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研究

2020-11-25 20:04成軍
大學 2020年8期
關鍵詞:基礎課程思政思政

成軍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課程思政”的實踐應運而生。高校通過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深入挖掘綜合素質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發揮好所有課程育人價值和所有教師育人職責,逐步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但是,從公共基礎課程角度開展系統研究來探索推進高?!罢n程思政”的研究還比較少。

2017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都提出了“以本為本 四個回歸”,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還重申“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修,提升思政工作質量,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要求全體教師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所有課程中潛移默化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高校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肩負育人的神圣職責。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戰略意義、指導思想、主要內容、教學體系、課程類別、師資隊伍、激勵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形成全覆蓋、全類別、分層次、有保障的體系性建設意見,對高校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明確了努力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關于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時明確要求:所有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優質課程,要注重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是指高校所有專業普遍開設的基礎性課程,主要是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大學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課程,具有覆蓋面大、影響面廣、學分較多、學時較長的特點,全面深化高?!罢n程思政”創新改革,發揮好公共基礎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公共基礎課程地位特殊責任重大[2]。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的基礎在“課程”,教師是關鍵,教材課程標準是依據,教育評價是指揮棒,體制機制是保障。

一、建設具備“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公共基礎課程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創新改革要全面全程融入課堂教學,找準推進路徑、工作方法和有力抓手,將思政要素作為設置課程、核準大綱和評價效果的指標內容。具體落實到教材編審、課程標準等各個方面,滲透于教學設計、課堂講授、教育研究、實習實訓、作業論文等各環節。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深挖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形成全新的課程標準,達到傳授知識、提升技能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的有機統一?!罢n程思政”改革和建設是從源頭和目標上強化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礎。一是全面修訂全新的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緊緊地圍繞堅定學生遠大理想信念,將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熱愛集體作為主線,緊扣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內容的供給側改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勞動、心理健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二是創新改革公共基礎課程評價標準,科學設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觀測點,把講政治放在首要地位。創新深化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深度挖掘課程中蘊藏的深厚思政教育資源,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并潛移默化地滲透于各門課程之中,從而實現無縫銜接[3]。

二、提升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隊伍“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教師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公共基礎課程是否能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關鍵在教師。要做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就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設一支具有自覺“課程思政”意識和較強“課程思政”能力的教師隊伍,是確保公共基礎課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關鍵。提高全體公共課程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政治素質政治能力,建設一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公共課教師隊伍,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意義重大。使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充分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教學;深挖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思想;結合公共基礎課程中的歷史成就、偉大人物、偉大事件對學生進行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等。做到“所有課程都貫徹育人理念,所有教師都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教書育人有機統一,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

習總書記在北大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苯處熓橇⒔讨?、興教之源,“課程思政”改革創新關鍵在教師,公共基礎課教師接受和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程度,是決定全面推進和深化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因素。要切實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只有做習總書記講的“四有”好老師,才能自覺要堅持教學實踐中切實履行“課程思政”的使命和職責,成為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引路人。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還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對加快建設師德師風強調的“四個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立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度,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視野的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科技進步的創新型人才,不斷提升自己學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一定要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針對青年特點,聚焦青年關切,著眼于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強化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質的熏陶、濡染、浸潤、引導、解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技能技術與教學方式方法有機融合,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實效性。要從“教師的儀表顯思政”“教師的狀態示思政”“理論分析用思政”這些地方見微知著抓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實效[4]。

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針對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時提出了“八個統一”具體要求,強調“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這既包括顯性教育,也包括隱性教育,符合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規律,是辦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基本遵循。高校還要通過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有機融合和相互作用實現“三全”育人。習總書記談到高校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八個統一”“十大育人”體系、“六要”要求對推動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創新也是完全適用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持續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學思踐悟、以身示范發揮好引領作用。在深化創新“課程思政”改革時注重加強同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學習交流,探索經驗、創新方法,做到分門別類,因材施教。

三、構建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多元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是教育的“指揮棒”,事關教育發展方向,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具有極端重要性?!罢n程思政”評價體系是指對“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和各教學環節進行分析、研究和評估,發揮保障、監督、診斷、反饋、調節等作用,是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和水平的中心環節,有著重要的意義。

構建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多元評價體系,要認真學習教育部有關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遵循教育規律,著力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回歸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初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推進“課程思政”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進一步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內容納入課程評價的體系方案之中,體現評價多元性、人文性。一要做到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結合,二要實現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三要關注診斷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的結合。要逐漸實現客觀的量化評價與主觀的效度檢驗相結合,綜合過程評價、動態評價、終結評價等,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精準、系統、全面的評價指標,充分、及時、有效地反映課程中的知識傳授、價值引領的結合度,達到科學評價以提升教學效果。還要注重從政治建設的高度評價課程,發揮好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并將此政治能力、政治素質建設的理念滲透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設計、教材講義、教學課件、教學實施、學業成績測評等全過程[5]。

四、以制度設計保障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發揮

制度具有規范性和秩序性、導向性和激勵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管理就沒有約束。習總書記強調要“堅定制度自信、要增強制度意識,善于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挖掘、拓展、發揮公共基礎課程的育人價值和育人功能,有賴于體制機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黨委是高校的政治領導核心,要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通過制度的力量在政治導向、決策把關、思想指導、監督保證、組織發動上發揮領導作用。高校要建立學校黨委領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課程思政”育人的體制機制,統領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建設,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等,扎實指導、督促推進“課程思政”創新改革,穩步推進,打造“三全育人”格局。以制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進而督促推動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的落小落細落地落實。從整體和全局上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重點布局高校思政課和其他各類課程對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承擔的功能定位和建設路徑,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的總體要求。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礎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培訓制度,鼓勵和激勵其在教育教學科研中推進和深化“課程思政”工作,堅守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傳道授業解惑,既做知識的傳授者,又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強化創新教學改革,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爭先創優,典型示范,以先進帶后進、以點帶面實現“三全育人”的要求。第三要進一步完善的制度的總體設計,形成系統完備的“課程思政”制度體系,推動構建所有課程,發揮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功能“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第四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建設保障機制,創新深化“三教”改革,把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與職稱評定、教育評價、評獎評優、績效考核、獎金津貼等相結合,從而激發和鼓勵全體教師參與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長效機制。最后還要建立和健全公共基礎課程深化和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考核評價辦法。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定位。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評價學生時把“唯分數”轉向“五育”并舉,評價教師時將論文、文憑“帽子”轉變為評價師德師風和實際工作,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要把“課程思政”考評內容設置成可觀測的科學量化細化考核標準,列入教育教學督導考核內容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內容,促進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穩步推進[6]。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亦是時代之問,高校要堅持問題導向,明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主攻方向,發揮好黨委政治領導作用,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不斷創新深化“三教”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建設正確的教育評價體系,積極推進與落實“課程思政”改革創新,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行為實踐、制度保障,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激活師生創新活力,立志將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體魄強健、審美高雅、專業過硬、熱愛勞動的新時代“四有”好青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基礎課程思政思政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防”“治”并舉 筑牢基礎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撥亂反正 夯實基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