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圖書館中的圖書館交流功能分析

2020-11-09 02:56葉甬渝李曉帆
青年與社會 2020年25期
關鍵詞:功能分析智慧圖書館

葉甬渝 李曉帆

摘 要:當前,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已然成為社會的流行新標桿,智慧城市、智慧學工等等冠以智慧的生態系統應運而生,這其中就包括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工作??v觀圖書館發展的歷史長河,從傳統的圖書館到現如今的智慧圖書館,其交流功能一直是圖書館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人與人、人與書本、人與時間以及空間的交流。為此,本文旨在探討智慧圖書館交流工作的可行之道,望相關同行們指正批評。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交流功能;功能分析

圖書館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聚集地,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巴比倫的神廟中就收藏有刻在膠泥板上的各類記載。希臘神廟的藏書之所和附屬于希臘哲學書院(公元前4世紀)的藏書之所是世界上最早的藏書地點。長久以來,圖書館一直是社會發展變革的排頭兵,數次見證了歷史的重大變革。眾所周知,印刷術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屬四大發明之一,對于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印刷術盛行時期,知識以書本的形式存儲并流傳,紙和書成為了知識的重要載體,當然同時期的圖書館的建設也不可避免的圍繞書本開展工作。在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圖書館已經形成了以“書”為中心的圖書格局。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大眾化,紙質書的傳統主導地位日漸式微,其主導地位正在被電子資源一步一步取代。雖然未來的主流一定是電子書籍,但是紙質書永遠不會消失。由于處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是單一的讀書看報,因此書籍已然從生活必需品退化到了可替代品。作為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必須充分意識到信息時代對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交流功能甚至是空間設置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當前,圖書館應當調整其定位,不應當再作為一個單一的藏書地點,而是應當努力成為一個知識的平臺、一個交流的平臺。

一、圖書館的交流功能起源

圖書館學是一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學科,其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科學性,美國圖書館學理論家、教育家杰西,H·謝拉是圖書館交流學說的集大成者,其中心思想“社會知識論”在圖書館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包括我國北京大學教授周文駿以及俄羅斯圖書館學家丘巴粱等都是其學說的追捧者?!吧鐣R論”學說指出,圖書首先是一種情報交流用的工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早起的圖書館盛行的交流功能主要依賴的是知識、信息的獲取,包括人與人、人與書本、人與時間以及空間的交流,但是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其交流手段與交流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單點式的交流,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一個人只能與一個圖書館當中的一類知識中的一本書進行信息的交流。

二、智慧圖書館時代交流功能的延伸與拓展

(一)知識的交流

前文提到在智慧圖書館時代,知識不在局限于小小書本那一方天地,而是變成了一串串的數字徜徉在互聯網的海洋,知識的數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打破了傳統知識的靜止狀態,使其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以光速傳播流通,圖書館已然成為了信息和知識的集散地。傳統的人與知識的交流是一種單點式的交流,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一個人只能與一個圖書館當中的一類知識中的一本書進行信息的交流。而現在的人與知識的交流在時間、空間上都得到了延伸與拓展。在時間方面,智慧圖書館相較于傳統圖書館能夠帶給讀者更寬泛的時間選擇權,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智慧圖書館的資源都是24小時開放并且大都是即點即用的。在空間方面,讀者可以在任意場所而不一定必須在圖書館就可以實現對圖書館資源的訪問,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讀者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在圖書館館藏方面未來的一個趨勢是館際互借、資源共享,即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還可以與數據供應商、出版社甚至是電視臺等資源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從而為讀者提供海量的優質資源,同時也會反過來不斷地吸引用戶,實現雙贏的目的。由此,圖書館就不再是圖書館了,它更多的像是一個巨大的平臺,一個為讀者提供海量信息的平臺,一個知識生成創新的平臺。

(二)人與人的交流

現代信息技術之下的智慧圖書館,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讀者最大的便利,同時也給圖書館節約了大量的空間與成本,從而給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更多種類與方式的交流成為可能,最后造福于廣大讀者。智慧圖書館作為一個知識的平臺,其不再是單點式的封閉空間進行人與書本的交流,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讀者大量的數據,另外在數據交流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數據。當前基本上所有的圖書館都相應的配備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包括創客空間、會議室、研討室、多媒體室以及休閑咖啡廳等,能夠在第一時間滿足讀者朋友們除獲取知識的其他需求。此類需求的滿足恰好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更多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對原始的交流活動,雖然相對原始但是其效率也是最高。此舉打破了以往圖書館固有的讀者與館員單一交流的局面,重新建立起讀者與讀者、讀者與館員以及館員與館員的交流模式,為智慧圖書館的交流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智慧圖書館的不斷發展,用戶的需求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圖書館研究學習這些變化,從而為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交流服務。

(三)人與空間的交流

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他把家庭居住空間稱為第一空間,職場為第二空間,而咖啡店、圖書館、公園等公共空間為第三空間。由此可見,智慧圖書館恰好處于第三空間的地位。圖書館的兩個根本性資源是知識資源和空間資源,其決定著圖書館的前途命運。按照智慧圖書館的理想規劃,圖書館的剩余空間必然朝著多樣化和拓展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改變圖書館的空間布局,繼而助力智慧圖書館交流功能的大力發展。以筆者所在的大學來看,圖書館一樓是咖啡廳和公共休閑區,供給讀者休閑娛樂;二樓是中心借閱區,主要職能是處理圖書借閱問題;三樓、四樓以及五樓都是閱覽區,座位間隙很大方便創造出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六樓是智慧空間,有3D打印室、IPAD體驗區以及電子閱覽室等現代化智能設備。在圖書館看書借書早已不是圖書館的主流,目前已經演變為圖書館的基礎功能。當前圖書館集學習、讀書、借書、休閑以及交互體驗于一體,從而帶給廣大讀者朋友們最佳的交流體驗。智慧圖書館能夠讓人們在同一建筑中度過一個更加輕松愉悅的美好時光,繼而達到圖書館空間資源利用的最優解。

三、新的交流方式在智慧圖書館中的表現

(一)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圖書館交流方式的轉變最根本的因素是讀者需求的轉變,透過這個現象,深入本質,便不難發現,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主導作用,此外還有人的自由獨立,這些都推動圖書館交流方式的擴展,變得更加的豐富。最主要的是讀者作為獨特的個體的出現。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是:以讀者為中心。但是,縱覽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則不難發現,“讀者”是以群體的身份出現,“讀者”是個體的疊加,那么,“讀者”——這個本該作為個體的概念便被湮沒了,其個體的內心需求便再也無人體察與關注。而隨著智慧圖書館時代的來臨,交流功能日漸齊全,且交流的精確度也在逐漸提高,“讀者”作為個體的概念逐漸回歸,個體在智慧圖書館中的地位逐漸突顯。最為關鍵的變化是,原來的群體性質的讀者,將被逐漸地剝離出來,變成一個個獨立的、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閱讀同一本書時的閱讀體驗、心靈歷程都不會雷同,他們是有自己想法的、情感豐沛的個體。所以越是了解讀者的閱讀喜好,我們提供的閱讀服務也就越發的精準,越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除此之外,也要注重圖書館的空間規劃,結合讀者的閱讀體驗,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間構型,實現獨特的設計理念,從而突破傳統圖書館的局限。接著便要顧及、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需求。讀者在圖書館閱讀、學習的時候,要確保滿足讀者作為人的最基本需求:食物、飲用水、娛樂、社交等。

(二)深入貫徹人本思想

在傳統的圖書館中并不為讀者提供其他服務,甚至讀者有的活動會被禁止,而智慧圖書館在提供知識來源的同時,也盡可能的服務讀者,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智慧圖書館的人道主義在考慮讀者各個方面的需求時便已經被彰顯,有的圖書館在開發的學習地區周圍設置了餐飲服務甚至配備了沙發等休閑用品,有的圖書館提供免費借雨傘、雨衣的服務,幫助那些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而無助的人。將技術與人文關懷結合起來,圖書館便有了溫度、有了力量、有了情感,讀者也會對圖書館產生依偎感。在未來的圖書館中,咖啡、休閑區域、體驗室將隨處可見。圖書館的交流將被逐漸擴展,圖書資源也會逐漸豐富。

(三)有豐富多樣的交流介質

隨著智慧圖書館時代的到來,帶著以獲取知識為唯一目的而進入圖書館的讀者將大大減小,且交流介質逐漸從單一的圖書、電子資料轉變為豐富的音樂欣賞、美術審美、影片觀看、文化節目、文化空間等。蘊含文化的任意一種介質都可以被圖書館采用,成為新的交流媒介。

建設智慧圖書館不僅要關注可見的媒介,也要關注隱形的介質,比如圖書館的建筑空間布局,它可以營造吸引讀者的閱讀氛圍,為讀者提供無限的交流機會。

(四)加強互動活動

用戶的參與是智慧圖書館到來變得更加可能。用戶在參與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讀者可以通過讀者建立的渠道參加相關建設,補充圖書館的藏書,與此同時,也可以調節不同種類藏書的比例,使館藏更加合理序。用戶參與圖書館的建設、改造是包容性的體現,這種行為理應獲得高度評價和廣泛推廣,因為包容性能夠增強人們的集體意識,有助于大眾對圖書館產生自豪感。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用戶的參與性越來越顯著。針對學習空間而言,智慧圖書館中的學習共享空間,與傳統的圖書館學習空間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學習的互動效果,因為互動性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創新思維以及培養合作精神。

五、結語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便是交流,圖書館也順應讀者交流方式的改變做出一系列的服務調整。智慧圖書館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人民提供了人、知識、空間相互交流的平臺。圖書館在儲藏知識資料的同時,也在打造培養人類的文明,而每一個讀者都是文明的創造者。在圖書館提供空間的同時,人的交流變得豐富多樣,圖書館的交流、服務模式也在逐漸地回到以人為本的創辦理念。

參考文獻

[1] 譚碧雁.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圖書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資訊,2019,17(6):187,89.

[2] 馬利華.基于學術交流功能的圖書館出版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08):11-16,5.

[3] 張亞莉.移動圖書館服務功能現狀及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2):251-252.

[4] 李剛,肖鵬,趙越.中美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形式研究——以“文化交往-行業交流”的功能譜系為中心[J].圖書館論壇,2016,36(10):25-31.

[5] 林平,關天敏,彭新哲.高校圖書館OPAC用戶交流功能的改進思考——即時通信應用的設計[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03):99-102.

作者簡介:葉甬渝(1980- ),管理學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

猜你喜歡
功能分析智慧圖書館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物合成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