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的精神衛生及社會管理

2020-11-23 01:53譚曉東
人民論壇 2020年29期
關鍵詞:精神疾病防治

譚曉東

【摘要】精神疾患一直是關系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患病率高、治療周期長、易復發的特點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近年來,精神疾患呈現發展趨勢增強、貫穿人類全生命周期的特點。對此,要理性認知精神疾患,通過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來防治精神疾病。

【關鍵詞】精神疾病 防治 現代生活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很多時候,精神疾病的痛苦像藏在海底的冰山,無法看見卻又真實存在。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的困擾,每40秒就有一個人因精神疾患自殺而失去生命。當前,焦慮癥、抑郁癥、孤獨癥、阿爾茨海默癥、心理創傷應激綜合癥等精神疾病時有發生,且仍有增加趨勢。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430萬人,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早已排名首位。隨著新的健康觀念(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力)逐漸深入人心,精神衛生與社會安全穩定、人們的幸福感受關系日益密切,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精神疾患呈現的特點

隨著時代變遷,精神疾患發展趨勢增強。在生活比較困難的時期,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經濟條件差,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多為了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而奔波勞累。人們不敢生病,因為疾病不僅需要花錢治療,對身體帶來的傷害還需要時間去修復,而這會影響勞動效率,占用工作時間,導致收入降低甚至無法保障基本生活。所以那時人們關注的更多是軀體疾患,對精神疾患顯得無暇顧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條件逐漸改善,醫療技術逐步提升,多數軀體疾病有了治療方法,身體疾病不再困擾著大眾。但心理問題開始出現并逐漸發展成精神疾患,如焦慮癥、抑郁癥等常見的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心理應激事件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案等時有發生。據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每4人就有1人在其生命中的某時間段產生過某種精神疾病,精神衛生已然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但公眾對焦慮癥、抑郁癥等的認知率低,普遍存在著社會偏見及歧視,諱疾忌醫多,科學就診少。即使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療,但由于受到病情和治療藥物的影響,身體各項機能開始減退,同時還得承受著即便治愈也會受到社會排斥的心理壓力,負面情緒不斷增加,致使這類疾患的發展趨勢愈演愈烈。

精神疾病貫穿人類的全生命周期。精神疾病表現為個體在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方面出現臨床意義上的功能紊亂的一種綜合征,并伴隨著痛苦和功能性損傷而出現,通常是由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所導致,可以出現在人的全生命周期。例如,在求學階段的孩子處于一種好奇、懵懂的狀態,包括對自我體態、生理等方面的變化、對異性產生的憧憬、對未來的思考等,極易產生焦慮情緒,且不善于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與精神壓力,敏感而叛逆。學習壓力以外,人際交往技能的缺乏也是造成負面情緒不斷積累的原因之一,缺少人際溝通的經驗,在他人面前不自信、產生挫敗感等。隨著長大成人,步入中年時期,身心負擔較為沉重,面臨事業發展與追求經濟地位的壓力,如工作超載、工作難度大、工作時間長、競爭加劇、報酬不佳、升遷過慢、前途不明等,也面臨著社會義務與角色的轉換,包括與家庭成員的溝通、夫妻關系的維系、教育子女和贍養老人等。種種因素都可能使中年人的心理壓力增加,若自我調節不當、不及時,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而在邁入老年后的功能衰退期,也會面臨心理改變與精神壓力。例如,腦功能下降是老年期常會出現的癥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情緒容易不穩定,表現為易激怒,控制能力差,動輒大發雷霆,或易哭泣,負面情緒占優勢,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常產生疑病、孤獨感、空虛感及對死亡的恐懼心理。還可能出現性格改變,如固執己見、不易接受新鮮事物、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正確認識和適應現狀且常常沉湎于回憶往事。還有一些老人害怕生病,尤其是老年精神疾病,擔憂給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獨自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

理性認知精神疾患,預防的關鍵在于疏導

自古以來,精神疾患一直是關系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患病率高、治療周期長、易復發的特點對于個人、家庭及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從個人來說,精神問題會影響生活和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個人潛能的挖掘和個人成就的實現,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升個人主觀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從社會來說,精神衛生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預防精神問題是維護和促進公眾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精神疾患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正確認識精神問題是預防精神疾患的基礎。精神疾患,又稱精神障礙、精神病,主要是一組以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精神癥狀。研究表明,該疾病與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有關;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病癥,常見精神疾病有強迫癥、抑郁癥、焦慮、憂郁等。一般發病比較隱匿,進展迅速,很多精神疾病的發作都是從神經心理紊亂開始,有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個應激或矛盾事件,在心里堆積,無法釋懷,導致積重難返,慢慢由量變引起身體臟器機能的改變;尤其以神經電信號的改變為主,最終會導致大腦機能的質變,迅速發生神經疾病,導致患者的行為異常,甚至發生極端事件,肇事肇禍危害社會。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精神疾病的界定都受到許多內外部非科學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阻礙人們對精神問題的理性認知,影響人們對精神問題認知的客觀性,導致對精神問題的理解陷入誤區。事實上,精神疾病可防可治,每個人都會出現負面情緒等不良心理。通常來說,精神問題的出現往往伴隨一些早期癥狀,如情感紊亂、社會適應能力降低、敏感多疑、失眠等。當出現心理問題時應及時正視和予以關注,個人和家庭應接受現實,保持積極心態,勇敢面對不逃避,積極主動了解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識,自我監督、識別精神疾病先兆,而不是任由其發展嚴重而束手無策。公眾應當正確認識精神健康問題,以科學態度正確對待精神疾病患者,關心而不歧視。幫助他們盡早恢復健康。政府應重視精神衛生工作的開展,積極推廣精神衛生宣傳和心理衛生保健服務,提高人群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

預防精神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進行心理疏導。世界衛生組織強調“要實現身體、心理和社會幸福的完好狀態,人們要有能力識別和實現愿望、滿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適應環境”,健康應該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四個層次,要想實現這四個方面的完美協調,防止精神疾患的發生,就要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使身體得到鍛煉,心理矛盾得到緩解,精神狀態得到改變,適應能力得到調節,會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降低精神疾患的發生概率。健康管理的關鍵在于預防,預防的重點在于疏導。要做好心理健康的管理,就要注重心理問題的疏導,暢通心理訴說渠道,使有心理問題的個體能夠及時向外傾訴,排解心中的憂愁,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及時釋放心理“負能量”,并引導有心理障礙的個體,積極正視問題,獲取社會正能量,勇敢地解決心理問題。

如何做好心理疏導,是防止精神疾患發生的關鍵節點。對于個體而言,精神壓力、社會融合、負面情緒等問題往往無法避免,長期將自己沉浸在消極情緒中會讓自己更加壓抑低落,甚至會慢慢失去自我,損害身心健康。當出現緊張、不安、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時,個體應當及時進行自我心理疏導:可以進行自我開解,也可以寄情于物,或者向他人進行求助。在疏導方式上,可以是語言或者非語言的溝通,甚至只是簡單的傾聽與被傾聽。主要目的是梳理導致不良心理狀態的原因,認知和了解自身所處的狀態與社會情境,不苛求自己,從而實現心理調適,提高自我心理彈性,避免不良心理狀態演化為精神問題。當自我心理疏導不能有效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時,可以向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尋求幫助與支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會利用心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從人的一般心理活動規律出發,立足當事人的心理特征和所處的社會情境,輔以心理學的理論與技巧,如解釋、理解、鼓勵、支持、共情等方法,有效地疏通和引導人們的心理和思想,幫助人們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或改變其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等,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問題和適應生活,從而預防精神問題,提高精神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精神疾病的治療與社會管理

及時治療能夠更好地幫助預防精神問題。當心理問題惡化,甚至進展為精神問題時,個人和家庭應當及時積極地進行和配合治療。和一般軀體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是發現得越早,治療得越早,預后就越好。一旦發現癥狀加重,一定要去醫院及時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目前的精神疾病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物理治療,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診治方案?;颊卟坏皶r積極治療、定期檢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自我調適、保持好心情、適當鍛煉;患者家屬除了做好患者日常的護理工作之外,可以對患者多多給予理解關心和鼓勵開導。無論是在治療過程中還是預后,患者個人和家庭都要盡量保持耐心、信心和積極心態,從而更好地度過難關。

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危害社會,各國政府都建立了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模式或社會管理原則,比如美國組建由臨床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醫生、軀體疾病治療醫生、社會工作者等精神疾病管理隊伍;英國構建了社區精神衛生中心、日間醫院及日間中心和病人家庭協同服務的管理模式;中國香港社區精神衛生管理是社會康復服務、庇護工場等組成的模式。目前,我國精神疾患的社會管理原則基本上是收入精神病醫院,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精神病人回歸社會的功能退化,當病人治愈后想返回社會生活,發現與社會脫節,很難融入社會,又會導致新的心理問題;還有精神病人治愈后不愿離開精神病醫院,因為熟悉了精神病醫院的環境,害怕返回社會,便依賴于精神病院生活,直至離開社會。二是造成有限醫療資源的不合理使用,據2015年統計數據,全國共有精神科床位22.8萬張,平均1.71張/萬人口,遠低于全球平均4.36張/萬人口。而大量的精神病人收治在精神病院,嚴重擠占了床位,床位周轉率降低,使新發病的神經病人不能及時入院;并且精神病患治療國家兜底,治療費用醫保報銷,部分原本可以居家治療的輕癥病人也選擇住院治療,導致有限的醫療資源被大量浪費。三是在發生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精神病院面臨巨大的防治壓力。例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正常人面對壓力增高,也發生了心理應激,疫情期間不少人出現焦慮,甚至發生抑郁;很多病人病程進展加快,需要藥物或入院治療,精神病醫院收治病人的數量突然增加,但是精神病醫院卻沒有足夠的床位收治病人。有些精神病醫院只收治嚴重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而精神疾病病程進展快速而隱匿,導致該入院治療的未能及時入院治療,給精神病管理與防治帶來很大的隱患。

綜上所述,應積極改變精神疾患的社會管理原則、治療模式,以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首先,要從預防為主的觀念出發,積極預防精神疾患發生,社會應建立包容機制,為有心理疾患的人提供及時的傾訴渠道,為有需要的人及時排憂解難,防止精神壓力引起的質變;其次,要建立新型的精神疾患管理模式,以家庭治療為基礎,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中心,以精神病醫院為堡壘,將“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的管理理念應用于精神疾患的治療,使患者在家就能接受治療,治愈后就能返回社會;最后,社會要為精神疾病患者“去污名”化,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凸顯其社會價值,使其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責編/常妍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精神疾病防治
輕型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精神疾病康復護理注意事項
SCARED STRALGHT
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傾聽,
“自拍成癮”被定為精神疾病
一億中國人有精神疾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