到鍛煉嗎?

這種泛濫的問題,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會讓學生養成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這種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的所謂“問題”,是有違課程改革理念的,對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課堂教學成敗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教師的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藝術等,更重要在于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

二、學生的提問

(一)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在課堂教學中,,小學生不向老師提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而不敢問。因此,教師應盡力解除學生的思想顧慮,為學生的提問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勤于思維,敢于提問。

首先,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而與學生角色平等,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學生的權利,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問、生生互問。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與我們一起探討、研究。課堂上教師允許學生不舉手就站起來發言、插話。因此情不自禁發表出來的意見,往往是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若失去發言機會,火花隨之而熄滅。教師應盡力在每一細微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

其次,要允許學生提問“出錯”,這是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教師“善問”只是學生樹立“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是為學生的提問提供了可能。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時,教師要先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提問行為和勇氣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默許,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示。讓他們帶著成就感愉快而做。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提問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的敢于提問。

(二)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樂問”

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同時進行合理評價,能使學生樹立信心,促進學生樂于提問。在教學中,根據課堂實際,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于那些口頭表達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學生可讓他們先把問題寫出來在小組交流。學生通過在組內充分討論交流后,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比賽,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由全班同學仔細傾聽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組同學提的問題質量最高,哪組同學回答得最好。因為學生有強烈的好勝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使“我能問”的信心得到激發和強化。讓問題自覺走進每個學生的頭腦,給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討,自我創新,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念,讓“學習主人”的身份充分得以體現。教師只是在學生充分討論,情緒極其高漲的時候,及時地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引導,給予適時的點撥,才能讓學生撥開疑云,疏通障礙,更進一步理解并牢固掌握各知識點。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更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在教學中,我還采取樹立典型,以“點”帶面的做法,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提問的良好風氣。在競賽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開動腦筋主動提問而不做“觀眾”,能自覺地在“學中問”,“問中學”。長此以往學生提問的興趣越來越濃,甚至樂此不疲,從而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良好習慣。

(三)指導提問方法,使學生“會問”

小學生不敢在課堂上提問題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問,對提問的方式、方法,內容敘述形式等沒有掌握。面對新知識點不知道應從哪方面對它進行提問,這類學生占大多數。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讓學生“會問”才是具備提問能力的重要標志。

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提問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根據學生的實際,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題的。

其次,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逐步交給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是什么”。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多提幾個“為什么”。如教學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除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提問:教學計算,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教學應用題,根據什么來解?有沒有更好的解法?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正面問,也可以反面或側面問。學生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另外還要教會學生會說,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這時教師在關鍵處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臺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要保證學生提問的質量,教師還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思考集中在學習的知識點上,這樣既可在范圍上加以控制,又能確保提問的質量,從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新、問得有價值。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梢?,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使學生實現自我,保護每個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每一個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造精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痹跀祵W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問,創造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勤于思維,敢于提問。教師借助課堂,藝術性地層層設疑提問,能促思益智,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無窮的。

三、總結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教師的問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課堂效率課堂提問
數學課堂提問七要
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技巧
用問題打開學生智慧之門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研究策略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循循善誘,實施生本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品德教學利用微課開展預學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