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戀依賴與穿透展現

2020-11-18 01:59張志昌
當代文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

摘要:《白鹿原》對土地的深情依戀依賴和農業文明的精神是一體化的,故事鋪陳的土地深情描繪服務于情節展開和人物心理需要。白嘉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修正認識,支持革命。作家選擇土地問題透視和展現歷史,在土地情感書寫中描寫了農協和土地革命,通過人物對土地依戀依賴和守土離土走向探尋生命體驗和民族秘史的厚度。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土地情感

對作家陳忠實及其《白鹿原》的前學研究兼顧了系統性、邏輯性和前瞻性成果眾多。本文擬從與其相關聯的土地情感書寫出發,借助小說敘事魅力,分析《白鹿原》文本中的土地依戀情結,試圖進一步挖掘其內涵。

土地是以農村為題材的文學書寫除了田園風光、家長里短、宗族祭祀、父子傳承等之外無法回避的話題?!栋茁乖分兄饪坍嫷陌准诬?、鹿子霖則以一個封建土地所有者的社會身份和政治面貌參與農耕社會,是土地訓導下的一類制度性人格。對土地的依戀、欽佩父輩勤奮耕作和對農業文明的傳承是一體化的?!栋茁乖分魅斯准诬幐赣H白秉德干農活精力充沛、意志集中,“扛犁牽馬走出村巷走向田野的時候,精神抖擻得像出征的將軍”,夢中也是“坐著牛車提著鐮刀去割麥子”①的景象?!胺N子、土地、雨水、陽光、人力、畜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機適時搭配才會獲得豐收”②,因此,按照農時掌握耕種規律本身就需代代言傳身教,子承父業來源于內心的欽佩,做一個優秀的農民就成為白嘉軒的自覺要求。為了改變霉運,白嘉軒迅猛果敢地設計了萬全之策,要謀取鹿家有白鹿祥符的風水寶地,他不惜和母親翻臉,竟然用自家河床的二畝水地巧換鹿子霖家的慢坡地。契約簽訂之時,作家以傳神之筆描寫了白嘉軒表面上心情沉痛而內心已經是波瀾翻滾;鹿子霖“瞇著眼裝作瞅著老秀才寫字,心里已經有一架騾子拽著的木斗水車在嘎吱嘎吱唱著歌?!雹鄹魅∷璧陌?、鹿兩人圍繞難得的土地自得其樂。鹿子霖和父親挖掉新買土地上的界石和延續著幾代人生命莊嚴無犯的壟梁,計劃著打水井種包谷;而白嘉軒和長工鹿三則驅調著犍牛和犁鏵,耕作的背影融進霞光里,豐收的渴望像初生的幼苗熾烈地生長著。描摹農民文化、農民心理的《白鹿原》沒有離開主人公對土地的深情依戀和近乎頑固的牽掛。

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有名言流傳:“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雹苓@種生活哲理實際上教導人們遠離癡心貪欲,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后人們更應注重的是儉樸生活和精神品質的提升。在朱先生的人生經驗里,農業文明以稼穡為本的堅守足以和踏實守成慎獨自如的人格精神相匹配??墒菚簳r的苦痛災難在印證了圣人名言的哲理之后,房產地產依然是人能把握當下心中有底的現實依賴,白鹿原上的人們“在可能多買一畝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機運到來的時候絕不錯失良機?!雹葸@不奇怪,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因為《白鹿原》中土地是農民的精神家園和基本生產資料?!班l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雹拊诟畹俟痰纳修r傳統下主導農民的也必然是農耕文化。白鹿原上雨水豐潤,四季和順,農人敬恭桑梓,服田力穡,經濟富足,農業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面對時局的沖擊變化,白嘉軒恪守農耕精神,靜觀外界,以不變應萬變,他依賴土地而生存, 擁有更多土地是心中夢想?!稗r民在內心深處堅信,他的土地是獨特的,因為他是唯一了解、愛戀和擁有它的人。認識、愛戀和占有,這三者是不可分離的?!雹咴幸晃宦剐招』锵氤鲑u半畝水地給白嘉軒,白嘉軒爽快地說:“你去尋個中人就行了……你朝中人開個口我連回話都不講?!雹噙@說明白嘉軒在購置土地的過程中,并未乘人之危,壓低價錢,讓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隨行就市,讓利于人,一切均按鄉村交易原則進行。圍繞買地賣地奪地的風波在朱先生“為富思仁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丈”⑨的勸誡下成為白、鹿兩人對土地處置的最終認同。

對土地的深情描繪服務于情節和人物心理需要。敘事是要鋪陳故事的,而故事必須借助明確的時間空間來組織情節,⑩因而提取時空情節、人物心靈等要素觀察《白鹿原》,離不開對土地的深情描繪和對勞動的熱戀之情。白嘉軒一看到犁鏵翻起的黃褐色泥土就心曠神怡,“新鮮的濕土氣息從犁鏵底下泛漫潮溢起來,滋潤著空乏焦灼的胸膛;他聽見自己胳膊腿上骨節咯吧咯吧扭響的聲音”11;滋水河畔,終南山麓,“大地簡潔而素雅,天空開闊而深遠”12,白嘉軒長期生活的土地讓他對哲理進一步思索;故事結尾時白嘉軒“站在坡坎上久久凝視遠處暮靄中南山的峰巒”13,英雄氣概被磨蝕,歷史的崇高感被消解,鄉村正以一種永恒的魅力詮釋著生活,成為他記憶中如夢如幻的所在。鹿子霖的前半生和白嘉軒圍繞土地爭奪,后半生和白嘉軒爭權奪利、出人頭地、分庭抗禮;植根于鄉土社會的白嘉軒卻在一個不安穩的社會中不合時宜地始終試圖耕織傳家,可敬可畏卻未必可親可愛。土地養活了他,土地也制約了他,他牽掛著土地,在土地上獲得誠實的回報和罪惡的罌粟暴利,鹿子霖變瘋后他總結此生最愧疚的還是這件土地往事。

對土地的依戀依賴根源于農業文明和封建制度。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重農抑商讓白嘉軒、鹿子霖兩種基本類型的農民逐漸相背而行,白嘉軒背負沉重的包袱,講究以農為本和中庸之道,一個人試圖挽救一個原;而鹿子霖以利為本和享樂冒險,只求自己活得恣意灑脫?!胺饨ㄎ拿鞣饨ㄖ贫雀S富,因而背負的封建腐朽的塵灰也更厚重”14,在從傳統向現代的跨越中,陳忠實塑造人物就是一個反復的痛苦剝離過程。因此,雷達認為作家“既清楚地看到農業文明如日薄西山,又希望從中開出拯救和重鑄民族靈魂的靈丹妙藥?!?5守土和離土在兩個典型農民身上成了一個隱蔽的深刻問題。

離土同樣是作家刻意展現的一條線索,其間呈現四種走向。第一種是躲避和討生活。少年黑娃執意要離開白鹿原到渭北一個叫將軍寨的村子打長工,既是為了討生活,也是為了躲開白嘉軒挺得太直太硬的腰,躲開白嘉軒的說教實際上是對傳統儒家文化心理上的一種悖逆。第二種是投機心理下的剝離。白孝文不同于孝武孝義兩個弟弟對原上土地的堅守,像涅槃的公雞一樣執意離開白鹿原,離開熟悉的土地,是投機和出人頭地心理支配下的另一種剝離。第三種是革命者對社會出路的不懈探尋。鹿兆鵬、白靈代表新生政治力量,他們背叛傳統宗法關系后離土投身革命,最終是為了解決耕者有其田的問題,其致力于新社會的誕生順應了歷史潮流,宛如初升的朝陽,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的方向。第四種是商業投機之下的享樂人生。鹿子霖最初守土買地擴地的行為是要和白嘉軒爭奪在白鹿村的話語權,要和族長一較高低的組合拳,但當他發現靠近政權當上鄉約也能實現經濟自由光宗耀祖時,自卑感沒有了,離土就成為一種思維慣性,商業投機思想占據了上風。成為“鄉約”享有的權力及位置讓鹿子霖家族在政治上壓過白嘉軒,自卑感得到補償,主動出擊、市井世俗、爭強好勝、實用投機的精神占據上風,擠壓了宗族社會道德觀念。鹿子霖實在是看不上修祠堂、立鄉約、填族譜這些事兒,種地也成了副業。他剪辮子、穿制服、擁護農協、主動當鄉約、討好國民黨地方黨閥等,在權利更迭中失去節操,追趕的目的是逐利。軍閥來了他可以當狗;在農協斗爭中仗著兒子敢鉆鍘刀;要沒收土地了,他辭退長工;當保長征丁征糧無節度;看見漂亮婦女就占有;孤老無依時猶召集義子大會……怎么順手順心怎么來。當上白鹿原的“欽差大臣”后,壯丁生意都成為他發財的商機,“壯丁這個特殊的時興商品一茬漲過一茬,鹿子霖無須算計就抓住了這個機會?!?6在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鹿子霖盲目離土難以超越自己,以實際可得利益為本,價值缺位,享樂功利讓他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最終精神迷狂靈魂崩盤。

陳忠實突破敘事方式選擇上的糾結,從文化心理結構探尋人物的心靈歷程,由此塑造了白嘉軒這一文學新人。白嘉軒表現出對離土傾向的較強反感心態。他不接受任何官方做保長、甲長的邀約,只是專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于鹿子霖的開明,白嘉軒不讓白靈進城讀書,培養長子孝文,讓孝武進山背糧,信奉耕織傳家、詩書濟世,頑固地認為“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腳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遲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頭的”17。就是因為土地是生命的本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依賴,白嘉軒思想深處基于自身身份認同對儒家倫理的皈依從而表現出對離土傾向的抵觸、反感和無奈。

關中及白鹿原歷史上并不是租佃關系典型地區。到小說故事發生時,租佃關系并不明顯,原上農人發家的方式只能依賴外財或勤勞節儉?!栋茁乖分邪准曳N植罌粟經營藥材致富;鹿家祖先當廚師,一勺一勺攢錢發家,到了鹿子霖這一輩,才在河川置買了近二十畝土地發了家;18黃姓財東節儉到甚至舔碗,勤勞到天不明就下地,三伏天不歇晌才“一畝半畝購置土地成了個小財東”19;郭舉人家田產多,主要依賴后代資助累積形成,“有的為政,有的從軍,有的經商,家里沒留住一個經營莊稼的”20?!栋茁乖分邪准诬幒烷L工鹿三情同兄弟;鹿子霖把收留的長工三娃當兒子對待;黃老五和長工一起下地干活,收工吃飯;郭舉人豪爽大氣厚道,讓黑娃陪他遛馬放鴿子。如果沒有黑娃后來的偷情和風起云涌的革命,如果心性高貴的黑娃能看慣黃地主的舔碗行徑,那么主仆之間的深情厚誼可能就不會中斷。

白嘉軒對長工的仁義、對鄉約精神的堅守讓他成為中國文學長廊中的“這一個”。陳忠實借鹿子霖之口說:“白鹿原上怕是再也尋不出第二個白嘉軒了”21。這個人物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族長,一個黃土地上土生土長實實在在的男人。白嘉軒身先士卒,勤勞致富,待長工如家人,視權貴為路人,力圖教子有方,尤其夢想用仁義道德感化附近鄉鄰,用耕讀傳家維護綱常名教和承續鄉村精神。這種表現顛覆了長期以來我們在文藝作品中司空見慣的鄉村人物形象。

作家沖破束縛,書寫了白嘉軒在革命大潮中的切身體驗。開始他并不理解革命,將參加革命的小女白靈趕出白家,后來認識到這黑暗的一切實在需要大改變了,他也幫助負傷的游擊隊員……這個保守的鄉紳,也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修正和改變著自己的態度,靠近革命、支持革命,他的選擇和改變不正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中國群眾的改變和選擇嗎?陳忠實對中國近現代民族歷史是有深刻反思的?!鞍准诬幩淼氖且粋€應當早就退出歷史舞臺的階級,但隨著這個階級的被推翻,他們的不少道德、思想、哲學主張等卻顯示了確定無疑的價值。這種價值與其說是屬于封建階級的,不如說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2知命達觀,半隱半顯,適度富裕悠閑,再兵荒馬亂內心亦是波瀾不驚,白嘉軒的人生就是這樣。他讀書不多,卻從日常生活的諸多單一性事件中超脫出來,格物致知進入一種對生活和人性的規律性思考,逐步接近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習慣再現歷史社會內容,從社會發展規律和矛盾沖突的高度審視民族的昨天和當下。選擇怎樣的新敘事方式展示作家所能意識到的歷史和現實內容,抒寫獨特的生命體驗,除了語言、結構、細節等之外,圍繞土地和人格觀念刻畫主要人物如不同類型地主的老謀深算和關鍵時刻的猙獰面容,作家陳忠實在敘述過程中給予了足夠重視。白嘉軒為了自家利益巧奪寶地并非光明正大;冷酷以至于不讓最疼愛的女兒外出讀書投身革命甚至斷絕父女關系;不講科學,用迷信對待瘟疫以致仙草染病身亡;維護封建道統,逼死小娥,自身淪為傳統倫理壓抑摧殘人性的工具;顧面子,讓孝義媳婦借種生子等,這都是禮教儒學虛偽的一面。郭舉人得知受到侮辱時也露出猙獰面目,并對黑娃實話實說:“處治你還不跟蹭死一只臭蟲一樣容易?”23并派侄子趁夜想將其不露痕跡地殺害,所幸黑娃識破陰謀并順利逃脫了。

白嘉軒、鹿子霖的獨特性在于白嘉軒是族長,代表族權;而鹿子霖是鄉約,是鄉村政權的代表。占有多少土地并非舉足輕重,享有族權讓白嘉軒堂而皇之地懲戒小娥、狗蛋、孝文等鄉村傳統的背叛者,自家獲得免征權。貪婪而又急功近利的鹿子霖逐步看開了土地和房子這些外在累贅,依靠鄉約的制服和威權,嫖宿模樣標致的民間女子,干兒子數不清,免征地畝稅并且把壯丁名額變成商品盈利,逍遙自在。冷先生極力想和白鹿兩家聯姻,就是因為“無論鹿家,無論白家,要是得罪任何一家,他都難得在這個鎮子上立足”24,這自然是權勢和財富結合的威力,無關乎土地的數量和質量。

《白鹿原》在對土地深情書寫的同時肯定了農協和土地革命,客觀地展現了歷史。1927年1月成立的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部代行省政府職能,國共合作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空前高漲。至同年6月,全陜由共產黨領導的農協普及全省60縣,會員達50萬人,農民自衛武裝超過了10萬人。25小說中的情節描寫與歷史事實吻合印證。農協領袖賀家坊賀老大行端坐正,視死如歸;農協鍘了欺男霸女的老和尚和碗客鄭克恭大快人心;農協對原上的“惡紳村蓋子”和一般紳士區別對待;農協揭露總鄉約田福賢和其他各鄉約如鹿子霖等溫和親民之下的貪腐,證據清楚,群情激憤;原上的農民運動和農協活動等都基本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土地革命的目的是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權屬問題并調動其參與革命。黑娃和初期的鹿兆鵬還不是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革命者。從小說敘述的情景來看,“打土豪分田地”從而解決諸如像李寡婦那樣貧苦農民依托的決定性策略還尚未在白鹿原大地上全面展開。

作品中白鹿原早期革命尚未接觸到群眾最關心的土地權問題,不斷進行的外圍改革有足夠的震撼,但沒有觸及根本利益,目標零散,沒有提出或者嚴格貫徹一個科學系統的綱領。解決白鹿原貧苦農民的土地權屬是階級斗爭白熱化的導火索,財東鄉紳占據著土地,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國民黨的反撲就開始了。田福賢等貪官污吏尚未得到懲罰,農協計劃中的土地分配未及開始,“四一二”政變發生,田福賢的“斬草除根”就異常兇猛殘酷地上演了。農協在成立初期斗惡霸村蓋子劣紳是當時普遍的做法。白鹿原以及關中各地農協類似事件均有正史記載。白鹿原革命者“鬧農協”的事實描述說明陳忠實是在認真總結提煉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

白鹿原早期革命在實踐中處于探索階段,領導者心理容易被形勢左右,甚至隨波逐流。我們能深切體會到黑娃的無奈和茫然:“我們建立了農協得辦點大事,人家說我們農協剪纂兒拆裹腳光能欺負女人!”鹿兆鵬總結啟發說:“問題的關鍵是群眾信服不信服我們……我們還得進一步干出群眾更需要干的事來?!?6小說中革命的形式和組織架構符合要求,互稱同志也沒有問題;講習班再難招收學員也終于成立開張不斷擴大;第一批重點發展的十個村子中也有九個成立了村級農協,但早期革命的不成熟和盲動則源自后續行動沒有抓住土地權這個命脈。三十六兄弟商量到最后的一致意見竟然是把三官廟那位年逾六旬的騷棒老和尚捆綁示眾。在鹿兆鵬的帶領下,革命運動以鍘刀鍘人手段讓軟癱如泥的老和尚知錯但沒有機會改正了。原來商定攆走老和尚、把三官廟的官地分給佃農的決議剛接觸到土地權屬問題,形勢就一度難以控制,土地權問題再次擱淺,最終事與愿違。

1925年至1927年,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重要性。1923年澎湃在海陸豐地區、1925年毛澤東在湖南、韋拔群在右江掀開中國農民運動新篇章。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從古到今,誰能夠解決農民問題,誰就能控制農村,治理中國,實現長治久安。毛澤東1933年在長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消滅地主、削弱富農的策略;1934年提出了依靠雇農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的土地革命路線。正確路線的執行是保證土地革命斗爭勝利發展的關鍵,是蘇維埃政權對于農村的具體政策的基礎。1934年的陜西土地革命轟轟烈烈,“凡豪紳地主所有之土地一律無代價的沒收之”“凡祠堂、廟宇、祖積、公積之土地及一切公產官地一律沒收之”“丈量、登記、分配土地;鎮壓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27,真正嚴格地將土地利益落實在貧苦農民身上,勞苦農民深感臘月梅花開,挺胸抬頭腰桿伸直了。

小說中黑娃缺乏的正是這些科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陷入困境。一個組織內不會是鐵板一塊,需要不斷錘煉打造,猶如不斷淬火是讓好鋼煉成的唯一可靠途徑。兆鵬、黑娃在組織農運時自有認識和體會,當田福賢反撲回來時,自扇耳光的農運分子痛哭流涕承認錯誤者不在少數。成立初期的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的曲折歷程中不斷汲取教訓,在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從一個個根據地開始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權問題,星火燎原,才最終贏得了全國勝利。

以依戀依賴守土離土為視角,陳忠實的土地書寫蘊含著人物情感和文化的糾結。土地提供農耕文明下人們的基本生活來源,白嘉軒們對土地的深情依戀是重農抑商和儒家文化的體現。上述四種人物的離土走向也是在不同文化取向和情感糾結下的選擇?!栋茁乖分型恋氐那楦袝鴮懯蔷o貼社會和歷史背景的真實呈現,人物命運與土地息息相關,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的超越。

土地問題是陳忠實選擇穿透展現歷史的視角之一?!白骷业膭趧咏^不僅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角度?!?8路遙、賈平凹同為農裔出身的陜西作家,其作品中的土地敘事都是歷史厚度和主旨意趣表達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樣地,陳忠實緊貼歷史和現實完成的《白鹿原》表明只有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革命成功社會進步才有可能。黑娃在白鹿原上開展的“風攪雪”式的革命也只是對不合理現象的報復,不計后果缺乏理論支撐,思想的空虛和迷茫始終存在。傳統儒家文化雖然把他改造成一個知書達禮學為好人的謙謙君子,但并沒有給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文化上的落寞和孤單無依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提不起精神的誘因,但問題的最終實質卻是對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的茫然無知。陳忠實筆下的白嘉軒再仁義也不能否認并撕掉他的地主標簽,除非一開始就像小說結尾那樣把大多數土地撂給窮人耕種。托爾斯泰筆下的聶赫留朵夫曾堅信土地私有是不符合正義原則的,但除了土地沒有其他生活資料,無法維持奢侈生活,怎能說放棄就放棄?把土地無償分給農民只是主人公年輕時圖慕虛榮想一鳴驚人的欲望,實踐中無法當真。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在觀察和描摹基礎上的表達和體驗,本質是基于社會進步意義上的批判?!稄突睢纺艹蔀槎韲鐣囊幻骁R子,就是因為通過長篇小說這種特殊形式,誠實的托爾斯泰完成了對社會的觀察和批判。

陳忠實圍繞農民和土地問題的書寫是符合歷史真實的。抓住農民問題,解決了土地與農民之間的權屬問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革命才會取得全面成功。從這一角度看,《白鹿原》的文學書寫作為歷史真實寫照才鑄就經典,意味雋永。在人生最緊要的關頭,一種先進理論的武裝足以成為信念信仰。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9土地革命的正確理論和科學實踐在小說文本和革命實踐中是舉足輕重的,土地已經不僅是同個人利益相關的資產,它更關乎著整個鄉村現有社會經濟秩序均衡和國家公共空間的合理化。打土豪,分田地,白鹿原早期革命沒有旗幟鮮明地提出和貫徹這一原則,也就沒有真正聚焦群眾利益。在土地文學敘事中,問題的癥結始終相同,即土地私人占有越加劇,矛盾越尖銳,社會也就越衰退;土地只有回到農民手里,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才能適配,從而推動歷史進步。在小說結尾,橫征暴斂的民國政府剝奪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耕種權和生存權,“聯系政府和百姓之間的唯一一條紐帶只剩下了仇恨”30。日子過不下去的窮苦百姓投身革命,遍布白鹿原的共產黨人回應了農民對土地的迫切需求,贏得了民心。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轉入戰略決戰階段后,人民解放軍橫掃西北大地,無以計數的村村寨寨提供了支前糧食,還是這片熱土不遺余力地支持著老百姓自己的部隊。解放西安時先遣支隊沒有遇到敵人像樣的抵抗,“一個強大的王朝臨到覆滅時竟然如此不堪一擊”31,《白鹿原》以如椽巨筆客觀再現了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的強大力量和豐功偉績。

文學中的土地問題書寫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合力之一。馬克思主義歷史合力論認為經濟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但不是唯一的力量,政治文化法律甚至是個人意志、文學的創造性書寫等,都會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在冷靜開闊、宏大澄明的視野中,豐富多彩的《白鹿原》畫卷在對歷史的深邃穿透和客觀展現中關注人和人性,通過書寫土地情感的依戀和依賴,達到生命體驗的高度和民族秘史的探尋。

注釋:

①③④⑤⑧⑨1112131617181920212324263031陳忠實:《白鹿原》,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第29頁,第20頁,第21頁,第46頁,第48頁,第242頁,第38頁,第573頁,第542頁,第498頁,第29頁,第121頁,第107頁,第205頁,第119頁,第96頁,第180頁,第504頁,第561頁。

②張志昌:《文化傳統與家國情懷的審視——以陳忠實及其<白鹿原>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35頁。

⑥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⑦[法]H.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李培林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頁。

⑩吳俊范:《<上海文學>小說與城市文化心態的真實》,《都市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

14陳忠實:《陳忠實文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61頁。

15雷達:《廢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論>》,《文學評論》1993年第6期。

22費秉勛:《談白嘉軒》,《小說評論》1993年第4期。

25周文琪、褚良如:《全陜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簡介》,《歷史教學》1983年第5期。

27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商洛地委黨史研究室:《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史略》,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頁。

28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29《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蔣林欣

猜你喜歡
陳忠實白鹿原
《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分析
站在白鹿原上
各界群眾前來省作協吊唁陳忠實先生
各界群眾前來省作協吊唁陳忠實先生3
各界群眾前來省作協吊唁陳忠實先生4
選自《陳忠實畫傳》
擴展閱讀
參考資料
白鹿原民俗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