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學人物塑造手法的新變革

2020-11-18 01:59高寒凝
當代文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網文偶像符號

摘要:“人設”是網絡文學創作中蘊含最多新意的人物形象序列,其內在肌理由一整套高度虛擬化和數據庫化的欲望符號構成,是在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媒介環境的浸染之下,發生在文學創作與文學形象塑造領域的新變革。本文以“清穿文”主人公的“人設化”為例,指出這類由“萌要素”拼貼而成的“人設”與傳統文學中“人物”概念的差異,并對其內在結構與符號系統展開探究。由于“人設”同網絡文藝和互聯網的數字媒介環境高度匹配,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與流量經濟時代的偶像粉絲文化發生關聯。

關鍵詞:網絡文學;人設;清穿文

網絡文學誕生在互聯網這個全新的媒介環境之中,其生產機制的各個環節,從創作、出版到閱讀,都難免受到互聯網技術和算法的制約,以及某些網絡亞文化(如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等)社群活動的影響,并因此呈現出一系列雖不易察覺卻堪稱斷裂性的變化。

其中,“人設”①這個與“人物”相對立的概念,就集中體現出網絡文學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與路徑等方面的變革,具體表現為:一、“人設”在文藝作品中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人物”不同,并不必然與環境發生互動;二、構成“人設”的“原材料”并非外貌、性格等特征,而是一整套虛擬化、數據庫化的欲望符號,這些符號是從獨立于一切文藝作品的“萌要素數據庫”中提取出來的;三、創造、消費“人設”的生產機制,與網文讀者的欲望模式深度同構,也和流量時代的偶像粉絲文化密不可分。

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將圍繞“人設”這一核心概念,討論“人物”與“人設”在看似并無差別的表象之下,于內在肌理層面顯露出的巨大差異與新變,“人設”何以在網絡文學的創作中盛行,以及它為包括網文在內的互聯網泛娛樂產業鏈開辟了怎樣的盈利模式。

一? ?網絡文學人物形象的新變:從“人物”到“人設”

要想厘清“人設”概念復雜的內部結構,并由此揭示其中蘊藏的“新意”,比較直觀的方式當然是通過具體案例的辨析,闡釋它與傳統文學意義上的“人物”概念之間的差異。本文姑且以電視劇《雍正王朝》和網文類型“清穿文”中一系列存在歷史原型的角色為例,還原他們分別被視為“人物”和“人設”的內在肌理。

《夢回大清》(金子,晉江原創網2004)《步步驚心》(桐華,晉江原創網2006)和《瑤華》(晚晴風情,晉江原創網2006),即所謂的“清穿三座大山”,男主人公分別是康熙朝的十三皇子胤祥、四皇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和八皇子胤禩?!队赫醭芳仁潜姸嗲宕┪牡墓谩霸鳌?,也是所謂“歷史正劇”的濫觴所出。作為中國電視劇行業獨創的一種劇作類型,“歷史正劇”首先志在反駁“野史”,雖為虛構,但大體上尊重歷史事實,亦不可避免地承擔著歷史知識科普的功能,或被誤認為具有這種功能。此外,“歷史正劇”亦有別于“戲說劇”的娛樂消遣屬性,始終直面慘烈的權力斗爭,甚至暗含著現實政治的隱喻。②為了同“野史”及“戲說劇”劃清界限,《雍正王朝》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時,也大致遵循著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即“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里的“典型環境”,指向的是康雍兩朝復雜的政治局勢,主要的男性角色們(例如康熙朝的諸位皇子)每每應對的皆是水患、貪腐等事關江山社稷的大事件,或是殺伐決斷,或是首鼠兩端,人物形象也就隨之豐滿起來。顯然,從經緯交織的脈絡中生長出來的“典型人物”是無法脫離“典型環境”而自給自足地存在的。

到了清穿文中,因受限于女主人公的活動范圍,這批男性角色所依存的“典型環境”,如朝堂、官場或戰場等,都被隔絕在小說的主要場景之外。為順利推進故事劇情,他們也只能以闖入者的姿態,頻繁出沒于閨閣、內宅和后宮,卻像是被連根拔起的植物,始終與這些專為女主人公而設置的環境相割裂。既然如此,清穿文的男主人公們究竟應當以何種形式存在呢?答案就是,由獨立于一切文藝作品的“萌要素數據庫”中的“萌要素”拼貼而成的“人設”。

“萌要素”是由日本學者東浩紀創造的概念,主要用以描述御宅族/二次元愛好者③群體在閱讀ACG④作品時的接受模式與路徑依賴。當所有的萌要素被匯總一處,就形成了所謂的“萌要素數據庫”,而御宅族群體對ACG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的消費,本質上其實是針對這個數據庫的消費。

以上對“萌要素”概念的解讀也許太過抽象,要想更加清晰直觀地揭示出它的核心內涵,則有必要引入另外兩位日本學者的研究,即大塚英治對日本漫畫創作風格起源的探討和上野千鶴子圍繞厭女癥(misogyny)的相關論述。

在《“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論》中,大塚英治為討論色情漫畫與真實存在的女性身體之間的關系,援引了“日本漫畫之父”手冢治蟲參與的一場討論。盡管被視為日系漫畫的重要奠基人,手冢所繪制的女性形象,卻常常被譏諷為“無血無肉,沒有嬌媚,像人體模型”。事實上,漫畫的創作技法不同于油畫、素描,更傾向于使用簡略的線條勾勒人物或物品的輪廓特征,久而久之,也積累了大量套路化的符號體系。手冢據此辯解道,他所描繪的女性身體從來都不是對現實世界中的肉體的“寫實”,而是在將女性的身體作為符號加以展示。在真正的漫畫愛好者們(御宅族)看來,這非但不會減損作品的魅力,反而使得這些女性角色更加性感迷人,最終“切斷了現實生活中的身體及由這個身體所引起的沖動之間的關系”。⑤也就是說,日系漫畫,尤其是色情漫畫的誕生,正是以符號化的女性身體取代現實中的女性身體為起點的。

這顯然與上野千鶴子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中所討論的好色男的厭女癥問題一脈相承。上野認為,好色的男性看似對女性充滿興趣,但實際上,他們的欲望并不指向任何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女人,而只是迷戀女性的身體、性器官和某些象征著女性的符號,以至于形成了巴普洛夫式的條件反射。這種欲望模式發展到極致,就是戀物癖,即“通過換喻關系置換欲望對象的符號操作”。⑥

再回到東浩紀有關“萌要素”概念的論述,自然不難發現,無論是水手服、雙馬尾還是天然呆,這些經典的萌要素,其實都是日系ACG作品中用于表現女性身體和女性形象的符號,同時,也是一整套軟色情意味的、具備性喚起功能的指示物。這些經由線條和對話呈現出的著裝、發型與性格特征,之所以能喚起御宅族們的欲望,顯然并非緣于動物性的本能,而是被各種ACG作品反復規訓、誘導的結果。對欲望對象的符號進行如此系統性的置換,這完全符合戀物癖的心理機制。顯然,從日系漫畫誕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是手冢治蟲將女性的身體以漫畫符號呈現出來的瞬間,現實存在的女性身體與漫畫讀者的性沖動之間的關聯就已經被斬斷了。

那么,“清穿文”男主人公們的“人設”,也是從這樣一個“萌要素數據庫”中誕生的么?是,也不是。東浩紀曾經坦言,自己的研究對象主要為男性御宅族群體,而“清穿文”卻是典型的“女頻文”,⑦從作者到讀者,大多都是女性?!懊纫財祿臁苯^非男性專屬,它只是一整套虛擬化、數據庫化的欲望符號,但對于女性讀者而言,契合她們欲望模式的符號幾乎不太可能是色情化、漫畫化的女性身體。事實上,與親密關系和婚戀選擇相關的各種“萌要素”,例如性格(溫柔、霸道、花心)和職業(醫生、律師、軍人、總裁)等,才是最能喚起她們共鳴的。

這也引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并非所有萌要素都來源于ACG作品,任何形式的“虛擬化欲望符號”,都有資格被納入“萌要素數據庫”。而一旦進入數據庫,這些欲望符號也就轉化成了抽象的萌要素,在被拼貼為“人設”之前,它們將獨立存在,不與任何文藝作品發生關聯,只存在于理論和概念之中。

綜上所述,由于“人設”是從獨立于一切文藝作品的“萌要素數據庫”中抽取“萌要素”拼貼而成的,因此,即使不與環境發生任何互動,也能自然成立。在清穿文的創作中,《雍正王朝》里的主要角色,顯然也經歷了一番由“人物”向“人設”轉化的過程。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這兩個人氣最高的角色為例:電視劇里胤禛的形象是勤于政事、勵精圖治,對待政敵卻毫不留情、趕盡殺絕的鐵腕領袖;胤禩則是公認的“八賢王”、謙謙君子,慣于明哲保身,因而顯得不夠狠辣。只需將上述兩個人物形象之中最具辨識度的特征拆解出來,轉譯成“萌要素”,如“霸道”“總裁”或“溫柔”等,便能據此拼貼出一個外表上看似與原形象相差無幾的“人設”來。其中,胤禛對應的是“霸道總裁”,事業有成,強勢、有控制欲;胤禩對應的是“暖男”,溫柔體貼、深情款款,卻又優柔寡斷。

除四阿哥和八阿哥之外,其余康熙朝皇子也在清穿文中擁有著相對固定的“人設”:十三阿哥的痞帥江湖氣、十四阿哥的少年氣強勢性格、十阿哥呆萌、九阿哥腹黑……可以說,《雍正王朝》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在經過相應的轉化處理之后,幾乎奇跡般地覆蓋了女頻網文中最受歡迎的一批“人設”。而縱觀近二十年來言情題材網絡小說的創作,以“霸道總裁”和“暖男”為代表的這一系列“人設”,顯然已經突破清穿文的狹小范圍,逐漸發展出規??捎^的形象序列,甚至于形成了專門的類型,如“總裁文”等。

二? 以“人設”為核心的女頻網文新類型

不可否認的是,以雍正皇帝為代表的清穿文男主的形象從“人物”走向“人設”的原因,終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畢竟并非所有的網絡小說,都存在一個與《雍正王朝》類似的“原作”。因此,單單從這條脈絡出發,確實無法將“人設”的存在推論為網絡文學創作中的普遍現象。

在早期女頻網文的創作實踐中,像清穿文這樣以“人設”為主角的作品,的確算不上普遍。但隨著近20年的蓬勃發展,女頻網文之中也涌現出一批廣受歡迎的新類型。相比大多以主人公的行動軌跡/行為模式(例如升級文、種田文)或故事發生的背景(例如都市文)來命名的男頻文,女頻網文的類型,則多以特定“人設”為核心,“總裁文”自不必說,“高干文”“軍文”等亦是如此。

通常情況下,符合這一命名規律的女頻網文類型,它的名稱指代的就是男主人公的“人設”,例如“霸道總裁”“高干子弟”或“渣男”等。從表面上看,這些名詞只是體現了一些職業和性格方面的特征,但本質上卻無一不是滿足女性讀者有關親密關系與婚戀選擇的想象的欲望符號。這批流行于女頻文學網站的新類型在逐漸成熟、壯大的過程中,也一步步帶動了“人設”和以“人設”為核心的角色形象序列的普及。但這也不免引出一些質疑,如網文作者之所以依賴“人設”,是否由于他們沒有能力塑造出復雜多面的、與環境之間存在各種微妙互動的“人物”?

這就涉及女頻網文的一個重要創作目的,或者說功能,即對于理想親密關系的探索。在此前提之下,借助一系列與婚戀問題相關的,類型化、體系化同時又因為高度的虛擬化和數據庫化而同互聯網媒介環境格外匹配的欲望符號,以“萌要素”排列組合的無限可能性細膩妥帖地滿足作者和讀者們參差百態的欲望,撫慰他們的焦慮,無疑成為了最具效率的選擇。這就需要我們暫時擱置審美批評的單一視角,正視網絡文學這種先于“藝術理想”而存在的“功能性”,才有可能看清這些層出不窮的女頻網文類型的本質。

與此同時,創造“人設”也絕不僅僅是作者的特權,讀者在理解、消費一個人物形象的過程中,也可以將其詮釋、轉化為某種“人設”。清宮劇觀眾(包括但不限于清穿文作者)對于《雍正王朝》中一系列男性角色的“人設化”改造,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一閱讀、接受的路徑和方法,對于網文讀者而言,早已是信手拈來了。

既然在女頻網絡類型小說的創作之中,已經存在大量主人公為“人設”的作品,那么通常認為的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環境和情節這組概念,也就有必要在新的語境之下重新加以討論。由于人物和環境是一組相輔相成的概念,而“人設”卻并不是從環境之中生長出來的,即使完全沒有環境描寫,它也可以單獨成立。這意味著,在以“人設”作為主人公的小說之中,環境描寫既不是必備要素,也并不必然承擔塑造人物的功能。它既可以被完全懸置,也不妨成為人設暫時棲居的土壤,總而言之,并不嚴格與“人設”相呼應。對于這種曖昧不清而又無法以“環境”定義的事物,本文姑且稱之為“擬環境”。東浩紀曾經在《游戲性現實主義的誕生》這部專著中,提出過“人工環境”的概念,即某種以流行文化文本為原料構成的非自然環境。但在東浩紀看來,“萌要素數據庫”也是人工環境的一種,與本文所試圖闡述的“擬環境”概念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至于第三個要素“情節”,也往往被“發糖/插刀”所取代。與情節這個概念所暗示的邏輯連貫、起承轉合不同,發糖指的是主人公情感經歷比較甜蜜順遂的敘述段落,反之則為插刀。這些細碎片段的連綴,并不必然構成通順且有邏輯的劇情,卻成為近年來流行的網文類型的標配。

三? 以“角色粉”為代表的人物消費新模式

既然“人設”是由若干欲望符號,即“萌要素”拼貼組合而成的,那么,也就或多或少能喚起讀者們的愛慕之意,進而圍繞這些角色展開親密關系想象和欲望投射。這種媒介接受者與他們所消費的媒介人物(明星、公眾人物或電視劇中的角色)之間發展出的單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際交往關系,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準社會關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⑧由于它指向的是公眾人物或虛構角色,因此往往會被貼上“病態”“瘋癲”之類的標簽。而包括清穿文在內的女頻類型小說的創作實踐,則既與“準社會關系”想象互為因果,也是將其合理化、浪漫化,甚至“去病理化”(Depathologization)⑨的有效手段。對這類“準社會關系”進行“去病理化”,原本是偶像工業的核心運營邏輯:“唯有承認粉絲圍繞偶像展開的親密關系想象是合法的,才有可能對其購買力加以征用。歸根結底,現代偶像工業所售賣的商品,是包括偶像明星的外形、氣質與言行在內的,所有能夠為粉絲的親密關系想象提供素材的片段或信息?!雹膺@些片段和信息同樣與“萌要素數據庫”內的“萌要素”一一對應,從而構成了偶像明星在粉絲圈中的“人設”。

由此可見,偶像明星和女頻類型小說的男主人公們一樣,本質上都屬于“人設”,即由“萌要素”構成的“虛擬實在”(virtue being)。從這個角度出發,鐘愛網絡小說中某個角色的所謂“角色粉”,他們的情感模式與偶像明星粉絲相比,亦并無太大差異。不僅如此,這兩類粉絲社群在組織形態等方面,同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清穿文最為流行的2004—2007年前后,這批“角色粉”曾以晉江文學城論壇和百度貼吧等網絡平臺為據點展開活動。他們聚集在一起,抒發對角色的愛意、挖掘相關歷史資料、分享近期閱讀的小說……在濃厚的趣緣社交11和“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12的氛圍之中,“角色粉”們也在以獨特的方式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極大地促進了清穿文的創作與傳播。但至少在這一時期,由“角色粉”構成的同好社群,仍然與偶像明星粉絲團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通常情況下,偶像后援會/粉絲團的活動,或多或少同該偶像的商業價值掛鉤,例如組織粉絲見面會、鼓勵投票等,經紀公司有時也會參與其中。而“角色粉”所追逐的虛擬人物,則既無經紀公司代理其相關業務,也不可能從粉絲的支持中獲取任何實際收益。

然而,無論是情感模式還是組織結構,“角色粉”畢竟與偶像明星粉絲過于相似。并且,在清穿文退潮之后,這類粉絲群體非但未曾消失,反而不斷地以各種名目卷土重來,逐漸成為“女性向”網絡文學社群中的常態。這意味著,在由“角色粉”所構成的社群生態之中,同樣蘊含著發展粉絲經濟的可能性。隨著網絡文學商業價值的日益提升,尤其是2015年之后被納入由互聯網資本所打造的“泛娛樂產業鏈”,以運營粉絲經濟的套路征用“角色粉”的購買力,成為了網文行業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圍繞電子競技題材網文《全職高手》(以下簡稱《全職》)開展的一系列商業運作。盡管《全職》是一部典型的“男頻文”,但卻和《雍正王朝》一樣,塑造了數量眾多而又各具魅力的男性角色,因此吸引了大批女性讀者化身為“角色粉”。最初,其版權方閱文集團只是依靠售賣衍生產品,例如電競戰隊隊服或印有角色頭像的鑰匙扣等來獲取利潤,隨后逐步開始鼓動粉絲通過付費投票等方式支持自己喜愛的角色。2017年,《全職》與知名快餐品牌麥當勞合作,由小說中的人氣角色周澤楷代言了該品牌旗下的新品“那么大甜筒”。以虛構角色的身份獲得商業代言,這樣的運營模式已經和偶像工業如出一轍,雖然并非《全職》首創,但在網文界卻是開天辟地頭一回。由于市場反應頗為理想,很快被競品商家所借鑒,一年后,網絡小說《魔道祖師》的主要角色也集體成為了可愛多冰淇淋的代言人。

正是由于偶像明星和這類被塑造或解讀為“人設”的網文主角們共有著相似的內核,這一商業模式才能得以順利運轉。而粉絲經濟對“角色粉”們的征用與收編,也使得這類粉絲社群的內部生態與偶像明星粉絲圈越發接近。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為了爭奪商業資源而引發罵戰等,已開始浮出水面,成為網絡文學界引人矚目的新現象。

盡管“人設”并非起源于網絡文學,但卻是由一整套高度虛擬化和數據庫化的欲望符號,即“萌要素”構成,與互聯網的媒介環境格外匹配,因此呈現出有別于傳統“人物”概念的內在肌理,為網絡文學增添了一大批擁有全新內核的角色形象序列。本論文僅僅初步分析了它的成因與影響,對于其中所隱喻的網文讀者欲望符號的系統性更迭、小說創作三要素的革新等問題,還有待更為深入的探討。

注釋:

①人設:即“人物設定”,也稱“角色設定”,是某個角色的姓名、職業、外貌和性格等一系列基本信息的集合。在以動畫、漫畫和游戲為代表的文化消費品生產中,人物設定往往是最受重視的部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物設定”中的“設定”二字并非動詞,而是名詞,“人設”本身也是名詞,是“角色”“人物”等概念的近義詞。

②李軼男:《“集體”的再現:電視連續劇與改革中國的第三個十年(1998—2008)》,北京大學2019年博士畢業論文。

③御宅族(御宅,おたく,otaku):這個詞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日系漫畫、動畫、電子游戲和輕小說(light novel)的愛好者。參見邵燕君主編《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第2—6頁的“宅”詞條,該詞條編撰者為林品?!岸卧獝酆谜摺币辉~在本句的語境之中與御宅族同義。

④ ACG:指Anime、Comic、Game,也即動畫、漫畫和游戲的首字母縮寫,在此處特指與日本御宅族文化相關的一系列風格相近的文化消費品。參見邵燕君主編《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第7—11頁的“ACGN”詞條,該詞條編撰者為高寒凝。

⑤[日]大塚英治:《“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論》,周以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4頁。

⑥[日]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王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1—2頁。

⑦女頻文:這個稱謂源自于2005年起點中文網開設的“女生頻道”,當時起點上連載的小說大多更符合男性讀者的口味,少量面向女性讀者的創作,則被匯總到這個單獨的頻道里。為區別于主站的創作風格和讀者群體,特意命名為“女生頻道”,“男頻文”和“女頻文”的概念也就此誕生。2009年,該頻道正式獨立建站,更名為“起點女生網”。在網絡文學界,面向女性讀者的小說,通常被稱為女頻文。晉江文學城就是一個典型的女頻網站,清穿文也是女頻文的經典類型。

⑧ Donald Horton, R. Richard Woh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 Social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 Psychiatry, 1956, 19(3): 215-229.

⑨去病理化:指的是將某種原本被認為是病癥、病態的狀況或行為合理化、常態化、非病化的過程。

⑩高寒凝:《虛擬化的親密關系——網絡時代的偶像工業與偶像粉絲文化》,《文化研究》2018年秋季卷。

11趣緣社交:在以特定興趣愛好為集體認同的社群之中展開的社交行為。參見林品:《“有愛”的經濟學——御宅族的趣緣社交與社群生產力》,《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第11期。

12參與式文化:由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的概念,指在一個平等、互惠,具有社交性和多樣性的非正式社群之中,每個社群成員各自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創造力,而形成的一種媒介內容和信息的生產、流通與整合。參見[美]亨利·詹金斯等:《參與的勝利: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高芳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周珉佳

猜你喜歡
網文偶像符號
大眾偶像
Task 4
讓閱讀更方便的小符號
網文擷英
網文擷英
網文擷英
加減運算符號的由來
網文擷英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偶像效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