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互"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研究

2020-11-06 12:14米蘭
科學與財富 2020年23期
關鍵詞:思政建設

米蘭

摘要:長久以來,高校在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工作主要通過傳統的思政課程以及輔導員的口頭傳播來進行,事實證明,以上兩種方式的教育呈現出的效果并不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的學習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始終。這也就代表高校教師在完成專業知識授課內容的同時,也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教授的學科中。因此,如何在雙互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也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雙互模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1.??? 課程思政的作用

“課程思政”在定義上和“思政課程”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然而“課程思政”不僅僅算是“思政課程”在文字上的重新組合,雙方在具體的含義上還是有顯著的區別。課程在概念上的數目有上百種。宏觀的課程含義講的是所有學科加在一起的總稱,也可以稱為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所有活動的綜合。而小范圍地講,課程指的是具體的一項學科。而思政課程就是指教育思想政治一類的課程,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就包括在其中。課程思政在含義上不只是一門具體的學科或者是一些課程的總稱,而是體現具體教學的一種理念。其內涵就是:在大學中所開展的課程,具備知識傳授以及能力培養功能的,皆可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之用,對大學生在三觀上的培養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2.???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弱化的緣由

2.1. 教學內容中忽視了中國文化教育

當前,大學英語的教本內容多樣,在系統上制定的一般是四冊,收錄進來的篇目也大體能顧慮到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的形成與國際文化知識的教授,融入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在題材上范圍廣泛。但是,教本中所涉及的內容,基本上是選自英美等國家,展現的是英美國 家中的民眾、事件、景物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占據教本的比重則比較小,平均只在2%左右。例如,某版本制訂的大學英語教材,四冊收納了60多篇文章,但是沒有一篇是關乎中國文化的。而涉及的民族英雄故事中,中國的民族英雄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幾乎未涉及;在文學作品的選取上,幾乎沒有魯迅、茅盾等中國著名作家的作品,更別說中國的四大名著,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更不可能提到只字片語;談到科技的進步,大學英語教材中也很少有中國四大發明的出現。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從根本上就沒有看重中國文化,這不僅會削弱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會讓大學生在文化上形成虛無與盲從。

2.2. 教學目的的功利性及缺乏交流的雙向性

增強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功能,不是對大學英語的學科屬性進行更改,其存在的意義依舊是對大學生在英語語言上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上的能力進行培養。然而這類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具備雙向性。單方面地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說明了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問題。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單向性,其實是過于強調文化輸入能力的形成,忽略文化輸出能力的形成,導致在文化交流時呈現失衡的狀況。實際上,當文化的輸人、輸出能力失衡時,便單向的文化在輸入能力上很理想也無法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就如上述所言,加強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功能,不是對大學英語課程屬性的更改,不會提倡把大學英語課更改成思政課的模式,也不會讓它替代專門的中國文化課程,更也不會將其打造成為英語模式的國學。然而,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占有率不到2%的中國文化內容以及在教學中片面化地重視單向文化輸入是需要進行反省與更正的。大學英語要擔負起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播、對中國故事進行復述、對文化自信進行培養的“課程思政”重任。

3.??? 雙互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

3.1. 緊貼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突出素材中的文化知識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在教學中一直關注單純語言內容的輸入,英語在教學中雙方的目的性就比較突出。教學進行時只注重語言的工具屬性,教學和教材皆側重語言形式,不關注語言在社會中的意義,忽視語言在實際中的使用。例如,在英語中,雙方見面的時候就會問“What's up?”意思類同于“Hello”,但是一般英語非母語的人都會困惑為何對方會有如此的問法,因為在此前的學習中,老師只教授了“What's up?”的意思是詢問他人最近的情況怎樣或者是有什么事發生沒,但沒有傳授其在具體文化背景下的運用意義。教師開展教學時,在教授相關運用的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結合教材中涉及的文化情況,對其中隱含的人文內容進行把控,及時地融入思想政治進行教授。新標準大學英語在第一冊的第三單元《Thinking across-cultures》中,講述到不同的文化思維模式。英語為母語的人在聊天或者是講述事實的時候習慣直截了當,但是中國人喜歡以委婉的方式表達主旨以及自己內心的想法。這里面就涉及了價值觀,導致人們進行交際的方式存在差異。表面看是兩種表達方式存在不同,其實是兩種價值觀之間的矛盾。與人交往的時候,中國人比較委婉,注重謙卑,不會經常與人發生正面沖突。但是西方人即便也注重人際關系,但其最關注的還是事情的成敗,所以喜歡直接談重點。因此,人們在行動與交際上的方式取決于價值觀,此時,教師可以借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鼓勵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3.2. 擴充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引入中國思政元素

教師們常說一邊傳授文化知識,一邊要對學生在跨文化意識上進行引導??缥幕庾R涉及兩個內容,在接觸不同文化的時候,也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如之前所說,英語學科學習存在特殊性,英語課程的內容關乎很多外國文化元素,師生通過學習英語語言,可以對西方在政治經濟制度、教育體制、人際關系等多版塊的內容增加了解。然而英語文化在教化效應上顯示出強勢的一面,導致中國文化異化的現象。對于這種情況,教材與考核內容都呈現出了變化趨勢。例如,新標準大學英語的第二版教材就跟上了改革的腳步,在課后練習里多了藥膳、孔孟之道之類的知識擴充,更新健全了教材內容,彰顯了教材內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外,在講解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地添加中國文化的元素,設置跨文化交際的場景,讓學生能夠對中國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從而理性地對待西方文化。

3.3. 把控時事新聞,合理引入思政教育

長期以來,大部分大學生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忽視了思想政治上的學習。但是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后,增加了新聞聽力,這將關注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點加入大學生學習要求中。媒體是獲取社會動態、了解社會問題最便捷的途徑,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根據時下發生的大事件或者新聞熱點,引導學生去收集官媒和外媒的相關新聞內容,彼此之間進行分享與探討,關注和積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領悟不同文化視角下在新聞報道上存在的異同之處,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導向。

4.??? 結語

在高校內,推行課程思政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語言作為文化的承載者,在文化學上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是符合當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學觀念的。但是,如何讓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得到發揮,依舊是之后高校教育者需要探究與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康雅利.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原則與路徑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2]?? 胡玲.高校英語專業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引導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8.

[3]?? 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4]?? 周緒義.外語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8.

猜你喜歡
思政建設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 ?? ????(課程思政)?? ?? ??
如何搞好“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