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血管痙攣的防治進展

2020-11-30 08:52劉曉武
健康大視野 2020年22期
關鍵詞:蛛網膜下腔出血

劉曉武

【摘 要】 目的:探討: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a,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嚴重并發癥,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劇烈頭痛發作,或意識障礙,或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并產生相應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不少臨床醫生為了解病情及制定治療方案,往往會多次為患者行腦部影象學檢查(如頭顱CT,DSA等),從而使不少患者承受不小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給治療也帶來困難。目前普遍認為,SAH發生后CVS的發生率約為10%~60%左右,可見仍有相當不少SAH患者不會發生CVS。因此積極探索哪些SAH患者易于發生CVS,并盡早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這方面的進展狀況進行綜述。

【關鍵詞】 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發作;意識障礙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2-298-02

1 CVS的危險因素

1.1 低齡 低齡是CVS易發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年齡<50歲的低齡人群易發生癥狀性腦血管痙攣。Reilly等認為,年齡在4O~59歲的SAH患者更易發生。低齡者不僅易發CVS,而且一旦發生,往往較為嚴重。重度CVS組的年齡明顯小于無CVS組和輕中度CVS組的年齡,并認為年齡與CVS程度呈弱負相關。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低齡者不存在腦動脈硬化或較輕,對引起腦血管收縮的物質如內皮素,5-羥色胺等較為敏感所致。這是目前的普遍看法。

1.2 出血量大(Fisher分級≥Ⅲ級) 出血量大不僅是引起CVS發生的危險因素,同時也影響CVS病情的嚴重程度。目前,多采用Fisher分級(頭顱CT掃描所見,Ⅰ級:未發現血液;Ⅱ級:血液厚度<1 mm,遍及整個蛛網膜下腔:Ⅲ級:出血層厚度>1 mm;Ⅳ級:伴腦實質血腫或腦室積血)判斷出血量之大小研究發現,Fisher 分級Ⅲ~Ⅳ級患者CVS發生率明顯高于Fisher 分級Ⅰ~Ⅱ級者。而發生重度CVS的患者中,發現有腦內血腫即Fisher Ⅳ級者遠高于輕中度CVS及無CVS者[4]。因此,遇到Fisher分級≥Ⅲ級的SAH患者務必引起重視。

1.3 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SAH最常見的病因。107例有動脈瘤的SAH患者中,發生痙攣66例,占61.7%;非動脈瘤性SAH患者39例,發生痙攣2例,占5.1%,兩者差異明顯,因此認為CVS的發生與動脈瘤的存在密切相關。

2 CVS的內科防治

2.1 藥物防治

2.1.1 鈣離子拮抗劑 尼莫地平是目前防治CVS最常用的Ca2 +拮抗劑。該藥可以通過抑制Ca2 +內流,松弛血管平滑機發揮抗CVS作用。新近薈萃分析顯示,尼莫地平能夠顯著減少SAH后DCI癥狀及CVS所致的死亡和傷殘;且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

2.1.2 自由基清除劑 依達拉奉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自由基清除劑,近年來用于防治CVS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依達拉奉能有效防治CVS。臨床研究發現,該藥可有效的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緩解遲發性CVS;并且改善SAH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和傷殘程度。

2.1.3 其他 罌粟堿是一種鴉片類生物堿,對血管,心臟或其他平滑肌具有非特異性松弛作用,可以擴張血管,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痙攣。該藥用于防治CVS取得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早期鞘內注射罌粟堿對SAH后實驗性CVS有治療作用。研究發現,鞘內注射罌粟堿不僅可以明顯減輕CVS,改善大部分患者的DCI癥狀,并且是安全的。國內近年研究發現,鞘內應用罌粟堿對大部分的SCVS有效,并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2.2 非藥物防治

2.2.1 亞低溫 亞低溫治療腦出血及腦梗死療效確切,用于CVS的防治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動物實驗表明,33℃~35℃亞低溫能夠顯著降低SAH后CVS的頻度和強度。研究發現,34℃~36℃亞低溫可以減少SAH患者CVS的發生率,縮短CVS持續時間,防治CVS。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亞低溫防治CVS的臨床報道并不多見,其確切的作用機制也尚不明確。經亞低溫治療后SAH患者血漿中的內皮素-1水平顯著下降,并推測,亞低溫可能是通過抑制內皮素-1的分泌而緩解CVS的發生和發展的;亞低溫可能通過促進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mRNA表達上調而達到防治SAH后CVS的作用的。但上述兩人的觀點并沒有得到更多研究證實。因此,目前對亞低溫防治CVS仍需進一步研究。盡管如此,亞低溫療法無疑給CVS的防治開辟了新的思路。

2.2.2 腦脊液引流、置換 臨床觀察發現,早期腦脊液置換可以迅速改善劇烈頭痛癥狀,降低CVS發生率。Kwon等認為,腦脊液引流能很好的預防CVS,并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后。對腦脊液引流置換,目前較普遍做法是:1.常規腰椎穿刺,測顱內壓。對顱內壓正常者,緩慢放出腦脊液5.0 ml,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如此反復置換2~3次,最后鞘內注射地塞米松2.0~5.0,mg,拔出針心,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固定。當顱內壓>300 mmH2O時,立即快速靜脈滴注甘露醇250 ml,待顱內壓降到300 mmH2O時以下后再予引流置換。一般每1~3天1次,視患者具體情況,可酌情置換5~7次。該方法簡單、方便、經濟,療效可靠,便于各級醫院采用。2.腦脊液腰大池引流,監測顱內壓力。

2.2.3 中醫治療 放松訓練CD,頭部電針灸療法與綜合物理治療方法可以明顯緩解腦血管痙攣。

3 展望

隨著對SAH后CVS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防治CVS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臨床上,單純采用哪一種辦法和措施,效果有時不甚滿意,因此多采用綜合治療??茖W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相信今后在防治CVS方面會有更多、更好的藥物和措施不斷出現。

猜你喜歡
蛛網膜下腔出血
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診護理分析
夾閉和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影響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
腰大池持續引流在重型顱腦損傷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中的價值探析
持續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的應用
CT診斷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護理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