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概念下的產品創新設計與實踐*

2020-12-02 06:17趙安琪李曉英李曉雪
大眾文藝 2020年21期
關鍵詞:模糊性事物情緒

趙安琪 李曉英 李曉雪

(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學院,湖北武漢 430068)

“模糊”指事物具有相對清晰的概念,但是事物概念的內涵卻沒有明確的界限。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模糊概念比精確更富想象力”,在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也證明了這一點。20世紀60年代末模糊性理論開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廣泛的實踐、應用和發展,工業設計學科因其服務主體——“人”的復雜性,也逐漸要邁向模糊性的發展,設計所要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也開始出現模糊性的趨勢。

一、模糊設計

模糊性的設計思維,是基于事物模糊特性,在處理模糊、不斷變化、復雜聯系的各個因素時,打破事物之間明顯的界限,從多角度看待事物的發展性關聯,并建立事物之間的良性聯系,注重對事物整體本質特征的把握和概括,以模糊的方式預測事件發展的趨勢,靈活轉換事物之間的模糊界限,其本質是從整體上促進人、事、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性融合[1],因此模糊性設計能更清晰地描述出設計問題中的整體以及內在聯系。

二、產品設計中的模糊性

1.用戶需求的模糊性

(1)情緒需求

情緒是個體本身對認知對象的一種主觀感受和反應。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在《情緒》中認為情緒不是被激發的,而是由我們的大腦根據預測、協調、甄別、更新一步一步構建出來的[2]。情緒在每一次甄別和構建的過程中,大腦都會不斷更新情緒和身體反應的處理方式,因此情緒本身也是多變的。

情緒的復雜性在潛意識里驅動著人的選擇。從顯性的角度來看,導致觸發情緒的原因是多樣,所處環境、狀態以及他人行為都會引起人的情緒產生不易察覺的變化。從隱性的角度來看,情緒具有潛藏性和不易察覺性。就像辨別色彩的能力,有些人能辨別出深淺不一的藍色,而有些人則只能統稱為藍,無法分辨情緒與情緒之間的差異,便是無法知曉自己內心深處潛藏的需求情緒。因此情緒的復雜性要求我們了解用戶模糊情緒需求時,不能單獨地看待情緒本身,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詢問和觀察,在用戶的描述中發現用戶情緒中隱藏的內在需求,在此基礎上給予用戶感官與情感上的主動關懷。

(2)行為影響

人的行為是為了使一定目標或需要得到滿足的手段過程。如果說需求是停留在“需要”層面,那么動機是人從“需要”跨越到“想要”的明確性誘因。在誘因出現后,需求才會被激活,明確的目標成為強大的驅動力,刺激人去接近目標,使人從靜到動。無意識行為是基于對周圍環境的無意識預測而產生對主體有益的下意識行為,充滿不確定性。如在不同的就餐環境中,人不自覺的會改變就餐習慣以適應所處環境。有意識行為則是一種有目的的、自覺地對外界環境的反映。當人有明確行為目標和行為動機時,探索性質下的行為也會使人的行為方式更富于變化。

(3)場景變化

場景中包含的許多外部不可控因素,在復雜的活動下被組織聚集,活躍在用戶的身旁。當產品與人產生關系時,場景中的各樣元素便在交雜中發生變化,呈現模糊性。

場景中包括有時間、空間、人物、道具、任務等,在不同的動機、時間、空間下,場景中的元素會隨時變化,產生與現有環境因素不適配的狀況,形成新的聯系,使用戶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比如在看電影時,廳內和廳外看電影票就是兩種場景。在場景轉變之下,空間中條件都發生了改變,人們在電影票上看到信息的主次也發生了轉變——從看電影廳號到座位號,元素之間產生了適應性局限。

場景中元素之間主次矛盾的轉變也會造成用戶需求的轉變。例如,日本小學生書包的多功能性,是由地震頻率決定的,安全需求作為一個臨時需求,但是在地震時,臨時需求則演變成階段性問題,成為主導性需求。

2.產品表現的模糊性特征

產品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載以技術而具象化的表現。用戶決定產品的“魂”,而產品功能、結構、形態則描繪出產品的“形”。產品的形式與用戶的需求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3]。在影響與被影響之間,產品的形式以及用戶的動態需求隨之變得模糊起來。

(1)產品功能的模糊性

在于功能與需求之間的轉化,產品的功能是對用戶需求的直接體現,它產生于用戶又體現于設計中。既是一種對用戶需求的外在表現又是對產品設計方式的深層制約。需求不斷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迭代應運而生,主要功能與次要功能交融演變。

(2)產品結構的模糊性

在于結構設計的內在視覺表現、使用方式的影響,結構不僅是一個科學的、嚴謹的技術,也是人對產品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

(3)產品形態的模糊性

在于形態是對用戶需求、產品功能和結構的綜合從而達到一種精神表現。其符號傳遞的語義信息,使用戶在感知探索中留有想象的彈性空間。

設計是為了實現人的需求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而需求與產品之間是一種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系,從人出發,表現于產品,作用于人,最終回歸于一種對生活的表達。也就是說設計是創造人們希望擁有的生活“形式”。

三、模糊設計在產品設計中創新體驗設計策略

1.用戶自然行為分析

①內因-壓力,大量的工作使人疲憊,尤其是心理易陷入極端情緒。②外因-環境,如果長期在安靜壓抑的環境中,人的語言行為會變的呆板嚴肅。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表明,提高工作生產效率的關鍵在于提高員工的情緒,而非工作條件,同時情緒也具有傳染性,美國社會學家富勒通過研究發現,當周圍都是快樂人,自己也愿意成為快樂的人。認知常常影響人的情緒,而情緒總在無意識中積累,因此人需要被關懷,也需要關懷情緒。

2.情緒需求與產品形態認知關系建立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系界定為一種復雜的身體與心理變化模式,其中包括生理、感覺、認知過程、外在的表達和特定的行為反應。關注情緒的雙向影響,讓用戶在情緒中發現自己。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并在未來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現[4]”。在設計師kayi chen設計名為“interrest-ing”的一系列辦公用品中,產品不是被動接受用戶不斷變化的情緒需求,而是被動轉為主動,主動給予用戶情緒行為上的關心和回應。設計將通過產品表達,以人們無意識“靠近”作為情感關懷的切入點,視覺的刺激對人的認知產生積極影響。

3.設計實踐-視覺情緒交互座椅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隨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長時間地坐著已然成為“普遍”現象,據統計,一個人每天處于“坐”的狀態的時間早已超過了工作時間的55%。久坐對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或長期的消極影響。比如:工作效率變低、壓力變大、行動能力變弱等。

此設計是讓人在靠近椅子的過程中,隨著視覺角度的變化,從而產生認知變化,形成疑惑——猜想——豁然開朗的連續性情緒變化。針對的群體不只有使用者,還有座椅周圍的路人,和他們進行積極的互動,讓情緒在“靠近”過程中得到積極的暗示,從而對使用者以及整個周邊的環境都產生良好的影響。以椅子作為產品表達關懷的情感媒介,人在靠近的過程中,椅子的形態也逐漸發生改變,以彩虹的顏色作為意義符號,對人進行心理暗示和視覺刺激,使人每次回到座位上都能有一個愉快的心情。

視覺情緒交互座椅

四、結論

以往地設計強調一對一的功能性關系,追求精準地、非此即彼的設計關系,很容易對動態的需求做出機械化設計,而導致設計缺乏合理的考慮。在過度的規劃中制約用戶的行為,從而令用戶在某些時刻處于一種缺乏的狀態。而模糊的設計思維,恰恰彌補了功能性設計的不足,以模糊性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允許人的主觀性、動態性和多樣性,更加強調設計對象的主體地位,從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人獨特、多元、差異化的需求,洞察設計本質上的模糊性。通過對需求、產品、體驗的重組和再構建,創造新理念和新觀點,突破思維定式,獲得認識和實踐上的新突破。積極的發展人與物的關系,互相影響,互為歸屬。從事物發展中理解模糊性本質,探索設計的本質和核心價值,為設計注入新活力,探索新價值。

猜你喜歡
模糊性事物情緒
美好的事物
另一種事物(組詩)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英漢數詞的模糊性及其翻譯策略
情緒認同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從修辭學角度看漢詩英譯的模糊對等
春天來啦(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