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鎮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策略研究

2020-11-28 21:39崔艷秋劉暢賴震洲
小城鎮建設 2020年8期
關鍵詞:村鎮宜居生態環境

崔艷秋 劉暢 賴震洲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村鎮環境建設一種新的導向,生態理念為村鎮環境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文章以山東省濟南市仁里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村鎮進行現場調研及問卷調查,發現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房屋質量參差不齊和資源利用水平較低等問題,結合山東省鄉村生態振興發展理念,提出村鎮產業轉型發展、村鎮設施空間規劃、村鎮建筑技術創新和生態資源格局調整等村鎮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策略,加快村鎮建設、提升村鎮環境,加強監管長效機制,推動村鎮建設發展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以期為村鎮建設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鎮;宜居;生態環境;仁里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5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8-0106-09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Liv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trategy in Villages and Towns under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Renli Village in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CUI Yanqiu, LIU Chang, LAI Zhenzhou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new dir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provides a new development mode for it. Taking Renli Village in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ubjec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income level,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uneven housing quality and low level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clud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facilities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innovation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djust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pattern and so 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long-term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villages and towns to a higher level,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and town; liv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nli Village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加速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生態建設,而 2020年正是我國村鎮地區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山東省省委、省政府據此于2018年印發《山東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工作方案》,文件中以建設宜居村鎮環境為導向,圍繞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資源價值實現四大目標提出了生態產業示范、“美麗村居”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同時充分運用山東省獨特的地理優勢,打造齊魯樣板,實現農業現代化(見表1)。

傳統村鎮獨具特色,歷史悠久,以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了與城市截然不同的規劃體系。近幾年村鎮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如2011年錢鋒基于目前社區規劃所存在的問題,從空間景觀和社區建筑設計兩方面對宜居社區規劃進行了討論[1]。2015年陳奕凌等從生態安全格局規劃、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旅游產業轉型發展三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規劃的方法思路[2]。2017年吳亞偉等以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改革為主線,從鄉村體系重構、用地合理布局、資金精準投放、建設政策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規劃理念[3]。2019年趙華勤等強調村鎮應從建設到維護,構建了縣—鄉—村—村莊—村居的規劃設計層級體系,建立起村鎮人居環境投入、管護、監管長效機制[4]。2019年孫應魁等結合鄉村振興發展理念,提出理水護林、梳脈成絡、分區設點、修屋復景等策略,為地域性傳統村落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5]。2019年袁烽等從地區文化、社區凝聚力、產業復興及對外互聯等探索中國未來村鎮的建設模式,并引入數字建造產業化方式,形成建筑產業化和工廠化預制,提升建筑質量[6]。通過對近10年的相關研究總結能夠發現,目前村鎮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的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大多集中于宜居村鎮規劃層面,多以村鎮為單位,側重理論、政策研究,少有針對于村民需求或現階段村鎮環境所存在的產業問題、基礎設施、居住狀況和資源利用等進行的具體性設計研究。

2.3 問題分析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仁里村在進行村鎮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上面臨著三大問題。第一,由于仁里村以發展旅游業作為未來村鎮重點產業,由此帶來的旅游發展問題對村鎮的交通問題、功能定位、設施服務、居住建筑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民思想意識淡薄,無法形成規模式擴張,進展緩慢,尤其是缺少產業聯動,科學技術研發不足,缺少特色。第二,仁里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缺少綠化生態場所。公共建筑如醫療、體育等數量不足,難以滿足使用需求。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再加上村民為追求現代化生活,在缺少規范化建造技術的情況下自發進行房屋加建,形成大而無用的空間。同時,一些村民摒棄原有具有文化傳統特色的石砌房屋,建造歐式風格二層洋樓,導致村域特色缺失,且建造的過程會造成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傳統石砌房屋由于建造年代較早,建造技術較為落后,缺少生態節能意識,房屋能耗較大,室內舒適性不高,對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第三,現階段仁里村主要使用的能源為煤炭,在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同時也過度耗費了自然資源。

3 仁里村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策略研究

3.1 村鎮產業轉型發展

仁里村產業優勢在于地理位置優越,由北向南逐步演化成梯田農業用地,可充分結合具體的地形環境,進行多樣化的構建。仁里村西南部土地相對平整,屬村鎮唯一集中農田,根據《山東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工作方案》中對生態產業的要求,可在其中建設農業產業園[9],構建以花椒、核桃、畜禽為主的特色農業片區,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業生產布局。經調研分析,村莊南側為荒廢建設用地,可植入農業大棚,增加種植空間。在產業園與大棚之間擬規劃為產業園展示區,展示花椒、核桃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保留原汁原味的山地本土鄉村產業風貌,形成別具一格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積極開發以生態產業園、觀光休閑農業和生態農莊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聯合打造休閑農家樂、觀光農業、森林度假、梯田農業、民宿等休閑旅游新業態。依托龍頭企業,將生態農業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的優勢,形成“農田—加工產業園—市場”的一體化產業鏈[13](見圖6);加強資源整合,拓展旅游觀光產業,打造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仁里村處于通往南部山區的咽喉之地,當景觀生態廊道建成后,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推進城市與村鎮生活相結合(見圖7)。當產業延伸之后,可形成資金鏈的融合,促進城市居民來村投資,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媒體平臺,創辦農村電商模式,加快產品出售,形成資金循環,提升村鎮經濟,改善村鎮生活。

3.2 村鎮設施空間規劃

結合仁里村的經濟基礎、環境衛生條件和現有公共服務設施,對仁里村缺少綠化生態場所、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公共服務建筑缺乏等問題進行重點整治,推進村鎮建設和宜居性生態環境整治。將仁里村交通體系按使用功能分為旅游車流道路和居民步行道路,旅游車流道路需有較強的通行能力,擬將仁里村道路交通實行人車分流[14]。村鎮原主路為東側灘九線,將其規劃為村鎮的主要旅游車流道路,對其進行重新鋪設瀝青、設置兩側防護帶等處理,并于村內南北主路交匯處設立停車場;村鎮內部道路如紅磚水泥路、石板路等不宜通車,保留其古道特色,形成具有傳統特色的步行街道,并對坑洼處使用當地材料進行修繕。對道路實行嚴格管制,建立生態步行網絡[15],實行草木—灌木—喬木三級植物搭配,植物類型選取仁里村當地生長的白皮松+臘梅+丁香+平枝栒子的組合,使得游客在進入村鎮游玩時能夠感受到古香古色的生態村鎮環境。

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利用仁里村等高線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獨特地形高差設計成綠色梯田景觀,地勢較低的西南處設置蓄水池等。根據村民需求,在濟南仁里村增設缺少的社區服務中心、后勤處、醫療室、農家樂等公共建筑,統籌建設體育、醫療、教育、福利、商業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促進公共服務資源整合,結合仁里村獨特的生態環境,激發城市居民對村鎮生活的向往。在村鎮設施空間規劃的同時,重點營造出具有特色的節點空間,包括村鎮入口空間、村民生活區、產業園展示區、民宿等,綜合現有技術手段建立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帶狀生態基礎設施鏈(見圖8)。

3.3 村鎮住宅技術創新

3.3.1 新型生態農宅

仁里村由于地形高差復雜,留守老人行動不便,因此衍生出庭院種植的模式。根據節約能耗、生態宜居的農宅建造經驗和原有典型性農宅的研究,設計出新型生態農宅,將原有庭院種植替換成溫室種植[16],與豐富的日照相結合,營造成住—產一體化建筑,形成獨立的生態系統。同時,在農宅造型方面,石材與玻璃溫室的結合形成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建筑風貌。新型生態農宅的意義在于將能源、可持續、社區多樣化等因素進行綜合[13],多元而有機的把一個社區的所有要素結合起來,并以單元塊的形式將其劃分,一個村鎮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并且溫室的設計能夠將農田納入家中,立體化生態農業對于資源匱乏的其他村落來說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農業發展模式(見圖9)。

3.3.2 新型建造模式

在保留傳統磚石建筑建造技術的基礎上,可嘗試引入新的建造模式,選用新型預制裝配式建造模式。仁里村的地理位置處于上風上水的地段,預制裝配式建造能夠有效減少建筑垃圾,防止污染,降低施工帶來的噪聲和粉塵污染,保護村鎮原有生態系統。同時,可拆裝的預制模塊能夠體現鄉村振興下可持續的核心理念,縮短建設周期,統一建筑系統,加強監管長效機制,推動村鎮建設發展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筆者選取仁里村具有代表性的農宅進行研究,采用模塊切塊運輸的方式,將農宅切割成8個1.5m×6m×3m的長方體,左右兩兩切塊之間通過兩個100mm×100mm的方柱和工字鋼固定,上下兩兩切塊之間通過工字鋼和角件鉸接(見圖10)。內部配套服務設施模塊如廚房、衛生間、樓梯等采取工廠加工、現場吊裝的模式,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整個村莊的農宅搭建(見圖11)。同時,裝配式建造模式有利于村民自主加建,在未來的村莊住戶自主加建過程中,加建的模塊可以更加規范化、合理化[17]。在建筑管道系統方面,為解決水暖問題,以每個宅基地為單位,以每個主宅為中心,地下基礎設施管網聯通主宅的基礎服務設施用房,由主宅的基礎服務設施用房將資源擴散到不同的加建房間中[14],通過主宅將宅基地內所有管網串聯起來,最后匯入地下管網,建立片區共享、聯合調度的集中式管網系統。不同管線用HPVC管包裹,通過插頁式模塊延伸到其余模塊中,實現基礎管網建設。

3.4 生態資源格局調整

根據濟南城市“精明增長”發展的要求,仁里村的農業發展應體現生態性、集約性、高效性、多功能性等特點。仁里村依山而建,現階段村莊內的田間農業廢棄物、生活廢料等都未完全利用,可根據仁里村獨特的地勢特點,借山水之勢,擬建立生態循環中心,形成資源循環系統,因地制宜地推廣使用適用于仁里村的無動力厭氧設備如沼氣池、生物氧化池等。資源循環系統主要包括養分、水和能源循環。給水和污水處理方面可在村內設置蓄水池和污水管網,將污水集中輸送至生態循環中心處理。養分、能源循環可利用沼氣循環系統(見圖12)。沼氣循環系統主要以沼氣廠作為中心處理站,其作用主要包括兩方面:(1)運用厭氧反應對仁里村所產生的有機垃圾進行回收再處理,改變村鎮環境。(2)通過厭氧反應對有機垃圾進行處理形成沼氣,作為生態能源循環應用于村民生活中?;谌世锎宓牡匦蔚孛?,沼氣廠可選址于仁里村西南側建設用地,臨近農業產業園區,減少有機垃圾及秸稈的運輸距離,同時便于施肥。還可推進旱廁改造,改善環境衛生。更新后仁里村的資源循環系統,資源循環主要包括兩種途徑:一是水資源方面,仁里村日常生產生活用所需的生活用水約59.96×1000m3,將生產生活使用后產生的廢水約50.96×1000m3,通過廢水回收站形成中水,用于沼氣池的生產或者土地的灌溉;二是能源方面,仁里村日常生產生活用煤約525t,通過生產生活后形成垃圾1.25t和糞便938.2t,經過沼氣池的回收利用形成沼渣沼液應用于村民做飯取暖、田地施肥,最終的沼氣產量約為340.89×1000m3,仁里村實際需求的沼氣約為60.85×1000m3,完全能夠滿足需求,而無法利用的垃圾及污水被處理,通過綠色的方式在村內完成高效代謝循環過程(見圖13)。村莊代謝效率提升,降低了冬季采暖用能時對煤炭的消耗,使用了新型能源,推進村鎮生活污水、生產生活垃圾有效處理、資源化利用全覆蓋,減少環境污染,創造了生態宜居環境。

4 結語

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引導的大背景下,提升傳統村鎮中的宜居型生態環境是實現新時代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延續文化傳承,也為村鎮環境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本文以濟南市仁里村為例,通過對村鎮發展狀況的調研與分析,歸納出村鎮環境建設的主要問題集中于村鎮產業、基礎設施、居住狀況和資源利用四個方面,結合山東省鄉村生態振興發展理念,提出四項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策略:(1)推動村鎮產業轉型發展,形成“農田—加工產業園—市場”的一體化產業鏈和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2)村鎮設施空間規劃,建立生態步行網絡并營造出特色的節點空間,如村鎮入口空間、村民生活區、產業園展示區、民宿等;(3)村鎮住宅技術創新,從新型生態農宅和新型建造方式兩方面逐一闡述;(4)生態資源格局調整,建立生態循環中心,形成資源循環系統。提煉出的各項策略能夠立足于民生需求,更好地指導村鎮生態環境建設,對村鎮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環境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推動村鎮建設發展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對村鎮建設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錢鋒.宜居社區規劃設計探討[J].住宅科技,2011,31(5):6-8.

[2]陳奕凌,王云才,彭震偉.新型城鎮化下的村鎮宜居社區規劃初探——以江蘇省海門市海永鄉為例[J].住宅科技, 2015,35(6):30-33.

[3]吳亞偉,張超榮,江帆,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創新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以《安徽省廣德縣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7,35(12):16-2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12.002.

[4]趙華勤,江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37(2):9-14,93.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03.

[5]孫應魁,翟斌慶.鄉村振興背景下地域性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探究——以新疆特克斯縣瓊庫什臺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37(2):113-11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17.

[6]袁烽,郭喆.智能建造產業化和傳統營造文化的融合創新與實踐 道明竹藝村[J].時代建筑,2019(1):46-53.

[7]季羿宇,肖萌.基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策略研究——以東京市郊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37(9):41-46,53.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9.008.

[8]盧健松,姜敏,蘇妍,等.當代村落的隱性公共空間:基于湖南的案例[J].建筑學報,2016(8):59-65.

[9]于光玉,李勤,程偉.鄉村振興視角下宜居村鎮建設策略研究——以山東省淄博市雙楊鎮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4):44-49.

[10]王路生.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探索——以廣西賀州市秀水村為例[J].規劃師,2014,30(z2):148-153.

[11]湛東升,張文忠,黨云曉,等.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人居環境支撐條件分析[J].人文地理,2015,30(1):98-104.

[12]彭震偉,王云才,高璟.生態敏感地區的村莊發展策略與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3(3):7-14.

[13]王海銀,王濤.鄉村風貌的地域性傳承與更新——棣花古鎮規劃啟示[J].小城鎮建設,2018,36(2):93-97.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8.02.014.

[14]王瑾,劉慧敏,段德罡,等.松巴村本土營建策略研究[J].建筑學報,2016(4):8-13.

[15]穆鈞,周鐵鋼,萬麗,等.授之以漁,本土營造——四川涼山馬鞍橋村震后重建研究[J].建筑學報,2013(12):10-15.

[16]王錄倉,李巍,李康興.高寒牧區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優化——以甘南州碌曲縣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7,32(1):102-108.

[17]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36.

猜你喜歡
村鎮宜居生態環境
全國村鎮銀行綜合業務發展排行榜揭曉
全國村鎮銀行綜合業務發展榜單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轄市宜居性評價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轄市宜居性評價研究
云南村鎮銀行發展迅速
基于多種數學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評價體系
基于多種數學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評價體系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倫多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