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環境設計中場地調研的重要性

2020-10-27 09:35胡心玥
設計 2020年17期
關鍵詞:研究方法教學實踐

胡心玥

摘要:本文以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邊界拓撲”課題為例,分析了場地調研在空間設計項目中的重要性。所選課題強調研究路徑和邏輯框架的建構,以建筑學方法為基礎,結合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的學科視角,注重人文思考和辯證能力的培養。這一教學實踐案例和方法論值得我國環境設計教育工作者討論和反思。

關鍵詞:場地調研 研究方法 教學實踐 跨學科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9-0103-03

引言

場地調研作為環境設計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相關課題探索和研究成果的得出具有顯著影響。然而,環境設計學科由于其相對主觀、側重藝術創造力的特性,長期以來缺乏較為理性的研究方法,從而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兩大領域邊緣化??臻g設計的綜合性和復雜性要求著傳統教學方法的轉變,對于環境設計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而言,適時吸取國際頂尖學府的課程設置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思自身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英國傳統建筑院校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對教學體系建設和特色教學方針的整體概述,二是對高等學府具體課程改革的描述性介紹,三是由宏觀架構到中觀課程設置,對中英建筑教學體系進行對比性分析。由此可見,以代表性專項課題為典型案例,從微觀研究尺度對空間設計教學作出探討的相關論文成果十分有限。本文結合空間設計中場地調研這一重要環節,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的“邊界拓撲”碩士課題為例,通過對具體設計項目中場地調研和研究方法的分析,以期為國內環境設計教學的微觀操作提供一些思路。

一、課題概況與設置

作為英國傳統建筑院校的領軍者,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要求學生由設計層面上升至人文思考的高度,關注建筑師背后的社會角色和文化屬性。對辯證思維的培養是學院的教學目標,旨在不僅僅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傳授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聚焦對設計推進過程中客觀性的探討。整體來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強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指導設計實踐,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整理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設計項目借由不同的工作室展開,每個工作室都有著特定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問題。在該學院2016至2017學年的建筑學碩士課程中,由Nishat Awan和Krzysztof Nawratek領導的“MAAD2”工作室設置了專項課題“邊界拓撲”( Border Topology)。該課題重視場地調研及研究方法的訓練,突出設計過程中現場調查、實地走訪、一手資料的基礎作用。導師組希望就邊界兩側物理空間及人文生活的轉換,通過分析邊界的成因、邊界對場地現狀的影響等,從而為場地問題提出設計策略和解決方案。

本文擷選了大課題下的分課題組“難民營里的常態化生活重構”(( De) Constructing Normality in the Camp)。從研究背景來看,導師根據工作室“研究型設計”的項目定位,希望利用制定的設計題目,調動起學生對場地調研的熱情,并由此加強對研究方法的進一步深化。作為設計場地,占地約5.2平方公里的約旦扎塔利難民營是全球第二大難民營,目前收留了近十萬名因敘利亞內戰導致的難民。為有效改善當地難民極度惡劣的生活狀況,聯合國難民總署出資并采取對應解決措施,經由接收國約旦具體落實建設與管理成果。

經過不斷擴建,扎塔利難民營的基礎設施已初步保障了絕大部分難民的日常生活,但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服務方面仍存在著嚴峻的挑戰。該課題小組成員以當地難民為研究對象,重點討論如何運用建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人類學的學科視角,借由空間設計幫助難民褪去非常態的身份屬性,以構建與日常生活圖景相似的社會組織形態和地域文化脈絡,并切實地提高管理方和接收國的管理效率。

二、場地調研的深入性

經過前期的課題分析和相關理論學習后,課題小組成員于201 7年初由英國曼城赴往項目所在地約旦安曼,并驅車數百公里最終抵達扎塔利難民營。場地調研重視親身參與性,通過實地體驗難民營的公共設施及和難民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小組成員們可以最直觀有效地獲取場地的基礎數據,如圖1。

在與當地著名理工科院校帕特拉大學工作營的互相學習中,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和決策,將設計重點定位在難民營的公共空間與服務管理設施上,以此為基礎制訂后續的場地調研路徑與研究框架。學生們在聯合國難民總署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親自走訪了難民營中的核心公共設施,并與代表性難民家庭進行了零距離的采訪與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現場調研了難民營中易得的建筑材料與工藝,并在與當地難民的討論中總結了敘利亞傳統民居元素。整個實地調研過程持續了一周時間,通過獲取難民日常生活圖景中的點滴信息,學生們收集到了詳實而有效的研究數據,為后續的問題梳理和研究方法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方法和調研信息的結合

回到學院后,小組成員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將場地調研數據轉換成直接作用于設計成果的理論依據。導師Nishat Awan希望學生們聚焦情境游戲(Scenario Game)和視覺參數化(Tactile Programming)兩大建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并結合場地調研時所搜集的社會學、人類學數據信息,從而形成適用于細分課題下的設計研究框架。

情境游戲更像是頭腦風暴,通過設計一套游戲運作模式來激發學生們對場地潛在因素的深入理解。在該研究路徑的指引下,小組成員需要盡可能地列舉出課題所涉及的相關利益群體(Stake Holders),同時歸納出大量可能發生的潛在性事件(Agents),并以此為依據,設計一套包含上述要素的閉環游戲機制,進而在該模式下探討各變量所導致的不同事件結果,模擬不同空間運作機制對實際使用者的影響。在情境游戲中,許多細微的常態化問題受到了重視,例如數學成績不好的十四歲男孩希望不再偏科,學歷不高的二十歲青年人渴望習得一項技能來養活家人。諸如此類的各年齡段現實問題相當于難民營中極有可能發生的潛在性事件,小組成員通過對相應事件的具體分析,討論難民解決問題時的決策路徑和空間路徑,并把探究成果轉換為空間語言,由此獲得大量在實地現場無法推斷出的細化信息,如圖2。

相較于情境游戲,視覺參數化更側重于手工模型制作對于初步參數化評估的關鍵性?;趫龅卣{研得到的數據信息,學生們聚焦于難民營中公共設施和空間使用者的路徑組織關系,以此分析人與空間的互動機制,并反饋到最終的設計成果中去。在這些實際問題中,難民會根據主觀需求進行排序,比如溫飽問題會放在首位,其次再跟進醫療與教育系統的運作,進而更深入地建立符合難民原有地域文化屬性的社會組織關系。難民營就是一座微縮的城市,不同實際需求所對應的動態路徑存在差異性和隨性,通過疊加場地內難民的發展路徑,結合公共設施的功能定位及使用率和運行狀況,小組成員們可以在最終呈現的參量模型中較為直觀地捕捉到難民營中公共設施的現狀問題,以及空間使用者對于各實際需求的迫切程度,如圖3、4。

兩大研究方法立足于建筑學領域,吸取社會學、人類學的學科優勢,充分突出了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型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們從社會語境、環境背景、文化脈絡的視角尋找空間設計上的更多可能性。上述課題強調了場地調研的重要性,關注研究方法的訓練,以此帶動學生們進行跨學科、多維度的思考和討論。

四、課程實踐下的反思

本文以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邊界拓撲”課題下的“難民營里的常態化生活重構”為例,著重分析了場地調研在空間設計中的必要性。筆者結合該學院的教學目標定位和教學策略應用,梳理出以下幾點對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注重感性認知的實踐

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以文化維度為切入點,摒棄盲目追隨建筑圈熱門理論的做法,鼓勵學生們在真實的社會語境下進行多重思考,并借由空間設計反思建筑師在社會中更寬廣的價值目標和責任角色。以上文中小組成員親赴約旦扎塔利難民營為例,通過對實際場地的親身體驗,學生們逐步建立起現狀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感性認知,而調研中與空間使用者零距離的采訪與交流,更是激發了成員們主動挖掘建筑與社會基因關聯性的信心與熱情。相較于導師由外向內的灌輸,這種實踐過程更多的是學生由內向外的自發思考。在扎塔利難民營現場,學生不再是畫圖室中上帝視角的設計師,而是與難民平等的參與者、體驗者,主動地去探索當地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實地的走訪與調研擺脫了意識流的規劃思路,為最終設計成果奠定了體驗與認知層面上的基礎。

(二)突出研究思維的培養

從上文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窺見,該學院重視研究推導的過程性,把空間設計看成是綜合能力的鍛煉。正如課題導師Nishat Awan所言,工作室項目的首要任務并不是設計本身,而是利用設計來對研究方法進行訓練。這和學院重視研究思維的教學機制不謀而合。學習空間設計并非局限在建筑學領域,而是要立足于歷史視角。建筑設計不僅僅是為解決眼下居住現狀問題,更要融匯進對當代人類進程的思考之中。在具體工作室課題中,課程考核強調人文領域的思維拓展,關注設計方案演變的思考過程和使用方法,力求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挑戰的學術精神。在最終成果提交中,導師們甚至不硬性規定必須以建筑設計的形式呈現作品,只要能充分表達對項目跟進的思考即可,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學院所秉承的“研究型教學”策略為學生們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關注思辨能力的鍛煉

在詳實的場地調研過程中,學生們立足社會語境,不再局限于諸如文獻閱讀、資料挖掘和傳統社會調研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植于個體親歷的一線實際調研活動。這要求著學生們充分挖掘對場地社會系統和歷史文化脈絡的個人觀點,并反饋到以空間手段為主的設計解答中去,給出適應于特定設計場地的切實解決方案。在實地調研和研究跟進過程中,學生擺脫了一般性、同質化的認識,而是通過實證和思索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并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培養思辨意識,從而對自身的設計成果形成更為理性深刻的判斷。師生相處模式中,導師更像是指引者,根據學生選擇的具體課題提出對應的研究方法引導,并實時參與到設計各階段的互動和討論中去,在把握課題大方向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自由。這種研究視角鼓勵著學生們自主思考建筑學和社會的聯結,批判地論證設計手法的可實施性和適用性,由此提高自身對于社會和環境的思辨能力,并逐步形成初步的價值觀和評價體系。

結語

本文以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邊界拓撲”課題為例,淺析了英國傳統建筑學院在教學方法上的獨到之處。其中分課題對場地調研部分的教學實踐,充分論證了結構性、系統性的設計方法對于設計框架建構的必要性,凸顯了建筑學方法和社會學、人類學視角的相互融合,強調了空間設計中人文關懷、價值判斷的重要作用。

及時吸取國際教學案例的成熟經驗,無疑對國內環境設計教學大有裨益。在對比中發現差異,在差異中互補融合,在融合中反思前進,本文只是國際一流教學課程中的冰山一角,謹以此拋磚引玉,希望我國環境設計教育參與者對優秀教學經驗多加借鑒。.

參考文獻

[1]黃雨萌,羅鵬.英國謝菲爾德大學Live Project課程解析與實踐探索[J]城市建筑,2018 (11):51-54

[2]任翔,康健,薩特溫德薩姆拉.深度勘察、圖繪轉譯和設計允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型教學解析[J]城市建筑,2017 (28):18-23

[3]任翔,康健括性,社會參與性和轉變性——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本科一年級研究型教學解析[J]世界建筑導報,2015,30 (05):45-47

[4]呂力學習者視角下的英國建筑設計教學—— 謝菲爾德大學建筑設計學習經歷與反思[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 (03):55-60

[5]戴秋思英國傳統建筑院校的教學特色研究—— 以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為例[J]室內設計 2013,28 (01):39-43

[6]趙曉銘,孟醒,趙建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與我國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比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 (04):148-150

猜你喜歡
研究方法教學實踐
新形勢下現代醫院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關于“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中學情的研究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