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演變視角下歷史城區整體保護規劃策略探析
——以成都歷史城區為例

2020-11-16 08:08母冠樺靳來勇
四川建筑 2020年5期
關鍵詞:皇城軸線城區

母冠樺,靳來勇

(1.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城建學院,四川成都 610041)

歷史城區的空間格局是歷史形態的見證,是城市傳統生活方式和多樣文化內涵的容器,如何處理歷史城區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一個城市對待過去和未來的智慧。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歷史城區以成都老城為主體,主要覆蓋了唐朝時期形成的兩江抱城區域,即唐羅城范圍。在快速化城鎮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是舊城改造的沖擊下,成都歷史城區整體環境變化極大,然而其邊界、歷史軸線、中心等核心要素仍然存在,通過對成都歷史城區空間演進的分析,探索提出保護歷史城區整體格局的規劃策略。

1 歷史城區的空間演變

1.1 城郭

秦國吞并巴蜀后在成都先筑“大城”后筑“少城”,“大城”為軍事政治中心,“少城”為經濟中心,形成了“兩城相并、六處城門”的空間格局。唐代人口快速增長,在保留子城的基礎上,增建羅城,形成了“兩重城墻、八處城門”的城郭格局,羅城建筑工藝采用夯土并內外砌包磚,堅固耐久,羅城的城市邊界奠定了成都歷史城區的限定邊界。明清兩代“大城”城墻均為在唐代城墻舊址上疊建而成,明代新建的蜀王府稱為皇城,清代在皇城之西建滿城,形成了“三城相重、四處城門”的城郭格局(圖1)。

圖1 成都歷史城區城郭空間演變(秦-唐-明清)

1.2 水脈

秦漢三國時期,郫江和檢江繞城而過,形成了兩江七橋,兩江的作用主要是水運灌溉,七橋分別為郫江、檢江上跨江聯系城市周邊區域的七座橋梁,相傳七座橋梁分布仿北斗七星布局。隋唐五代時期,清遠江和錦江環城、解玉溪和金水河穿城,形成了“羅城四水、水城交融”的水城格局。明清及近代時期,城內部分河渠淤塞,疏浚了金水河,新鑿御河,東南西北四個門的橋是成都對外的重要交通橋梁(圖2)。

1.3 軸線

秦滅巴蜀后,選定“大城”為中心,新增南北向軸線,重要的歷史節點有秦大城規劃中心、蜀王船棺葬、武擔山。唐承襲前朝軸線,通過嚴格的里坊制度強化北偏東30°軸線,對稱布置大慈寺和青羊宮,強化東西軸線。明代興建皇城,清代保留皇城用作貢院,強化南北向軸線,加之城門設置變化,導致城市軸線扭變,重要的歷史節點有迎暉門、中和門、清遠門和大安門(圖3)。

圖2 成都歷史城區水系空間演變(秦漢三國-隋唐五代-明清近代)

圖3 成都歷史城區軸線空間演變(秦-唐-明清)

1.4 中心

皇城區域是成都歷史中心所在,是成都歷史坐標原點,其歷史沿革大致為劉備漢中王府—五代蜀王宮—明蜀王府—清代貢院—現代成都中心。秦并巴蜀后定正南北向中軸線,置蜀郡郡府;蜀漢時期,劉備建漢中王府;唐設節度使署,后唐蜀王王建稱帝,對都城空間進行了帝制改造,稱皇宮。明建蜀王府,外設蕭墻、內設城墻,明末清初皇城毀,清代康熙年間在蜀王府原址重修成都城,但蕭墻已基本消失。清代重建設貢院、東西有號舍。民國初期,御河仍在、貢院城垣被拆。近代天府廣場,軸線猶存,“文革”期間,為修建展覽館、毛主席像,城墻建筑均被拆除(圖4)。

圖4 成都皇城區域空間演變(明蜀王府-清貢院-1955年-1984年后)

2 歷史城區空間演變的特征分析

成都兩千年城址未變,城郭功能經歷了從防御保護為主到市民活動為主的演變。唐羅城奠定了城市基本格局,由唐至清疊建而成的羅城邊界延續至今,迎暉門、清遠門、中和門、大安門作為環狀城郭的重要節點。

兩江抱城的城水格局是成都兩千年建城史的空間見證,因江而興的流動市集和游賞風俗是水文化傳承的體現,金水河見證了成都向東發展的歷史變遷,萬里橋、東南西北門橋、笮橋遺跡、九眼橋是河道上的關鍵格局要素。

城市軸線體現了城市營建的思想,是城市發展的價值引領、城市空間序列的統領。歷史城區空間發展軸線聚集了城市重要功能,是城市發展的脈搏。成都歷史城區軸線經歷了兩次的方向扭轉和多次的線路變化,這與城市拓展的方向與營城者思想轉變相關。古蜀、先秦的軸線方向延續至今,成為城市生長的主要骨架。唐代形成的東西南北四條軸線,由城市中心通向城門,是出城的重要通道,道路空間至今可尋。

成都皇城區域是成都歷代城市中心,也是城市重要公共活動和政治中心?;食欠秸窬趾椭休S對稱的布局演進形式代表了各歷史階段的城市空間規制。明代是成都皇城發展鼎盛時期,明蜀王府展示了當時城市中心建造水平?;食俏恢靡恢毖永m,是古代“一坊之地”模數的研究標本。

3 歷史城區整體保護規劃策略

3.1 歷史城區整體保護要素分析

延續“兩江環抱、三城相重、兩軸一心、多苑環抱”的整體格局,建立邊界、水系、軸線、中心等核心要素的整體保護體系,彰顯歷史城區格局。城郭作為千年城界,水脈是營城之源,軸線體現了禮制精神,中心為皇城居中(圖5)。

圖5 成都歷史城區整體保護核心要素分析

3.2 歷史城區邊界-城郭保護策略

保護現存的明清城墻遺址,保護由唐至清疊建而成的城墻邊界,“以路代墻”、“以濱水綠地代墻”保護邊界空間、串聯遺存;識別歷史城門,增強環狀邊界感知;利用兩江綠帶,打造城墻公園活動帶,強化公共活動功能。

3.3 歷史城區水系保護策略

保護“兩江環抱”的水城格局,保護府河、西郊河、南河、浣花溪以及金水河人民公園段遺址。保護由唐至民國存在的金水河河道,保護金水河邊界空間、串聯遺存。識別歷史橋梁遺址,增強橋梁碼頭文化感知。利用兩江綠帶、金水河綠地,打造宜居水岸,復興流動活力的水岸空間(圖6、圖7)。

圖6 成都歷史城區城郭保護示意

圖7 成都歷史城區水系保護示意

3.4 歷史城區軸線保護策略

保護歷史與現代兩套城市軸線空間,歷史軸線體現人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凸顯歷史文化底蘊,保護現代軸線,強化公共功能,營造串聯懷古、銳意進取的氛圍。保護軸線方向,保持軸線道路走向不變,控制軸線沿線街坊建筑高度與風貌,新建建筑延續周邊重要建筑風貌,形成協調的沿街立面。延續軸線現存道路綠化方式和道路斷面形式,通過植物種植引導空間秩序感,增加軸線節點及標識系統,強化歷史軸線意象。

3.5 歷史城區中心保護策略

保護明代至今的皇城區域空間輪廓及中軸對稱格局,保護“前廳后苑、中軸對稱、方城居中”的空間結構。根據歷史資料,重塑皇城區域“坊、樓、門”,結合現代工藝科學原貌復建東華門、西華門,構建景觀化府院城墻,強化邊界感(圖8、圖9)。

圖8 歷史城區軸線保護示意

圖9 歷史城區中心保護示意

4 結束語

成都歷史城區作為成都城市傳統的主中心,承載著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與傳承的重任,同時也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要的功能承載區,保護和發展是成都歷史城區的雙重任務。保護和發展兩個目標或許存在一定的沖突,歷史城區核心要素整體格局的保護策略,既可以激活歷史城區活力防止“保護性衰敗”,同時又可以傳承和延續歷史城區整體空間邏輯,這可以為歷史城區的保護提供一種可選的規劃思路。

猜你喜歡
皇城軸線城區
長沙市望城區金地三千府幼兒園
利用軸線交錯修整砂輪凸度曲線的方法探討
長沙市望城區森林海幼兒園
復雜建筑群項目的建筑軸線相關性分析
空鐵聯運+城市軸線,廣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語論道!于軸線之上開啟廣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來!
城區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
山西皇城村:從挖煤炭到“挖”文化
旅游搭臺 文化唱戲 2019年山西省“免費送戲進景區”省級啟動儀式在皇城相府成功舉辦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遺址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