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確定競業限制主體范圍

2020-11-24 10:49許曉倩諸佳英
工友 2020年11期
關鍵詞:競業商業秘密保密

文_許曉倩 諸佳英

案例回放:

揣某在某互聯網公司從事數據運維工作,月平均工資為4000元。雙方簽訂了《競業限制協議》,約定:揣某……從某互聯網公司離職后12個月內,不得自行從事競爭業務或協助其他單位或個人開展競爭業務,不得受雇于競爭對手,為競爭對手提供任何勞動或服務……如揣某違反協議約定的競業限制義務,某互聯網公司有權要求揣某立即停止違約行為并一次性支付100萬元違約金。

2017年6月23日,揣某、李某等六人集體辭職并在當天一同與某科技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該科技公司與某互聯網公司具有同業競爭關系。2017年7月、8月,某互聯網公司向揣某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2017年12月7日,某互聯網公司以違反競業限制協議為由申請仲裁,要求揣某繼續履行競業限制協議、支付違約金100萬元。

此案經過一裁二審,最終駁回了某互聯網公司的訴訟請求。

觀點分歧: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揣某是否屬于“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該舉證責任應該由誰承擔,對此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勞動者對用人單位負有忠誠義務,雖然揣某不屬于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以下簡稱“兩高”人員),但揣某宇與用人單位就競業限制達成合意,且其從事的也是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技術工作,集體離職并入職同業競爭公司后,崗位并未發生變化,故應該推定揣某屬于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而揣某提出其不屬于該范圍,應該提供證據證明,否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揣某未提供證據證明其不負有保密義務,其入職同業競爭公司的行為違反競業限制協議約定,應承擔違約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對勞動者的競業限制應以商業秘密、知識產權的保護為前提,用人單位與全體勞動者簽訂競業限制協議的行為違背了競業限制的立法初衷,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為防止用人單位濫用其優勢地位,法院應對勞動者是否負有保密義務進行審查。雖然互聯網企業勞動者的競業限制違約行為日趨隱蔽,造成用人單位舉證困難,但這并非舉證責任轉移的理由。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法理,用人單位應舉證證明揣某屬于“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此為要求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的前提要件。但在本案中,用人單位未提供證據證明揣某接觸了何種核心技術、商業秘密,故對其訴訟請求,應不予支持。

評析: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

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互聯網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與勞動者簽訂競業限制條款或協議;而另一方面,勞動者跳槽甚至團隊集體跳槽日益高發,由此引發的競業限制糾紛案件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增多。

對于上述案件的處理,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勞動者跳槽時競業限制適格主體的范圍分析。競業限制的側重點在于保護用人單位有關商業秘密所蘊含的競爭利益,通過限制勞動者擇業自由以降低其利用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進行競爭的可能性,并對勞動者因此所遭受的損失予以經濟補償,從而實現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平衡。雖然競業限制是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延伸,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勞動者都負有競業限制義務。競業限制的初衷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及知識產權。如果將用人單位的所有勞動者都納入到這一條款中,就違反了競業限制制度的設立初衷,直接侵犯了絕大多數勞動者的勞動自由權。

當前競業限制條款或協議在企業實際操作中有泛化趨勢,已經成為所有員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必簽條款或必簽協議。企業濫用競業限制約定雖然保護了用人單位的權益,卻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導致保護勞動者自主擇業權與保護用人單位權益嚴重失衡。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所以對于不必要予以競業限制的勞動者,諸如科技公司的行政、后勤、售后等人員,即使訂立了該條款,也應當認定有關競業限制的約定無效,以維護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生存權。

二、勞動者跳槽時競業限制適格主體的舉證責任分配。舉證責任的分配是根據法律規定,將待證事實的證明責任分配給當事人。本案中,某互聯網公司要求揣某承擔競業限制違約責任,公司需要承擔證明責任的基礎要件為:揣某是否屬于競業限制的適格主體。從雙方對揣某的崗位描述及薪資水平可以看出,揣某并不屬于“兩高”人員,所以某互聯網公司需舉證證明揣某為“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這一待證事實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本單位具有特定技術或經營秘密;二是揣某存在接觸商業秘密的可能。

本案中,雙方認可揣某在某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崗位為數據運維。根據雙方描述可以看出該崗位并非屬于技術開發的敏感部門,雖然某互聯網公司陳述該崗位為人臉識別項目的重要一環,揣某在工作中能夠接觸到人臉識別的核心技術及公司商業秘密等,但無論一審還是二審,某互聯網公司均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揣某接觸了何種核心技術、商業秘密,故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揣某不屬于競業限制的適格主體,雙方簽訂的競業限制協議無效。

猜你喜歡
競業商業秘密保密
保密文化永遠在路上
競業限制前沿觀察:從數據看趨勢
被競業協議“逼瘋”的打工人
競業限制協議在離職時被解除,員工能否索要補償?
違反協議支付違約金仍繼續履行競業限制
跟蹤導練(4)
讀者調查表
檢察官:四方面完善侵犯商業秘密罪立法
保密
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