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研究

2020-11-17 16:02李文霞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47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成因高校

李文霞

摘? 要:高校校園暴力是給當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傷害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不僅給當事雙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創傷,而且也對社會的長治久安產生了不良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高校校園暴力進行界定,以探討高校校園暴力行為的特點為主路線,在此基礎上對高校校園暴力的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預防高校校園暴力的相應對策。高??梢詮募倚:献?、安全教育、心理輔導、硬件設施等層面展開工作,有效預防高校校園暴力的發生。

關鍵詞:校園暴力;高校;暴力特點;成因;對策

一、高校校園暴力的界定

目前,我國學者在對高校校園暴力進行研究時,對其概念的界定,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作為主導校園暴力的防治政策、法規出臺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也一直缺乏直面高校校園暴力這一已經十分嚴重的校園問題的勇氣,對高校校園暴力概念采取回避和“事故化”的方式對待。

高校校園暴力的定義既要能夠概括這一現象的基本特征,反映社會公眾對這一現象的基本認識,也要有利于對這一現象的防控,這是在對高校校園暴力進行界定時必須要考慮的前提。只有明確了這一前提,才可能科學、準確地界定什么是校園暴力,也才有可能形成關于高校校園暴力定義的共識?;谶@一考慮,大體上可以把高校校園暴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1、空間要素:發生在何處?

高校校園暴力的發生空間應包括:與校園秩序和師生安全密切相關的校園周邊地區,;延伸至校外空間的學校教育管理活動,例如:統一開展學生實踐活動、集體活動的校外地域;學校監護責任與家長監護責任轉移的過渡地區,這一般是指學校放學、放假后,學生返家時校門與家門的連接地域;通過網絡延伸出的以學校人、事、物為主要信息、與學校有直接聯系的網絡空間。如果超出了上述校園的合理輻射范圍,則不能界定為高校校園暴力,否則就是過度擴大了校園暴力的外延。

2、主體要素:誰是加害人?

在我國,校園暴力具有明顯的“外侵性”特點和“師源性”特點,即大量對學生造成嚴重傷害的暴力侵害均來自校外侵入人員和學校內的教職員工。從維護校園安全的角度,這種僅將校園暴力實施主體界定為學生的觀點是不恰當的,因此我們主張校園暴力的實施主體除了學生外,還應當包括教職員工和校外侵入人員。

3、心理要素:罪過形式是什么?

暴力是在主觀心理支配下實施的故意侵害行為,不可能是在過失心理支配下實施,如果是一種過失傷害行為則屬于校園事故的范圍。

4、被害要素:危害結果是什么?

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暴力,校園暴力的侵害客體是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學校的教育、管理秩序。一般來說校園暴力會同時侵害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校園秩序,但不排除僅侵害其一現象的存在,如以暴力方法故意毀壞校園財產的行為。校園暴力不僅限于對被害人生理的侵害,心理和財產也屬于被侵害的對象范圍。實際上,在實踐中所發生的校園暴力案例,往往難以把身體與心理的傷害、財產的傷害截然地分離開來。

5、行為要素:以什么樣的方式實施的?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暴力的定義,非武力性的故意侵犯行為也屬于校園暴力的范圍,這是人們普遍接受的。在本文中,把在校園內發生頻率較高的語言暴力納入校園暴力的范疇,而且主張使用“攻擊行為”[1]一詞來闡述校園暴力的行為特征,以此刻意突出校園暴力與一般故意侵犯行為的區別。

綜上所述,根據國際衛生組織(WHO)在1999年對暴力所做的定義,[2]我們主張:高校校園暴力是指以校園為背景,發生在校園內及周邊區域,施暴者對自己、他人、群體或社會等使用體力或其他方式進行威脅或傷害,且其結果產生了或最大可能地導致了受害者的損傷、死亡、心理傷害、發展不良或權益侵害等。

二、校園暴力行為特點和類型分析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還是時有發生,并且每次校園暴力事件都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例如,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事件,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事件,2016年四川師范大學舍友殺人事件等,這些校園暴力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教育界中學者專家紛紛對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作出深入的分析,同時,根據現已發生的高校校園暴力事件我們可以對高校校園暴力的行為特點和類型進行分析。

(一)從校園暴力的性質來講,主要是顯性暴力和隱性暴力

顯性暴力,是指明顯暴露在外的暴力行為。如某高校學生因為日??诮嵌_相加甚至動用兇器傷人。通常行為人往往性格急躁,一般都是因為不滿他人的行為或語言引起自身情緒失控,直接針對他人進行爆發式的攻擊性行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對他人的傷害,且以身體傷害為主。同時在訪談過程中,很多人提到了“打罵”或是“施暴”的詞語,其實也客觀反映出了學生在面對矛盾時的盲目沖動。

隱性暴力,是一種隱含的、不易察覺的暴力。行為人往往內向、孤僻、敏感多疑。當其內心長期積壓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又找不到合適的解決途徑時,很小的事件就容易引起行為人行為失調。行為人有時成為施暴者,有時也可能是受害者,如校園內學生自傷或自殺行為。從訪談的結果來看,“起綽號”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家都習以為常,但也暴露出了這種形式的校園暴力最易讓人忽視。

(二)從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來講,主要是硬暴力和軟暴力

硬暴力,是指校園兇殺、身體傷害等一系列對學生身體及精神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傷害行為。破壞力大,影響極壞。軟暴力如心里暴力和語言暴力。心里暴力是指用言語、表情、態度等對他人的內心造成傷害的行為。如某高校學生因為患病受到同學的孤立和歧視,最后選擇了自殺的行為。

大學生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采用嘲笑、侮辱、誹謗、詆毀、謾罵、歧視、蔑視、恐嚇等不文明行為,致使他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痛苦、傷害、反感或不舒服等,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傷害和暴力行為[3],如惡語傷人,網絡上故意詆毀某人等。還有一種語言暴力表現為寢室內的“小幫派”間的明爭暗諷、刻意擠兌、指桑罵槐。語言暴力使受暴者于無形間感到被孤立,從而否定自我,使脆弱的心靈布滿了陰霾。語言暴力既能發生在同學之間,也能發生在師生之間。

三、高校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一)個人因素

暴力行為與個體的心理特征密切相關,而人的生理是心理的基礎。通常,在校大學生大多數處于18-25歲這個年齡段,正值青年初期,屬于發展過渡期。處于發展過渡期的大學生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給自身帶來許多積極面,如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自尊心特別強等,但當客觀條件不具備時,某些本來可能屬于積極面的特點會呈現出消極的表現,所以,大學生難免在社會認知、個性特征、溝通技巧等心理方面表現不成熟,這都會對其暴力行為造成影響。就個體認知而言,如果大學生對暴力持有肯定態度,對受害者缺少同情能力,不能體會受害者的痛苦,那么其更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就個性特征而言,從受害者角度來看,有研究證實,那些具有陰柔特質和分裂型人格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施暴對象。施暴者則更容易被外界刺激激怒,加之他們自控能力較差,容易表現出侵犯或攻擊行為。就溝通技巧而言,個體擁有的溝通技巧與暴力行為的發生頻率呈負相關。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肥胖、吸煙和飲酒等也是引起校園暴力的危險因素。從訪談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利益沖突”、“性格”、“個人情感糾紛”等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未成年人生活時間最長、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在家庭諸要素中,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家庭居住環境等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比如家庭結構中父母分居、離異、死亡等負面因素導致家庭結構功能不健全,青少年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必要的關愛、照顧和支持,他們更容易對其他同學實施暴力行為。再如家庭教育方式中的暴力行為,有研究發現家庭暴力行為與校園暴力有著密切關系。除此以外,家庭經濟狀況不良、父母文化素質不高、教養方式不當、家庭氣氛緊張、等情況,都將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使其暴露于校園暴力的風險增高。

(三)學校因素

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基本是在校園中度過的,這不僅使得校園暴力問題格外突出,也使得校園暴力問題格外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很顯然,校園暴力的產生與學校有著最為直接的關聯。例如,對于一些具有暴力傾向、敵對性高或人格扭曲的“問題學生”未能及時檢查,沒有進行重點教育和管理,最終釀成一樁樁慘案的發生。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價值觀形成期,需要來自學校的教育和引導,但是現在很多高校卻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缺失的現象。大學生在學校會遇到人際沖突、失戀、考試不及格、求職等一系列問題,當不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且得不到及時疏導,他們就容易采用極端方式(如暴力行為)解決問題。加之,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有的甚至會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除此之外,青少年易受同齡群體的影響,如果他們結交了行為不良的伙伴,迫于群體壓力,他們也極易參與到校園暴力事件中。

(四)社會文化因素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急劇變動時期整個社會顯得脫序而迷亂,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出來,其中有些問題對校園暴力的發生亦起著重要影響。首先是暴力文化的泛濫。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暴力文化肆虐橫行。正值青春發育期的廣大學生,為了求得社會的認同,亦必吸收這種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在校園中經常出現以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其次是大眾傳媒的影響。為迎合觀眾與讀者的口味以賺取商業利潤,許多媒體過分頻繁地報道暴力、色情新聞。最后是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我國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學、中學、大學附近,隨處可見電子游戲機室、網吧、黃色錄像廳等,不少學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為了游戲機費而搶劫、勒索同學的,有因為整天逃學上網精神頹廢,對教師的教育粗暴反擊的,有禁不住黃色錄像的誘惑強奸同學的??梢?,校園周邊環境不加以整頓,必然成為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例如:“GTA”系列的游戲容易讓人在游戲里迷失自我。

四、高校校園暴力的預防對策

(一)促成家校合作,防范校園暴力

學校要創造條件和利用環境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應該在思想教育的層面上找切入點,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要幫助學生不斷增強自身免疫力,自覺地遠離校園暴力。作為家長,要主動地加強學習,改變教育理念,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家庭與學校要提高“家校合作”的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搭建起家校合作的平臺,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重視家長的價值,研究相關的法規政策,取得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支持。筑起防止問題學生產生的第一道防線,從而防止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二)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學生素質

大學生自身是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發生的首要推動力,學校應在教育工作中加強學生預防和應對校園暴力的知識和技能。一方面,高校應該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堂讓大學生系統地學習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對自身心理狀況的覺察能力,當出現心理困惑或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控。對于存在暴力傾向或已經出現暴力行為的大學生,學校應為其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另一方面,學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因此,高??梢酝ㄟ^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組織觀看警示片、開展模擬法庭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其法制觀念,使學生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同時在遭遇暴力后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三)加強硬件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為有效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高校需要從人力和物力兩個方面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從人力方面來說,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校園保安隊,使校園保安真正起到安保的作用。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加強與公安部門的溝通聯系,協作配合,加強校園周邊地區的巡邏。從物力方面來說,為校園保安配備一定額防御裝備,如金屬探測儀、電警棍、防爆盾牌等,以保證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時能真正起到制止違法犯罪活動、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同時,要加強學校視頻監控體系建設,實現視頻監控無死角、全覆蓋,明確專人負責管理,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或可能發生時,值班人員可及時向110報警中心報警,從而預防或制止校園暴力事件。

參考文獻

[1]? 蔡德輝、楊士隆,《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120頁.

[2]? 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67.

[3]? 楊金東.大學生校園語言暴力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五所高校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3(1):29.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成因高校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青少年惡劣事件頻發引發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