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扁壺造型與裝飾工藝述略

2020-11-16 01:49李進興
東方收藏 2020年9期
關鍵詞:西夏花紋牡丹

李進興

西夏扁壺,因其形狀扁平,并具有壺的特性,故稱為“扁壺”;也因其形似龜鱉,故也稱“水鱉子”。常用于裝水、裝酒、裝奶茶等液體。扁壺的扁平形狀適合于馱在馬背上或駱駝背上。因此,是西夏境內各民族在商旅、游牧時的必備器皿,其生產、銷售量大,制作精美。西夏扁壺瓷器的體形、裝飾紋飾種類較多。針對西夏扁壺瓷器的淵源、造型、裝飾工藝略述己見,供各位專家、學者、收藏者探討。

一、西夏扁壺淵源

西夏扁壺瓷器,實際上是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皮囊壺也是西夏黨項族先民最早的生活用具,它是扁壺的造型的前身。西夏諺語:“一入官場,豹皮袋來虎皮囊,府上一置美無變;一成賤民,牛皮袋來牦皮囊,路上一放灰黃黃?!边M一步說明西夏主體民族大多從事畜牧業,其生活所用的器皿,也離不開畜牧產品,“囊”就是西夏人用皮革做成的使用比較廣泛的容器也。如用牛皮做成的皮囊壺(圖1),高28厘米,囊壺的肩部有雙耳系,壺嘴,邊緣是用針線縫合起來的。

二、西夏扁壺瓷器造型

從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西夏扁壺瓷器的體形,有碗型扁壺、盆型扁壺、罐型扁壺三個類型;壺口,有大有小,唇口,有厚有薄,有直立口、翹口形等類型;耳系,有雙耳系與四耳系,從安裝的方位有橫、豎耳系及橫豎混合耳系等類型;圈足,有凸、凹型和凸凹混用類型;裝飾工藝,有素面的、有剔刻花的。西夏扁壺瓷器,雖然出土數量、器型類型相對其他瓷器較豐,但完整器型比較少,地域特色極強,難得一見。

(一)扁壺的體形

從目前出土與發現的西夏扁壺瓷器來看,主要有碗、盆、罐三個類型。壺身對接合口處有捲對壓實堆紋一圈,既起裝飾作用,也使扁壺像皮囊縫合處的紋樣,又起加固兩個“半圓”對接成瓷扁壺的作用。由此可見,這種瓷扁壺是西夏人從實用出發而創制的,各方面想得很周到、很合理。

1.碗型扁壺

碗型扁壺,就是將兩個拉好的碗坯扣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扁壺,故稱“碗型扁壺”。其制作工藝是先拉好碗形的瓷坯,再用刮板(圖2)進行規整碗坯,使其尺寸統一,便于扣合。在完成碗坯規整后,便可進入修坯工序。在修坯的同時將一個碗的沿口修刮成“┘”槽形(圖3),把另一個碗坯沿上沾上泥漿與“┘”槽的碗坯扣合,再將“┘”槽上沿部捲折下粘合抹平,并用手指或者是木棍壓實一圈,形成凸凹堆紋,在出土的扁壺殘器中,就能看到這種工藝和工序。用手指壓凸凹堆紋(圖4),木棍壓實凸凹堆紋(圖5),有些為了美觀,將堆紋抹平(圖6)。之后用刀開壺口,安裝耳系、上釉,還可以進行剔刻釉的裝飾工藝,各項制作工藝完成之后,再放入特定的烘干房內烘干,最后裝窯燒制等工序。

1986年,在寧夏靈武磁窯堡西夏窯址發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壺,就是典型碗型扁壺(圖7)。此壺高26厘米左右,直口,臺唇,長頸,壺體扁圓,圓底位于腹之兩側??脊艑<易隽嗣杈€圖,更能展現扁壺的體形(圖8)。

2. 盆型扁壺

盆型扁壺,顧名思義,就是兩個盆坯對口粘合在一起而燒制成的一種可攜帶的扁壺型瓷器。制作方法與碗型扁壺完全一樣。其體形較大、厚重,較為粗糙。從目前出土信息來看,均為素面的,沒有發現剔刻花裝飾的。

寧夏西吉縣三合鄉出土的褐釉扁壺(圖9),高19、腹徑35、底徑20厘米。這件扁壺的邊緣堆塑帶狀紋飾,腹部兩側正中為矮圈足,通體施褐色釉。背面圈足兩側刻有兩個相同的文字,推測為西夏文的“圣”字,現收藏于寧夏西吉縣博物館。

海原縣賈塘鄉馬營村臨羌寨古城遺址出土茶葉末釉扁壺(圖10),高26、腹徑38、底徑22厘米。此扁壺合縫處有粘接按實的凸凹紋一周,腹、背部正中各有一個矮圈足,通體施茶葉末釉。寧夏銀川市佑啟堂藏。

武威西夏博物館征集館藏的盆型扁壺(圖11),壺體較大、較厚,笨拙,施黑褐釉;另一件盆型扁壺(圖12),壺體扁薄,寬圈足,沒有掛釉。

3.罐型扁壺

罐型扁壺,造型是由罐型坯體加工而成的,故稱為“罐型扁壺”。這類扁壺,直接將圓形罐體兩邊粘貼泥條、耳系,并用鉚釘鉚結實,便于背在人的背上或者馱在駱駝和馬背上;口肩結合部也加上耳系,便于提攜。這類扁壺僅在寧夏石嘴山西夏省嵬城遺址出土過一件罐型扁壺(圖13),現藏于石嘴山市博物館。壺高32、腹徑26厘米,壺體呈罐狀,腹部正面用刀刻出牡丹花紋。

(二)扁壺的壺口

西夏扁壺的口,多為蘑菇口(圖14),有圓唇口(圖15),也有小斜楞唇口的(圖16)、小四楞口;在安裝上,有翹口(圖17)、直口(圖18)、喇叭口(圖19)等類型。從出土的情況來看,壺口大小、薄厚,均是以實用性來考慮安裝的,便于飲用和傾倒水酒而安裝的。

(三)扁壺的耳系

扁壺的耳系,可供穿帶攜帶的作用,從出土的情況來看,有雙耳系與四耳系二種;從安裝的方位來看,有橫、豎耳系及橫豎混合耳系等類型。游牧狩獵、出游商貿時,將繩帶穿系在耳系內,懸掛在馬背上或駱駝背上,攜帶安全方便。

1.雙耳系的扁壺

在扁壺的肩上部安裝有兩個耳系,左右對稱,主要懸掛在馬背上,人們也可以挎背在身上。因此,扁壺也是行軍壺的前身。

固原博物館征集收藏的素面褐釉雙耳瓷扁壺就為典型的雙耳系(圖20),通高32.8、外口徑7.8、內口徑5.7、腹徑29.5、厚16.5厘米。此壺斜唇小口,束頸,扁圓腹,肩部有對稱雙耳,圈足位于腹部正中。正面施褐色釉,背面近圈足部無釉。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博物館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壺(圖21),高17、口徑3.3、腹徑15.6厘米。小唇口,短頸,整體造型為扁圓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面部無圈足,腹部半釉,有一內凹圈足。其工藝粗獷、豪放,器型奇特。

海原縣民間私人收藏的茶葉末釉扁壺也為二系扁壺(圖22),高29、口徑5.2、厚13、背部圈足直徑11.8、腹部圈足直徑13.2厘米。喇叭口,背、腹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兩耳。背部施茶葉末釉,腹下部不掛釉,露米黃胎。二系白釉扁壺(圖23),高29、口徑5.2厘米。喇叭口,背、腹部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兩耳??趦仁┖谟?,背部施白釉,腹下部不掛釉,露米黃胎。還有海原縣征集的褐釉剔刻花扁壺(圖24),為關橋鄉西夏綏戎堡遺址附近出土的也為二系;海原縣關橋鄉龍池村西夏遺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壺就為二系,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收藏的兩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紋扁壺均為二系。

2.四耳系扁壺

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茶葉末釉扁壺(圖25),就為四耳系,高19、口徑3、腹部圈足直徑4.5厘米。面部施茶葉末釉,腹部不掛釉,露米黃胎。還如海原縣關橋鄉西夏綏戎堡遺址附近出土的四系褐釉剔刻花扁壺,肩上兩側裝上系,就可以用來穿繩子,懸掛在馬背上,下部所安的耳系起到拴繩穩當、不搖晃的作用。

3.八耳系扁壺

多耳系扁壺僅石嘴山市博物館征集收藏的罐型扁壺,肩頸粘結部一周用串珠紋做裝飾,并安裝有四個耳系;在腹部兩邊粘有兩個泥條,每個泥條上安有兩個耳系,并用泥鉚釘鉚緊,此壺共有八個耳系,可以提,也可以背,可謂多用的扁壺。

(四)扁壺的圈足

西夏扁壺,一般有一個圈足,也有兩個圈足,甚至還有三個圈足。圈足的類型主要有凸出的方棱形圈足,也有內凹式的圈足。在一個扁壺上,圈足可以混合使用,既有棱形凸出圈足,又有內凹圈足。

一般西夏扁壺最少在腹部有一個圈足(圖26),主要是起到馱掛穩當、不搖擺的作用;有的扁壺除腹部有一個可放置的圈足外,背部(正面)的一個圈足(圖27),則是起到加固瓷壺胎體的作用;有的扁壺在壺底又加了一個圈足,主要是放在地上或桌上,起到放置平穩的作用。充分體現西夏建國后,其部分民族開始定居生活,其造型也由移動性造型轉向陳設性造型。如甘肅省武威西夏博物館收藏的二系茶葉末釉扁壺(圖28),小扁壺,高17、口徑3.3、腹徑15.6厘米。小唇口,短頸,整體造型為扁圓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還如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壺。腹、背部沒有圈足,僅底部有一圈足,側邊緣也無堆刺紋。背(正)面中心有一小圓圈,圈內剔刻一朵格?;y,周圍圈帶剔刻一株兩枝的五瓣花葉紋。

如銀川西夏博物館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壺,背部無圈足,腹部則有一內凹圈足。

從整體上看扁壺有兩種造型,較大者為圈足扁壺,壺口小、頸短、腹扁圓,是由兩個淺腹缽或盆對接粘合而成,其接縫處常以附加堆紋進行彌合,腹側上下分別置兩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圓形圈足。該壺造型設計合理,口小腹大,壺中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將口塞住,可在馬背上馱掛,有時扁壺也可平放,這樣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撐非常穩妥。寧夏靈武磁窯堡西夏窯址發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壺,腹下部的一對耳系,是橫著安裝的,這與其他的扁壺有所不同。

(五)扁壺的裝飾工藝

扁壺的裝飾紋飾不一,多以棱形或圓形開光構圖,內剔刻牡丹花紋為主,也有動物紋、西夏文字;開光外圍襯托以弧線水波紋和牡丹葉紋,主次分明,疏密結合,剔刻花花地色差對比強烈,線條流暢,加上釉色鮮亮透明,使整個花紋圖案顯得鮮艷奪目、優美動人。西夏瓷扁壺的剔刻花圖案雖然多是牡丹花,但是并非千篇一律,有一枝、二枝、三枝、四枝不等的牡丹花紋,形式上還有直立式的折枝牡丹紋、懸掛垂吊式的折枝牡丹花紋、堆疊式的牡丹花紋、纏枝式的折枝牡丹紋等,形式多樣,可謂多姿多彩。

1.一朵牡丹裝飾

在扁壺的背部僅剔刻一枝折枝牡丹,圓形開光。如寧夏海原縣關橋鄉龍池村西夏遺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壺(圖29),高13、口徑2.7、腹徑10.6厘米。小唇口,短頸,扁圓,肩部安有耳系,施白釉,腹下有一內凹圈足,正面無圈足,剔刻一朵盛開的折枝牡丹花?;y顏色、層次鮮明,具有強烈的浮雕感。其工藝粗獷、豪放,器型奇特。

藏于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紋扁壺(圖30),高30.3、腹徑26.6、厚14.8厘米。這件扁壺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圓,腹、背部沒有圈足,僅底部有一圈足,側邊緣也無堆刺紋。正面剔刻一朵牡丹花紋。

2.二朵牡丹裝飾

二枝牡丹裝飾扁壺,多以顛倒對疊式構圖、對稱式構圖和自然生長式構圖等三個類型。

顛倒式構圖,多在扁壺背(面)部兩側各有一個大開光,內飾兩枝顛倒式牡丹花,開光周圍的空隙飾以弧線水波紋。如1981年海原縣關橋鄉西夏綏戎堡遺址附近出土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壺(圖31),就是對疊式開光構圖,高33.3、口徑9、腹徑32厘米。小口、卷沿,肩有二系。腹部扁圓,腹、背面有圓形圈足,側邊緣有堆捏凹凸紋。正面開光剔刻牡丹花紋,花頭一上一下對疊,線條有力,構圖飽滿。此扁壺是最為完整、最美觀、最罕見的一件,堪稱西夏扁壺的經典之作?,F借展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對稱式構圖,在扁壺背(面)部兩側各有一個大開光,內飾兩枝對稱的牡丹花,這類扁壺在靈武市私人收藏有一件(圖32)。

自然生長式構圖,直接將自然生長的牡丹花納入到扁壺體的裝飾。如藏于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紋扁壺(圖33),高30.5、腹徑27.5、厚14.8厘米。這件扁壺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圓,腹、背部沒有圈足,僅底部有一圈足,側邊緣也無堆刺紋。背面中心剔刻一小圓圈,圈內剔刻一朵野牡丹花紋,周圍圈帶剔刻一株兩枝的四瓣、五瓣野牡丹花紋。

3.三朵牡丹的裝飾

三朵牡丹裝飾扁壺,目前僅發現一件,是以圍圈構圖式,即用三朵牡丹花連接成一圈圓形花紋圖案。內蒙古博物館收藏陳列的褐釉剔刻花扁壺(圖34)就是一例。

4.四朵牡丹裝飾

四朵牡丹裝飾扁壺,有自然下垂式構圖和圈形構圖的裝飾形式。

自然下垂式構圖,就是將一枝四朵枝繁葉茂的牡丹花,從根部提起,由上而下,自然下垂,來飾滿整個壺的正面。這類裝飾非常少見,僅寧夏靈武磁窯堡西夏窯址發掘出土過一件扁壺殘件(圖35)。

圈形構圖,海原縣征集收藏的一件四系剔刻花扁壺(圖36),就是用一枝四朵牡丹花,以圈足為圓心繞一圈。該壺高37.5、口徑7、腹徑30、底圈足徑10厘米。直唇口,長頸,通體施茶葉末釉,腹部不施釉,露米黃胎。面部有凸起的圈足,并以圈足為中心剔刻出一圈纏枝牡丹紋飾。腹部有凹圈足,腹胎上火石紅濃厚。肩部上下、兩側各安一耳系,總體形成四耳系,酷似爬行的烏龜。

扁壺在我國寧夏、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在國外也有很多收藏品。西夏扁壺品種繁多,壺體大小不等,小的體高只有11.2厘米,小巧玲瓏;大的體高達35.6厘米,頗為壯觀。釉色多樣,有黑釉、褐釉、茶葉末釉等。施釉一般為背部通體施釉,腹部近圈足周圍不施釉,釉色光亮勻凈,即使是單色釉,也顯得素雅清純。扁壺兩肩上和腹下部有兩耳或四系,在安裝上有很大差異。

扁壺無論大小,設計合理制作精美,體現了黨項人的聰明才智。最具特色的是器身上有系繩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紋,造型別致的扁壺,是騎馬民族馳騁于草原沙海裝水、裝酒的最佳用具;這種扁壺,為國內其他窯址所罕見,是西夏窯獨具特色的產品。

西夏人對自己創造的這種瓷器情有獨鐘,使之裝飾成中國瓷器史上的珍品之一。與此同時,這種瓷扁壺種類豐富、圖案精美,堪稱瓷器中的藝術佳品。

猜你喜歡
西夏花紋牡丹
記者應該“圍著誰轉”
牡丹
輪胎花紋學問多
賞牡丹
寧夏西夏風情園
按屬性分類
綠牡丹
垣內彩未
從出土檔案看西夏官吏請假制度*
汽車的輪胎上為什么要有花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