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實證研究

2020-10-24 10:44董小卿
福建質量管理 2020年19期
關鍵詞:省域省市競爭力

董小卿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與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或者說在提升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如何兼顧環境競爭力的提升,愈來愈成為我國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環境競爭力是一個經濟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以低碳環保為核心,以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資源整合與產業升級,構造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綠色發展平臺。在目前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發展綠色經濟,提升環境競爭力已勢在必行(陳運平等,2016)。在之前的研究文獻中,對于經濟競爭力、文化競爭力等各方面、各層次的研究數不勝數,然而對環境競爭力的研究還較少(王發曾和呂金嶸,2011)。審閱之前與環境競爭力相關的研究文獻,少量學者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丁越蘭等(2008)較早關注到環境競爭力這一指標,在綜合評價某城市競爭力的時候,直接將環境競爭力作為一個大類加入進來予以測評,從而構造出一個更加完善的指標體系框架。孫瀟慧和張曉青(2017)基于GIS的空間差異分析法,分析研究了我國18省市區綠色競爭力的時空演變情況。賈衛萍和朱怡蓉(2013)基于31個省域數據,從經濟、社會、生態、資源與基礎設施等五個方面建立了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評價了我國2010年各省市區環境競爭力表現。

綜合上述學者的已有研究,本文基于2017年省域數據,具體地從城市環境硬件設施與城市環境管理與協調兩個方面,構建我國各省市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因子分析法,深入探討我國省域環境競爭力表現情況。

二、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一)環境競爭力的評價方法

本文對環境競爭力的評價方法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一般而言,因子分析法本質上是一種統計學研究方法,它的運行原則是以丟失最少數據信息為代價,將原始高維度變量進行降維處理,以得到更加簡化的數據,同時還能綜合反映某事物的信息情況。因子分析法的運行過程是:首先考察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選出能廣泛衡量環境競爭力的公共因子;然后根據公共因子的信息特征,對其加以命名,以表征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變量;其次,構造公共因子得分函數,以計算各因子得分;最后,以各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各省市區環境競爭力綜合得分。

(二)環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

為了綜合反映我國省域環境競爭力情況,本文秉持著科學性、動態性、可操作性與層次性原則,以2017年31個省域數據為基礎,創造性地將各省市環境硬件指標和環境管理與協調指標納入我國省域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該評價指標體系總共有三層:第一層是總目標層,指代環境競爭力,綜合反映一個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情況。第二層是一級指標,有兩個指標構成,分別為環境硬件指標和環境管理與協調指標。第三層是二級指標,分別是衡量一級指標具體情況的相關變量,這些數據均來源于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具體指標體系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各省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

三、實證分析

首先,基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運用SAS軟件,建立相關系數矩陣,得到系數矩陣中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方差貢獻率。一般原則是提取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于一些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太小,去掉后對實證結果影響不大,因此本文只提取前3個公共因子,來綜合表征原始的12項指標,并且這3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72.46%,足以衡量各省域環境競爭力情況。

其次,為了將這3個公共因子進行命名,需要知道這些公共因子與原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使公共因子得到更明晰的解釋,因此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將所有因子進行旋轉,得到載荷矩陣。在反映第一公共因子的載荷系數中,X8、X9、X10、X11、X12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說明第一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表征這些變量,因而將其命名為環境管理因子。在反映第二公共因子的載荷系數中,X3、X4、X6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說明第二公共因子也可以很好表征這些變量,同理將第二公共因子命名為環境硬件因子。在反映第三公共因子的載荷系數中,X1、X2變量的載荷系數較大,說明第三公共因子同樣可以很好地表征這些變量,因而將第三公共因子命名為綠化建設因子。

最后,為了計算各省域環境競爭力的綜合得分W,本文利用SAS軟件,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根據系數矩陣中的因子得分,構造出3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數,如下列(1)、(2)、(3)式。當標準化后的樣本數據代入下列(1)、(2)、(3)式后,就可得到三個公共因子得分Wi(i=1,2,3)。接著將三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構建各省市環境競爭力評價函數,如下列(4)式,最終計算得到環境競爭力的綜合得分W:

W1=-0.056X1-0.014X2+-0.052X3+…+0.217X12

(1)

W2=0.130X1-0.100X2+0.319X3+…-0.053X12

(2)

W3=0.435X1+0.584X2+0.046X3+…-0.031X28

(3)

W=47.25W1+13.99W2+11.23W3

(4)

結合上述分析,各省市環境競爭力的綜合得分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得分越高表示競爭能力越強。在表格中2還進行了各因子得分排名和環境競爭力綜合得分排名,以供具體分析。據綜合得分排名結果來看,2017年31個省市環境競爭力排名,在前10名的依次為:廣東、山東、北京、浙江、河南、北京、湖北、遼寧、河北、四川。這些省市都是經濟體量巨大,經濟發展活力顯著的地區,因而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環境競爭力的高低與其經濟發展實力強弱密切相關。據環境管理因子得分結果來看,2017年31個省市排名在前10名的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湖北、四川、遼寧、黑龍江、上海。這些省市中的絕大多數不僅在環境管理因子得分中排名靠前,在環境競爭力得分排名中也十分靠前,說明環境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于提升地區環境競爭力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各省市有關部門應加大環境管理水平,提升環境治理和資源利用程度,發展循環經濟,有力提升地區環境競爭力。據環境硬件因子得分結果來看,2017年31個省市排名在前10名的依次為:北京、江西、天津、福建、寧夏、海南、安徽、河北、山東、重慶。之前在環境競爭力得分排在前十的廣東、浙江、河南、湖北等省份卻在環境硬件因子得分上排名靠后,說明這些省份雖然經濟實力雄厚,但是城市的環境硬件設施相對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建設還比較滯后,因此,在這方面具有劣勢的省域要想提升環境競爭力必須加大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的保障。據綠化建設因子得分結果來看,2017年31個省市排名在前10名的依次為:內蒙古、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陜西、新疆、江西、福建。在綠化建設因子得分較高的省市中,只有山東省環境競爭力綜合得分位于前十,說明僅僅提升綠化建設程度,并不能有效推動省市環境競爭力的提高,需要采用一種兼顧經濟、資源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模式來提升環境競爭力。

表2 環境競爭力評價結果

四、結論

本文以2017年31個省市區樣本數據為基礎,從城市環境硬件和環境管理與協調2個維度兩個方面,選取了12個變量構建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運用因子分析法,實證分析了我國31個省市的環境競爭力情況。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省市,由于在資源要素、基礎環境、人才供給方面有較強的吸納現象,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本地的環境競爭力。而在提升經濟總量的同時,地區的環境硬件設施與環境管理水平的跟進,對于提升地區的環境競爭力也至關重要。對于綠化建設水平很高但環境競爭力較弱的省市而言,可積極借鑒浙江、廣東等環境競爭力較高的省市綠色發展的經驗并積極與其展開合作,從而提升自身的環境競爭力。綜上,我國各大省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環境競爭力,必須要改變省市內部的產業結構、控制省市內的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的綠色空間,疏解大城市的首位度功能,以環境競爭力帶動省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猜你喜歡
省域省市競爭力
論外賣品牌的競爭力
省域高速公路網絡信息安全動態防御體系研究
省市大報頭版頭條
省市大報頭版頭條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域通用機場布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務業投入產出效率評價
日本競爭力
省市大報頭版頭條
“北上廣深”pk城市競爭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