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現代貨幣理論看傳統貨幣理論面臨的挑戰

2020-11-06 14:14郝鵬飛
科學與財富 2020年23期
關鍵詞:挑戰

郝鵬飛

摘要:MMT指出,通過財政赤字貨幣化能夠實現非通脹下的充分就業。很難斷言20年前各國財政貨幣政策的做法不當,更難斷言當前現代貨幣理論就一定行得通;只能說20年前的做法作古了,現在流行的已不是那一套。發達國家對財政赤字貨幣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中央政府靠發鈔幫助政府自身和窮人混日子可持續嗎?我們不得不關注MMT所掩蓋的全球經濟金融。

關鍵詞:現代貨幣理論;傳統貨幣理論;挑戰

1從現代貨幣理論看傳統貨幣理論面臨的挑戰

1.1量入為出、以豐補歉的平衡財政

人們習慣以為,財政政策是“儲錢罐”,本質上是一種量入為出、以豐補歉的逆周期政策。因此從長期看,財政政策是支出取決于收入的平衡財政。很不幸,平衡財政已被功能財政逐漸取代,即財政支出并不取決于財政收入,而是取決于財政功能。政府需要完成怎樣的財政功能,決定了財政支出規模。因此功能財政已取代平衡財政,這意味著:1、財政功能無法削減,財政支出具有剛性;2、財政無法平衡將持續,財政支出既取決于收入,也日益依賴赤字;3、功能財政觀下,赤字既無需也無法平衡;4、功能財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并非納稅人充分付費支撐,而逐漸有免費化之勢。根據MMT理論,政府內部債務資金最終的來源是央行,外部債務來自于其他國家。央行可以印鈔幫助政府償債,因而有“內債不是債”的說法。由于美元是國際貨幣,也許可以認為,美國政府沒有內債和外債的區別。從實踐看,西方國家幾乎已不可能回歸平衡財政,財政赤字率仍大致呈逆周期性。日本財政赤字已持續1/4個世紀,而美國上一次接近財政平衡已是2007年。在可預見的未來,發達國家整體既不可能削減政府職能尤其是民眾福利,更不可能恢復財政收支平衡。

1.2?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現代貨幣理論對通貨膨脹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對于現實中的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現代貨幣理論和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貨幣數量論建立在薩伊定律和充分就業等一系列不符合現實的假設的基礎上,它妨礙了人們從現實經濟狀況出發來了解通貨膨脹的生成機制;通貨膨脹是不同群體爭奪有限的實際產出的過程,通貨膨脹是否會發生與具體的生產分配狀況有關。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和非自愿失業是常態,增加政府支出不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在歷史上,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的根源在于極端的政治經濟局勢,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貨幣數量的變化。當前對于現代貨幣理論的種種誤解是理論傳播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作為一種具有非主流經濟學背景的新理論,在傳播的最開始必然會面對種種主流經濟學化的解讀?,F代貨幣理論會被冠以種種“頭銜”,從而被解讀為在主流經濟學框架下已經存在過和解構過的事物。在深入了解現代貨幣理論之前,很多美國的主流經濟學家似乎都急于寫下“它不過是……的翻版”的斷言。這是因為人們傾向于從既有觀念出發來認識新的事物,但同時也反映了主流經濟學的一種普遍的心態:主流經濟學的大廈只需要在細枝末節上小修小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等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充其量只能在小修小補當中派上用處從而被主流接受,否則就只能在與主流經濟學的根本對立當中消亡。

1.3? 貨幣政策應保持獨立性

人們對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堅信不疑,由此構成了貨幣的發行和回籠機制;據此人們也強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很不幸,各國央行都在陷入量寬和超低利率的擴表操作,美聯儲在2016年之后短暫的縮表也已戛然而止。貨幣供應的量價,和通脹,和總信用之間在逐漸脫鉤。因此,信貸貨幣理論大膽設想,當下貨幣發行機制,是國債存量膨脹;貨幣回籠機制,是稅費汲取。這并不令人意外,貨幣只是“興奮劑”,需要“服用者”才能奏效。既然私人部門不愿“服用”,那么財政就成為持續“服用興奮劑”,充當“最后雇主”的關鍵環節?;蛘哒f,財政赤字的貨幣化,意味著發行即國債,回籠即稅收;意味著央行擴張貨幣,財政才是強行擴張信用的狠角色。央行再發鈔,沒有財政把錢花出去,也是枉然。在西方經濟體財政債務負債率普遍達到GDP的120%甚至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很難想象這些國債能向私人部門順利發行,也很難想象哪怕2%的長期國債利率,中央財政每年的償債利息負擔就將高達GDP的2.5%以上,這已超出了西方經濟增速。因此央行介入支持赤字貨幣化,是不得不然。從實踐看,財政和貨幣政策均無所謂獨立性,他們都只是兩條看似獨立的褲腿,而到襠部終究會合體。財政赤字的貨幣化,看似超級央行遮掩了財政,其實恰恰相反,功能財政使得國家財政這個無底洞,強行擴張著私人部門無力擴張的社會總信用需求。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合體協調,已是趨勢。

2現代貨幣影響下傳統貨幣的發展建議

現代社會電子貨幣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從我們最初的銀行卡劃卡支付,到現在更為普遍的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甚至是即將走向全體大眾的刷臉支付,電子貨幣,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即使到現在為止,電子貨幣仍然不是基礎貨幣,只是一種二次通貨。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看來,電子貨幣在未來必定會成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因此,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此,只有盡早對電子貨幣做出深刻理解,全面判斷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影響,才能使我們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準備,以應對電子貨幣在未來可能帶來的挑戰。

2.1? 繼續提高社會公眾對電子貨幣的認知

增強消費者在使用電子貨幣時的自我保護意識,要充分認識到電子貨幣作為是一種虛擬的支付方式,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由此,金融機構應加強對社會各層次人群的宣傳和培訓,建立良好的電子支付的軟環境,推動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和使用電子貨幣。

2.2? 改善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減少對貨幣供給的干擾

隨著電子貨幣的不斷作用,我國的準備金會遇到波動。因此,以準備金為基礎的準備金政策會難以操作,也很難控制政策最終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效果。傳統的準備金政策是我國的央行首先通過改變繳納準備金的數額,進而限制或鼓勵社會上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最終實現目標上的貨幣供應總量,來作用于社會上的經濟運行,但是在電子貨幣的干擾下,該政策變得不再可控。建議不再重點使用我國的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著重采取再貼現政策,同時設立針對電子貨幣交換頻率的頻率指數。電子貨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導致不同層次之間的貨幣快速轉換,應該設定相應的頻率指數用來測定電子貨幣的轉換速度,在頻率指數的基礎上設定相應的措施,由于,貨幣政策的最終方針是影響現實經濟,所以可以根據電子貨幣各個階段的轉換頻率來衡量其對于我國貨幣供給的作用程度,在轉換頻率的基礎上判斷電子貨幣對于我國經濟的作用,達到貨幣政策工具的最終目的。

2.3? 完善相關的法規和監管機構,減少電子貨幣風險和挑戰

首先,應該立足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結合相關學者對電子貨幣規律的研究,并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針對電子貨幣來制定與之相契合的法律法規,由各銀行和機構共同履行和遵守。在監察機構的改善方面,鑒于現階段我國是由中央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共同負責銀行方面的監督和管理,為了避免多個機構出現監察方面的重疊,也需要明曉各個機構的監督管理范圍和責任。其次,完善我國有關電子貨幣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電子貨幣資金流動、使用、技術發展、使用平臺規范等。另外,針對電子貨幣違法操作和使用也必須設立相關的懲罰措施,并且對于可能出現的擠兌風險設立預備方案。只有這樣,各機構才能更好的規范使用電子貨幣。

參考文獻:

[1]?? 蔣海曦.當代貨幣形式的演變及成本—基于馬克思貨幣理論視角[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9(05).

[2]?? 何平.中古自然經濟下的貨幣拜物教經典《錢神論》[J].中國錢幣,2019(05).

猜你喜歡
挑戰
不睡覺大挑戰
貓狗避障大挑戰
來挑戰吧
來挑戰吧
必須重視Libra的挑戰
我來挑戰(二)
人、車和自然的挑戰
生存 挑戰
第52Q 邁向新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