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生成論之比較

2020-11-23 06:26呂純山
關鍵詞:本原接受者亞里士多德

呂純山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在筆者看來,柏拉圖在“未成文學說”中討論的三元模式(一和大小)與亞里士多德的三本原模式(形式、缺失和質料)可以對照討論;《蒂邁歐》中的四元素(火、氣、水、土)理論也可與亞里士多德在《論生滅》《論天》中所論述的四元素(火、氣、水、土)理論相對比,或者說,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理論就是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和柏拉圖的四元素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甚至亞里士多德在個別事物的生成中所使用的形式、質料、復合物的模式,也許正是從柏拉圖在《蒂邁歐》所提到的理念、接受者/容器、生成物的模式中得到了啟示;還有被亞里士多德稱為“同質體”的質料的生成,也能從柏拉圖的《蒂邁歐》找到最早的蹤跡。因此,從這幾個層次的質料的生成,對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生成理論,我們將會更為清晰完整地了解亞里士多德在何種意義上批評、又在何種意義上繼承了柏拉圖的生成理論。

一、兩種三元模式

(一)柏拉圖的一和不定的二

亞里士多德對“一和不定的二”的描述和討論散見于《形而上學》《物理學》《論靈魂》《論天》等多部著作之中,我們暫引用《形而上學》Α卷和《物理學》Α卷中較為詳細的說法來窺探一下其概貌。這兩本著作的Α卷都集中討論本原問題,探討究竟在自然物的生成中有幾個本原,于是涉及包括柏拉圖在內的許多前賢的觀點。以本原和原因為主題的《形而上學》(5)Jaeger, W., Aristotelis Metaphysica, Oxford Classical Texts,1957. 英譯本Ross, W.D., Aristotle’s Meta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4. Ed. by Barnes, J.,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Α6-9提到這一學說。Α6, 987b19-988a2是其中比較詳細地介紹這一學說的一段話:“既然理念是其他事物的原因,于是他認為構成理念的元素也就是所有存在物的元素。作為質料以大和小為本原,作為實體則是一。各種數都分有一,由大和小構成,一當然是實體而不述說其他的存在……他……把數看作是其他事物的實體的原因。柏拉圖的獨特之處在于他認為無限不是一,而是提出一個雙數,讓無限由大和小來構成。此外,柏拉圖主張數在可感事物之外……他把雙數當作另一種實體,因為除了最初的一,各種數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雙數生成,仿佛出于某種模型一樣?!?88a14-16:“一是理念的原因……一對理念加以述說,在這里雙數就是大和小?!?88b7:“把一當作那些理念的本質?!宝?, 992a14:“如想要把實體歸結為本原,我們主張線出于短和長,出于某種小和大,面出于寬和窄,體出于高和低?!薄段锢韺W》(6)希臘文參考文本Ross, W.D., Aristotle’s Phys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英譯參考文本Barnes, J.,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中譯本見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說到柏拉圖的這一學說也比較簡單,Α4, 187a16-19中這樣介紹道:“稠密和稀薄是對立的,一般而言就叫盈余和欠缺,就像柏拉圖所說的大和小。當然,他把大和小當成質料,而一是形式?!宝?, 192a7-9:“此外,他們把大和小與非存在相等同,不論是把它們合起來看還是分開來個別地考察。所以,他們的三要素與我們的完全不同?!宝?, 206b28-32:“柏拉圖也制定出了兩種無限。他認為,在增加和減少兩個方向上,超過界限并推進到無限都是可能的。然而,雖然他制定出了兩種無限,卻沒有使用。因為在數中,減少方面的無限是不存在的(因為1最小),增加方面的無限也不存在(因為在他看來數到10為止)?!薄凑請D賓根學派的理解,不定的二并不限于數的大小,而是一種無限,或者說無規定性,而一則代表一種確定性。(7)轉引自先剛:《柏拉圖的本原學說》,第115頁。二作為絕對的無規定性,可以被任意分割,為“多”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8)同上書,第121頁?!巴ㄟ^‘一’和‘二’的結合(或者說通過‘一’對‘二’的規定),產生出的第一個數是2,并且,通過同樣的方式,即‘一’不斷地做出限定而‘二’不斷地產生出兩個數,所有其他的數都從這兩個本原那里產生出來,直至無窮多?!?9)同上書,第122頁。

綜上所述,柏拉圖持有一種本原學說,即在我們由對話錄而熟悉的理念和可感事物之外,還存在理念的本原,從而也是可感事物的本原,即數,最小的數是1,而最大的數是10。進一步來說,數是由一和不定的二(大和小)構成的,因此一和大/小就成了數的本原,從而也是萬物的本原,而且大和小是無限和非存在,扮演被動角色,一扮演主動角色,或者說一和不定的二就是前賢哲學中各種對立面的一種抽象表示。用亞里士多德自己的術語來表示,一是形式,大和小是質料。

不過,亞里士多德并不滿意柏拉圖的三本原說。在他看來,這三個本原其實是兩個,如上文用他自己的術語所表述的,是形式和質料,而這兩個因素并不能相互作用,因此缺少第三個因素,也就是“缺失”。他在《物理學》Α9, 192a9-22中是這么說的:“因為盡管他們甚至也承認必定有某種處于下面的自然,但是,他們卻只把它當作是單一的。因為即使有人把它作為兩個,并稱之為大和小,其結果也是相同的,因為他忽略了另一個因素。因為在生成事物中那個持久不變的是與形式結合著的伴隨因,它就像一位母親;但是,對立的另一部分,如果人們集中注意力于壞的方面,就會覺得它仿佛不存在。因為,如果認為有些東西是神圣的、善良的和令人向往的,那么,我們就斷言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與它相反的,另一個是按照其本性它自然要欲求和渴望的。但按照他們的觀點,其結果就是,相反者渴望自己的消滅。然而,形式不能渴望它自身,因為它并不缺乏,形式的反面也不能渴望它,因為相反的雙方是彼此消滅的。真實的說法是質料渴望形式?!睙o論是“一”還是“大/小”作為變化的基礎,或者說無論它們哪一個是形式,哪一個是質料,都只是形式和質料兩個因素,這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學派的人都“忽略了另一個因素”,那么 “另一個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形式的對立面。因為如果說形式是善的、令人向往的,那么一定還有兩個方面的東西,一個是其對立面,一個是對其有所渴求的,這樣加上變化的基礎,就需要三個因素?!鞍凑掌浔拘运匀灰蠛涂释摹?,即質料,是生成的“伴隨因”和“母親”(這些《蒂邁歐》中的術語在質料的意義上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肯定),是生成中與形式要結合在一起的東西。因為形式的對立面并不渴求它,既然作為對立面,一定是彼此消滅的。因此,柏拉圖學派忽視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缺失”。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缺失是就其本性而言的非存在,且在結果中不留存,或者說事物可以偶性地從非存在生成,就是從缺失中生成。缺失與質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可以說質料是偶性的非存在,而缺失是由于自身而是非存在。質料由于包含有缺失,因此一直渴望擁有形式,從而有了生成。

總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一和不定的二”固然分別作為形式和質料,但它們無法作為生成的全部本原,因為它們不是對立面,而生成要發生,必須有三個因素,一個基礎和一個對立面,生成就發生于對立面在基礎上的轉變。如果說質料是基礎,那么就需要有形式的對立面,即缺失。

(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缺失和質料

因此,在類比的意義上,有三個生成變化的本原——質料、缺失和形式。換句話說,無論是元素之間的相互生成,還是個別事物的生成,甚或其他如數量、位置、性質等的變化,都是按這三本原的變化模式而進行的,這三個本原也是普遍的萬物本原。這樣,亞里士多德批判性地否定了柏拉圖的一和不定的二的學說,引入了缺失概念,給出了三元變化模式,并把這一模式應用于所有變化之上。

二、對火、氣、水、土四元素的 兩種不同描述

(一)柏拉圖四元素的幾何結構

柏拉圖對元素生成的描述得到亞里士多德的充分肯定:

柏拉圖考察過生成和消滅,但只是局限于如何存在于事物中,沒有全面地討論生成,只說了元素的生成。(《論生滅》Α2, 315a30-1)

從這句話可知,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元素生成理論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后者對這一層次的討論也是最為詳細的。當然,元素生成理論不是柏拉圖首創。按哲學史的記載,首先對火、氣、水、土四種元素作為生成本原和元素的綜合描述,是恩培多克勒。在他那里,這四種元素是四根,但它們之間并不相互生成,萬物就是四種元素經過愛和恨的力量而造成的結合和分離,不過他經常把火當作一方,把氣、水、土當作另一方。(15)參見G.S.基爾克、J.E.拉文、M.斯科菲爾德:《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原文精選的批評史》,聶敏里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45-471頁。如果按亞里士多德的批評,是他一會兒把四元素歸于一,一會兒仍然是四元素,也就是多,因此究竟本原是一還是多,似乎恩培多克勒的說法并不一致。(16)亞里士多德:《論生滅》Α1。

柏拉圖在《蒂邁歐》(17)參見希德對照本Platon Werke: übersetzung von Hieronymus Müller und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4.,unver?nderte Auflage, 2005.英譯本 Zeyl, Donald J., Timaeus, in John Cooper, M., Plato Complete work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p.1224-1291.中譯本見柏拉圖:《蒂邁歐篇》,謝文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卻肯定,既然我們的世界是可感和可見的,因此一定有顆粒最大的土,和最明亮的火,但是只有兩種元素是不能夠生成事物的,所以一定有處于中間部分的水和氣。在他看來,四種元素中,土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構成的,而其他三種是由不等邊直角三角形構成的,因此后三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其中火是最尖銳的,是正四面體,氣是正八面體,水是正二十面體,而土是最穩定而有惰性的,是立方體。柏拉圖認為:“當土和火相遇而其形狀溶解時,它轉化為流動狀態;這時,土被火所分開;同樣,它也會被氣或水所分解。當被分開的部分重新接觸時,它們就又固化為土。它們永遠不會變成其他類。然而,水被火分解,接著又為氣所分,其重新組合時就可能產生兩個氣和一個火。氣被分解為碎片后再組合時,可以形成兩個火微粒。反過來,小量的火為大量的氣或水或土所包圍時,火會在其中運動,爭斗,并被壓碎;兩個火微粒組合成一個氣體;當氣被擠壓而分裂后,兩個半的氣會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水?!?《蒂邁歐》56D-E)當然,我們也要指出的是,柏拉圖在《蒂邁歐》仍然堅持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分離,他認為有“火本身”這類理念存在,這些“本身”摹印到“接受者”上,才生成了可感的火、氣、水、土。

(二)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四元素的批評以及他本人對其的刻畫

亞里士多德肯定了最初質料是四元素,但對柏拉圖的四元素都是三角形構成的體的說法很不滿意,在他看來,“一般地說,賦予單純物體以形狀的企圖是不對的”。(《論天》(18)古希臘文本(影印本)見依曼努爾·貝克等編:Aristotelis Opera,《亞里士多德全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英譯本見Barnes, J.,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中譯本見亞里士多德:《論天》,徐開來譯,收錄于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Γ8, 306b4)因為:首先,整體不會被填滿,因為只有三角形、四方形和六邊形三種面,和錐體和立方體這兩種體,可以填充地點,但是柏拉圖的四元素顯然超過這些面和體;其次,如水和氣這樣的單純物體顯然是被包容它們的接受者賦予形狀的,而如果水和氣原本就有形狀,那么就無法與包容它們的接受者接觸了,因此元素的形狀不能確定。形狀不適合于物體,比如有人認為火是球形,有人認為火是錐形,因為火有這樣的形狀所以最易運動,因為被接觸的點最少。但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這些形狀的運動是圓周式的,或者說是旋轉的,而火的運動是向上的、直線式的。其次,說土是立方體因為其最穩定,但土和其他元素一樣,其靜止不是在任何地方,因為如果沒有阻礙,它會從任何其他地方出發移動,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元素可以在自己特有的地點時是立方體,而在其他地點時是圓形或錐形。第三,如果火生熱和燃燒是由于有角的話,那么一切元素都能生熱,因為它們都有角,而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另外,這樣的話數學上的許多形狀都有角,是不是也能生熱呢?第四,如果被燃燒的東西生出火,那么就都生成了球形或錐形,但這顯然很荒謬,因為這就像刀把事物分成刀,鋸把事物分成鋸一樣。第五,把形狀賦予火時,只考慮其劃分和分離的功能是不正確的,因為它雖劃分不同類的東西,但結合同類物,或者說火的結合是出于本性,分離是由于偶性,因此要考慮到分離和結合,尤其是后者。第六,既然冷熱相反,但形狀卻沒有相反面,因此他們賦予熱以形狀,卻都忽略了冷的形狀,所說的話也自相矛盾,比如說冷是因為孔道不暢,構成部分大,熱是因為孔道通暢,構成部分細小,這樣冷熱的區別反而不是形狀了。第七,如果錐形的大小不等,那大的錐形就不是火,其形狀就不是燃燒的原因了……綜上所述,亞里士多德在《論天》Γ8結尾部分得出結論:

從上所述可見,元素的區別不是由于形狀。物體最重要的差異是特性、功能和能力方面的(因為我們說,每個自然物體都有功能、特性和能力)。(307b20-24)

在他看來,火、氣、水、土之間的不同并非形狀的不同,只是由于特性、功能、能力不同,或者說就是性質的不同,如輕重、軟硬、韌脆、光滑粗糙、粗大細薄等性質終究可以歸結為冷、熱、干、濕四種性質,因為熱是結合同類事物的,冷把同類和異類的事物都匯集起來,濕易于變換形狀但不靠自己的界限來確定,干靠自己的界限來確定卻不易變換形狀。這些性質依附于四種元素,因此火是熱而干的,氣是熱而濕的,水是冷而濕的,土是冷而干的,進一步來說,土更多的是干,水更多的是冷,氣更多的是濕,火更多的是熱。而生成就是元素之間循環式的相互轉化,也就是說,火、氣、水、土能相互動作和承受,即火變成氣,氣變成水,水變成土,又從土變成火;火與水生成土或氣,氣與土生成火或氣;火與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氣與土之間的相互轉化、水和土之間的相互轉化、火和氣之間的轉化雖然可能,但要相對困難一些,因為它們之間變化的性質更多。

總之,亞里士多德接受了前賢的火、氣、水、土四元素是事物最為基本的構成元素的思想,但他不滿意恩培多克勒表述的含糊不清,也不接受柏拉圖所認為的元素有形狀、是由兩種不同的直角三角形構成的說法,而強調四元素具有與本身不相分離的不同性質,同時把柏拉圖肯定只有三種元素相互轉化的說法擴展到四種元素都在相互轉化。

三、同質體的生成

我所謂的同質體,指的是開采出的金屬物——金、銅、銀、錫、鐵、石頭和諸如此類的其他東西,以及以它們作原料構成的物品——,也指動物和植物中的東西,如肉、骨、肌腱、皮膚、內臟、毛發、纖維物、血管(從它們之中,形成了臉、手、腳等非同質體),以及在植物中的木頭、樹皮、樹葉、樹根等等。雖然它們的構成原因各不相同,但由以構成的質料卻都是干與濕,即水和土(因為它們最明顯地表現出能具有這兩種性質),動作者則是熱和冷(因為它們使同質體從水和土中聚合并成形)。(《天象學》(19)古希臘文本(影印本)見依曼努爾·貝克等編:Aristotelis Opera,《亞里士多德全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英譯本見Barnes, J.,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中譯本參閱亞里士多德:《天象學》,徐開來譯,收錄于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Δ10, 388a14-25)

亞里士多德在《論生滅》說柏拉圖“沒有考察肉、骨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是如何生成的”。(315a32)的確,柏拉圖在《蒂邁歐》中并沒有詳細討論四元素如何生成骨和肉之類的東西,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柏拉圖對于亞里士多德后來提出的“同質體”概念沒有提示。柏拉圖在主要討論四元素理論的《蒂邁歐》中說道:

因為骨髓、骨、肉和肌腱都由上面提到的體構成,血液也是如此,只是構成它們的方式有異罷了。(《蒂邁歐》82C)

其中那擁有最精細平滑三角形的部分,則一點一滴地滲入骨,澆灌骨髓。一般地,當結構是按這種秩序形成時,就是健康。(《蒂邁歐》82D-E)

從這些簡單的語言中,我們也能讀出他認為由三角形形成骨和肉等被后來的亞里士多德稱之為“同質體”的東西的意思,正如他在《蒂邁歐》末尾部分談到人死亡時,三角形的結構松散,靈魂擺脫了桎梏而飛走。頗為遺憾的是,他也僅說了這些。

歷史而必然地,對這個問題的詳細描述的任務落到了亞里士多德身上。亞里士多德肯定柏拉圖所說的骨、肉、肌腱等是來自四元素,但如何生成呢?他肯定,在元素轉變過程中,冷、熱、干、濕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冷-熱和干-濕的居間物,這些居間物按比例或者具有比冷多兩倍、三倍或其他比例的熱,它們既非冷也非熱,但有廣延,且不是不可分,同樣,也正是由于在中間,干濕以及類似的性質也如此,于是肉和骨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生成。所以,一切其他事物都是從相反面和元素之中生成。(《論生滅》Β7末尾)具體而言(根據他在《天象學》第四卷的說法),在冷、熱、干、濕四種性質中,冷、熱是主動的,也就是能結合的,而干、濕是能承受的,冷、熱造成了事物的凝聚和結合,如果說土最具干的特性,水最具濕的特性,那么一切事物都不可無土和水,當然混合物中都具有四元素,只是事物所表現的是其中占優勢的那一元素的性質。在骨、肉、木頭、樹皮、石頭這樣的同質體都包含土和水,是在它們和各自的散發物(或蒸氣或煙塵)被閉鎖時生成的。而它們之所以相互區別,一是它們作用于感官的能力特性不同,比如有的芳香,有的甘甜,有的溫熱,有的冰冷;而是它們特有的承受性不同,如可溶性、可塑性等等。比如能蒸發的事物由水構成,不能蒸發的由土構成,奶類由土和水共同構成,木頭由土和氣構成,油類由水和氣構成,而受熱變濃或受冷變濃的事物是混合型的,如血液和精液都由土、水、氣構成,其中含有纖維的血中土元素居多,而不含纖維的血中水元素居多。

同質體是異質體的基礎,或者說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以人為例,骨、肉等都要進一步組合構成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如眼睛、鼻子、臉、手指、臂膀等,這些就是異質體,軀體的功能和活動都由異質體來承擔。同時,動物的活動又是那么復雜和多種多樣,因此要求同質體的潛能也要十分豐富,比如有的伸展,有的彎曲,有的柔軟,有的堅硬,有的有韌性,有的干燥,有的潮濕,等等,不一而足。同質體的潛能或者單一或者復合,而異質體的潛能則必須復合而存在,比如手施加壓力和握拳需要不同的潛能。所以整個軀體是同質體和異質體共同構成的。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異質體是同質體和終極質料之間的一個質料層次,或許只有這一層次的質料是柏拉圖沒有論證的。

四、“接受者”與終極質料() ——個別事物的生成

但是,亞里士多德不認同“接受者”概念,不意味著他不認同“接受者”的特性。如果認為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普遍的、是所有變化基礎的“最初質料”,就因此否定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與柏拉圖的“接受者”無關,那么這就顯得武斷了。事實上,亞里士多德雖然明確肯定四元素無法被包含它們的“接受者”賦以形狀,卻肯定四元素與“接受者”有某種相似性,如在《論天》Γ8他說:

正如在其他場合一樣,載體必定是無形狀的;因為這樣,正如《蒂邁歐》中斷言,“接受者”最能變形,因此,元素應被認為是復合物的質料,這也是它們能變成彼此、失去性質區別的原因。(306b16-19)

在這段話中,亞里士多德把元素類比于柏拉圖的“接受者”,認為它們最能變形,或者說本身是無特定形狀的,它們之所以能相互轉化,就在于它們自身沒有固有形狀,從而可以作為復合物的質料??梢?,存在論上的“接受者”固然不為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所包容,但它的特點卻為亞里士多德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質料概念之中?;蛟S, “最能變形”并不只是元素的特點,亞里士多德質料體系中其他層次的質料也具有這一特征?;蛘咴谶@里我們大膽地說,柏拉圖的“接受者”固然在存在論上被亞里士多德否定了,但卻作為我們上文提到的后者的三本原變化模式中的質料而在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中存在了下來,換言之,它沒有存在性,但作為任一變化中的那個基礎,可以接受任何對立面的東西而存在了下來。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還充分吸收了柏拉圖《蒂邁歐》中所描述的“接受者”/“容器”與理念的生成模式,并更多地運用于對終極質料和形式構成復合物的描述上,把“接受者”的更多特征賦予終極質料,或者說,與“接受者”/“容器”概念相關的,或許更多的是終極質料,即與形式構成個別事物的那種質料。因此傳統上柏拉圖的“接受者”與亞里士多德的質料的比較并非不能,而是進行了錯位的比較!我們看到,柏拉圖對“接受者”的描述是,它是必然性和不定因,可以接受所有的東西但自身沒有任何可進入事物的特征,自身沒有任何固有的特征,使得摹本從它那里獲得實在性;他還把它比喻為沒有任何形狀的黃金,和制作香料/香膏的沒有任何味道的軟膏……總之,對“接受者”所具有的特征,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全然拒絕,而是給予了很大程度的認可,并把這些特征賦予了終極質料。在亞里士多德的質形復合物中,與作為目的的形式相對照,質料就是必然性,它沒有任何確定的形式或其他范疇,只是作為形式謂述的對象。當然,對于“接受者”的不可見、不可感、分有理性、在理念世界等特征,亞里士多德是不同意的。

其實,在亞里士多德論述個別事物的生成時,就運用了柏拉圖在《蒂邁歐》48E-53A提到的變化模式,而且他在文本中也親口承認柏拉圖論述了個別事物的生成。我們先看柏拉圖的變化模式:

理性的、不動的模型容器和奶媽可見的、變化的摹本理性的、不動的模型接受者可見的、變化的摹本被模仿的存在承載者生成物父親母親后代理念空間可感事物存在空間變化黃金和香料的比喻如果我們把這個表對照亞里士多德的質形復合物的生成:兩個模式何其一致形式質料復合物(個別事物)

五、結 論

通過對文本的考察,我們可以知道,在質料學說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繼承并不像傳統所說的只是“最初質料”對“接受者”/“容器”的繼承,我們也通過比較柏拉圖的理念和“接受者”/“容器”的生成模式和亞里士多德的個別事物的生成模式,看出兩者之間的相當的一致性。而個別事物中的生成涉及的就是“終極質料”,因此傳統的比較顯然是錯位的。事實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四元素理論上具有更為深刻的繼承發展的淵源,他們都肯定有火、氣、水、土四元素,前者強調它們的差異在于幾何結構和形狀,后者強調它們的差異在于特性、功能和能力,同時二人都討論過由元素生成的進一步的事物。更難能可貴的是,亞里士多德著名的變化三本原說也與柏拉圖的三要素可以類比,或者說亞里士多德正是在與老師學說的比較分析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因此,我們分別從三本原生成模式、四元素的相互轉化、同質體的生成,以及注釋史上爭議較多的“接受者”/ “容器”和“質料”的關系出發,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生成理論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和梳理,我們發現亞里士多德對老師的基本理論都有準確的評價,也都有自己極富創新意義的發展和完善,當然都有相當程度的繼承,可以說關聯性極強,同時也有明顯區別,具有很強的家族相似性。

猜你喜歡
本原接受者亞里士多德
交錯群與旗傳遞點本原非對稱2(v,k,4)-設計
回歸教育本原的生物學教學
『閉卷』詢問讓人大監督回歸本原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如何認識一件藝術作品
對“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議
游戲、電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時代融合的新方式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式的新視角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