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記憶與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研究

2020-11-16 12:50陶瑞峰董盛楠
藝術大觀 2020年22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環境設計

陶瑞峰 董盛楠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記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尤其是城市日漸趨同和喪失特色,城市逐漸的“失憶”使得它已不再是人們記憶當中那個熟悉的故鄉。因此,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有效地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來獲得市民的集體認同感。這就成了目前建設城市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緊迫任務。本論文重點研究了城市的記憶要素對表現記憶要素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希望能為城市記憶與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城市記憶;環境設計;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02

一、關于城市記憶與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現狀

近些年,關于城市記憶的研究從單一學科發展到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態勢。逐漸滲透在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本文將兩個角度分別概述其發展過程。

(一)國內

國內關于城市集體記憶的研究還處于初步探究階段,有關“記憶”的成果集中在城市記憶保護方面居多。21 世紀初,城市引起了國內眾多學科的關注。其中主要是針對城市記憶文化保護相關研究;關于城市記憶與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等相對較少;與城市記憶測度、城市記憶資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我國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末初至20世紀90年代初穩健發展與改革探索,20世紀9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末處于模仿與反思階段,21世紀至今呈現整體化、多元化趨勢。

(二)國外

在西方的研究語境中,城市記憶與集體記憶在概念上往往沒有較大的分歧,根據研究人員根據自身習慣,來決定對詞匯的運用或混用。最早提出“集體記憶”概念的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先引起了地理、歷史文化學界廣泛的關注。21世紀初,更多的學科都開始參與到城市記憶的研究。從時間的維度上講,不同學科領域對城市記憶研究的關注度呈逐漸上升趨勢。從研究范疇上講,涉及城市記憶的學科領域比較寬泛,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發展的趨勢。[1]

城市記憶與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發展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關于“城市記憶與地方、空間”的研究。從國家與身份認同、城市記憶、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間環境等方面討論了城市記憶在促進地方認同方面的作用。第二個方面是關于“城市記憶與歷史人文景觀”的研究。歷史人文景觀包括紀念性景觀、戰爭性景觀和懷舊性景觀等等。從歷史人文景觀角度來研究有助于恢復居民對于城市歷史的記憶。如坐落于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心區的越戰紀念碑等。第三方面是關于“城市記憶與實踐活動、旅游”的研究。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城市與居民之間的關系、建立城市和外來游客的聯系。[2]

二、對于城市記憶的相關理解

城市記憶是一座城市形成、發展和變遷中所留下來的具有保存價值或歷史意義的記錄,它是人們記錄歷史信息并加以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的總稱。

(一)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是指市民腦海中有形或者無形且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場景和時間片段的總和。記憶氛圍濃郁的城市能夠增強當地市民的地方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能增強城市的可識別性。

(二)城市記憶的載體

物質載體,如自然地理景觀、歷史建筑遺址等,其中歷史建筑遺址最能直接地反映城市記憶。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非物質載體,包括文化載體和虛擬載體。文化載體主要是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它從古到今貫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了時間與空間。通過文化載體傳承城市記憶可以達到社會認同。虛擬載體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后,各種人工化的傳播工具能更自由地再現歷史信息。

(三)城市記憶的作用

城市記憶是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的靈魂。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讓城市具有可識別性。

延續歷史文脈,傳遞城市精神。如果一座城市“失憶”了,歷史文脈就無法延續,城市精神也無法傳遞。當代我國城市出現特色喪失、場所感缺乏等問題時,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城市的經濟發展,使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淪為了“犧牲品”,取而代之的是寫字樓、商場等。不能妥善處理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關系等問題。[3]

增強當地居民的心理認同感、歸屬感。在城市記憶弱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急需對城市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如新中國建立初期,大量的華人回到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戰后重建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加深外來游客記憶中對城市的可識別性。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城市記憶,會給外來游客帶來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體驗。如上海新天地石庫門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置換成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商業創新功能,如餐飲、購物、演藝等。這有機的組合能夠讓外來游客品味獨特的文化。

重塑歷史空間精神。城市記憶是城市的文化和靈魂,當其失去記憶功能時,外部環境與人的主觀意識間的互動也就失去了聯系。城市記憶的作用就在于不斷給城市加入時間的價值和人的意識,使得城市具有歷史和文化的深層意義。

三、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的記憶要素

進行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時,不是直接套用歷史文化記憶中的圖案紋樣、空間構造等,而是提取城市記憶中能夠引起市民共鳴的記憶要素。

(一)文化記憶

在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其中物質指的是構成設計中的材質和功能,而精神指的是設計中所蘊含的文化與藝術。城市文化元素作為居民記憶中的一個象征,代表了社會特定時期所相應的文化意義。只有掌握、了解并且讀懂規則的人才能理解文化要素的內涵。不同的想法反映了文化差異,有著獨特的特點。設計師正確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可以應用于創造。

(二)形式記憶

形式記憶作用于人們的視覺感官,是最直接、簡單地在人們腦海中留下印象。首先是造型。這里主要指公共空間中建筑的造型。塑造城市環境意象很重要,通過對有價值的歷史建筑修葺或改造,能夠將當地人們記憶中建筑模樣保存下來,起到記憶留存在腦海中的作用。例如佛山嶺南天地的建造。首先,對歷史建筑修葺和改造的同時,加入了更多的水磨青磚、趟櫳門、灰塑等傳統嶺南建筑獨有的元素,重現了佛山古城街區的場所環境。其次,對材料的運用,使用當地能夠輕易獲得的材料是建筑之間構成聯系的重要手段。

(三)建構記憶

城市記憶是由承載者在所處的環境下向受眾者公開開展社會交往、身體實踐活動,這個活動不斷再現促成了集體認同,這里的承載者指的是傳播記憶的群體,但必須在公共領域里具有宣稱記憶的某種條件或優勢。例如,城市管理者、專家等。不僅要追憶集體的過去,還需面對現在與未來。這個過程叫作建構記憶。

四、城市記憶對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研究影響

構建城市記憶的過程中不能夠脫離公眾,在公共的日常生活之外產生。而是需要城市記憶載體使用者通過社會性、日?;男袨閷嵺`來維持與認同,并向下傳遞延續。城市記憶貫穿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一)城市形式記憶對現代城市設計策略的影響

通過在公共空間中加入形式記憶,呼喚當地市民心中的城市記憶。讓人們時刻處在這樣的氛圍中,起到城市記憶留存的作用。這種氛圍感的營造不能單純地復刻、模仿,不能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成為失去活力的空殼。這些形式記憶形成城市記憶的留存,成為城市記憶傳承的關鍵所在。

(二)城市記憶文化活動對現代城市設計發展影響

在現代城市設計中,不僅要營造氛圍感,還要讓這些文化“動”起來。文化活動能夠使靜態的文化理念成為動態的,在人腦中起到活化記憶的作用。通過儀式、活動的開展來形成城市實踐記憶從而達到傳承、延續城市記憶目的。

(三)城市記憶建構特征對現代城市設計的應用影響

在本地居民急需地方認同感和情感記憶、外來游客急需城市識別性和記憶消費的前提下,公眾消費刺激了開發商、公眾意見刺激了政府,開發商為了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政府為了城市文化和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在現代城市設計中,對歷史空間進行重塑,用形式記憶、文化記憶到建構記憶達到記憶留存、記憶活化、記憶提升的目的,進而起到城市記憶傳達與發展目標。[4]

綜上所述,在城市建設發展與城市記憶弱化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的背景下,未來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不能再是單純地建造實物、設計方案、繪制草圖、模型等物質表現或視形式,應該更多地把人文環境等社會層面因素考慮進去。擁有“記憶”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如同人擁有靈魂一般,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它能夠喚起當地市民心理認同感和地方歸屬感,讓城市具有可識別性。城市記憶在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瑋,朱云峰.近20年城市記憶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15(03):2-10.

[2]李友文.基于城市記憶的傳統街區城市設計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0.

[3]文彤,張茜.城市空間重塑與城市記憶感知——以佛山嶺南天地為例[J].城市問題,2016(09):42-47.

[4]唐睿婕.基于城市集體記憶建構的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公共藝術介入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的路徑[J].美術文獻,2018(07):76-78.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環境設計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藝術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研究
鄉村傳統民居環境設計改造與保護略談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