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發展科學思維

2020-10-23 09:14李鵬紅
讀與寫·中旬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思維方法科學思維

李鵬紅

摘要:在“節肢動物”一節教學中,以探究“昆蟲特征”和“節肢動物特征”為主線,通過對活體、標本的實驗觀察記錄,運用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節肢動物;思維方法;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4-0236-02

科學思維作為生物學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是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1]。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驗是生物課程教學活動一部分,通過動手、觀察等實踐經歷,主動參與概念的建構,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并能將這種習慣延續到生活中,解決與生物學有關的現象和實際問題,促成學生達成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現存的生物課堂,教師仍然以講授為主。信息時代下,教師備課素材豐富,形象生動,對于撲面而來的知識,教師不停的講學生不停記。生物學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更多的知識源于生活,而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脫離生活,學生在感知外界時,更多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想象,壓抑初中生對知識探索好奇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本文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如何通過實驗教學構建重要概念,體驗和領悟構建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1.教學過程

1.1 探究蝗蟲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構特征。

教師播放蝗災小視頻,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以“蝗蟲”為例,介紹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學生四人一小組,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等探究蝗蟲的適應陸地生活結構特點。

活動1:觀察蝗蟲標本,結合課本P15頁蝗蟲結構示意圖,完成蝗蟲結構名稱填寫。小組成員間互相提問,在蝗蟲標本上找出相應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填圖初步識別蝗蟲各部分結構名稱,利用蝗蟲標本的觀察,進一步加深對各部分結構名稱的記憶。

活動2:小組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回答問題:①輕輕觸摸蝗蟲的體表,有什么感覺?②數一數蝗蟲有幾對足?有什么特點?③動手伸展蝗蟲的足,你發現了什么?④展開蝗蟲翅,你發現了什么?⑤你知道蝗蟲的哪些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嗎?

設計意圖:感性的認知是人們通過感官直接接觸外部世界,在大腦中形成感覺和印象,并初步認知事物表象的一種方式,是人們進行理性認知的前提和基礎。有研究發現,如果基于多種感官對學習進行輸入,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讓學生通過動手和思考,使其對蝗蟲身體的結構有深層次了解,認同其身體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更好的理解“結構與功能觀”?;顒舆^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親自體驗,在實踐中發現知識,從而實現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升華。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發展學生對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的運用。

活動3:觀察蝗蟲的腹部,你發現了什么?可能與什么有關?根據你的發現,你能嘗試設計實驗方案證明你的觀點?

材料準備:試管、清水、活體蝗蟲

學生圍繞呼吸部位在頭部和腹部進行方案設計,小組間進行實驗方案交流,修正和完善實驗方案。課下完成實驗,下節課進行結果的交流與展示。

設計意圖:“尊重事實和證據”是科學思維的前提,學生根據實踐觀察,發現蝗蟲腹部的上下波動,推測可能與呼吸有關,進而對呼吸部位產生疑問。由此引出探究問題:蝗蟲呼吸部位在哪里?這一探究問題的解決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抓住探究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的本身,而不是套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這幾個固定環節[3]。實驗方案的設計是個難點,需要小組成員的合作、討論、確定初步方案,小組間交流實驗方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方案修正和完善。運用思維進行實驗設計,同時在實驗設計中發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逐步養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

1.2 昆蟲的基本特征。

活動1:觀察蟬和蜻蜓的標本,完成導學案任務二的表格,表格如下;

材料準備:蟬和蜻蜓的活體標本

活動2:根據觀察結果,歸納三種動物共同特征。教師設疑:其他昆蟲的特征都與這三種動物一樣嗎?

活動3:展示螞蟻、蒼蠅的圖片,歸納昆蟲的基本特征。

活動4:根據昆蟲的特征,判斷七星瓢蟲、蝦、蜘蛛、蜈蚣是否為昆蟲,理由是什么?

設計意圖:歸納是從個別中發現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對三種動物的觀察,列表比較形態結構,歸納三種動物的共同特征。通過對螞蟻和蒼蠅的觀察,進一步歸納出昆蟲的基本特征。在概念建構的過程中,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從感性到理性,從一般認識到特殊的規律,逐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顒?設計,一方面通過學生口頭表述理由,監控評價學生對知識理解,一方面為引出其他節肢動物特征作鋪墊。

1.3 節肢動物主要特征。

材料準備:蝦的活體、鑷子、培養皿

活動1:①輕輕的觸摸蝦的體表,你發現了什么?②觀察蝦的觸角你發現了什么?③數一數,你發現蝦有幾對足?伸展蝦的足,你發現了什么?④你能歸納出蝦與昆蟲的共同特征?

活動2:①觀察蜘蛛的圖片,你發現了什么?②你能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活動3:教師設疑:外骨骼對于節肢動物有什么作用?觀看蟬、螃蟹、蜘蛛三種生物動態蛻皮過程。

活動4:分析問題:在所有的動物類群中,節肢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是最多的,想一想這與它們的哪些特征有關呢?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活動建立前面實驗的基礎上,進行觀察方法上遷移,快速找出動物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總結節肢動物主要特征。教材中以學生熟悉昆蟲介紹蛻皮現象,考慮到學生對其他節肢動物的蛻皮現象較為少見,所以提供螃蟹和蜘蛛的蛻皮視頻,拓展學生的眼界,加深對外骨骼作用的理解?;顒?目的引導學生認識節肢動物以不同形態結構來適應多種環境,這是是節肢動物分布廣泛主要原因。

2.教學反思

對于節肢動物這個名詞有點陌生,盡管它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但是學生對節肢動物的了解不系統,特別是”昆蟲“和”節肢動物“這兩大類動物的特征及關系,這是本節課教學難點之一。布魯納強調要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本節課以“昆蟲特征”和“節肢動物特征”為學習內容主線,通過準備動物的實物、標本代替圖片,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以問題進行引導,指導學生觀察實物、標本,不僅動眼還要動手、動腦,通過親身的體驗,列表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構建“昆蟲特征”和“節肢動物特征”概念。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等環節,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深入學習,提高學生邏輯思維水平。

3.教學建議

基于實驗教學中概念建構,通過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發現過程,逐步探尋概念本質,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知識的記憶將更為的牢固。例如:觀察“種子的結構”,教師準備蕓豆和玉米種子,關于種皮保護的作用,教學中我們經常一句帶過,但實際教學組織學生觀察未浸泡的蕓豆的種皮,感受它的硬度,同時讓學生扯一扯浸泡過蕓豆種皮的韌度,推測種皮的作用。通過動手過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種皮的作用,更好理解“結構與功能觀”。而玉米種子結構教學,只是簡單對玉米種子的剖面滴加碘液進行觀察,認識各部分的結構,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知識。實驗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對玉米(煮熟)進行實物分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種子分離:果皮和種皮→胚乳→子葉→(胚芽、胚軸、胚根),從種子的整體性認識玉米各部分的結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探尋即是思維的發展,“尊重事實和證據”是科學思維的前提,實驗教學能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根據觀察到生物學事實,運用正確的邏輯思維方法,對知識進行加工,從而達成對生物學重要概念的領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茍永利.學生感覺通道學習風格調查研究與教學教義.教育界.3(15):26,2011.

[3] 楊麗紅,朱家華,崔鴻.以“問題”為核心的科學探究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43(10):17-18,2018.

猜你喜歡
思維方法科學思維
用面向科學思維的教學方法改進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
淺析計算機應用與科學思維能力培養
重視科學實驗課教學發展學生科學思維探析
新聞記者的思維方法分析及闡述
數形結合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探究
論標志設計創意的思維方法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科普少兒劇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